绿林网

《地图与疆域》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图与疆域》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图与疆域》是一本由(法)米歇尔·维勒贝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图与疆域》读后感(一):这才是法国的现实

读完这本书,我越来越理解法国社会为何如此多不慌不忙让自己孤老终生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人大概介于发情频繁有着强烈繁衍本能的群居动物和孤傲的观察思索着这个世界的神秘使者之间,这种差异由人们的精神层次决定。当我们深入思考感悟的越多,动物性的一切就变的越来越不值得。所以,思想应该是人类特有的,虽然只是少部分人。

《地图与疆域》读后感(二):第三部分有点狗尾续貂

五一长假选择这本书是个明智选择,因为它能够让你足够缓慢的进入一名艺术家的生活。虽然你之前对这样的生活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文中的“五金”及“职业”系列,结合主角人生际遇的变化而出现,让人读来兴致勃勃。但作者在书中又夹杂了如此多的评论,让读者时不时必须停下来思考一番,所以在阅读途中有时会觉得让人疲倦,那恰好是你该放下书出去散步的时候了。

但是,第三部分的谋杀案很突然的毁掉了这一尚算有趣的阅读,因为我实在看不出安排这一突兀的、骇人听闻的杀人手法,以及那几位警官对小说前两部所阐述的主题(可以说是关于表现目前这个时代人类生存状态吗?)有任何的推动,或者对此增加力度。

总的来说,第三部分我觉得有点多余,似乎没有必要对JED的生活再给予描述了。

《地图与疆域》读后感(三):无欲人的一生

为啥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东西之后,他还是能够做到如此淡定?似乎什么也不惧怕,也没有什么感情?

是因为童年母亲自杀的阴影吗?所以主人公杰德之后一生都没有办法跟这个欲望与关系纠葛的世界相处?或者是他自己选择一手结束,就像他跟女人的关系,或者是他被迫从关系中抽离,就像他跟他安乐死的父亲的那种关系,或者又是无可料想的一种意外,就像他跟被杀的作家的关系。其中之一?或者皆有份数。

无论怎么说,他对欲望,情感这种东西的需求实在是稀薄到非人非动物的地步,也不是惧怕或者逃避,只是都蜻蜓点水,到最后都寻不到,到最后即使有过的那些旧人的形象,也只能被 “层层叠叠的植物所窒息。”

但时代的演进并非不厚待。无论是他前期对地图的摄影,之后对各种职业人的绘画,还是最后回归到对工业品的摄影若非……其实记录的都是这个消费社会的爱恨,若非这种无欲的气质,恐怕也很难在对待作品时候有冷静的视角吧。

所以这样的结局并不让人觉得可悲。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用相机记录,然后,一个人孤独终老。

像枯死的植物一样,无味,轻盈,清脆。转瞬即逝,但也是很美的。

《地图与疆域》读后感(四):《地图与疆域》:艺术家的边缘人生

维勒贝克是个有争议的作家,《地图与疆域》倒比较正经,主要人物几乎都与艺术相关。作家自己也成了书中的一个人物,而且还被谋杀了。

小说从热水锅炉(类似我们常说的暖气管)的损坏开始写起,不得志的画家、摄影师杰德在寒冷的房间里过着凄凉的生活。他和父亲每年只在圣诞节见一次面。父亲年轻时是一个富于理想主义的建筑师,但在战后法国功用至上的设计思潮中,逐渐成为一个经营建筑公司的商人。晚年他患了直肠癌,气息奄奄,记忆力衰退。杰夫的母亲是音乐学院学生,拉小提琴的,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带着一脸幸福的表情服毒自杀了。在功利的现代社会,艺术家走向边缘。艺术的未来在那里?维勒贝克不会给你指出出路,他会告诉你,我们的社会是没有出路的。

维勒贝克继承了巴尔扎克的衣钵,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批评家。在他的书中,会有大段大段论文似的讨论,这种段落对不熟悉西方文化的读者是种考验。不过现在有维基百科,很容易查到来龙去脉。《地图与疆域》没有引起太多争议,最大的争议来自于有读者指出书里有些内容直接拷贝自维基百科。

译者余中先很有名,似乎也很用功,每年要译好几本大部头。水平再高,这样的速度也很难保证质量吧。看他翻译的书,感觉像是在看说明文,说不上坏,但也看不出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地方。

《地图与疆域》读后感(五):艺术丰沛而生活退场

一个离群的艺术家的一生,并非编年体,而是以三次他的创作变革为线索——地图拍摄,人物肖像和慢速摄影及合成。而他的人生却远不能与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功交相辉映,如果把在社会如鱼得水,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成功的标志的话。疏离得连安乐死都没有通知他的父亲,爱过但不告而别的情人,最终主角的自己的人生淡出也远离世人,渐远渐无声。他不追求名利或爱,成功只是上天赐予的而他并不在意的偶然。社会承认他艺术的成功,他却否定社会对他的意义,而一味向内心幽深处探索,凭借直觉决定自己的艺术走向。从某种程度来讲这样的人生还是有些值得羡慕的,内心所向是唯一动机。或许作者本来的意图就是如此,阐释艺术和已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他也把这样的批评不保留地借书中人之口写进小说——确切说来,是借他自己之口。作者本人出现在小说中,他把自己写成一个酗酒、自闭的隐居形象,为主角的摄影撰写说明,并且以其横死作为小说情节的重要变奏——我几乎以为主角是凶手了,从艺术家变成反社会份子这样的安排对维勒贝克应该不意外,实际上凶手的动机是金钱,又一个现代社会的常以反面形象出现的驱动力。

虽然不是正能量,但是整本书的调子非常平和,大致因为主角专注于自我对话和审视,而周围出现的人也并未对他产生大的影响,掀起的波澜慢慢就止息了。看评论说这是维勒贝克小说主角唯一一次没有发疯没有自杀的。叙述生活在失望中缓慢推进,带着对周遭世界的评论,大概需要作者有一颗止息的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