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兵帅克历险记》读后感100字

《好兵帅克历险记》读后感100字

《好兵帅克历险记》是一本由[捷克] 雅罗斯拉夫·哈谢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6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兵帅克历险记》读后感(一):流浪汉体的帅克

风雨之夜,《好兵帅克历险记》遥远地呼应了堂吉诃德里流浪汉式的历险精神——尽管没有达到塞万提斯式语言的优雅和内容广阔面的涵盖,但是感染力方面和受众群体来说,毫不失色于堂吉诃德的故事。

帅克那种天性的温柔和唯命是从,从他在酒馆里大放厥词到被密探抓捕,到被法医鉴别为白痴,出了医院后主动从军,从军后作为随军神父的勤务兵,再到神父赌博把他输给卢什卡上尉,卢什卡上尉摆脱这个“灾星”而特意抛弃他于火车站,勇敢的帅克锲而不舍地追逐卢什卡最终重新进入军队担任91部传令兵。凡此种种,他凭借那双温柔的大眼睛和天真的问题,曾经让多少上级将领对他无奈又啼笑皆非。

从这些故事里,一个行将奔溃的帝国的军队乱无章法而且充满了酗酒、贪污和迷茫的情节跃然纸上。而我看到的更多人是被战争左右,为了尽量避免战争残酷所做的沉溺于生活的放纵。只有与众不同的帅克,是那么让人在欢快中结束了这个哈谢克未完成的故事。

《好兵帅克历险记》读后感(二):帅克只是一个常人

帅克就是常人化的庞大固埃。中世界的神学如果说带来了思想的束缚和思考的缺失,那么他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对一般人而言,无知会为其想象力减少许多的限制,因为一个有知识又缺乏想象力的人经常会觉得天马行空不科学。当然,我绝非说《巨人传》只是一部天马行空的幻象,如果仅仅如此,庞大固埃就只是众多神氐中的一个,绝不会是小说史上第一个主人公。庞大固埃带给我们的是童真般的欢乐,帅克带给我们的则是成人般的幽默;庞大固埃的欢乐是绝对的,帅克的幽默是相对的。

帅克有个很大的特点是你不能断定他是聪明的还是愚蠢。整整一部未完的书,他看似巧妙的化解一个一个的危难,又看似不可救药的不断给自己制造各种麻烦。帅克有两件事是十分接近愚蠢的,但又显示出他并非愚蠢。

第一件事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刚打响,他应征再次入伍,但因为风湿病发作,他只能坐在轮椅上由管家推着去报名。读者可以认为他是愚蠢的,因为军队不可能要一个坐轮椅的步兵,无论他的爱国热情又多高;但是,军队接受了他,认为他是故意装病,并用了一系列的非人道办法来惩治他。这里有一个疑问,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帅克是真痴还是假傻,多少想蒙混过关的人最终还是被那些不人道的办法给“治好”,帅克则一直坚持到最后。如果他是真痴,只能说他是傻得很认真,是愚忠式的可爱。如果他是假傻,那么他的毅力也非常人可比,那么你也不能不佩服他坚持的狡猾。但是,我们不会去深究帅克的聪明与愚蠢,我们只是一直在笑,既笑帅克的愚忠或者哑巴吃黄连,更加笑军队的毫无纪律和胡作非为。这样的兵,这样的军队,令战争的严肃性失色不少。

第二件事更加接近纯粹的愚蠢。帅克好奇的穿上了一套俄国战服的衣服而被当成俄国战俘。可惜,仍然是军队更大的愚蠢使得帅克的愚蠢被诙谐掉了,使得帅克的愚蠢不至于成为笑话,而只能是欢笑。那个总是想不审批就定罪实施绞刑的将军,那个因坚持审讯而与帅克同住一晚牢房的上校,还有那个在牢房里试图刺探帅克的审讯人;他们才是愚蠢的。他们都只有一个目的:这个人就是一个叛徒。个人的愚蠢跟整个社会的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这是小说赋予帅克的聪明之处,负负得正的效果让人会心一笑。

整部小说总是个人的愚蠢比其他人或者更多人的愚蠢所掩盖,无法确认正确;或者,根本就不需要确认所谓的正确。在一个已经超出一般人伦理认知的社会,能够活着的人,也许只是阴差阳错。帅克的聪明和愚蠢都已经被社会无限的放大,果然是在特殊的社会造就出的最伟大的人。(20150401)

《好兵帅克历险记》读后感(三):偶然的读者,永久的致敬

我知道自己本没有资格谈论,我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读者,并非译界中人,更谈不上了解译者。此时才动起念头写,恐怕也会有读书人(如果我还算读书人的话)最爱给人写挽联的嫌疑。只是,抒发下自己的感慨,总还不算过分吧! 东欧文学会跟我产生联系,完全是偶然。学校旧书库弥漫着一股霉味,无意中翻到本孙席珍的《东欧文学史简编》,就读了起来。书是老书了,但“脱盲”还是够用的。读文学史,对我这种书单狂人来说,就是一次次“大肆搜刮”的体验。当然,也总是随兴所至,只挑自己看对眼的读。于是,在列了一张书单之后,就直奔主题地去读显克微支和哈谢克。 好巧不巧,图书馆里没有显克微支的小说,倒是有这本《好兵帅克历险记》。上网先来个“身家调查”,译者星灿,从捷克文直译过来。译界前辈萧乾先生(欧战期间当过战地记者,他的《人生采访》是不可复制的)则是从英文译来,还是节译。二话不说,直接星灿译本。阅读体验可说是酣畅淋漓,几次憋着笑,害怕影响到馆内其他用功读书的同学。 教文学评论的老师让我们要知人论世,我直接偏离正轨,查起了译者的生平资料。星灿的本家是姓刘的,这大概是笔名。社科院外文所的老人,捷克文学翻译家。并没有再读一遍,就放回书架去了。 本来打算大学都不再碰这本书了,后来很偶然地在《中华读书报》上面看到对星灿先生的采访,那个心情格外激动!自然,就随俗买了一本再读了一遍。 这位幽默的老人家在记者面前谈起了她的过往,她的那段童年经历,她怎样去捷克留学,又怎样跟爱人白崇礼老师结识。一如译书,头上已添白丝的她聊起天来,还是个永远活泼开朗的少女。 她说自己喜欢孩子,并总结了自己的长寿秘诀,简单快乐就是种健康。但喜欢看学者治学经历的我,学术生活、治学要诀、前辈忠告等都已经读腻了。直到这个细节的出现:星灿先生喜欢说脏话。学者有怪异举动我不诧异,毕竟都是人,没必要神化。但我马上想到书里的帅克不正是粗野吗?也许,冥冥之中,哈谢克已经为自己的作品在中土找到了理想译者。说脏话在文明社会自然是不被允许的,更加不会被鼓励。但或许正是因为星灿先生偶尔流露的语言风格,让她能把这部捷克小说译得如此精彩。 末了,面对如今内卷得近乎焦虑的年轻人,星灿先生也给予了忠告。文章用了“活了近一个世纪”这个定语套在先生的头上,读到这里,我突然特别地放松,觉得这位朋友真够意思。但马上又回到现实,衷心地祝愿先生能够活过一个世纪。 但是,并没有。时间之神是无情的,但未免也太过捉弄人了。仅仅一个多月后,我在媒体上看到了星灿先生去世的消息。她走了,用稍微文学化的表达来说,是跟爱人团聚了。白老师先她一步而去,但这位先生生前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创始人,一直默默支持着妻子的翻译工作。用了劳白这个名字(看过两位先生合译的《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的朋友应该对这个名字还不至于太陌生),一辈子设计服装,就连翻译工作也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又从家里的书橱翻出了那天的报纸,在读到先生从早到晚爬格子翻译的事,愧疚于自己太过自负。记得那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我翻译的一句话被同学说译得跟小说一样,啧啧称赞!我也就飘飘然了。事实上,我英语水平并不好,那次的翻译纯属意外。翻译真的不是靠天才,背后往往是汗水的叠加。可惜,我当初不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读译本被打脸,也只是想过就算。这次,恐怕是真的觉得自己不如前辈了。(小说基本只看译本的我,自然比不上各路大神。我也并非真的觉得前辈们译笔不过尔尔,相反是很崇敬的) 读书是需要机缘的,我很庆幸遇到了这本书,也知道了星灿先生。 翻看了下豆瓣长评,发现还没专门讲译者的。倒是,有大佬专门进行了译本对比,让我知道原来蒋承俊先生也翻译过这本书,感谢!古人写序跋,或讲版本,或述轶闻,或说人事。我古文是很差的,也好像没那个资历给先生的书写序跋。只当做是个很私人化的跋,说点自己的感慨罢了。 最后,还是希望读到这篇评论的朋友能去读读《中华读书报》的那篇文章,那是更高一级的存在。算是“原始资料”了,也是完全可以取代我这篇评论。可能也有朋友知道这些事,提笔来写也比我更加有文采、有干货。只是让我这个人捷足先登,献丑了而已。 参考资料:《刘星灿:将帅克的“粗野”、黑猫的“幽默”带到中国》,载《中华读书报》2021年7月21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