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相声溯源》的读后感大全

《相声溯源》的读后感大全

《相声溯源》是一本由侯宝林 / 薛宝琨 / 汪景寿 / 李万鹏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相声溯源》读后感(一):何谓万相归春

“万相归春” 的春,作“讲”,相声,归根到底还是说话的艺术,说学逗唱,最重要的还是说。

本书主要是厘清相声说学逗唱的概念,并为之追寻历史源头。

说实话,我并不欣赏侯老这种继承自延安座谈会的创作理念,也不赞同把相声追溯到秦汉(甚至春秋战国都到了)。但我赞同侯老升华相声所作的努力——虽然现在看起来,不太成功。

说到相声,我个人无法避免不谈郭德纲。除了央视动画版的相声,成年之后接触的相声基本就是德云社——没办法,就他们家的录音最清晰。侯老本书,至少有两点点跟郭德纲的口号是不同:1. 相声不应该低俗,本书出现最没品的哏就是《树没叶》里面的伦理哏;2. 相声还是以说为主,但唱分太平歌词和学唱(这里就大不相同了,郭德纲把学唱归到学那里,但这也不太重要),侯老本人不太看重太平歌词。

郭德纲很厉害,德云社的运作也很成功。但他对相声的保守态度(“相声好的东西老先生都钻研透了”,“学相声必须得会太平歌词”),我不太佩服,从长远来看,他的这种思想,对相声是有害的。当然,他说是一回事,看张鹤伦和孟鹤堂,感觉教学实践中他也不如他说的那么保守。

建议下次知乎吹捧郭德纲的人先读读本书,不用每次都抬姜昆出来——毕竟打倒姜昆哪比得上打倒侯宝林厉害。

《相声溯源》读后感(二):《相声溯源》笔记

宋代张山人擅长做十七字诗,近世又称三句半,也成瘸腿诗。最后半句以谐衬庄,跟前三句形成矛盾失调,实际是全诗诗眼。风格在于“不合”。

不合出荒谬,荒谬多可笑

表现方法:

一 见景生情,针砭时弊

(文章合为事而作,应时应景才可乐)

二虚拟情节,似戏非戏

(假作真时真亦假,姑妄言之姑妄听)

三顺其所好,攻其所蔽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逻辑上的荒谬不言自明)

四谈论经史,纵横捭阖

(巧发微中,足以称焉,小聪明大智慧尽在其中,说小了只为博人一乐)

五谐音打岔

(语言的魅力)

六三番四抖

(虚虚实实,包袱在于落差)

七现身说法

八夸张表演

不管是相声,还是脱口秀,逗乐几乎总在这八个方面,不同的人各有侧重,各方面结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才对得起汉语,或者别的什么语。

参军戏里有扑击动作“磕瓜”(打脑袋)逗趣。相声继承了这点,为图效果,有的相声艺人甚至剃光头,打起来啪啪作响。

两个联想:1似乎好多相声艺人都是光头,特别是老艺人,不知有没有渊源。

2看过一个老舍和梁实秋的段子,两人曾登台表演相声,其中有打头的情节,梁实秋打的太投入了,真用了力气,把老舍的眼镜震了下去,碰巧老舍反应快一伸手接住了,底下以为是安排好的满堂叫好。

《相声溯源》读后感(三):《相声溯源》笔记

宋代张山人擅长做十七字诗,近世又称三句半,也成瘸腿诗。最后半句以谐衬庄,跟前三句形成矛盾失调,实际是全诗诗眼。风格在于“不合”。

不合出荒谬,荒谬多可笑

表现方法:

一 见景生情,针砭时弊

(文章合为事而作,应时应景才可乐)

二虚拟情节,似戏非戏

(假作真时真亦假,姑妄言之姑妄听)

三顺其所好,攻其所蔽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逻辑上的荒谬不言自明)

四谈论经史,纵横捭阖

(巧发微中,足以称焉,小聪明大智慧尽在其中,说小了只为博人一乐)

五谐音打岔

(语言的魅力)

六三番四抖

(虚虚实实,包袱在于落差)

七现身说法

八夸张表演

不管是相声,还是脱口秀,逗乐几乎总在这八个方面,不同的人各有侧重,各方面结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才对得起汉语,或者别的什么语。

参军戏里有扑击动作“磕瓜”(打脑袋)逗趣。相声继承了这点,为图效果,有的相声艺人甚至剃光头,打起来啪啪作响。

两个联想:1似乎好多相声艺人都是光头,特别是老艺人,不知有没有渊源。

2看过一个老舍和梁实秋的段子,两人曾登台表演相声,其中有打头的情节,梁实秋打的太投入了,真用了力气,把老舍的眼镜震了下去,碰巧老舍反应快一伸手接住了,底下以为是安排好的满堂叫好。

《相声溯源》读后感(四):就凭这几句话,我对侯宝林先生作为大师的地位毫不怀疑。

其次,相声是笑的艺术。相声是以笑为武器来揭露矛盾,塑造人物,评价生活的。没有笑,可以构成任何其他艺术,但,不能构成相声和喜剧艺术。也就是说,相声艺术具有幽默讽刺的特长。它反映生活不是平面的,而是夸张的,甚至是变形的。……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勇敢。讽刺艺术是阶级压迫的产物。……没有政治民主和言论自由,人民就常常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向统治阶级进行斗争。讽刺艺术象压在巨石下的野草,只有经过曲折的变形才能保持生存的权力。讽刺的笑决不是轻佻和浮浅的表现,而是愤怒和正义的迸发。我国劳动人民索以开朗乐观著称,擅于以笑为武器鞭垯嘲弄反动统治阶级,否定蔑视一切丑类。与此同时,又以笑为手段批评和匡正自身的缺点错误,清洗和荡涤统治阶级强加的污泥浊水。此外,还通过畅快的大笑或会心的玩笑来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生活信念。他们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情趣在小说、戏剧、故事、笑话特别是说唱艺术里表现得极为鲜明。我国人民酷爱喜剧艺术,即使在极其野蛮残酷的统治下,人们也从不未动摇过他们生活的信念;即使在极其黑暗的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人们也从未低下过他们高贵的头。这是我国民间戏剧里严格意义的悲剧并不很多,而且常常跟喜剧结合在一起的原因,这也是在戏剧艺术兴起以后,人们并不以欣赏喜剧为满足,而要求一种更快意、更酣畅、更直接的抒情方式,即近代相声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

——节选自《相声溯源》总论

《相声溯源》读后感(五):相声,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兔兄说布衣上了一批新版《相声溯源》,薛宝琨先生签名本,钤了侯宝林先生生前用印,还有其女侯錱的签名(这个,比较奇怪),登陆后毫不犹豫地订了一册,入手后精装素面,内页比旧版添加了大量插图,引文皆用彩色文字标清,虽有失简洁,但观之可喜。清平客所做之书虽未必给出版社带来多大效益,然曲艺热潮早已退尽的今日仍能有此种读物再版,爱之者必收之。

全书编写阵容堪称鼎盛,文字甚工,且引用了大量典籍与曲艺资料,却用了较短时间完成,可以想见几位先生当年为了达成一个为相声立传的梦想付出了多少辛劳。相声本是俗艺,指望其登堂入室者大半别有图谋,悉心研究整理传艺授徒者才真正值得尊敬。

据说从老妈怀孕到小米出世,家里的各种“响器”从来未曾消停过。老爸是个极爱鲸吞信息之人,吃饭要铺上报纸,劳动得扭大收音机,这导致我从小就染上了算不得毛病的毛病:别人都爱清静,而我却不听着点动静吃不下饭学不了习睡不着觉。

于是家里那一大摞空白磁带成了我的救命稻草,每到了电台播放相声便赶紧录下,听够了再抹再录,直到全留下舍不得删除的精品。那时节不比现在,有电脑有MP3,海量文件传输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想找乐子就得自己动手,有时甚至还和朋友换磁带录着听。几乎每天晚上老妈都得从乐不滋儿地睡过去的我手里夺出随身听,避免它黑更半夜地空转发出嗷嗷的笑声吓人。

这种习惯一直持续至今,如果换地儿睡觉没带点能放相声的家伙,就很有失眠的危险。所以我的手机里那一堆相声文件雷打不动地占据着大半存储空间。

相声有千段,精品传久长。

开始听个新鲜,来者不拒,远的如张寿臣,近的如侯宝林刘宝瑞,新的如马季姜昆牛群冯巩,甚至电视上那些歌功颂德的段子都录下来猛听。后来有了喜好,就逮着某些人的某些段子听,至今记得从朋友那录回来的少马爷的《大保镖》,听了不下一百遍,后来每次都能乐得背着词儿睡着。再后来开始回头喜欢那些老段子,说实在的后来德云社的火爆让我偷乐了好久,起码那些散落在旧磁带各处的段子有人整理出来,并且面貌如旧。古建筑维护讲究个修旧如旧,相声亦如是。那段《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听下来,爱相声的人都会自觉感动。

相声惠我良多,这些年一些杂七二八的知识和时事竟有大半自段子中听来。我能成长为一个兼具三品(人品、酒品和无印良品)、三害(疾恶、护犊和提前买单)与三俗的人,一个能平视达官贵胄和贩夫走卒的人,一个彻底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相声是主食之一。

我不愿意评价相声段子的优劣,更对演员们的人品花边没有兴趣,我只希望每隔几年能得空翻翻自己攒下的相声本子和周边小书,每天晚上熄灯后能有闲塞上耳机放一阵新旧段子,在扑面而来的旧时光中听听故人们的声音。他们中的许多已经离开了,不过只要声音还在,我还是会乐出声来。

我下半辈子的生活应该也不会有太大波澜,说、学、逗、唱、读、写,齐活儿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