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状元媒》读后感摘抄

《状元媒》读后感摘抄

《状元媒》是一本由叶广芩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5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状元媒》读后感(一):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京味小说

前几天刚刚读过叶先生的《采桑子》,今天读完了《状元媒》,感觉这完全是姊妹篇,或者说是一部书的上下册。同样的浓郁京味,同样的对家的怀念和留恋,同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同《采桑子》一样,叶先生依然才用了各自成篇的方式作为这部小说的结构,如我在《采桑子》书评中说过的,这样写有利有弊,好处是在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结构能够更大程度的吸引读者,读过一个故事后可以隔一段时间再来往下读,因为章节之间彼此的独立性很强;不好的地方是本应是一部描写整个家族众生相的长篇小说,被割裂成几个中短篇故事,对小说的完整性有一定影响。究竟孰优孰劣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我难以评论,姑且认为是叶先生的一种写作特色好了。《采桑子》以纳兰容若的一阕词作为章节名,《状元媒》的每一篇故事都是以京戏命名,这也是一种特色,一种很传统又很文艺的特色。

在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更多大宅门内外的各色人物,陈锡元、大小连、七舅爷、钮青雨、王阿玛、赫鸿轩、莫姜、张安达、彭玉堂、插队时的朋友,各色人物,一一登场,有商贾巨富,有前清遗老,有贩夫走卒,感觉这些人物并没有随时光逝去,而是就活在我们眼前,把他们一生的际遇以叶先生的笔为媒介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说《采》是写金家的兄弟姐妹的话,那《状》写的就是叶家身边的亲戚朋友们。同样的老北京味,一样的感人,还有一样让人读了停不下来的阅读体验。

更可贵的是,作为一部写大宅门的小说,叶先生并没有端着写,而是写得很平民化,很易懂。书中的感情真挚自然,有时甚至很容易将作品中的“我”和叶先生混作一谈。我一直认为《采》和《状》都是自传色彩很浓的作品,到底哪里是真哪些是杜撰的,读者也不必细究,只要好好欣赏叶先生的作品就好了。

《状元媒》读后感(二):浮沉

那个时代那种家族的辛酸浮沉历来都是让我难以想象、十分着迷的,所以我看了四世同堂、看了全家福,都是描写的老北京人面对时代的变迁所做出的选择以及每个人在时代动荡的潮流中难以主宰自身的浮浮沉沉。叶广芩老先生的状元媒初初拿起来的时候不解其意,身为南方人不懂京剧的各个曲目,什么状元媒、大登堂、三岔口、逍遥津、小放牛、玉堂春、三击掌、凤还巢等等,都让我心向往之,每一段都以一两句简短的曲子开场,每每读完一段,再想起这一段所属的曲目不禁觉得异常符合,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太平淡了,我们这代人也太平凡了,自身没有经历过便以为那些事是假的,人世间怎会有如此蹊跷的事,但在那个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候,什么离奇的事都会发生。没有人生经验是难以把巨大的悲痛用平淡的语句叙说出来的,读到逍遥津的时候我忍不住哭了,文字真的很平淡的描写,但字里行间都在透出悲伤,七舅爷与青雨、金瑞祓与陈美珍、莫姜、五狈、陈安达等等,与作者交身错过,成了生命中的过客,让作者记了一辈子......叶广芩老先生类似家族自传似的一部书让我对末代的天潢贵胄的没落生活有了一些了解,出生在那样的家庭到底是幸与不幸,谁也说不清,就连当事人也说不清,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想要获得什么,就必定失去一些什么,上天从来都是公平的。像我的父祖辈,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独善其身,没有受到伤害,因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中并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人物,鸡窝并没有飞出凤凰来,我和我姐姐已经算是走的最好的一代人了,没有失去什么,自然也就得不到什么。

《状元媒》读后感(三):戏中戏,穷门小户嫁入天潢贵胄之家,《状元媒》里的《钟馗嫁妹》

读叶广芩最好知道点京剧,当然,像我这种一窍不通的,只能临时现查一点皮毛。

叶老师最早的粉丝群“豆汁记”,许多人都是可以即兴来一段的那种。他们都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文化素质普遍比较高。

果然,厚厚的一本《状元媒》,一开头就是名为《跳加官》的“代序”。

“父亲告诉我,加官就是钟馗,他们俩其实是一个人。”粗略了解了一下钟馗的来历,发现他真是古代忠君思想的一种产物。明明是长相被唐高祖李渊歧视,取消了状元资格,羞愤撞阶或者撞柱而死。李渊可能也是心虚,赐他红官袍以厚葬。

但不管怎么说,钟馗还是因为皇帝的一时昏庸做了鬼,后面竟然还要忠心耿耿为李渊的后代唐玄宗捉鬼。也不知道这样的结局是不是别有用心的篡改和引导……

不过暂且抛开这些不论,在民间,老百姓心中的钟馗一直是代表着正义和辟邪的符号。

《状元媒》中,“我”的父亲、母亲的相遇就源于京剧《钟馗嫁妹》。

当时一同看戏的有三个人:刘春霖、父亲和七舅爷。看完戏,每个人的表现也大有看头。

七舅爷借着戏曲的余韵,在一个高高的土台上边舞边唱。许多八旗子弟过着从小养尊处优,遛鸟看戏的富足安逸生活,对于各种京剧唱段自然是熟稔于心。

然而出身贫寒,祖上世代为农的刘春霖当然是不了解这些的,所以一再喝彩叫好。

同为八旗子弟的父亲则客观而专业地评论道,不是七舅爷唱得好,而是词写得好,颇有日本俳句的韵味。

“刘春霖说钟馗也是懂情,做了鬼还没忘记妹妹的婚事,充作冰人,替妹妹了却终身,是个有爱有恨的汉子。父亲说他回去要画幅《钟馗嫁妹》的工笔,那‘破伞’和‘孤灯’一定是要有的。”

上网查了,才知道“冰人”是北京话里媒人的意思。

这里已经能看出一点他们的个人性格来。同样一出戏,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要看到的。状元刘春霖关注的是道义人心,很富有洞察力,所以才有了后面看破父亲的心思,为父亲说媒,成人之美的事情。

而父亲饱读诗书,又去日本留过学,文艺修养深厚,自然关注的是词与画,而且与此同时这也暗示着他内心的浪漫情怀,因此才有了后来对母亲的一见钟情。

七舅爷则是晚清纨绔子弟中典型的一员。电闪雷鸣之际,正在舞蹈的七舅爷大叫一声“钟馗寻来也”,领头便朝下跑。成天混吃混喝的他轻车熟路地直奔“永兴斋”。

三人跑得十分狼狈。“刘状元埋怨七舅爷跑得太快,七舅爷说他是怕在高台上被雷击着,大家这辈子都没干甚缺德的事,划不来不是?”后来当大家舞文弄墨,暗藏玄机之时,七舅爷则只顾着吃吃喝喝,而且边吃边拿,毫不客气,直到吃饱犯了困。

从这些细节里,可以看出七舅爷的油嘴滑舌、好吃懒做与世故无赖,同时还有不学无术的自作聪明。因此后来连他也没有注意到蟾宫之兔与山林之兔的区别,被精明的刘状元利用,狠狠地“坑”了外甥女一把。

虽然七舅爷穷困潦倒,但若不是他吃喝玩乐,交游广泛,也不会有这段姻缘。他是一个母亲身份过渡和飞升的桥梁。

此外还有一个好玩的细节,在跑进“心斋”之前,“白雨中三人在朝外大街上跑成了一条线,七舅爷在前头猛蹿,父亲在中间大步流星,胖胖的刘状元远远地落在后头使劲喘……”这段话也反映了他们各自的身材与性情。

“我”不太相信父亲的描述:身居高位,受人爱戴的大人物刘春霖,怎么可能在大雨中不顾形象地奔跑,淋成一个“水鸡子”?“父亲说不可能的事情多着呢,他们是同学,同学之间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都会成为可能!”其实这些话都是在为两人的交情,以及后面刘春霖的讲义气、说媒做铺垫。

总之,那戏、那雨、那人,那饽饽铺,真是好不容易的天时地利人和,才共同造就了父母的结合。

京剧《状元媒》的内容,本身是很完满的。

宋太宗赵光义带着柴郡主去潼台打猎,途中郡主为救太宗,被埋伏的辽兵掳走。危急之时,六郎杨延昭路过,杀退辽兵,救出太宗。

六郎将太宗托付大臣傅龙之子傅丁奎保护,自己继续杀入重围去救郡主。太宗遂误以为救驾之人是傅丁奎,当即将柴郡主许配给他。这傅丁奎竟然也不解释,现成捡个大便宜。

柴郡主被杨六郎救出,两人一见钟情。郡主将珍珠衫赠给杨六郎以托付终生,并要他去找八贤王成全。因为古时候的人就是再看对眼,也讲究明媒正娶,怎么都少不了个说媒的角色。于是八贤王赵德芳又请新科状元吕蒙正为他们做媒。

宋太宗却坚称救驾的是傅丁奎。郡主要求与其当面对质。杨六郎与傅丁奎按照要求,分别回忆了救驾经过,终于傅丁奎被戳穿。

不过,虽然胜利就在眼前,却还有最后一关。宋太宗说,先王对于郡主的婚姻有遗训,得珍珠衫者方可为驸马。杨六郎遂将珍珠衫献上,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是毕竟,戏曲是艺术化的生活。“我”父母的“状元媒”真像戏一样完美吗?

美貌的母亲心气高,三十了还未出嫁,因为不想忍受公婆的压迫,不甘屈居在社会的最底层。最后,她好不容易等来一桩看似完美的婚事,没想到竟然是场骗婚。

“穷门小户的母亲,嫁入天潢贵胄之家”,虽说是续弦做了正房,却也还有个奄奄一息的二房,还要接手一大堆子女。不说丈夫大自己18岁,媒人事先没说的信息就更多了。

别说旧社会了,就是搁到现在,虽说早已自由恋爱,媒人成了可有可无的婚礼摆设,但就算能亲自了解结婚对象,对方的家庭也未必真的足够了解。结婚结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家庭。所以这事无论什么时代都担着风险。可贵的是年轻人才不管老一辈什么“门当户对”的真理,你情我愿就足够不顾一切。

现实中的《状元媒》,女人的身不由己又一次应验。只是母亲的运气还是要比碟儿好得多。后来她和大自己18岁的丈夫还是磨合成了相敬如宾的夫妻,虽然现实中的叶母其实还是承受了老夫少妻普遍面临的孤苦结局。当然,这是小说之外的话了。

原文链接:《状元媒》里的《钟馗嫁妹》:戏中戏,穷门小户嫁入皇门贵胄之家

更多相关文章:叶广芩

《小放牛》:末代太监买房娶妻,一辈子找寻完整人生

《拾玉镯》:中国式嬉皮士,没有哪个孩子让爹妈省心

《逍遥津》:纨绔父子,恨奸贼把牙根咬碎;却无人怜取那老姑娘

《逍遥津》:纨绔父子,恨奸贼把牙根咬碎;却无人怜取那老姑娘

《豆汁记》:末代宫女薄情郎,善人者,人亦善之

《三岔口》:人生路,该选哪一条?京剧与小说的互文与升华

关于叶广芩家族小说中的“金”“叶”混用之谜

关注公众号“一寸书”(qy-talk),更多好书,深度解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