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状元媒》读后感100字

《状元媒》读后感100字

《状元媒》是一本由叶广芩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元,页数:20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状元媒》读后感(一):大厦倾颓,人如飞蓬

“他(张安达)演得很投入,把身心完全化入牧童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静海乡下,回到那柳暗花明的村外小河边,草荡清流,白鹅戏水,妈妈在家做好了贴饼子熬小鱼儿,等着他回去。他在歌唱中,找回了一个健全完整、明亮阳光的少年,他的心灵为之愉悦而轻松。”

一年了,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了叶老师这套京味小说三部曲。掩卷长叹,依然感觉荡气回肠。从《去年天气旧亭台》开始那个小小的女孩,到《状元媒》结束时的老凤归巢。三本书凝结了作者生平的所见所闻,一个甲子的光阴倏忽而逝,书中的人大部分已为鬼录,那些在时代中轻如鸿毛的生命,演绎的一个个传奇,被这个前朝遗留下来的后生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生命已然消逝,留下他们的故事在文字中舒展,这何尝不是一种补偿。

另,太喜欢叶老师叙述的口吻了,准备找几本她的其他书来看看。京味小说三部曲都是自传性质的写实作品,笔下人物的命途多舛令人唏嘘但,毕竟有原型,我内心还是期待这样一个将笔墨拿捏得恰到好处的作者能够有些虚构类作品。几年前看了台湾作者蒋晓云的《民国素人志》系列,也是喜欢得很,但后来她出的书都是些伤春悲秋的散文,多少有些遗憾可惜。

《状元媒》读后感(二):一些不吐不快

《状元媒》里,主人公父母的婚事,由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做媒,新郎官为一品“镇国将军”、大学教授,可剥去光鲜亮丽的外衣,实质不过是骗婚:

——谎报年龄,明明是比女方大18岁,谎称大6岁;

——隐瞒家里已经有一个妾的事实,只称原配已死,绝口不提家里还杵着位“二娘”;

——隐瞒家里11个孩子的事实,只称原配留下4个孩子,绝口不提那位二娘还有7个孩子。

后来,在新婚之夜得知真相的新娘把新郎打了出去。

《三岔口》里,表哥小连搞大了药铺女儿的肚子。没担当也不想负责的表哥跟着被打出洞房的主人公爸爸远遁他乡,药铺女儿绝望中自缢,一缕芳魂飘荡去也

——表哥得知此消息,痛哭一场,边哭边在几个月后搞大了另一个女人的肚子。

《逍遥津》里,七舅爷的老婆挣扎难产,就想吃一口萝卜。七舅爷颠颠奔出去买萝卜,买完萝卜开始看卖萝卜的雕花,雕完牡丹雕仙子,雕了菊花雕仙鹤

——等两筐萝卜都变成花儿了,老婆在家也已经死透了。

说到七舅爷,那真称得上“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七舅爷善丹青,嗜京剧,多才多艺。

养鸟,人家养的能叫七个音就是珍品了,他养的能叫十个;

养虫,他的蛐蛐个个都是上名虫谱的。

高兴了串几串糖葫芦,走街上被路人围住争抢;

放风筝是一绝,不用风,不用宽阔的场地,就站小院儿里风筝也能送上天,还不忘嘲笑孔尚任“手提线索骂天公,欠我风筝五尺风”是拉不出shi怪地球没引力……

什么都会,就是不会赚钱。

老婆虽然死了,可还有儿子女儿啊,也该振作精神养家糊口吧?

不。钱太庸俗,从来不在七舅爷的视线之内。

已经家徒四壁到能当的东西全当了最后连大女儿过冬的棉袄都当了、揭不开锅到把家里所有的面口袋都倒出来还盖不过盆底儿的地步,七舅爷跟他的好大儿俩人还在家商量着买蝈蝈——最后把祖坟卖了,真把宝贝蝈蝈买了回来。

至于家里的吃喝嚼用?那不还有个女儿吗?

摊上这样的父亲和哥哥,也只有认命的份儿。也只有忍着难堪,到处打秋风。

往好听了说,借作者本人的用词,七舅爷这是对穷窘的日子“安之若素”“无思无虑”,为人“悠闲轻松”“安然潇洒”“率性本真”“无忧乐天”

——但是去掉这些修饰词,他就是个纯S/B

——以上所有男性,全部都S/B

《状元媒》读后感(三):有点心理落差

⭐⭐⭐三星半 叶广岑“京味三部曲”之一,与之前读过《去年天气旧亭台》相比有点落差。你能明显感受到那个“耗子丫丫”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已经成为风尘仆仆的老奶奶了。尽管前半部分还是以小时候的“我”的口吻,可是“我”的灵魂已经历尽沧桑。这两部作品我难以接受的是,当年那么明媚可爱的小姑娘变成了礼数周到有点狭隘的老太太。或许在《去年天气旧亭台》中最后三章是有体现的,但是我可能更愿意看天真烂漫的“耗子丫丫”的故事吧。 章节名依旧很有特点,取自戏曲,每一部戏的情节与小说还对的上,很难得。我比较欣赏的是《豆汁记》和《小放牛》,这两篇写的底层人民莫姜和太监张安达。莫姜说:“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巧;物件和人一样,人尚无完人,更何况是物。”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格外难做到。 其实文章的感觉是对的,但是,作者时不时跳出来评论一两句,例如“xxx要是还在,肯定是你们中的领袖”“这恐怕要比现在粉丝去看明星演唱会都要xxx”,而且她喜欢抬身边的人的身份,这让我很出戏。 最最最受不了的是在“大登殿”这个章节中,母亲作为正房一直没有受到偏房的姨娘拜见,一打听原来姨娘生病了,且是要垂死的人了。母亲拜见后感慨:这些年苦了四爷了,新婚夜委屈四爷跟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女人共睡一塌。我当时就❓❓❓作者有些推崇的点我实在没办法理解,又比如七舅爷,大清亡了,旗人特权没了,但他依旧整天斗蛐蛐遛鸟,甚至把坟地都典出去了,靠着女儿大秀微薄的一点收入过活。这都能安上“安之若素”的头衔,还“让人佩服”。我想作者行文间确实有老北京人,清朝贵族的骄傲,《去年天气旧亭台》也能看出点眉目,但是《状元媒》太明显了。这也是我不能与这部作品共情的原因之一。

《状元媒》读后感(四):好书好装帧,有图有真相。

新经典悄悄再版了叶广芩的三部小说集,冠以京味三部曲之名,装帧设计排版印刷都很用心,粉丝们可以洗版了。

外封用相机拍的

书衣很美

书腰不讨厌

内封素雅

书脊简洁

厚度适中

装订规矩

内文用手机拍的

《采桑子》目录

《状元媒》正文

《状元媒》插图

《去年天气旧亭台》插图

《采桑子》后记

《状元媒》版权页

内外用纸都很好,价格折后亲民,美中不足没送个藏书票或主题书签啥的。

《状元媒》读后感(五):能留下怎样的记忆?

2011年已66岁的叶广岑先生写就,2012年首次出版,我有幸读到的是2019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版本,600页,45万字,一本厚厚的《状元媒》。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叶广岑的作品,肯定不是最后一本,事实上,读完这个,我已经在找作者的其他的书来看了。说来也好玩,其实2年前,我就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这本书,可是听到十几集,以后居然要收费,我这个会员不干了,先收藏,等以后免费了咱再来听呗。这次,只花了一天半就把它读完了,是真的停不下来,一看三回翻。

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无比出彩,在作者的回忆里立了起来,站在我面前,金四爷、莫姜、盘儿、蝶儿、钮青雨、七舅爷、张安达、老五、老七;还有那些吃的,以及弥漫其间的气,直让人想喊,却也无可奈何。那个时期走过来的人都有抹不开的记忆,更何况是皇亲贵胄呢。

一、关于作者

读的时候,真真羡慕阿,“爱新觉罗”的后代哎,虽说现代社会爱新觉罗的后代已有20-30万,但带上这个名号的人依然让平民如我觉得高不可攀。民国之后,作者的阿玛就把“爱新觉罗”改为“金"姓,因为在满语中,“爱新”就是“金”“黄金"的意思。这位金瑞袯(bo,第二声)金四爷的第一个老婆,乃是瓜尔佳氏,瓜尔佳氏乃“满族第一氏族”,归附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以后就和“爱新觉罗”们联姻了。作者的母亲氏金四爷的第二位夫人,是南营房正白旗的后代。南营房虽然是贫穷之地,但作者的外祖母可是正经的钮钴禄氏,足见清朝这些不用劳动享尽福的“铁杆庄稼”们多么能生育后代了。

但是,百度百科告诉我,作者叶广岑是满族叶赫那拉氏。所以她姓“叶”。那我有点不明白的是,她的阿玛是爱新觉罗的后代,妈妈那边是钮钴禄氏,自己怎么就变成叶赫那拉氏了呢?难道作者的父亲是叶赫那拉氏?也只能这样解释了。那作者的父亲在辛亥革命之后叶应该姓“叶”而不是“金”啊。按说作者是慈禧太后的侄孙女,那就是叶赫那拉氏了嘛。

二、辛亥革命之前

作者出生的时候已经是1948年了,她当然没有体验过辛亥革命之前的清朝皇亲的生活。但那种悠闲、雅致、高贵、富足在小说中很有体现。金家的宅子在北平的“白菜心”,犄角旮旯都是珍宝,更何况所用所食所玩。其中人物,他们不为钱、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活得随心、肆意。这些努尔哈赤的男性后代无一不热爱、习得艺术,金四爷爱画画,云游美好河山;七舅老爷不知贫富,遛鸟、养蝈蝈、扎风筝,此为“雅”,连日本人侵占北平都没概念;老七画了一辈子···

但我不能不看到那个漫长时期的女性。慈禧这娘们是独一个,洗澡要换多少多少条白花花的毛巾,顿顿珍馐美味,浪费了多少民脂民膏。这败家玩意,女人中的败类。

更多的是那些时代后面的女性。她们被放在后面,忘在后面,落在后面,她们自己也觉得应该呆在后面。她们能读书,但读的是“孔老夫子一类的书”,只为解乏罢了。琴棋书画自然要学,但不是自己选择的,要么为排解寂寞和忧愁,要么为取悦男人。她们的最大功能就是生娃生儿子,金四爷的第一位夫人生了4个,陪嫁的小妾生了7个,作者的妈吸取了早死的夫人和小妾的经验教训,只生了3个。姑娘被搞大了肚子,要么嫁人要么上吊,没别的了。

太监也是这个阶层吧,活生生的十几岁的玲珑男孩张文顺,进宫几年,出来之后的那个无比的张安达知进退真是让人恨上那个紫禁城。是谁允许你打了江山,你的后代都能稳坐江山?

当然,还是有很多女性在她们被允许的范围内,比较充分的实现了主观能动性。比如说,生儿子的使劲生,生完摊在床上,或者死在生孩子的过程中。书中的莫姜就是一个人物,她是某太后的宫女,无比知分寸、懂礼节,有自己的坚持,要做厨子,那必须是一个好厨子啊,要做妻子,那必须是一个好妻子啊,即使丈夫抛弃自己跟妓女跑了,几年后因妓女死了走投无路又带着妓女的孩子回来,那也得既往不咎,和丈夫继续过日子。

三、贵族的没落

辛亥革命之后,傅仪都下岗了,贵族们自然是没落了,“铁杆庄稼”没了,但是老本还在,风雅还在,心性还在,这真是浸在骨子里的了。这些爱新觉罗的后代们,云游四方,寻古作诗,作画题字,养花遛鸟。这就是精神生活了。

爷要的是个滋润。

我也不免想到,这些贵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数小老百姓用他们的汗水、泪水、血水堆积起来的,这其中也包括我的祖先,这种规则是必然要被推到的。因为历史的方向应该是:自由和平等。

但我也不免想到,这是中国的历史,它是真实的。真实在其中的人和精神。

一来,具体到每个人。这些拥有精神生活的努尔哈赤的后代,他们一生下来就是富足的,不知贫穷困苦为何物,他们可能以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那样的,至少他们以为自己的生活就该是那样的。

这其中的每个人都太有自己的风采了,不管没落之后是贫是富。即使时代压在他们身上。比如老五,金四爷的第五个儿子,被金四爷赶出家门,一生没有得到承认,但是朋友遍布北平。比如,钮钴禄氏的后人,钮青雨,那么害羞那么善良的一个人,被汉奸和日本鬼子霸占,最后为了亲爹和尊严,杀死汉奸和日本鬼子。比如,七舅爷被日本人打的凄惨也好护着自己的鸟儿。

二来,这种精神生活不仅是贵族的,自然也由上往下,整个北平都有这样的心气。即使是拉车的、做豆汁的、卖火烧糖葫芦炸糕的···这就是老北平吧,无数人描述和怀念的老北平,老舍先生在他的《四世同堂》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记忆。

这些的逝去让我唏嘘,几十年前,好歹是有的。如果能经历温和的革命,这一切肯定能多少保留下来。那些精神上的财富、物质上的财富,能让今人收益。

又能奈何?

四、作者的文字

不瞒说,好多处读着,我能笑出声来,实在生动有趣。经历了如此多的六十多高龄的作者在描写到现代的年轻人,尤其是调侃自己儿子等后辈的时候,真是太逗了。

神来之笔也有很多,足见作者功力,我太佩服了。比如说六姐姐,白衣天使,为什么不归家呢,人是天使,天使的家在上帝那儿。

文章的组织也是极让人舒服的,每个人有独立的叙事,有前后的巧妙的呼应,让人竖起大拇指。

五、历史的必然

是的,我认为,这些都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是拥有如此多的皇帝的一个国家,比如通过“革命”才能将皇帝“革”掉。

革掉以后,一切就安稳了吗?独立自由民主就来了吗?不是的,不是所有的胜利者都能像华盛顿一样回到家乡的。

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华盛顿受到的教育是英国式的,这片河山上受到的教育就是“占有”。华盛顿回到家乡有偌大的庄园,这片河山上的革命者都是草根,哪里有庄园在等着呢。华盛顿所在的北美地大物博,这片河山寸土寸金。

我想,这么多年,历经沧桑世事,留在作者心底的,只是那些亲人和他们的事迹。

而我,我有什么记忆?千篇一律罢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