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高墙与鸡蛋》读后感摘抄

《高墙与鸡蛋》读后感摘抄

《高墙与鸡蛋》是一本由林少华著作,红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墙与鸡蛋》读后感(一):站在高墙下看鸡蛋

看了林少华,看了破碎的鸡蛋,想起大学时候的挪森,尽头与仙境,面包店,象的失踪。现在最怕相互对立的概念,比如高墙与鸡蛋。一棵树是自由的吗,可以说是,它向各个方向伸展枝叶;但又不是,每一片叶子都和整个树冠呈严格自相似的关系----追求自由的人会感觉到的。

《高墙与鸡蛋》读后感(二):美学与良知的交集——《高墙与鸡蛋》

关注林少华教授,是从村上春树的气息弥漫在中国那一年开始。依稀记得《挪威的森林》封面上有译者的名字,凭借阅读的敏感性,我联想到林纾的翻译。那般肆意演绎、行云流水,是一直喜欢的大胆风格,翻看村上春树的书,行文果真也不错,于是记住了林少华这个名字。

断断续续许多年都看到村上春树的作品,亦会一如既往地看到林少华教授的译者之名。这次,阅读给了我更大的惊喜,《高墙与鸡蛋》正是那么一本新锐文集。林少华教授以独语体的方式结集成书,这位村上春树小说的忠实译者将私人经验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公共话语,然后呈现在我们面前。

“高墙与鸡蛋”是村上春树的一句名言,2009年2月15日,他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大会上说道:“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林少华将这句话作为文集的题目,其用心良苦显而易见。“朝闻道,在明明德,止于至善。悠悠小卵,媲之高墙,且脆且坚。心脱似箭,一振文胆,白发三千丈。燃尘网之羁,遥指杏花。” 林少华先生是一位日文教授,关注现实又满怀批判精神,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获得愉悦的美学经验,不乏深沉的社会问题思考与发人深省的自我拷问。另外,他字里行间的日式幽默感也给我们增添了更奇妙的阅读体验。当下的社会需要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和知识分子,怎样的欢乐与幸福感,都是一个不得不触及的问题。

顺着书中非连续性的叙事,我们可以不断地发现这个社会的慌乱和拘谨,这个社会的勇气和梦想,真实不甚明了地游离于作者的评论和感叹之中。这是小传统的叙事,颠覆传统的叙事,时间在这里无限延长,问题在这里等待发现而又真实。在一个有阳光的午后,在躺椅上读一本内心很干净的书,是莫大的喜乐。

《高墙与鸡蛋》的这种干净,显然体现在精英化书写中,而不仅仅是一本私人随笔那么简单了。不得不指出,一本具有公众感和精英意识的书,可以让我们见证新时期知识分子有着向阴暗挑战的勇气和魄力。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是这本书始终贯穿的内核所在,这种精英式的言说无疑是当下很需要的声音。

因此,这是一种适合公开的私人经验。犹记得作家格非的自述中写过自己读书成长的机缘,而林少华先生亦是如此,从一个偶然的机缘,一个生长在雪国的懵懂少年,被推荐读大学,再一路走来成为教授和公共知识分子。他的回忆显然是厚重而有力的,这本书中的独语,不拘泥于当下的声音,还在过去的氤氲中有着悠远的回声,韵味深长。

《高墙与鸡蛋》读后感(三):两个林少华&“锐写作”

陈桔

数月前,北上青岛专门造访林少华君。他坚持要到学校大门口来迎我——一枚从未谋面的小编。穿着风衣的林少华颇有儒雅之风,不知为何,那神情跟他的“老伙计”村上春树有点神似——总像在遥想尘烟之外的什么。

位于青岛的这座美丽的大学校园,景致跟江南相似,也有金黄的梧桐树。

林少华跟我攀谈的口气,就好像我是一位远归的学生。

而我记住了他家书房中那一蓬灿烂的雏菊,带着十足的乡野的露水的味道。还有飘散的若有若无的古琴的音乐袅袅。客厅临窗放一张铺着塌塌米的中式座塌,可以惬意地坐在上面清谈、品茗、对弈。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林少华君。虽然从很多年前开始,我的书柜中就摆满了他翻译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从《挪威的森林》、《寻羊历险记》、《舞!舞!舞!》、《海边的卡夫卡》……一直到《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

喜爱那种或是村上或是林少华或是他们两者合一的文字的馨香。那种迷茫的青春荷尔蒙式的冒险。突如其来的仙境和危情。还有一切非常的不合情理的情爱,以及无处不在的对终极意义的叩问。

迷上一样东西,就会放任自己不停地沉迷,而这种沉迷本身会放大对象的绚烂之处。有多少个“村上/林少华迷”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而写出那样华美的文字的林少华呢?他的灵魂是如何被村上及作品的魅力俘获,或者他的悟性和人生经验是如何地切入、潜入了村上的作品的核心,并为之加分?

就像他在本书中说的那样:翻译即间谍。而我认为,比这更甚,或许是一种酒神精神参与其中的“酒化”……

但是,我们像任何两个刚见面的陌生人一样,谈一些俗世肤浅的事。令我感动的是,他欣然答应了我们红旗出版社的出版邀约。那个性,就像他的故乡关东的大雪一样强烈而爽利。

在阅读和编辑林少华君这本随笔集《高墙与鸡蛋》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有两个林少华。一个是翻译村上时,被“神灵附体”的林少华。那完全是两位艺术家灵气、思想的激荡和碰撞。林少华说,只有他进入了村上作品的“地下室”,我很相信,那近乎潜意识与潜意识的捕捉和对撞。

但是,翻译了30多部村上作品的林少华,想做另一个林少华,一个摆脱了村上的纯粹的自己。因为,村上已经成为了林少华君的另一个魔咒也未可知!

摆脱村上的林少华,用他自己的歌喉引吭高歌,那声线除了唯美,却是那么出人意料地犀利、高亢、深沉,带着他沉甸甸的对现实、文化、生命的思考和焦虑。当众多的学者为了现实利益而来回奔忙、明哲保身的时候,或者在很小的格局里自恋自艾的时候,少华君愿意做一位以良知为标枪的勇士,去射穿限制人们自由的那无形的高墙,去歌颂一切精神存在的可能性和丰富性,去卫护自由。

那是一个在关东只有五户人家的小山村里长大的学者的坚韧良知,那是从乡愁始发对生命之美、对人间真情的不懈赞美和追逐。

从大而化之的命题,到细部入手的感性风景,少华君仍然用他那迷倒千万读者的文笔,述说着自己的故事和感悟。在那文字中,闪烁着对生活无尽热爱与疼痛,也飘逸着思想力的华彩与灵光。

离开少华君家时,他稚龄的女儿乖觉地坐在一隅,美得让我蓦地一惊,比之少华君的文笔犹过之而无不及。可是,不知为何,少华君突然对我说起了他的歉疚,那折磨了他很久的对亲人的歉疚之情。

坦白得如月光一样皎洁的少华君,因为大爱和敏感,注定要承担得比世人更多。

这就是他为何要站在鸡蛋一边的情愫之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