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雄性的江湖读后感摘抄

《雄性的江湖》是一本由马金莲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雄性的江湖》读后感(一):乡村图景,如水墨画几笔描摹悠长

开头放的手稿,字迹乖巧可爱

收到鉴书团的书之后,立刻看了前两个短篇,马上明白,我挺喜欢这本书。

第一个故事是《雄性的江湖》也是书名,后面的短片很多都是一个阶段的故事,只有这个故事是一对夫妻漫长的接近一生的故事。

《雄性的江湖》全篇没有性别对立的内容,就是展示一对小夫妻从相亲到最后在一起,又在细碎的生活中度过了最重要的最年轻的日常。非常寻常,其实可怕的也是这种非常寻常。

虽然短片的视角是站在苏浅的角度,但描摹的人生都是马先生的人生,他那些看似爽快其实愚蠢的生活,义正言辞的霸占了两个人婚姻的大部分日常,明明从最开始就有很多不对头的地方,却没有苏浅说话的份。她在这个自己的视角的故事里,得从旁人的言语里了解自己丈夫的事情,她就像沉默在柴米油盐里。

而我读完觉得这就是一对往常的夫妻日常,妻子在家庭重大的事件里无声无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小生活里全面覆盖,将最开始那个爽朗痛快的女孩子要变成争吵的妥协的人。

其他的短片中我有一点儿喜欢蝴蝶瓦片。残疾人小刀不被村里的人所记得,直到我在他的家里发现他不仅还活着,还做了很多很多好看的鞋子。村里的人又像发现了新事物一样发现了他,穿上他做的鞋子,感叹于他的手有多巧,又好像突然发现了他的好,有事要重新打扮他,带他出去看看阳光。然而就在什么都收拾妥当,小刀死了。村里的那些人又一哄而散,觉得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觉得没有学来那做鞋的技术,快快地将他埋葬。“小刀这娃娃懂事,天气旱了,他知道要来灾年了,就悄没声儿地走了。”

就是展现了这样一个短短的小故事,一个人一生的侧影,我甚至没有想明白这样的故事,但是忽然觉得有一些悲哀,也不知道是不是悲哀那最后的西北风。

《雄性的江湖》读后感(二):作者对文字的热爱永不停歇

谢谢鉴书团的免费送书。

我收到此书,小巧轻便,虽然页边距有些窄,但是也并不是很不舒服。书中收录的小说时间上跨度很大,从2009年发表于《朔方》的《父亲的雪》到2022年发表于《长江文艺》的《雄性的江湖》,马金莲再一次展现出她不竭的文学创造力。

小说《雄性的江湖》意味着马金莲乡土书写转型城镇书写的成功,也显现出马金莲更深一步的女性意识。从题目到内容都开始瓦解男性的“江湖义气”的模式,但是不得不忽略其压抑性,就是将一个女性和一个男性更加紧密地以“婚姻”绑定在一起:你的兄弟都不可靠,可靠的只有你的妻子。女主人公苏浅只是将目光聚焦在丈夫的“不靠谱且幼稚”行为之上,却忽视了其丈夫是一个无法为家庭带来任何收益甚至要损害家庭利益的配偶。最后仍以一个母亲的胸怀拥抱了他。苏浅和《蔫蛋马五》中的马五女人显然是截然相反的,两者一对比就显现出苏浅身上多么浓厚的“好女人”品行,解构的男性叙事却加深了女性作为社会功能存在的刻板影响。苏浅不是无理取闹多欲求的妻,她温和情绪稳定,愿意男人擦屁股,她的母性光辉光芒万丈。或许,疯女人不是自己想疯的。

从少女爱情悲剧的角度解读《尕师兄》自然合情合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继承爷爷的木匠手艺实际上就是继承家中大权。独属于男性特权使“我”望而却步,不得不移情权力的渴望变成少女情愫。

《一抹晚霞》中,舍尔巴奶奶慢慢感受到自己的老去:僵硬的手臂和渐渐病坏的眼睛。但是她的选择是沉默不语,高昂的费用和盖棺定论的绝症都没有被设置成小说冲突。而是在于舍尔巴奶奶开不开口,她并没有开口,就像她想吃清水洋芋面但是还是会炒肉炖进面里。她只能默默消化痛苦,继续开头扯不太算数的曼斯尔。

《父亲的雪》是马金莲的成名作,看似写父亲,实际上是写母亲,通过对母亲的承认接纳了新父。马金莲的好多小说都在寻母的路上,我感觉却只有一篇《荞花的月亮》真正寻到母了。

《蔫蛋马五》写得有些生硬,跟《杏花梁》一样。

总体来说,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除此书外,我也很喜欢她的《伴暖》和《头戴刺玫花的男人》。

《雄性的江湖》读后感(三):女性视角下的回族文学书写

提起宁夏文学,回族文学,首先想到的便是石舒清,无论散文还是小说,一段段古今经过这些质朴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关于西海固和伊斯兰的故事,尤其是一个个回族人物似乎鲜活于眼前。同样是作为宁夏回族的文学书写者,在读马金莲这本《雄性的江湖》之时,总是会有意无意间与石舒清的文字暗暗做比较。

通读完整本书的七个中短篇故事,一边赞叹马金莲在乡土文学上笔力的老道遒劲,尤其是对于人物心理之幽微曲折的精确洞悉,比如《父亲的雪》、《蝴蝶瓦片》、《尕师兄》;另一边却又心生疑惑,作为一个八零后的作家,这些故事中所描述的生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不免显得有点“落后于时代”。哪怕是转换了场地,由乡村生活变为对都市人物情感的书写,反而不如对于乡土书写的驾轻就熟和深邃精准,读来总给人一丝捉襟见肘的急迫与疏离,特别是《老年团》一篇。

这些故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对于已然逝去的回族乡村生活之精细刻画,更为独特之处便是儿童视角和女性视角的切入。《父亲的雪》、《蝴蝶瓦片》、《尕师兄》三篇均是以女童视角的第一人称叙事,在《父亲的雪》中,马金莲将小女孩在面对家庭暴风骤雨般的变故之后,如何在艰难困顿岁月中一点点摸爬滚打学习生存,极度渴望亲情却又小心翼翼地戒备试探的成长心理写得轻盈诗意却又怆然怅惘;《尕师兄》是整本书中读来最像石舒清风格的一篇,可能是源于爷爷与木匠身份的设定,然而它又是独属于马金莲的,因为其女性与儿童双重视角的审视,将一段从少年懵懂到青春萌动的少女暗恋心事述说地清澈蕴藉,哀而不伤。

《雄性的江湖》作为同名中篇,虽然明面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叙事,然而其内在可以看作是苏浅这一女性视角对于马先生这一男性世界的逐渐认知与理解。

《蔫蛋马五》不妨看作是一则时代变迁下乡村生活缩影。以马五这一众人眼中的“乡村半吊子”、“二百五”为中心,他如何因缘际会赶上乡村扶贫,从一个大字不识的穷光蛋光棍逆袭成为乡村致富能手。对于村人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的畏惧改变与投机取巧心理之描写则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读完了这本《雄性的江湖》,对于马金莲今后的创作有了更多期待,希望不仅是乡土文学与民族文学双重映射下女性文学的书写,更能够多一些紧贴当下生活,独属于女性视角下对于回族日常生活的审视与呈现。

《雄性的江湖》读后感(四):乡村图景,如水墨画几笔描摹悠长

开头放的手稿,字迹乖巧可爱

收到鉴书团的书之后,立刻看了前两个短篇,马上明白,我挺喜欢这本书。

第一个故事是《雄性的江湖》也是书名,后面的短片很多都是一个阶段的故事,只有这个故事是一对夫妻漫长的接近一生的故事。

《雄性的江湖》全篇没有性别对立的内容,就是展示一对小夫妻从相亲到最后在一起,又在细碎的生活中度过了最重要的最年轻的日常。非常寻常,其实可怕的也是这种非常寻常。

虽然短片的视角是站在苏浅的角度,但描摹的人生都是马先生的人生,他那些看似爽快其实愚蠢的生活,义正言辞的霸占了两个人婚姻的大部分日常,明明从最开始就有很多不对头的地方,却没有苏浅说话的份。她在这个自己的视角的故事里,得从旁人的言语里了解自己丈夫的事情,她就像沉默在柴米油盐里。

而我读完觉得这就是一对往常的夫妻日常,妻子在家庭重大的事件里无声无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小生活里全面覆盖,将最开始那个爽朗痛快的女孩子要变成争吵的妥协的人。

其他的短片中我有一点儿喜欢蝴蝶瓦片。残疾人小刀不被村里的人所记得,直到我在他的家里发现他不仅还活着,还做了很多很多好看的鞋子。村里的人又像发现了新事物一样发现了他,穿上他做的鞋子,感叹于他的手有多巧,又好像突然发现了他的好,有事要重新打扮他,带他出去看看阳光。然而就在什么都收拾妥当,小刀死了。村里的那些人又一哄而散,觉得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觉得没有学来那做鞋的技术,快快地将他埋葬。“小刀这娃娃懂事,天气旱了,他知道要来灾年了,就悄没声儿地走了。”

就是展现了这样一个短短的小故事,一个人一生的侧影,我甚至没有想明白这样的故事,但是忽然觉得有一些悲哀,也不知道是不是悲哀那最后的西北风。

父亲的雪和尕师兄,两个故事真的是非常传统的乡土故事手法。看这两个故事的时候,简直像在看《收获》。这两个故事你应该也最好懂且有趣。父亲的雪让人感动,但是这两个故事因为看过同题材的太多了,那种情感的阈值整过高了。

老年团是青年女子的故事,细碎的单视角故事,面子的很细致又精巧。蔫蛋马五和一抹晚霞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整本书都是取材自乡村或者县城人的小故事,故事不是那种轰轰烈烈、吵吵嚷嚷的,有些儿点墨撒上去的意思,就那么一点点的故事,留白的都是那种有一点儿忧伤的自己的情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