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迹霜语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迹霜语录》是一本由蒋蓝著作,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迹霜语录》读后感(一):高维生:一个孤独的精神侠客行走历史

读蒋蓝的文字,感受他手中有剑,鼻腔里充满了铁味,一个人背负着冰冷而多情的重物,跋涉大地上。

蒋蓝的新作《人迹霜语录》,是他十年来创作的随笔。在他思想的“储藏室”中,存下了大量的历史,而在历史中,人与事件是至关重要的。蒋蓝走的是一条离火焰越来越近的危险之路。他把历史盛在精神的容器中,放到思想的火焰上熔化,恢复真实的“生态”背景。

蒋蓝热爱大地,不会躲进小楼,在纸上修复历史。他要到民间去寻,去问。

历史是人创造的,没有了人,历史就不存在了。蒋蓝站在当下,转身向时空的深处望去,他要疏散泛黄的浓雾,寻着一条残缺的痕迹,从一个人的心灵事件,做出判断。蒋蓝步行在机耕道上,土路吸满了夏日的酷热气。来李庄不止一次了,在张家大院里,走进卧室,不忍心在朽坏的地板多走两步。梁思成、林徽因、李庄、营造学社,都已成为时间深处的珍贵,但时间是个奇怪的东西,越久却越让人怀念。身在老旧的卧室中,面对旧物,蒋蓝不无感概:“病到深处,时光就慢下来,往事在蒸发,由清晰而渐次模糊,就像远去的背影终于化到夜色。剩给自己的,就是一片菜油灯聚拢的安详。”林徽因生命的血脉在病的消耗下,已经点燃不了激情的灯了。

对刘文彩的阅读经验,源自少年时在课本上学到的《收租院》,知道他是剥削农民租子的大地主,但我们不知道真实的、人的刘文彩,更不知道他身边的跟随者凌君如。通过一张凌君如的照片,对她的一生,蒋蓝做了长达5个月的田野调查,走访了好多人。一层层地撕开历史的封尘,找寻零星的痕迹,循着点到线到面,走进历史。他来到事件人的出生地和“重点”发生地,身临其境。2009年11月26日午后,蒋蓝花10元钱,坐着一辆拉客的摩托车,第二次来到宗场。在那条“凌家小道”,不起眼的土路上,曾经走过一位被历史留住的人物。在这里,蒋蓝遇到了七十多岁的颜绍成夫妇,他的父亲在凌家就是抬轿子的长工,亲眼见过凌君如。意外的收获,也是合理的,在纸上,是不可能有这样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蒋蓝存有古典的浪漫气质,更有诗人的敏锐。他是一个孤独的精神侠客。正如批评家朱大可在本书的荐语中说:“大量的知识考古、狂热的历史想象、复杂的个人经验、丰富的诗歌意象以及批评家式的高谈阔论,这五种元素的任意组合,形成了一种狂飙式的语势。这跟周作人先生倡导的‘娓语’式随笔截然不同。它不是把人引向灯下的闲适,而是令人起坐,转向更为亢奋的日神状态。”

《人迹霜语录》读后感(二):岁月山河的足迹

诗人蒋蓝涉足散文随笔领域时日已久,诗思的浸润,阅历的丰富,思维的拓进,视角的创新,逐渐使他的文章从众多篇什中脱颖而出,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方家的关注。他已先后结集出版《香格里拉精神史》《拆骨为刀》《思想存档》《动物论语》《玄学兽》《哲学兽》等专著,参与主编《2006年-2007年中国诗歌双年选》。他说以往的著述皆为练笔,40岁以后才打开属于自己的写作之域,读过《人迹霜语录》一书,方知此话并非自谦。

蒋蓝以“民间思想者”自许,但由于他读书多,下笔频频引经据典,这成为他散文随笔的一个灵感的源头和特色,不懂的人或许会把他归为“学院派”;他阅历广,从不轻信作伪面孔和杜撰历史,遇事追根刨底的找真相,可以把他归为“江湖派”。不管有派无派,如今他经营以田野考察——叙述——意义“三位一体”的“新散文”,其文字的知识墨香和山野土气交融为一股别具的蓬勃生气,形成一种极易与出自他手的笔墨区别的个性特质。从这种意义上讲,他经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人迹霜语录》,便是其“新散文”风格渐趋成熟的一个标志。这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一为“拒绝融化的霜语”,一为“蜀地的陈迹与阴霾”,一为“文人的事情”,它们彼此既有类别的反差又有相互的照应,字段时而如猛士提刀四顾,时而如痴情郎柔肠百结,在刀锋般的尖刻中穿插有山月清风般的柔美,诗意的风光与内蓄的深刻,每每给人峰回路转的阅读快感,与柳暗花明的意外惊诧。

3万字的《刘文彩三姨太凌君如荣枯史》,堪称蒋蓝“新散文”的力作,他为写成这篇触及社会三教九流的奇文,花去了长达两年的时间,七下宜宾,持续采访,查阅尘封的档案,寻访街巷村落白发遗老,真是下足了考察的功夫,而他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蒋蓝以收放自如的冷静笔触,解读了刘文彩、凌君如得志的1930年代的放纵和倒霉年代的狼狈尴尬,文笔透露刀锋刺目的寒光,又有汶川黑玉的思想碎屑。同时,对凌君如晚景的描述更是饱含人生无常的无奈,恰似一支寒彻肺腑的人性挽歌。特别要指出,这篇笔锋冷峻的长文,淋漓尽致地展示作为驰名诗人的蒋蓝驾驭文字的出色能力,以及情理兼具的鲜明风格,请看:“有些女人是不能老的,她只能属于一个特定的时期。一旦逾出,他不但将失去美丽和腰身,就是连性别也会出现模糊和漫漶,成为庸常人中的异类。这样的女人不是易碎品,而是一张尚未曝光的底片,就这样成了向阳花阵营外的可疑垃圾。”读过蒋蓝的这篇文章,人们大抵可以对奔腾向前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并不在乎人们的主观意志的漩涡,它会把垃圾抛上岸,也会吞噬不区分是善是恶的生命,一声声慨叹远远不能囊括那无数惊心动魄的隔世奇观与泪洗不尽的红尘遗憾。

蒋蓝的这部专辑中,有不少是写文化人的,尤其是那些成为文化风景的男人与女人。《林徽因的李庄时代》《人生如蚌,蚌病得珠——何洁的三次人生转折》《内心山水以及牡丹的忧伤——陈子庄晚年轶闻录》《双重火焰——诗人海子15周年祭》等。其间,叙述流沙河、何洁夫妇的离合际遇的《人生如蚌,蚌病得珠》,笔调优雅而苍凉,他把“两位天才”结合和离散的故事讲述得如夏日冰凌的清凉快爽,当想留却留不住的美好姻缘失落在佛寺的门槛前,回顾往事苍茫的笔叹真是感人。由美丽的细节串接成的美丽的故事,使人联想到断臂维拉斯的经典故事,而人们终究无法评判维拉斯的有断臂之痛,还是有断臂之美?想拴住两片云天飘飞的彩云毕竟是徒劳,但是当徒劳后的遗憾成为了蒋蓝的雅致文字,却是使读者受益非浅的启迪。海子是在蒋蓝的心目中的一个有些误打误撞的天才,因为山海关一侧的铁轨上,碾断的不仅是肉身,更有那从稻田里生发出来的准备不足的渴望。这样,他写下一篇《双重火焰——诗人海子15周年祭》的随笔,去追问曾经讴歌过新鲜可爱、充满生机的尘世幸福生活的海子,为什么一方面在天地之间吐诉真诚善良的祈福心愿,一方面又不可思议的要逃避红尘去寻求“极乐世界”的摄魂一刻。显然,蒋蓝不仅格外欣赏文化人的艺境和艺果,也格外牵挂他们的生态环境和命运轨迹,大概属于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吧。

有关画坛奇人陈子庄的2万字长文,刊发于《天南》创刊号上,标题改为《伤口的纯光迫使黑暗显形:晚年陈子庄》,进一步彰显了蒋蓝非虚构写作的思想与技术特质,他好像一改往日喜欢的议论,他突然不再议论了,只是把自己的观点通过意象的缝隙发散出来,其直指人心的力量一如抽刀后,痛才追上来。

非虚构写作凸显的是作者对历史的考量和文学叙事能力,在这方面,蒋蓝可谓已走得远矣。

《人迹霜语录》读后感(三):蒋涌:读蒋蓝随笔集《人迹霜语录》

一部书的高下,并不完全取决于文笔优劣,更在于字里行间释放的人文信息的质量水准,以及满足人们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的关联性和不可替代的艺术风格。

诗人蒋蓝涉足散文随笔领域时日已久,诗思的浸润,阅历的丰富,思维的拓进,视角的创新,逐渐使他的文章从众多篇什中脱颖而出,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方家的关注。一个人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说明他内心的积淀厚重,愈发强烈的文思喷吐,往往折射一种创作境界所抵达的高度。如今,供职于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蒋蓝,已进入了先锋诗人、“新散文”的砥柱作家的阵容,已先后结集出版《香格里拉精神史》《拆骨为刀》《思想存档》《动物论语》《玄学兽》《哲学兽》等专著,参与主编《2006年-2007年中国诗歌双年选》,说他著述等身绝不为过。

蒋蓝少年时代攻过文武双修的功课,外表帅气,精力旺盛,性格率直,见识独到,为人仗义,所以,他在一大批男女粉丝中,俨然是一呼百应的文侠,一旦他在故乡的街头露面,很快会有一群闻风而动的追随者聚拢。沙龙散谈、酒桌叙话,他都充当演讲主角,连一些平时习惯敦敦教导弟子们的德高望重者,也洗耳恭听。只因此君读书多,见识广,并且血气旺盛,每每先声夺人又高声夺人,未必肯轻易示弱。没办法,他底气足。然而,他的静思(或静夜思)不容忽略,一部《人迹霜语录》已显现出一片的崭新境界。

蒋蓝以“民间思想者”自许,但由于他读书多,下笔频频引经据典,这成为他散文随笔的一个灵感的源头和特色,人们或许会把他归为“学院派”;他阅历广,从不轻信作伪面孔和杜撰历史,遇事追根刨底的找真相,可以把他归为“江湖派”。不管有派无派,如今他经营以实证——叙述——意义“三位一体”的“新散文”,其文字的知识墨香和山野土气交融为一股别具的蓬勃生气,形成一种极易与出自他手的笔墨区别的个性特质。从这种意义上讲,他经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人迹霜语录》,便是其“新散文”风格渐趋成熟的一个标志。这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一为“拒绝融化的霜语”,一为“蜀地的陈迹与阴霾”,一为“文人的事情”,它们彼此既有类别的反差又有相互的照应,字段时而如猛士提刀四顾,时而如痴情郎柔肠百结,在刀锋般的尖刻中穿插有山月清风般的柔美,诗意的风光与内蓄的深刻,每每给人峰回路转的阅读快感,与柳暗花明的意外惊诧。

长达3万字的《刘文彩三姨太凌君如荣枯史》,堪称蒋蓝“新散文”的力作,他为写成这篇触及社会三教九流的奇文,花去了长达10个多月的时间持续采访,查阅尘封的档案,寻访街巷村落白发遗老,真是下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而他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蒋蓝以收放自如的冷静笔触,解读了刘文彩、凌君如得志年代的奢侈放纵和背时年代的狼狈尴尬,文笔透露刀锋般刺目的寒光的又有珍珠般溅落的思想浪花。同时,对凌君如晚景的描述更是饱含人生无常的无奈,恰似一支寒彻肺腑的人性挽歌。特别要指出,这篇笔锋冷峻的长文,淋漓尽致地展示作为驰名诗人的蒋蓝驾驭文字的出色能力,以及情理兼具的鲜明风格,请看:“有些女人是不能老的,她只能属于一个特定的时期。一旦逾出,他不但将失去美丽和腰身,就是连性别也会出现模糊和漫漶,成为庸常人中的异类。这样的女人不是易碎品,而是一张尚未曝光的底片,就这样成了向阳花阵营外的可疑垃圾。”读过蒋蓝的这篇文章,人们大抵可以对奔腾向前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并不在乎人们的主观意志的漩涡,它会把垃圾抛上岸,也会吞噬不区分是善是恶的生命,一声声慨叹远远不能囊括那无数惊心动魄的隔世奇观与泪洗不尽的红尘遗憾。

蒋蓝的这部专辑中,有不少是写文化人的,尤其是那些成为文化风景的男人与女人。《林徽因的李庄时代》《人生如蚌,蚌病得珠——何洁的三次人生转折》《内心山水以及牡丹的忧伤——陈子庄晚年轶闻录》《双重火焰——诗人海子15周年祭》等。其间,叙述流沙河、何洁伉俪的离合际遇的《人生如蚌,蚌病得珠》,笔调优雅而苍凉,他把“两位天才”结合和离散的故事讲述得如夏日冰凌的清凉快爽,当想留却留不住的美好姻缘失落在佛寺的门槛前,回顾往事苍茫的笔叹真是感人。由美丽的细节串接成的美丽的故事,使人联想到断臂维拉斯的经典故事,而人们终究无法评判维拉斯的有断臂之痛,还是有断臂之美?想拴住两片云天飘飞的彩云毕竟是徒劳,但是当徒劳后的遗憾成为了蒋蓝的雅致文字,却是使读者受益非浅的启迪。海子是在蒋蓝的心目中的一个天才,蒋蓝就是吟诵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妙语去攀登云雾缭绕的诗峰的。这样,他写下一篇《双重火焰——诗人海子15周年祭》的随笔,去追问曾经讴歌过新鲜可爱、充满生机的尘世幸福生活的海子,为什么一方面在天地之间吐诉真诚善良的祈福心愿,一方面又不可思议的要逃避红尘去寻求“极乐世界”的摄魂一刻。显然,蒋蓝不仅格外欣赏文化人的艺境和艺果,也格外牵挂他们的生态环境和命运轨迹,大概属于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吧。

从我阅读爱好来看,我不太喜欢蒋蓝从书籍中引发出的种种笔墨“公案”和考究“作古”的纠结文字,他不是在探求文“源”而是文“流”,即令他掬起了夺目的浪花,毕竟是在再现他人的精彩。而对他直面历史人生的穷追文字与叛逆世俗偏见的浪子文字,倒是颇具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道,并且折射出作家的大器之象。当蒋蓝离书斋远一些、离现实人生更近一些的时候,他文字的活力、张力和魅力,其实更胜于前者。好在蒋蓝正值年富力强,其来日可期已为众多真诚的读者会心会意的一致看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