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行走的年代读后感锦集

行走的年代读后感锦集

《行走的年代》是一本由蒋韵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0-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走的年代》读后感(一):纯真,感人,矫情,一看就知出自女作家之手

故事发生在陕北,一个诗人与两个女人的故事,全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文艺青年,纯真,感人,只是里边的人物在如今看来都有些矫情,特别是那男人。他们都有些神经质,并且皆以艺术或各种美的事物为名义,我不喜欢。

《行走的年代》读后感(二):回望那番可爱

八十年代是个可爱的年代,听说那时大学里,男生会弹吉他,能写个横排的字,那是诗,就有不少少女崇拜,是么?现在可没有那种对文艺的痴迷景仰了,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也无法想象那时的文艺青年遇到诗人的激动情形了。

他们真是可爱啊,那么纯真,因心中对文学的着迷,以至于可以以身相许。遇到诗人,吟诵他们的诗句就是暗号,两个生命就此有了连结。

《行走的年代》读后感(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10年中篇小说

找不到书籍,用这篇小说代替

读《不二》

搅乱了我的心境,一个八面玲珑的女人,把成功人士师兄弟几个玩得团团转,想指责她的不自尊,读到后面又反过来指责像是受害者的男人们

人为了生存,就得付出一切吗,是好像又不是,谁能做陶渊明

里面有一段最是触动了我的感情,两个人在一起后面就总会厌倦吗,厌倦了就互相伤害吗,什么财产家庭,烟飞云灭

我不懂,我难受,我想懂,慢慢懂

《行走的年代》读后感(四):对理想的缅怀和对自我的救赎

八十年代是很多人的心中的黄金时代,虽然物质虽然依旧匮乏,社会思潮也混乱无序,但依旧是一个充满了激情、理想和希望的年代。陈香身上的圣徒品质和牺牲精神是那个时代文青的缩影,尤其是与“莽河”的一夜情,带有浓重的献祭色彩,这种原始的献祭是陈香精神的支撑,也是小船和老周人生悲剧的根源。莽河是时代的缩影,想做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却拧不过骨子里商人的血液。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己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了理想至上、激情万岁的岁月,那么在滚滚红尘中,在醉眼朦胧里,还能说一句“我从前是个诗人”,也未尝不是与时代妥协后对理想的缅怀。

《行走的年代》读后感(五):琐碎的感想

第一,“有的人终其一生注定要行走在路上。他们是我们的翅膀。”

喜欢这句话。喜欢那种“在路上”的状态,喜欢想象行走的美好,但是永远都不会真的“在路上”。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才需要有人替我们行走

第二,小船和五奎。还有老周

同样让人心疼。

自从自己当了妈,就压根儿看不得任何小孩子受伤啊早夭啊之类的情节,类似的新闻也不愿意看,因为受不了。看到小船跟五奎说话,就觉得好心疼,太过早慧的孩子,果然最后没有好结局。如此想来,我家岳岳最好愚笨顽劣,最好平平常常,只要一生过得普普通通即可。那也是一种福分。

老周带着五奎在东寺跟小船作别的画面感很强,差点给我引出泪来。其实老周才是适合过日子的那种男人,可惜他总是被危险的女人吸引。各自的宿命吧。

五奎啊……替小船好好的活下去吧。

我恨一切能带走小孩子的意外。

第三,陈香。

她说,她首先是一个女人,所以,私生子和父亲不明的私生子,是完全两回事。

在我看来,“女人”是无法凌驾于“母亲”这个身份之上的。一个小生命,从一个小细胞开始分裂,在肚子里踢打翻滚,直到血淋淋的钻出身体,放声啼哭,再到叼着乳头拼命吮吸,他跟母体的关系密不可分,超越一切。我完全无法理解对亲生子有任何伤害举动的女人,好吧也许因为现在我实在是母爱泛滥爆棚至渣……

后来陈香的强迫症自然也是回归了“母亲始终是母亲”这种观念吧。她终生需要背负沉重的精神枷锁,却压根得不到我的可怜,说到底,咎由自取。

第四,自由和浪漫

作为80后,我不曾体会到80年代的浪漫奔放。自懂事之后,90年代的那种喧哗纷繁浮躁就是生活的主要基调。可是,我想,人总是会回归主流的,就想莽河变成了赵善明一样。

如此说来,叶柔和洪景天,注定是该留在那个年代的人物。

的确很琐碎吧?其实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一下记录,记录下看这本书的心情。

我马上就要三十岁了,也许十年之后,我四十岁的时候,再看这书,会有更多感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