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听傅雷谈艺术读后感精选

听傅雷谈艺术读后感精选

《听傅雷谈艺术》是一本由傅雷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傅雷谈艺术》读后感(一):艺术的成功之路除了天赋,还需要什么?

悲惨!书评写到一半,突然死机,又得重头来过。

此书以往看过,版本不同,内容基本上已经忘了。上周六逛武大图书馆,随手拿到这本书,翻了翻,嗯,有感觉。带回家细看。此次再看,与上次大不相同。许是这一年多以来,在自我修炼方面多有实践,也有一些感悟。再看傅雷在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生道理”,确实是对人生有莫大帮助的啊。

此书分为两辑,第一辑主要收录了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信,里面谈音乐,谈美术,谈修养等等。第二辑主要收录了傅雷其他的书信,如写给罗曼罗兰的,写给黄宾虹的。我主要看了第一辑中的“傅雷谈音乐”,其他部分则是翻一翻,看到感兴趣的停顿下来细看。

最大的感受,艺术并不神秘,除了天赋之外,一个从事艺术的人要想获得成功,和我们普通人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本质上的规律是一样的。比如傅雷鼓励儿子多写信,认为写信是锻炼理性思维,提升写作能力很重要的方式。傅雷也反复强调,艺术是极辛苦的工作,要想取得长远发展,日常作息必须做到计划性、规律性、自律性。不能狂忙一段时间,然后狂放松一段时间。这和我们工作中的要求完全是一致的。

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看得我心有戚戚焉。我也没想到,一个父亲可以这样对儿子细心指导,从艺术发展、家庭婚姻、还有日常琐事,方方面面均包括。傅雷以自己的见闻、广博的知识、多年的实践,给儿子以提示和建议。以我看来,确实很有道理,以后要多加实践,不断完善自我。

此书值得一看,并常常重温。

《听傅雷谈艺术》读后感(二):断断续续的读和想

20120820

忽然想起文姣姐在她家小baby没出生的时候跟我说,生孩子这件事好像会把你以前没有记忆的时光换回来。看着孩子成长的过程,隐约也会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吧?

父亲这个角色大概应该是多变的吧?

有时候,像所有的家长那样,对孩子的行为规劝一番,你应该怎样、不该怎样做。

有时候,又会降低姿态,承认自己经历的不足,希望小孩子可以跟他们分享新世界里的一切。想起跟家里人交流的不多的时候,他们话语里的无奈。那种希望小孩子能接受他们、好好跟他们谈谈的情绪。

有时候,只是像朋友般交流各自的看法,没有高下之分。这父子俩的性子大约是很像的。傅雷自己在信里也说过,有时候给傅聪写信就好像跟自己交谈一样。一生中有这样的知己,也算幸事。

---------------------

20120821

读到关于民族音乐的问题,久久不能释怀。傅雷的观点是那些民族乐器(如笛箫)能表达出来的东西,用现代的更高级的乐器(如钢琴)一样能够表达出来。我是不太认同这种观点的,我总觉得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的灵魂,音域不同、音色也不同,像人的性格一样,是有区别却无多少高下之分的,每件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限制的。你不可能叫一个婉约细致的江南女子去唱秦腔,也不能叫一个西北汉子唱苏州评弹。

近日很外行的想古筝何以没落到此等田地。其中原因之一应该是没有多少著名的曲子吧,不像钢琴有肖邦李斯特,不知道这是乐器本身的性质是不是对创作也会有限制呢?至于曲子的问题又要追溯到筝的发展史,想来是很繁琐的。另外,古筝古琴对应的情怀倒也是比较小众的,多是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呃,我该补习一下古文吧。

《听傅雷谈艺术》读后感(三):凭栏静听潇潇雨

12岁开始喜欢音乐时在家里翻到了母亲以前买的《傅雷家书》,很快书就被我翻得掉了封面。在夏日的夜晚或是午后,手托着脑袋在地铺上侧躺着看,激动地寻找关于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肖邦这些亲切名字的段落。一个全新的世界出现在每日的生活里,带来向前的力量;虽然那时的我只能理解很少的这部书里关于音乐的内容。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一段时间,每日早餐美味的米粉已经成为了这一天最主要的念想;吃完早饭,一天的盼头基本也就结束。直到发现音乐的世界,才有了“精神世界”的感觉。在故乡的小城里寻找着所有能到手的音乐资源:CD,磁带,电视台早间的开台音乐,电视节目空档的请您欣赏...... 2001年暑假的一天下午,忘了在家里什么地方摸了20元在雨里去了小城里两家较大的音像店选碟,为了找到理查德·克莱德曼那首我当时还不知道叫《爱的协奏曲》的曲子。在初一初知人情的日记本里一点点尝试描写音乐带来的感动,在初二梅黄珠雨的时节里将喜爱的碟借与女同学听。每逢下雨就摊开心爱的书,听着雨声翻动书页,怀着颤巍巍的圣洁的感情,虽然并不知道是对谁。那时我就想,也许心灵的听觉并不只靠聆听人类谱写在纸上的音符来培养,对自然和情感的体会才是“听到”音乐的真谛。然而很久以后我才慢慢认识到,人类社会对待“情感”的微妙暧昧。

青春总有无穷向上的力量,如同春雨里香樟树嫩绿的新叶儿。2002年初一四月的一个细雨绵绵的上午,作文课上,坐在教学楼一楼教室里的那个我静静看着门外那棵香樟,细细描绘出对它的感知。在那时的我看来,自然将生的活泼注入万物,能够体会和融入这自然这“生”就是一切幸福的来源。而所谓艺术,正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抒发;也使我在听雨的时候能感到温暖,感到安全:美好的东西,虽然时或飘渺无定,终究在的。

回忆当然是最温馨的事情,上世纪末那米线的味道已经成为夜深人静时的常客,与其他难以磨灭的细节一样。十几年里故乡的米线早已换了好几波口味,家里的窗外也早已不再是开阔的场地和远方的绿树。初一教学楼的原址上正在建设新的楼盘,那棵细雨里的香樟树或许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可是,这些在现实时空中永远消失的东西熔铸在我的灵魂里,化成滴滴泪。今时再读傅雷谈学论艺,已如旧友相谈,何处甚得吾心何处各有所爱已是莞尔。感谢傅雷,留下这些笔墨,为我提供了用以凭吊自己的线索。

什么高雅艺术,什么音乐之都,什么音乐会礼仪,都不是为真正能“听到”音乐的人设计的。真正的音乐,远离喧嚣或不喧嚣的人群,在自然与心灵之间深深隔绝于外界。在那样一个有无之间的世界里,有每颗浸入岁月里的心所有的记忆。此刻,窗外连绵不停的夜雨正是这样,将我带回过去的年月,又看到那时凭栏听雨的少年。那夜风中沾湿的叶子明灭着单元楼下昏黄的小灯,灯火里雨丝淅淅沥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