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本由[法] 丹纳 著 / 傅雷 译 / 大星文化 出品 / 作家榜经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元,页数:8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艺术哲学

在书店翻了几页,当作画报买的,印刷精美,有浓浓的油墨味,读几页,就忍不住把头埋在书里深深嗅一下。

而后发现翻译文笔了得,短句,精确,优雅,原来是傅雷翻译的。

论内容,咱是门外汉,只能看个热闹。这本书是拉丹在大学传授的课程,逻辑严谨,理论性强,论述的要点会反复提起,将艺术风格与产生艺术的时代、地缘和民族风貌的关系讲得很清楚。拉丹十分推崇古希腊艺术,认为来源于真实,又表达神性的艺术作品,是人类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清明恬静”、“高雅庄严”。当然,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期,印象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还在路上,不晓得拉丹看到梵高、毕加索和达利的作品,会作何感想。

对某种艺术风格的欣赏与偏爱,是见仁见智的。但拉丹反复强调不同民族(不牵扯人种,因为写的都是白人)的“基因个性”是影响其艺术风格的本源,我有点持怀疑态度。东亚人谦和顺从的性格和内敛含蓄的艺术表达方式,真的是源自基因么?

无论怎样,在夕阳下翻开图画,闻着墨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要是书的装帧没有这么深的缝儿就更好了)。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我离艺术又近了

拜读完傅雷先生译制丹纳著《艺术哲学》,这是傅雷先生在给傅聪写家书的那段日子完成的译作,一如既往的,我很爱先生的文辞。

先生说很多辞藻都是经过多番推敲,为符合描述中那些艺术品的品格,突出它们的气质,我都感受到了。比如写哥特式:形式的富丽、怪异、大胆、纤巧、庞大、正好投合病态的幻想所产生的夸张的情绪与好奇心;比如写音乐:比别的艺术更宜于表现漂浮不定的思想、没有定型的梦、无目标无止境的欲望;比如写文艺复兴:有野蛮人的强烈与持久的幻想,也有文明人的尖锐而细致的好奇心;比如形容尼德兰艺术:带些近视的明哲,带些俗气的幸福;再比如写希腊:土地的骨骼,地质的结构,灰紫的岩石,露在外面成为巉岩,绵延而为悬崖绝壁,在天空映出峻峭的侧影,在盆地四周展开起伏的峰峦。先生的文字犹如一幅画一首曲调给予我视觉和听觉的想象。没有过多华丽的生涩的词汇,却那么灵动和形象,我不知道原文如何,但是单凭译文就能让我领略这些艺术的不同风采。

本书着重描写了三个地域性时代性特征最明显的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绘画,尼德兰的绘画,希腊的雕塑。其中也夹杂着说明文学和音乐。

我最钟爱希腊的雕塑这个篇章,对于那个自由城邦的时代居然有点心向往之。人们的学习是在练身场上,从孩童时期就开始,锻炼自己的肉体,完美这一幅躯干,所以我们现在见过的仅存的希腊雕塑每一具都是那么完美,而且当时的人们不吝于展现自己的肉体,自然而不会让人觉得下流与不适。其次就是时时刻刻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演说,有点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景象,大家的思想都是那么自由,并且畅所欲言。被禁锢在现代各种条条框框和压力的人类心中,这种自由多么令人向往啊!开朗乐观的性情配上希腊卫城上的神庙与蓝色的海洋,可不是一副最美的画卷?!所以希腊雕塑的面部表情都是那么祥和平静。希腊人为思想而思想,为思想而创造科学。他们有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托勒密、柏拉图、苏格拉底……而且他们强辩雄辩诡辩,又让我想起中国哲学中的名家,也以诡辩著称。哲学在希腊是一种清谈,随时随地哪里都可以讨论谈论哲学。他们在建筑方面朴素而又华丽,远看只有廊柱和顶盖,近观却是最华美的雕塑盘旋在每一面云石之上。他们的建筑也犹如他们健美的肉体-—-强壮、文雅、沉静。希腊人崇拜自然的神力,他们的神明不是高高在上,甚至还有点人类的缺点和鲜活感,而且在不同的城邦,同一个神明有着不同的故事,多有意思啊!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我比较熟悉的,毕竟中学时代的美术课和历史课也着重学习过。但是书中的观点从环境制度宗教等等方面来剖析形成这个时期的诸多因素,读来让人也颇有收获,特别是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贵族霸主们的描写,私斗成风。认为掩饰、作假、欺诈、埋伏,是一种权利,一种责任,一桩功业。还写入各种行事历、日记、甚至歌颂式的小说中。文学界绘画界也都在宣扬这种风气。感觉看到了活生生版本的《冰与火之歌》。以前对骑士制度中世纪的风格总是领略不深,此篇弥补了一些这块知识的空白,让我对《堂吉柯德》中描写的幻想式的骑士精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个时期的绘画离不开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为之服务,大量杰出的作品都是有宗教含义的。还有残忍专制的贵族们,生活之奢华令人咋舌,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美第奇家族等贵族们的生活和执政细节,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看得更清楚。当时的人们不怕决斗不怕流血,性格坚强风俗彪悍,他们中产生了一流的人体画,都是每日生活中见惯了的肉体述著纸上。

而尼德兰的风貌呢?空气中永远迷雾般的水汽,东西的轮廓经过晕染,显得迷糊。日耳曼族拥有更白更软的肉体,蓝色或淡蓝的眼珠,皮粉趋于粉红,身材高大粗糙笨重,不如意大利人精细不如希腊人高雅。因为气候原因,吃更多的肉且嗜酒。比拉丁族发展的慢而粗糙。拉丁民族喜欢外表和装饰,日耳曼民族钟情本质和内容。为什么造成这样的性格和天性与尼德兰地区的土壤和气候分不开。泥沼、低湿、寒冷,就像他们的绘画中呈现出来那样,半明半暗的光线。他们创造了写实画派-—风景画,这一篇章插入大量的风景画,海上的、夜晚的、港口的、街市的、冰上运动等等。即使他们的人体肖像画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也有很大的不同,扑面而来的肉欲,惨白泛红的皮肤,力拼模仿但始终不及,最著名的伦勃朗是其中的天才,作者把他比作莎士比亚,将内心的历史集中在变化莫测的脸上。

哲学,艺术的哲学都在哪里?什么来决定艺术品的本质?它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和风貌概况。艺术家创造的才能是以民族的活跃的精力为比例的。作者多次以动植物学和进化论在阐述在艺术上发展的规律,正如树木枝叶的散发离不开根须的扎实,而根须的坚实离不开土壤的品质,用中国人的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环境养育出不同的生物,环境把艺术带来或带走。作者大量赞美从人体出发的艺术,偏爱肖像和人的绘画,对风景写实类和印象派抽象画提之甚少甚至只字未提。阐明宗教、政治、哲学、环境对艺术的影响,却也忽略经济因素。艺术品需要一个显著的特征,任何线条色彩都要服务于这个特征,越显著也就越杰出。

这样的一本书给予了我什么?我不敢说自己就能鉴赏一副名画,但是在我未来欣赏一副名画时,脑中会浮现书中提及的各种因素特征,想起那些时代的模糊的场景,不再是只看到绘画的表面,而是能略微看入它的核心,离画家的精神更近了一步。

本书有大量精美的插画,基本还是和内容对应,非常美和享受。但是不免有些一家之言。不过无碍,我也学到了很多,非常满足。希望如傅雷先生所言,让你的心灵得到休憩,去艺术馆博物馆看看这些艺术品,读过丹纳的《艺术哲学》,然后再用心去感受它们的辉煌和耀眼吧!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丹纳,是法国19世纪著名美学家和文艺评论家,曾经担任巴黎美术学院的教授,《艺术哲学》的内容便是丹纳在1866年—186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讲授美术史的讲义。丹纳深受19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物质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循。他提出衡量艺术品价值的三个尺度,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和效果的集中程度。

在诗歌、雕塑、绘画、建筑和音乐五大艺术中,前三种都是模仿的艺术,它们的本质是尽量正确地模仿,雕像模仿人;绘画描绘现实现象、风光,刻画真实人物、细节;文学表达生活中最忠实的形象。但艺术品的本质不仅仅是模仿,而是要把一个对象的特征表现得最显著。音乐建筑在各种声音的关系之上,而这些声音并不模仿任何活的东西,只像一个没有形体的心灵所经历的梦境,尤其在器乐中;所以音乐比别的艺术更宜于表现飘浮不定的思想、没有定型的梦、无目标无止境的欲望,表现人的惶惶不安、又痛苦又壮烈的混乱的心情,样样想要而又觉得一切无聊。

在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虽然居于主要地位,但仍受到别的因素阻碍,艺术却要特征支配一切。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本质。快乐与悲哀,健全的理性与神秘的幻想,活跃的精力或细腻的感觉,心情骚动时的高瞻远瞩,感官畅快时的尽情流露,一切对待人生的重要观点都有价值。

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关于辨别事物的基本性格和特色;别人只看见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它的精神。不但如此,艺术家原本就有夸张的本能与过度的幻想,所以他还扩大特征,推之极端。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艺术家又把特征印在作品上,以致于他所看到所描绘的事物,往往比当时别人所看到所描绘的色调更为鲜明。

一件艺术品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从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受作者的艺术风格的影响;艺术家连同他的全部作品,隶属于同时同地的艺术流派,也隶属于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貌。从种族、环境、时代三原则出发,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列举了古希腊以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世纪的法国、17世纪荷兰的艺术文史史实,给人们提供了研究艺术、欣赏艺术的方法。从希腊到佛罗伦萨,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从威尼斯到安特卫普,发展的阶段很清楚。对于人和人生的观念,高贵的成份愈来愈减少,眼界愈来愈广阔。鲁本斯之于提香,等于提香之于拉斐尔,拉斐尔之于菲狄阿斯。

古希腊艺术是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古代希腊的艺术具有人类童年时代特有的纯净和理想化理念化的端庄与典雅,这就形成了希腊艺术所特有的审美境界。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称之为“单纯的崇高,肃穆的伟大”。几百年来,这种境界一直被西方古典艺术家视为最高境界。

我们从希腊人性格中看到的三个特征,正是造成艺术家的心灵和聪明的特征。首先是感觉的精细,善于捕捉微妙的关系,分辨细微差别:这就能使艺术家以形体、色彩、声音、事故,总之是元素与细节,造成一个总体,用内在的联系结合得非常完善使整体成为一个活的东西,在幻想世界中超过现实世界的内在的和谐。 其次是力求明白,懂得节制,讨厌渺茫与抽象,排斥怪异与庞大,喜欢明确而固定的轮廓:这就能使艺术家把意境限制在一个容易为想象力和感官所捕捉的形式之内,使作品能为一切民族一切时代所了解,而且因为入人了解,所以能垂之永久。最后是对现世生活的爱好与重视,对于人的力量的深刻的体会,力求恬静与愉快:这就使艺术家避免描写肉体的残废与精神的病态,而专门表现心领的健康与肉体的完美,用题材的固有的美加强后天表情的美。在所有的希腊艺术中,这是最显著的三个特点。

古希腊艺术中最具代表、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人体雕塑,主要有神像、人像两类题材。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是艺术创作者对自然与社会的美好憧憬,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呈现了一种“人神合一”的审美理想。古希腊人体雕塑通过科学严谨、完美和谐的比例,张弛有度、动静皆宜的姿态,生动传神的表情,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和谐、秩序、自由的理想人体之美。古希腊人崇拜的理想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么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所以,希腊人的小孩从学会走路,便开始接受体肓训练,社会健身风气日渐强盛,古希腊的各个城邦每到节假日,都要进行体育竞技比赛,大部分青年多半时间都在练习场上角斗、跳跃、赛跑、掷铁饼等,为自己争得荣耀努力着。

1.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刻家米隆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原作已经丢失,复制品现收藏于罗马国立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具有表现力的瞬间。运动员上身倒向右转,前倾成弓状,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臂接在右膝,右手握着铁饼转向后侧。掷铁饼的强烈动感与雕像的稳定感结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个雕像身体自由屈伸和旋转的轴心,同时又保持了雕像的稳定性。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象一张拉满弦的弓,带动了身体的弯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但高举的铁饼又把人体全部的运动统一了起来,使人们又体会到了暂时的平衡。

2.《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

《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俗称《断臂的维纳斯》,作于公元前2世纪,它为大理石圆雕,高2.04米,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是希腊爱与美的女神,在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她是众女神中最美的一位,也是被艺术家描绘雕刻最多的一位。这座女神像以卓越的雕刻技巧、完美的艺术形象、高度的诗意和巨大的魅力而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雕像。端庄的身材,丰润的肌肤,典雅的面庞,含蓄的笑容,微微扭转的风韵万千又不失高贵的站姿,这一切构成和谐而优美的体态,也体现着古代希腊充满生命气息的人本主义精神。19世纪末法国著名的雕刻大师罗丹认为她是“奇迹中的奇迹”、“古典灵悟中的杰作,是理与情的结构,知与灵的合成”。这座雕像的身体比例和内在神韵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理想——纯洁与典雅,形体美和精神美的统一。动人的躯体,端庄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体现着内在的修养和美德。

在西方美术史上,维纳斯的手堪称是最美丽最令人陶醉的手。这双“虚无”的手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然而,这双手却是最美的。自从1820年春天这位断臂女神在希腊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里被世人发现之后,无数艺术家都尝试将其手臂复原。然而,不管是何种复原方案,在原作面前都黯然失色。艺术家闪光的灵感是永远无法被复制的,更何况是揣测两千年之前的艺术构思。虽然她的双臂已经残缺,但并不影响这座雕像气韵流动、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的整体美感,无论人们从哪个方位欣赏,都能得到美的享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失去了双臂,维纳斯便不再是神话中妒忌成性的女神,而是一个纯洁、高尚、典雅的女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神。断臂维纳斯这个永恒的残缺反而拓展了我们欣赏、回味和想象的空间。我宁愿这双手永远都找不到,让无所不能的想象来感悟人间美的真谛。也许这就是所谓残缺美的审美根源吧。

3.《拉奥孔父子》

《拉奥孔父子》是古希腊雕塑史上的不朽名作,公元前1世纪由古希腊罗德岛的雕塑家阿格桑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一起创作完成,高度184厘米,现藏于梵蒂冈美术馆。

雕塑内容取材于特洛伊之战,拉奥孔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马拖入城中,结果得罪了雅典娜等众神,神派出两条巨蛇缠绕住拉奥孔父子三人。雕塑表现的就是这一触目惊心的场面,传达出的人与神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富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这件作品中,拉奥孔位于中间,神情处于极度的恐惧和痛苦之中。他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想把自己和孩子们从两条巨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他的双手紧紧地抓住了一条蛇,但他的臀部却被咬住了,他表情痛苦,似在吼叫,身体扭曲,肌肉强烈收缩,看上去都显得那么徒劳。在左侧,拉奥孔的长子被巨蛇缠住了左腿右臂,似有逃脱生存的希望,还没有受伤,但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正在奋力想把自己的腿和右臂从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右侧的次子已被蛇紧紧缠住,绝望地举起了他的右臂,难以动弹,但是左手却依然死死抓住蛇的身体。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表现成了三个由于苦痛而扭曲的身体。他们身上所有肌肉的运动都已达到了极限,甚至到了痉挛的地步,表现了在痛苦和反抗状态下的力量和极度的紧张。看着这组雕像,人们似乎能感觉到痛苦流经了全身的神经,也跟着不自觉地紧张起来了。

在作品的造型上,人体解剖关系的准确把握、动态表情的生动刻画、形象组织张弛有度。雕刻家精心地将其安排成了金字塔形,使整组作品稳定而富于变化。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的动作、姿态和表情相互呼应,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扭曲和美的协调,显示了雕塑家非凡的想象力。

雕刻家在作品的构图上有着精心的安排,作品呈金字塔型,稳定而富于变化,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和表情相互呼应,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扭曲和美的协调,显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非凡的构图想象力。作品中人物刻划非常逼真,表现了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

佛罗伦萨画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经济和文化中心佛罗伦萨形成的一个重要画派。该派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佛罗伦萨画派绘画标志着中世纪美术向文艺复兴美术的过渡。其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虽然以宗教题材为主,但较多的表现世俗生活的情景,注重空间关系与人物的立体表现,杰出的表现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点,即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完美结合。早期代表画家有:乔托·迪·邦多纳、马萨乔、波提切利等。盛期代表画家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各种艺术中的高手,尤其绘画方面的,都集中在佛罗伦萨,因为这个城邦能给他们三种鼓励: 第一是有力的反复的批评;地方上的空气使人生来胸怀开朗,不满足庸碌的作品,不重作者的姓名,只问作品是否精美。 第二必须为了生活而工作,所以要经常拿出眼光和创新的能力,工作要谨慎、迅速,总之要能谋生,因为地方并不富庶,物价不像别处便宜。 和以上两点同样重要的第三点,是当地的风气使各行各业的人都渴望荣誉;不要说同本领低的人平等,便是和自己承认为行家的人并肩,心中也不服,因为归根结蒂,彼此都是一样的人。除了天性安分善良的以外,一般的艺术家由于野心和竞争心的强烈,都变得无情无义,动辄说人坏话。

1.乔托·迪·邦多纳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约1266—1337),西方现代绘画之父,佛罗伦萨画派创始人,打破公式化的宗教主题油画,开创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乔托绘画的创新意义,在于发明了一套直接观察自然,以再现客观现实的绘画实验方法,开创了绘画早期的科学时代。他所塑造的宗教人物犹如雕像般的浑厚,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世俗男女,不再是中世纪的幽灵;在画面艺术处理方面,力求在平面上再现立体空间的效果,空间具有空气感和深度感,画中形象具有体积感和量感;在人物安排上,善于突出主体形象,具有视觉的吸引力,这种艺术处理的方法,成为后来欧洲绘画的典范。

代表作《奥尼桑提圣母像》,蛋彩画,作于约1310年,高325厘米,宽204厘米,现陈列于佛罗伦萨乌菲奇博物馆。们能看出乔托绘画中的人物偏重于写实主义;而座椅本身与圣母脚前台阶部分极其奢华的装饰表明乔托在创作此画时汲取了当时流行的哥特艺术潮流。虽然通常将乔托视为探索并真正奠定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画家,但我们在这里看到他在实际创作中也继承了中世纪拜占庭圣像艺术的一些定式,同时还在富于华丽装饰效果的法国哥特艺术中汲取养分,正因融汇了不同传统的艺术形式与风格,他的作品能够在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被人们所接受,其声望超越了同时代所有画家,因此在许多艺术史书中,人们通常以乔托作为广义文艺复兴的起点,而佛罗伦萨也顺势成为文艺复兴的故乡。

2. 马萨乔

马萨乔(Masaccio,140l年12月1日~1428)是佛罗伦萨画派的早期代表画家。马萨乔是其绰号,有“傻瓜”之意。他是深思默想的人,做了一次天才的表现,是一个孤独的发明家,眼光突然超越了他的时代,也是一个无人赏识、没有后继的先驱者,生前孤独、贫穷,死后墓碑商连铭文都没有。

《交税金》是宗教绘画,但其实却是一幅极具现实政治意义的共和主义作品,其题材取自《新约·马太福音》,画面的中心部分讲述的是耶稣与其门徒在即将走入迦百农城(Capernaum)时遇到该城税吏并被要求交税,在中间这群人中,赤裸双腿的人为税吏,他也是这群人中唯一头上没有圣晕的人物。因为身上没有带钱,耶稣吩咐门徒彼得去附近的湖边捕鱼并从抓到的鱼口中取出硬币来交税;画的左边描绘的是彼得在河边从他捕到的鱼口中取出一枚钱币;而画右边则是彼得把钱币交到税吏手中。画家无疑沿袭了乔托的自然主义传统,但相比乔托的绘画,马萨乔显然对自然与生活进行了更加细致与仔细的观察,我们可以在画面底部众人腿脚间看到逼真的光影变幻;从税吏的双腿可以看出画家对人体骨骼结构的掌握。马萨乔对光的运用也具有相当的革命性,虽然乔托等早期艺术家使用了无法辨认的光源,但马萨乔将光线从画面外部的特定位置发出并投射到画中,这一做法创造出的明暗对比,加强了人体犹如雕塑般的三维立体效果。更重要的是,画家对耶稣与圣·彼得脸上不同表情的描绘,当二人面对税吏的征税要求时,耶稣的沉静自信以及圣·彼得的震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桑德罗·波提切利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是15世纪末佛罗伦萨的著名画家,欧洲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受尼德兰肖像画的影响,波提切利又是意大利肖像画的先驱者。波提切利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以明亮的色彩、轻盈流畅的线条来体现的秀美浪漫且恬淡诗意的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数代艺术家,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辉。著名代表作是《春》和《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的诞生》创作于公元1485年,是波提切利艺术最成熟时期的作品,现馆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在中世纪严格的思想控制下,希腊、罗马神话中美丽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被看作“异教的女妖”而遭到焚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冲破思想的禁锢而向往古典文化的意大利市民们,却觉得这个从海里升起来的女神,很象是一个新时代的信使——她把美带到了人间。在这里,西风神使劲地吹动着灰暗的水面,将站在硕大的嘴形贝壳上从地中海的海水泡沫中升起的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推向前行。时序女神正在迎候她.准备为她披上花衣。维纳斯琥珀色的梦幻般的眼睛凝视着前方,红色的长发像瀑布似地散落在她的背后,随风飘拂,却掩盖不住她那性感的形体,显示出了长期失落的希腊精神的回归。

4. 达·芬奇

莱奥纳多·达·芬奇是佛罗伦萨画派盛期的代表画家,于1452年4月15日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与比萨之间的芬奇镇,父亲塞尔·波埃罗是当地的公证人,母亲卡特琳娜是芬奇镇附近村里酒店的侍女。达·芬奇是他们的私生子。16岁时父亲送他到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兼画家委罗基奥的工场里学艺,后者是一位用数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应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探索和实践的艺术家,对于达·芬奇的影响不仅在严格的绘画写实方面,主要还在于培养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达·芬奇在一生中,把很多时间用于科学研究。他与数学、医学、天文学等学者交往甚密。在绘画上,他设法以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去探索平面造型的奥秘。他针对人物真实的形象,研究透视、解剖,并潜心琢磨人的内心活动,描摹人的内心活动在脸部的各种表现。为此,他画了大量素描与速写稿子。他在肖像画上的突出成就,正是这样取得的,《蒙娜丽莎》即是最负盛名的肖像杰作。

《最后的晚餐》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达·芬奇让十二门徒分坐于耶稣两边,耶稣孤寂地坐在中间,他的脸被身后明亮的窗户映照,显得庄严肃穆。背景强烈的对比让人们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耶稣身上。耶稣旁边那些躁动的弟子们,每个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乱的犹大,手肘碰倒了盐瓶,身体后仰,满脸的惊恐与不安。

5.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生于佛罗伦萨。十三岁从基兰达约(Ghirlandaio)学画一年,后从多那太罗的学生贝托多(Bertoldo)学习雕塑一年,主要靠自学。他的艺术创作在人文主义思想支配下,并受到萨伏那罗拉(Savonorola)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中年的作《大卫》雕像,被认为是象征着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力量。又在西斯廷教堂八百玉方米的天花板上,连续工作四年,独立完成了《创世纪》的巨型天顶画。晚年所作美第奇陵墓雕像《晨》、《幕》、《昼》、《夜》,具有冷静而沉郁的悲剧性质,显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动与意志的矛盾,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状态。重要作品尚有壁画《最后的审判》、雕塑《摩西》及《奴隶》等。建筑设计有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柄和加必多利广场行政建筑群等。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充满着力的感觉和英雄气概。他做的许多解剖,画的无数的素描,经常对自己做的内心分析,对悲壮的情感和反映到肉体上的表情的研究,目的都是要表达他所热爱的那股用于斗争的力。

《创造亚当》是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画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这一幕没有直接画上帝塑造亚当,而是画出生命的火花即将从神的指尖跳到亚当的指尖这一瞬间:我们的目光注意到两手交汇的点,也是整幅画中最神圣与核心的位置。从天飞来的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以造物主的身份,正要像接通电源一样,将智慧与力量传递给人类。这一戏剧化的瞬间,将人与上帝奇妙地并列起来,告诉我们人和神都是有欲望的,触发我们的无限敬畏感。

6. 拉斐尔

拉斐尔·桑西 (1483-1520)——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有关他的传说及提供的范例却是非常之多。这些传说和范例一方面肯定了这位画家无可争辨的才华,另一方面却也可能阻碍了对这位画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

《草地上的圣母》中的圣母慈爱地看着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神情安详温和,母爱的天性让圣母不禁地伸出双臂庇护圣子。圣约翰作为圣徒,单膝跪地,紧握十字架,虔诚地看着圣子。圣子走上前握着圣约翰的十字架,既充满孩子的天真活泼,还带有神性的意味。拉斐尔的圣母画像作品显示出一派母子间其乐融融、人神和谐的氛围,作品所形成的意象世界总是充满生命的活力,它贯穿着一种舒畅喜悦的情感基调,是一次纯真的审美体验。

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一个新的画派---威尼斯派,由于佛罗伦萨逐渐衰落,很多艺术家来到当时意大利新崛起的城市威尼斯,很快威尼斯的绘画就强大起来了。与佛罗伦萨派神圣庄严的风格不同,威尼斯画派追求的是感性,色彩华丽的风格,作品中的女人都具有形体健壮,丰腴但又不失柔美的特点。代表人物有提香和乔尔乔内等著名画家。

1. 乔尔乔内

乔尔乔内(1477-1510) 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威尼斯画派画家,架上画的先行者。早年师从威尼斯画派创始人贝利尼,后来发展了老师的成就。其作品构图新颖,色彩柔合具有丰富的明暗层次,情景与人物配合和谐。这一画风直接影响了提香及后代威尼斯画派画家。

在威尼斯画派中,乔尔乔内是进入黄金时代的第一位杰出的画家。从他的代表作《沉睡的维纳斯》来看,非常明显:作者是借着维纳斯女神的庇护表现一种高雅的世俗情趣,一种人体的优美和谐与大自然的优美和谐的统一,一种人体美对自然美、艺术美对生活美的升华。女人体在这里被描绘的细腻而具体;姿态松弛而自然;肌肤丰满而柔润;线条流畅而优雅。这美妙和谐的女人体与背景起伏多变的山丘、山峦、村落、民宅、树冠、彩云以及被褥褶皱的曲线、弧线、折线形成了和谐的呼应和反差的对比,画面所有的一切巧妙地构成了优美、舒适、安逸、恬静的视觉交响。虽然,这幅画的风景部分作者还没有画完就不幸去世了(风景部分由他的师弟提香完成)可是,从画面的构图意识,从作者已经完成的其他作品(如《雷雨》《田园合奏》等)来看,他的师弟提香完全可以判断——作者试图把大自然作为体现人体自然美、和谐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这幅画,沉寂日暮的自然状态好象正是酣睡入梦的维纳斯,不知是维纳斯已溶入了自然的怀抱还是自然溶入了维纳斯的梦里。

2. 提香

提香(Tiziano Vecellio, 1490-1576)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代表。他是乔凡尼·贝里尼的学生,并受乔尔乔内的影响,青年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提香从享乐的威尼斯生活中,唱出对生活的赞美诗来,净化了威尼斯,使之变成健康的美。

提香是闻名的色彩大师,人们形容他是提供了威尼斯水城全套色素的画家。从他开始威尼斯的色彩将战胜一切。提香作品的特点:并不优美精练,他的造型显得厚重有力,线条粗犷。他喜欢用很粗糙不平的画布,可以使这些油料造成闪烁不定的反光,增加画面的明亮。提香,色彩上的特点:热情奔放、富丽堂皇。通常都用,红色作底色。再以浓重的色彩在这种深色底上竞争。他显然与乔尔乔内的柔和宁静不同,显得绚丽明朗。提香以少量的颜色制造丰富的效果。

这幅画是提香的代表作之一《花神》,这幅画是提香在色彩最和谐的时候绘制的,是一幅半身像,画中女主人公形体健壮,丰腴,线条优美,刻画非常细腻,这也正是威尼斯派的绘画特点。我们在这幅作品中几乎看不到笔触和过多的色彩,只有秀发,肌肤和衣服,三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人庄重,典雅的感觉。

在十四世纪,伟大的尼德兰绘画艺术时代开始的时候,尼德兰在当时包括现在的荷兰和比利时,这一地区的佛兰德斯(现在的比利时北部地区)从文化和经济上都是最重要的地区。 在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一群拥有难以置信的才华的艺术家,其中一部分是绝对的天才,如扬·凡·艾克 (Jan van Eyck), Rogier van der Weyden ,Hiernoymus Bosch ,勃鲁盖尔,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哈尔斯,伦勃朗(Rembrandt )和维米尔(Vermeer)。这些弗兰德斯画派的画家 ,从题材与风格方面,对古典主义绘画进行了较大突破,在油画和版画中运用了幽默风趣和虚构遐想的手法。其作品所具有的讽刺性以及写实主义绘画风格,对后世的漫画都具有影响。

1. 扬·凡·艾克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尼德兰画家,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十五世纪北欧后哥德式绘画的创始人,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者,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因其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誉为“油画之父”。代表作品《根特祭坛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根特祭坛画》是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的一组祭坛画。所谓祭坛画,是画在木板上安置在教堂圣坛前面的画,有的类似可以折叠的屏风画。《根特祭坛画》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它分成上、下两段和左右两翼,上段的中央是基督,两旁是圣母玛利亚和洗礼者约翰。两翼的内侧是《合唱的天使们》和《奏乐的天使们》,外侧是亚当和夏娃,下段的中央是《羔羊的颂赞》,两翼左两侧是《骑士》和《裁判官》,右侧是《隐者》和《巡礼者》。在平日,祭坛的两翼是闭合的,人们只能看到两翼外侧的画面。《根特祭坛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据传,扬·凡·埃克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是油画的发明者),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所以,《根特祭坛画》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

2. 彼得·保罗·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出生于德国锡根,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1600年,鲁本斯来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他以极为虔诚的态度研究学习提香的色彩艺术和丁托雷托具有生动韵律的构图及明暗法。后来相继访问罗马、佛罗伦萨和热那亚等地,精心研究临摹古代艺术精品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们的画迹。同时,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绘画强有力的艺术效果也吸引了他,而最感兴趣的是正在兴起的意大利巴洛克艺术。这种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主宰着他几乎一生的创作活动。 。

鲁本斯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画《复活》、《爱之园》、《末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丹纳说: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正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其余的画家无论如何伟大,总缺少一部分天才。

《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是德国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于1618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旧美术馆。画面上人物和马匹扭动交错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大轮廓近乎圆形,构成一幅充满生命运动的图案,在地平线上激烈地滚动着。虽为“抢婚”,却没有暴虐和抗拒,两匹雄健的高头大马,气势昂扬。以浓重的色调衬托出卡斯托耳和波吕克斯的英勇强悍及两位裸体少女的娇嫩柔媚。是力与美的和谐统一。该图是一幅英雄主义的画面,画家通过塑造丰满强健的人体,通过构图复杂而激烈的人物动势,表达了不可抗拒的爱情力量。整个画面充满热情、运动和生命力,表明鲁本斯善于把巴洛克艺术的运动激情,装饰性的夸张,富有想象力的构思,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同真实感很强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

3. 伦勃朗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向艺术界贡献了四块宝石:光、戏剧化群像、对自我的探索、对生命中最真实面貌的执着。他体会到日光与阴暗苦苦挣扎,越来越少的光线快要消灭,颤巍巍的反光硬要逗留再发亮的护壁上而不可能;他感觉到一大批半明半暗,模模糊糊,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在他的油画和版画上像从深水望出去的海底世界;一朝走出这样的阴暗,白昼的光线顿时使他目眩神迷,给他的感觉彷佛一连串的闪电,奇幻的照明,千万条的火舌。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伦勃朗一生画了100多幅自画像,从十几岁到生命最后终结,非常完整地记录了他的一生,而且越是年龄见长,他对自己人性中越是深刻的认识和人生阅历也透着画面溢了出来。艺术是一面镜子,照的是艺术家自己那私密的心灵地带,伦勃朗将艺术从关注神、关注外部世界拉回到关注自己。

《夜巡》伦勃朗于1642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该画作是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的群像画,画中人物以近舞台剧的形式表现,近处有两人,其一身穿黑军服,披着红披巾,头戴黑礼帽,另一个穿着黄色军服戴着黄色的帽子。其他人则或持长枪,或挥舞旗帜,或互相议论,队伍出发时的紧张气氛跃然纸上。该画作在构图上采用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既让每个人的形像都出现在画面上,又安排得错落有致,且明暗对比强烈,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