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里》读后感精选

《这里》读后感精选

《这里》是一本由[日] 最果夕日 著 / [日] 及川贤治 绘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里》读后感(一):教会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

年幼的小朋友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怎么的一个过程呢?

最近这段时间和我家两岁的小朋友一起在家学习了辨别方向、认识远近、认识不同的颜色。教一个两岁多的小朋友学习这些内容,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像对待小学生上课那样子讲的话,他们可能会觉得很枯燥。而且小朋友专注力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所以要找一些比较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

我选择的是一本由浪花朵朵出版的《这里》,书的名字是不是就很有意思呢?这里说的是哪里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吧。

这本书的作者最果夕日是一位女诗人,她通过诗歌的形式讲故事,让小朋友认识到空间的不同,小朋友们懂得了这里和外部的世界有什么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哪里不一样?

从妈妈的膝头开始,视野被不断的放大,从这里出发,可以看到多远呢?既丰富了孩子的空间认知,也激发小朋友的想象力。

视线跟着窗外的这个蓝气球不断的向远处蓝色的气球走过了街道,来到了公园里。

在公园里面,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不小心气球飞走了。后来气球越飞越高,从天空的角度俯瞰整个小镇。方向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通过这个绘本,可以让小朋友们了解到不同的方位,还有空间的转换。孩子们更容易理解上下左右。哪里是中间,哪里是上边。

从家里妈妈的膝头开始,视野越来越大,可以认知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跟随着窗外小朋友拿着的蓝色气球,我们认识到了街道的中央、公园的附近、天空的下面、青山脚下、还有月球的表面。

在房间的内部小朋友们也认识到了大地的上面和屋顶的下面有什么不同。通过两幅不同角度的图片,看起来就比较直观一些。

其实对于小朋友来说,辨别方向有时候也会闹出一些笑话。记得我一个朋友每次辨认方向都先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尤其对于阴天的时候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这个时候认识方位真的是有一些难度呢。这个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小朋友刚刚认识方位时候的情形。

所以教两三岁的小宝宝去认识这些内容,家长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经意的时候提醒孩子。通过这种绘本的形式,教会小朋友认知空间的转换。

我家的二宝小朋友看这本书,是在早上荡秋千的时候,一边荡秋千,一边讲这本故事书的内容。夏天的天气总是热的特别快,早上八点以后就变得很热,清晨的这段时间,小区里显得特别热闹,有上学上班的,还有早起遛弯的人,小广场上也有像我们一样荡秋千的小朋友。

小小的空间故事伴随着我们玩耍的一个早晨,回家的路上,我在问小朋友前后上下,从这里出发,往哪里走?可以回家往哪里走?是去小广场的路呢?可能孩子表达的还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她会用手势告诉你方向是什么样的。

从这里出发,让孩子了解了空间,认知了宇宙,从这里出发,孩子也了解到妈妈的臂弯是最温暖的。

《这里》读后感(二):这里是母爱出发的地方,也是走向未来探索世界的起点

文 | 海蓝蒲雨

《这里》

当孩子一岁时,她坐在膝头咿咿呀呀地说着婴儿话;

当孩子两岁时,她坐在膝头玩着手里的玩具;

当孩子三岁时,她坐在膝头听着妈妈读着美丽的童话故事;

当孩子四岁时,她坐在膝头在画板上画着画;

当孩子五岁时,她坐在膝头开始给妈妈讲着动人的故事……

膝头,是孩子最常坐的地方,她能够在这里感受得到妈妈的体温,能够感受得到妈妈的心跳,更能够在这小小的范围里,感受妈妈给予最大的安全感。

这里,是我的最中心~

当我和孩子一起读日本当红女诗人最果夕日创作得这首诗《这里》时,身为妈妈,感受到了最大的感同身受——这里不仅仅是膝头,这里是母爱出发的地方,也是孩子走向未来探索世界的起点。

《这里》展现了作者最果夕日写诗最大的特点,镜头感十足的语言,从中展现了看世界的不同视角,由此感受到了不断拓展的空间和绵延不绝的母爱。诚然,诗歌改编成绘本难度本身就很大,而且每句诗句要展示出孩童般的童趣和故事的连贯性就会更加难,但是绘者及川贤治用画笔把这首诗描绘得恰到好处。

在这里,我们随着小男孩和妈妈的视角一起感受从这里到那里无限拓展的世界,感受最厚重也最让人动容的母爱。

1、上面、下面、中央、中心……让我们随着《这里》的视角,带着孩子一起体会地理方位和空间感

动态视角~

虽然《这里》是一本静态的绘本,但是通过它的展现我们可以看到动态的视角,不断扩展的范围,孩童般跳跃的思维,和上中下展现的空间感。

妈妈坐在椅子上,孩子坐在妈妈的膝头上,两个人一起看向窗外。窗外一只蓝气球吸引了孩子的目光,随之视野不断扩大。

窗外、街道、街区、城市、星球、宇宙,我们透过母子的视角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孩子知道了很多空间概念,比如街道的中央、公园的附近、椅子的上面、电视的前面、天空的下面等。

给孩子展现空间概念的时候,可以带着这本《这里》去现实模拟,比如妈妈捧着这本书,让孩子坐在膝头上,就能够让孩子了解什么叫“椅子的上面”,同时让孩子面对电视,让孩子体会什么叫“电视的前面”。

由书本照向现实,从绘本的画面到现实的展现,会让孩子更加了解地理方位和空间感,也能够达到感同身受的体会感,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和学习掌握。

2、《这里》的故事真精彩,图画里暗藏玄机,蓝气球、大火箭、黑乌云、宇宙与玩具的故事一环扣一环

蓝气球、大火箭和黑乌云在同一个空间里~

如果说最果夕日的诗让孩子们掌握了空间感,那么及川贤治的画让孩子们张开了想象力的翅膀。

一只从眼前飘过的蓝色气球,一个从地球出发飞向宇宙的火箭,一朵从远处飘来落下大雨的黑乌云,在暴雨中睡着的孩子做起了一个美丽的梦(梦中有宇宙和玩具),串联起了这里的故事,让人忍不住地去探寻四者之间一环扣一环的精彩联结:

(1)蓝色气球:从窗外飘过一只蓝色气球,是三个好朋友中的小女孩拿着的,他们三人一起去了公园。其中,波点连衣裙女孩儿和条纹男孩儿爬上了高高的滑滑梯顶端,不知什么缘故女孩儿却意外地松开了蓝色气球。蓝色气球飘到了空中,与黑乌云、大火箭在天空意外相遇;

(2)大火箭:在母子房间的电视里,正播放着火箭升空的场景,从星球的视角看去,正全力冲刺的火箭和冉冉升起的蓝色气球、正飘过青山的黑乌云处在同一个空间里;

(3)黑乌云:在青山的山腰处,一朵移动的黑乌云正缓缓飞来,慢慢地挪到了城市上空,来了一场说下就下的暴雨。

(4)宇宙与玩具:坐在妈妈膝头上的孩子困乏了,靠在妈妈的胸口上睡着了。思绪飘到了宇宙中,和妈妈一起在宇宙中飞翔,随之而去的是家里的各种各样的玩具,比如小火车、恐龙、魔方、积木、皮球、大象等。

睡醒的孩子回头一看,还在妈妈的膝头上。母子对望的场景,甚是温馨动人。“这里,是我的最中心”,无论孩子有多大,有妈妈的地方就是家。

除了以上这些内容,在《这里》这本书中,还有其他可以探寻故事的主人公,比如在街道上闲逛的两只小白猫,坐着出租车遛弯的白发老奶奶,在追寻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张开想象力的翅膀,创造出很多有趣的故事。

当孩子坐在妈妈的膝头上读着《这里》,心跳连接着心跳,体温传递着爱意,字字句句之中饱含深情,小小的空间里却蕴含大大的哲理。孩子会从最果夕日的诗句和及川贤治的画里品出各种滋味,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岁的增长,终究会明白这里是母爱出发的地方,也是走向未来探索世界的起点。

❤欢迎关注我,一起走进美丽的阅读世界❤

《这里》读后感(三):字虽少,但灵气十足

最近浪花朵朵出的《这里》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作品,这是那种能给小小孩「安全感」和「灵气」的「观察力」故事绘本。它既有丰沛的情感,充满哲思,还有有趣的细节关联等待着小朋友们去发现。

整部作品里,小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没有挪动位置,就坐在妈妈的膝头,也就是所谓的“这里”。

提领整本书的是一首小诗,名字简单直接,也叫《这里》。

诗的每一句各自配了一张视角不同的关于“这里”的插画。这些插画之间前后不仅有时间上的流动,还有一些巧妙的关联。图文有机组织起来,共同讲述了一系列深刻、重要,且能给人力量的主题。

比如第一张是这样的:

这里,是妈妈的膝头

窗户外是一个蓝色气球,窗户里是小主人公和妈妈,米白色内墙上有一幅画。地毯是红色的,窗帘是白蓝格子。母亲衣服是黄色的,孩子穿着蓝色上衣和黑色裤子。

第二页视角变了,镜头拉远了,周围出现了更多的环境细节。但你能在图中看到母子俩在场景之中。

也是街道的中央

房子左边是一个理发店,右边楼比他们家高。窗外是一条街,街边有来来往往的人。马路中间一辆黄色出租车,车里有个老太太。你还能注意到蓝色气球的小主人是个穿裙子的小姑娘。此时,我的“这里”,也就成了街道的中央。

第三页视角再次发生变化,镜头更远了一点。

是公园的附近

原来他们家右侧的高楼是一个餐馆。房子就在一个丁字路口的街边。视线斜穿过马路后,是一个公园。公园里有许多孩子在玩。红色高台上面,蓝色气球从女孩手里飞走了。此刻的“这里”,就是公园的附近。

然后接下来的诗句是“也是椅子的上面”。图便是下面这样的。如果你仔细看,右上角的窗外是一个飞着的蓝色气球,它现在飞得更高了。

也是椅子的上面

就这样,一图一句一视角,一共15个大场景,描绘了“我的这里”,“我的最中心”。

上面前4页的展示,你可以看到《这里》的插画,主要围绕小主人公“我”所在的地方而展开,然后蓝色气球是一个强烈的指引。它连着4页都出现,你忍不住就想继续在后面去寻找它。实际上接下来,它真的还出现在了另外5个场景里。

不过这个作品,远不止这两个关联细节。比如电视机里的火箭,后来在其他场景也出现了。屋子外面的两只白色小猫咪也有它们自己的故事。

再比如,突然下起雨也并非毫无预兆,后面有几个场景连着看,你能注意到一片远道而来的乌云。

还有,在第二页中出现的出租车一开始相对这对母女是从右往左行驶的,但是到了最后,他们是从左往右从窗前驶过的。

如果说前面像猫咪、火箭和乌云那种关联,只是一种空间互动的话,那么像出租车里的老奶奶,则还可能有另外一种时间性质的互动。

因为开车绕着这一片转圈,总是让人感觉这是一种寻根的行为,也许小主人公说的“这里”的附近,也是奶奶小时候的“这里”,这片令她恋恋不舍的地方,也许是她的宇宙的中心。

当然了,关于更多关联的细节互动,这里就不全部展示了,剩余的内容留给大家去发现吧。对于孩子来说,找到那些前后出现的相同事物,是相当有意思的一件事呢。

除了责编,我应该算是比较早就看过这本《这里》的人。

对字少的作品我一直充满好奇,因为更纯粹的图像表达会有更多空间容纳很多少见的巧思。前面我们的展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这本书我觉得它更为奇妙的是,它能让大小读者产生有趣的自我观察的感觉。

文字的部分,作者是以小主人公的口吻诉说的。但是,作为读者,我们看到的画面,则完完全全是一种第三者视角。当我们被每页一句的诗歌带入到小主角的身上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看着画面上的小主角。这就像我们在看自己的照片。考虑到这本书是画给小小孩的,这一切那是相当奇妙。

人类的本质某种程度上就是被皮肤包围着的一个肉身,我们用感受器来感受外部世界的一切。这经常让我们自己有一种在世界中探索的感觉,这是一种主观视角。但是《这里》能让我们脱离开主观视角而用客观视角去观察我们自己。这让人意识到我们自己所具有的多元意义,理解“自我”在环境中的相对性。对这些概念的领悟,可能对智慧的产生有激发作用。

换句话说,阅读《这里》的过程,很像某种镜像测试,是有利于小小孩激活关于自我认知的高级心理活动的。

当孩子们意识到,我们所在的地方,既可以是妈妈的膝头,也可以是在街道的中央,既在公园的附近,也是星球的表面。那么他就更可能觉察到:人们存在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的。

我们如何理解世界,与我们如何理解自身高度相关。

在这一系列的视角变换中,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这个广阔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虽然在孩子心中的宇宙正中心里,飘荡着的都是小主人公生活里出现的事物。但每一次场景切换,我们都注意到了自己的平凡。

你比如第六页,书上的视角是从天上往下看。家变得小小的,也只是普通的房子中的一个。

再往后是一个剖面图,我们不仅是人类社会的一员,也是大自然的一员。我们与很多动物共享一个星球。

当视野放得更远,我们看到了山和海洋,乌云正带来降雨,人们在各自忙碌。

在世界上各种地方,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我”。“我”有“我”的最中心,其他的“我”也一样。想想看如何调和这样的情况?这其实正是人们拥有自我意识的有趣之处。通过对自己的关注,而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从而学习社会规则,并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生存下来。

当然了,别忘了这还是一个关于安全感的故事。

它营造了一种相当舒服的氛围,使人觉得宁静而美好。

那可能是一个春夏之交的下午,住在街边的小宝贝,在妈妈的膝头坐着望向窗外。电视里正在播放时事,窗户外面人来人往。孩子静静地待在母亲的怀里,动用他一切的感官来体验这个世界。他的眼睛看到了很多,墙上的照片,家里的玩具,以及街上的汽车等等。他的耳朵则听到了猫叫,火箭发射时的直播倒数,和来自公园里的孩子们的嬉闹。他感受着妈妈的心跳,还有身上的味道。突然雷声大作,继而下起了雨,雨水的声音如此悦耳,噼里啪啦的白噪音,促使他在妈妈温暖的怀里睡着了。在梦中,他梦到了熟悉的一切,玩具、盆栽、挂画和衣服。一切都那么舒坦。雨停了,他刚好醒来,妈妈还在,一切都很温馨。此时此刻,窗外的孩子们也正好要回家……万家灯火亮起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在享受那些带给他们安全感的各自的“这里”呢?

我们习惯被文字引导,自然看见了动态的空间关系,但是很快你就会被飞走的气球吸引,看到的是玩具的历险。当你反复关注细节,最后又被引导回原点,看到的便是亲子依恋。而当你最终仔细品读,你又突然发现这其实讲述的也是儿童的“自我”与“存在”的奇妙关系。

这个书对我而言还有一个意义,就是使我意识到固定居所所代表的东西,可能比我意识到的还要深。我的老家虽然已经塌了,但是那个存在于我童年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清晰,多少次睡梦中我就像书中的那个老太一样,绕着老屋转圈。由砖瓦、动植物、家人和邻居构成的家在我们心中是一个抹不去的存在。

它之所以是很多人心灵的中心,我想是因为这些人在那里被人关心被人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本书也值得你从流浪气球的视角再体会一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