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疼呀!好疼呀!读后感锦集

好疼呀!好疼呀!读后感锦集

《好疼呀!好疼呀!》是一本由(日)松冈达英 文/图著作,连环画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32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疼呀!好疼呀!》读后感(一):好有爱

很有爱的一本书。

眼泪画的好有意思,

各种形状各种朝向和方式,

妈妈一抱,

疼疼飞走了,

然后,

就真的飞走了,

宝宝们都治愈了,

身体和心灵的,

然后,

把石头移走了。

在蒲蒲兰绘本馆宝宝选的,

然后我们在圆圆的窗洞里一起讲的。

《好疼呀!好疼呀!》读后感(二):给孩子一个喜欢新书的突破口

我侄子比丁丁大6个月,一直是我嫂子自己照顾。他父母意见很统一,要把孩子教养成一个摔倒了会自己爬起来的娃。随便爬,随便摔,到现在22个月,来我家玩确实摔倒了立马爬起来,一点不含糊。

丁丁因为是老人带,一直以来都谨小慎微地照顾。爬的少,摔的机会也不多。幸好他一直都是个体贴的宝贝,因为磕磕碰碰的哭闹从不歇斯底里。现在有时候哭,多半也不是因为疼,而是自己吓着了。但是如果这时大人不伸手抱起来,他不会自己爬起来,多半会越哭越凶。

我一直在找机会亲自验证,一本书会不会真的能改变孩子的习惯。所以看到土豆市集上了这边好疼呀好疼呀,立马买了。可是他会喜欢吗?我不确定。

一如既往的日本低幼绘本简约风,整本书没有几个字,得拼妈妈口才来弥补,囧。

小青蛙摔倒了,虫虫摔倒了,狗狗摔倒了,喵呜摔倒了,还有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妹妹也摔倒了。他们都疼的哇哇大哭。妈妈们都赶来了,啊呀,不要紧吧,好可怜啊。(也没有想象中的日本教育那么严厉嘛,非得孩子自己爬起来,心里OS)疼疼飞走喽~接着大家一起合作把路中间的石头搬走了,就没有人会因此跌倒了。

事实上,周末两天我都没能好好讲完这个故事。新书一拿出来摆开架势开始给丁丁从封面开始讲:“丁丁,你看,这个弟弟哭的好伤心啊,他为什么要哭呢?”再一看,啊,不对,弟弟扎了辫子。“哦,是妹妹。”

“美眉?!”奶奶这几天刚好教他说了妹妹这个词,他一下子激动起来。“嘿嘿嘿,美眉。”

“对啊,妹妹。”

然后每翻一页书,他都要回到封面指着那个哇哇大哭的女孩嘿嘿傻笑两声。“对,妹妹。”

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在一本新书里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一个概念,与自己产生了部分联系,马上喜欢上了那本书。

所以我曾经遇到过的抱怨孩子不愿意看新书的妈妈们,给孩子挑一本与他们生活有联系的书吧。也许会让这个过程简单些。

《好疼呀!好疼呀!》读后感(三):好的绘本,用一句话就能让孩子勇敢

似乎是突然间,上一辈的育儿方式遭到全民吐槽,书本、网络、自媒体上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口诛笔伐,其中最容易被拎出来做典型的就是这件事:小朋友跑着跑着,突然撞着桌角了,于是哇哇大哭,长辈立即拥住,一边心疼的抱抱,一边装模作样的拍桌子,恶狠狠的说:“桌子撞你的吧,是桌子不好,打桌子!”类似经常被打的还有地板、凳子、墙....这种做法通常被吐槽最多的是:转移责任、使孩子娇弱、抗挫能力差等等。

于是立马就有人吸取教训,却矫枉过正:孩子跌倒了,不理睬更不帮扶,孩子自己站起来最好,但凡有一点哭声,就呵斥孩子大惊小怪、胆小怕疼。可是专家又说了:“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父母要关心爱护,否则孩子会逐渐封闭自己。”

孩子跌倒了,到底帮还是不帮?抱还是不抱?哭是懦弱?不哭危害心理健康?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绘本《好疼呀!好疼呀!》可以给出适合的答案。看着封面上哇哇大哭的小姐姐,你就知道她跌的有多疼了。《好疼呀!好疼呀!》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甚至连对话都没有,只用了几个精简却意义丰富的短语告诉你:伤心了可以找妈妈,有问题自己去解决。

《好疼呀!好疼呀!》的作者松冈达英是一名自然科学画家,被誉为日本的“自然科学绘本大师”。他可以说是将个人爱好和职业完美结合的典范。松冈达英在长冈市长大,故乡完美的生态环境激发了他对大自然探索的欲望。自24岁出版了自然绘本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环球旅行40多年边走边绘,笔耕不辍,作品屡获大奖。每一个绘本作家,都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愿意用孩子的眼光理解世界,并且有一种从小事中酝酿温情的能力。松冈达英如今74岁,但从他的作品中却处处透露着童真和稚气,唯有在合上书之后,才能体会出由年龄和经历支撑起来的自信和思考。

《好疼呀!好疼呀!》不过32页,每两页一个场景:小青蛙撞石头上,哭了;小昆虫装石头上,哭了;小狗、小猪、小猫、小姐姐都撞石头上,哭了;他们都去找各自的妈妈抱抱,最后一起把石头搬走了。虽然简单,但是聪明的家长都读出了两个道理:第一,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伤害时,妈妈要给与安慰和支持;第二,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好疼呀!好疼呀!》还有其它价值,值得通过反复阅读去发现。

《好疼呀!好疼呀!》作为给低幼儿童阅读的绘本,蕴含的道理并不难总结,它总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告诉家长和孩子处理的方法。

—— 孩子跌倒哭了,妈妈该抱么?在绘本里,小青蛙、小虫子、小猪、小狗、小猫、小姐姐最后都投入各自妈妈的怀里尽情的哭,妈妈轻轻的揽着孩子,嘴里说着:“很疼吧,很疼吧...”这三个字代表着理解和陪伴,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的痛苦,我愿意陪着你一起经历。这样简单的表达,比“打桌子,桌子坏”更让孩子安心,比斥责孩子胆小怕疼更通情达理。

成人感到委屈、伤害、不安的时候,最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倾听,而孩子的需求比成人更加直接和单纯,妈妈的怀抱和三个字简单的重复就能为孩子带来最大的安全感。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安全感的孩子,哭的快笑的也快。在重复的经历中,安全感充足的孩子逐渐建立自信和勇气,哭的越来越少,即使没有妈妈的怀抱也能勇敢面对。

妈妈的怀抱不是宠溺和骄纵,而是让孩子走向独立。

—— 在绘本的最后一页上,小青蛙、小虫子、小猪、小狗、小猫都笑嘻嘻的看着小姐姐用红色的独轮车把绊跤的大石头搬走了,小姐姐说:“好危险的石头,快把它运走吧!”松冈达英用一句话告诉家长:安慰过孩子之后,还有最重要的一部,就是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

当大人对着桌子恶狠狠的边打边说:“桌子坏,为什么要撞宝宝,打桌子”,他首先就把自己的孩子看低了,其次又把孩子的是非观搅糊涂了。用自己都觉得荒唐的理由去哄孩子,是因为打心底觉得“孩子还小他懂个啥”其实孩子聪明着呢!他们天生就会类推,大人说是桌子错了,孩子一类推于是得出结论:踩着妈妈脚是妈妈错了,咬了小朋友是小朋友错了,抢了弟弟玩具是弟弟错了...

当大人对孩子的痛苦视而不见,甚至贴上怕疼、胆小鬼的标签时,他就扼杀了孩子解决问题的一切机会,并且暗示孩子一个反面的自我认知。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跌倒了,反而被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最大的可能就是把所有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于是越加自责、痛苦,这时候大人再用言语挑拨,斥他胆小,他就真的胆小了,斥他懦弱,他就真的懦弱了。

当大人对孩子的痛苦表示理解、愿意倾听、随时陪伴,孩子的内心一定是安定的、宁静的、放松的。在这样心理状态的任何人,都愿意交流、倾听和思考。于是紧接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什么会跌跤?怎么样才能避免?走路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受伤了第一时间应该怎么办?大人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回答,那么下一次再遇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有足够的经验去应对了。

有人害怕妈妈的慈爱会使孩子骄纵,也许是因为忽略了最后这一步。我们爱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走向独立。

现在一本精致的绘本价格都不便宜,而绘本故事简单、页数稀少,按照大人的阅读速度,5分钟不要也就看完了,所以很多人陷在买与不买的矛盾中。其实问题不在内容少价格高,而在于你怎么阅读绘本。

通常,一本绘本要反复读个五六遍,大概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阅读,这才叫看完,甚至有的时候,过了半年又可以拿出来重新看,这个价值就翻倍了。

看什么呢?

—— 首先,看道理。现在家长学历都高,想要抓住绘本的中心思想是分分钟的事,再不济还可以上网搜索,1分钟就有百万结果。

—— 其次,看图画。也就是看细节,找不同,找特色。这是需要孩子完成的事,专注力、观察力都在这个过程中得以锻炼。比如《好疼呀!好疼呀!》里面的小青蛙、小虫子、小猪、小狗、小猫、小姐姐大哭的眼泪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眼泪飞到天上,有的眼泪洒到地上,有的眼泪打圈圈....每个角色碰到石头的叫喊声也是不一样的,撞到的位置不一样,痛苦的表情不一样....让孩子自己去找,去模仿,看书就有了新的乐趣。

—— 最后,当你和上书后,可以问孩子“你还记得书里有哪些角色么?”“谁最先装上石头?”“谁的眼泪飞到天上去了?”这是锻炼瞬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好办法。

《好疼呀!好疼呀!》是一本简单的绘本,但是细细去挖掘,还可以有很多可以展开的地方。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妈妈的爱和教导同样重要。这本绘本,每晚睡前陪着孩子阅读、做游戏、比赛问答,用上一周的时间去阅读也不为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