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典的草根读后感1000字

古典的草根读后感1000字

《古典的草根》是一本由刘宗迪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0-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的草根》读后感(一):不预流的民科之作

刘宗迪(豆瓣id:1032498)的原话:“法国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很可能吸收了东方的循环论时间观,庄子说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是不是民科大家自行判断吧。刘宗迪研究的《山海经》论证什么玩意儿都是他们大葱省的,堪比杜钢建、朱大可、张远山之流,你们看看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界C刊里有谁引他这本书,他自娱自乐呢。另外水军刷好评真是恶臭。

《古典的草根》读后感(二):古典草根略读

刘宗迪的这本书是一本兼有散文情怀的议论文,这样大气磅礴的议论文许久不曾相遇,碍于一片白纸的国学功底,加之领会不强,就像一团雾气萦绕在心头,无法辨清,也无法言之。可如此还是想说说看,看自己是否能厘清心中一丝丝雾。

截取书中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的两段话来开始吧。

“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或者随着仪式的消失而泯灭,或者这些神话传说、史诗歌谣崩解、蜕变为一些凡俗的故事和童话,再也没有人记起原初的意义了。而那些原本在其中馨享人间香火的诸神圣贤也就流落成了古庙废墟中的孤魂野鬼,只是偶或在外婆的炉边故事和和孩子的梦靥中浮现。”

“节气系统的形成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节气周期也就是农耕周期,那么,节气以及节日中的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的意义和起源,就必须在农时周期中求索。”

本书引入我们华夏民族的浩瀚经典古籍文献,无底的我们读来虽有困难,但是作者的杂谈中,一步一步引导我们了解节日的由来、怪书《山海经》背后的博物学,以及荒诞的内容与严谨的逻辑背后古人的思考方式,我们认为的荒诞在古人看来一切理所应当,无所谓怪不怪。他们在宇宙中需要建立一个看待世界的秩序,时间和空间的秩序,有如在迷林中走路给自己在树上划下的一个个的刻痕记号来开辟道路,这又有什么稀奇?也讲到了相声力量的没落的原因,因为脱离了根植于它的草根大众土壤,不免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只能供在高雅的舞台。由此想到早先看过的一本书中,一位从小泡在老北京戏园子的票友说到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民族的京剧等剧种无人关注,就那高昂的票价,怎么普及大众?只有大家去听,才谈得上去传承去发扬。旧时候的北京,无论鳏夫走卒,高官商贾,同在一个戏园,叫好捧场,那是再不过平凡的事了。

本书作者自始至终在传达的一个观点,让我们用同情的认识去对待古人留下给我们的文字、诗歌、神话、医药、礼教等,或许我们更容易抓住古人创造它们的最本质原因,触摸到古时人们生活的气息。

《古典的草根》读后感(三):有趣且有用

去听刘宗迪老师的讲座,宣传版面简洁,写题目:“不问有用,只求有趣”。有趣这个词在现在被滥用了,各种人格魅力特质都被简单形容为有趣,而不论这个概念如何模糊,刘宗迪老师都担得起。

他讲自己的大学生涯:“物理考了我们县第一,总成绩第二,当时也没人告诉我,不然就报更好的学校了”;“喜欢物理,班主任推荐了大气物理,结果一看是气象系统的”;“老师在黑板上推导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完看着一黑板公式:真美阿”;“物理追究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自然现象,理论基础都讲得通的时候,判准是什么呢?是美”;“只有当你的命题能被数字定量分析时,实证的真理观才能实现”;“大三开始学气象学我就不喜欢了,气象学是不精确的,我们的天气预报就不太准,跑去图书馆看书,看了好多美学的书”。

讲压力表厂的工作:“工科思维给我的影响很大,简单来说就是‘凑合’”;“有个机器坏了,几个学生说要拆开才能修,来了一个钳工,踹了几脚机器就好了,说要多加机油,工科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把机器砸了”;“造一个填补国家空白的压力表,我自学了弹性力学,找了个公式算了算,一做实验,差距很小……这不是黑历史,是能拿出来吹的”。

讲研究生活:“我报了李泽厚的研究生,根本就没去考,后来有同学考了高尔泰的研究生,我就步他的后尘”;“我们当时凑一块,就谈学术,煮一锅吃的,香肠腊肉,开一瓶最便宜的酒,一两块的,一边喝一边聊胡塞尔,海德格尔”;“我研究生论文题目是为诗歌辩护,诗歌和哲学,谁更对真理有发言权,这是个很紧要的问题”;“海德格尔末期借助诗歌谈哲学,尼采是诗人哲学家”;“柏拉图时代是从口头传统转向书写权力的变革”;“我接着看古希腊神话,宗教,神话,占卜,然后就对这个感兴趣了,感觉美学太虚幻,买了一个水桶,把美学书籍装里面卖掉了”,“以后再没有那样的日子了”。

讲攀枝花大学:“当时攀枝花物产不丰富,就一个攀钢一个攀矿,还有就是攀大”;“养一盆河蟹,想吃就煮了”;“我看书的时候窗外有一只松鼠跟我对视,有一天窗户开了它跳进来,跳跃性非常强”;“在攀枝花老师少,我还代讲basic语言,城市规划”;“人对神的体验都是从哪儿来的?中国古文字,表示神圣的东西都跟‘大’字有关系,是人在跳舞,‘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一种推动的力量,但不知道力量所在”;“‘华夏’两字都有羽毛,华就是装饰用的杆子,带着跳舞的羽衣就是夏”。

讲学术之路:“我感觉自己写得很好,翅膀硬了,可以去混学术圈了”;“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序言,写得十分好,我去找他,不在”;“去找北师大的钟敬文老师,写了一篇两三万字的自述,我考完试感觉非常差,回攀枝花说基本没希望了,结果录取了”。

还讲一点别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越是为己之学,越能发挥为人的用处”;“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要诉诸公众,最终不要忘记作为观众对于音乐,美术的感觉。最初研究历史,民俗,也是要解决现世问题”。

还有那天我在脑子里回荡的:“纯粹的技术主义者可能成为好作者,好画家,不能为大作者,大画家”。

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讲钱钟书的记忆是Google式的,老一辈的考据功夫在今朝是要打一个不小的折扣。大谬不然,只看到信息拼接却未看到思考的火焰,考据背后是对于世界的无尽热情好奇,无法想象机器会如何取代这种好奇心,令一代又一代钻研者仰之弥高而钻之弥坚,日复一日,在寻常视野中开辟一片新的活泼天地,也借助这种力量,再不老去。

《古典的草根》读后感(四):感谢你,赠我登云梯

(这篇评论真的是个人黑历史的巅峰,立此存照)

作者到底是个多好玩儿的人呢。这书我看着看着就想起《鬼吹灯》来了……我赶脚作者啊则个则个就是一个翻山越岭翻箱倒柜观星辨穴翻书倒斗之最佳伴侣啊……鬼吹灯里吹神马观星辨穴啊神马的,则个辣个的,天下霸唱也承认是胡编的啦,但这本书里有跟你讲观星,还是尼玛上古天文学有木有……作者身为考据癖、解谜高手、学者中的福尔摩斯,去解盗墓一路上遇到的谜题肯定是拿手好戏有木有。看这个书对智力稍稍构成考验,所以盗墓的路上一定要带上这本书以保持头脑清醒智力健全,否则尼玛这么危险的活计随时可能把你推向下一届达尔文奖获得者的宝座啊有木有。但副作用就是可能看了这本书你就尼玛不想盗墓了,你就心猿意马想考作者的烟酒僧去跟作者混了啊有木有……

另外我还想说,如果有神马行当比盗墓更靠谱并且适合本书作者,大概就是穿越了吧……尼玛现在那些穿越小说全都是纯意淫啊有木有,全都是尼玛湖南卫视级别的意淫啊,要真送你去古代某个地方啊,搞不好你就一直在那犯傻啊被人当成白痴啊,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木有啊。你们这些被西化思维洗脑了的数典忘祖的傲慢的人啊,根本不了解先人们生活的那个世界啊。所以啊,想要安全穿越不被当成外星人或者妖怪关进笼子里的人们,也得读一读这本书啊……

而你们的猫老师我啊,作为一个既想盗墓也愿意穿越,就算二者都不成也爱没事儿仰着脖子翻着白眼犯寻思的人,自然是不会错过这么好玩儿的书啦。

猫老师觉得,这本书增加了猫老师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啊,扯着猫老师把猫老师拽出了最新一个瓶颈啊。如果说以前对世界的理解是立体的,那么读了这本书以后,世界就不仅仅是立体的,还有歌声与风声,还有鸟语花香,潮声起伏,还有星星在眨眼睛呢。

但上一个比喻也未免太线性,太扁平。这本书又或许更像是给你描绘了一个全新的坐标系,把那些错位的、零碎的、无序的、断章取义主观臆断的成见抛光打磨,细察纹理,重新拼图。哇!原来系酱!原来还可以酱看!原来还有介种说法!原来过去几千年里头,人们是这样理解世界的,原来古人不是头脑简单的傻瓜啊……

因此,我想这本书可能也适合这样的人:面对传统,虽然心存敬畏,觉得古人不可能集体犯了几千年的傻搞出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的勾当,但面对着度娘一样被经济利益这个大手搅合得比洗脚水还混的信息海洋望洋兴叹,苦于缺乏分辨能力,担心自己非但没有大海捞针的本事而且某一天会突然溺毙。本书就是你理解传统的武林秘籍啊有木有,本书虽然木有系统教你怎样游泳,木有细细写明蛙泳注意事项一二三四,但也向你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弄潮儿是如何与风浪嬉戏的啊有木有。读过这本之后你面对其他形形色色关于传统或者关于传统的学术的营销阴谋就心里有数一笑而过了有木有啊。曾经沧海难为水,一见宗迪误终身啊有木有啊有木有……

还有一点啊,本书上编的文章里,批判了一些过去令猫老师感觉不太对劲儿而内心有所抵触的做法。这种事情啊,就好像是你看到了天上有某处美景,于是路上漫不经心地收集搭建梯子的材料,结果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架天梯通向你所渴望之地,于是拾级而上,畅通无阻……具体的事例很难复述,因为都是零星的碎片,而且本书并非名言警句大集合式,论证徐徐展开环环相扣,截取片段难免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至于说这本书的缺点嘛,我想肯定是有的,只是以猫老师踮起脚尖好不容易看到作者所讲述滴辣个世界滴水平,实在是不太会看啊于是悬置了有木有。猫老师觉得能够把这本书滴缺点看得比较清楚的人,至少得有作者这个段数,还要有和作者类似滴知识背景啊有木有。这样滴人并不太好找滴啊有木有。要是有人因为自己理解能力不行觉得太枯燥太抽象读不下去就耍赖给个低分这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滴牛忙行为啊有木有。

5.30更新,原先的书评里头,对序言有诸多非难,并戏称是为了“搏出位”。今日猫老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特地把原来那一段删掉了。猫老师的本意只不过是觉得序言应该可以写得更好一点儿。但那日因为一些私事怒发冲冠,无意中把序言作者当成了出气筒,结果伤及无辜。再者说猫老师一向觉得表达观点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就事论事,不想自己也犯了过去一向反对的错误,实在不应该。猫同学要郑重向序言作者刘晓峰老师道歉,乃系无辜的,猫老师以后要更加谨言慎行,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嗯大致就这样吧想起神马以后再补充……

《古典的草根》读后感(五):刘晓峰:序

刘晓峰

尽管早就和刘宗迪相识,但真正了解他,还是在读了他那本研究《山海经》的书《失落的天书》之后。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读《失落的天书》时那种心头一亮的感觉。

《山海经》从来就被视为一本富于神话色彩的地理书,可是,刘宗迪却偏偏从其中读出了天文学,从其中看到了一部讲述上古天文学的失落了的“天书”。怎样一个人,才会把一本《山海经》读成“天书”?宗迪出身南京大学气象系的理科生,毕业后却投奔四川师范大学,拜高尔泰先生为师,攻读美学硕士。在大学中文系教了几年文艺理论和文学史之后,又扭头钻进北京师范大学,投身民俗学老人钟敬文先生门下,攻读民俗学博士。拿了博士学位,进了所谓学术圈,按理应该安定下来,规规矩矩地研究他的本行民俗学了,但这个人仍不肯安分,最后来了个鹞子翻身,又回到了他那管天管地的天文气象老本行。他从《山海经》入手,研究开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数之学,把神话、节日、民俗诸般学问都搬到了中国古代星空这个大背景下,一番季节轮回、时光流转的朴素道理被他用来解释古代神话和民俗,说得天花乱坠、异彩纷呈。他常常做一些不合时宜的文章,前些年,年轻人把七夕当中国情人节过得不亦乐乎,他却仗着自己的对于古代天文学的了解和对于文献典籍的熟悉,把七夕节的来历和意义一五一十地考证了一番,说七夕在古代原本只是一个农事节日,根本不是什么“中国的情人节”,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学术风波。他又喜欢在学术文章中暗寄情怀,头顶上明明是一个铅盖子般北京灰蒙蒙的天,却用优美的笔触追思那曾经在《左传》、《周易》、《山海经》的远古星空中神出鬼没、现如今却早已被人们遗忘的东方苍龙,令人读来平添无尽的惆怅。在学科分工日益细化的时代,他居然把民间文学、民俗学、神话学、先秦文献、口头传统、科学史打成一片,委实让人艳羡。他自己说这是不务正业,我知道他这样说,只是故作姿态的自谦。事实上也只有这样一个“不务正业”、在不同的学术门户之间来去自如的人,才能走出学科阈限的桎梏,走进原本圆融一体、道术尚未为天下裂的古代思想世界,揭示出掩藏在历史风尘背后那番久经湮没的风情。

读者手中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学者。有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人,才有这样一本无所归类的书。书中的文章,说天文,道地理,论诗学,解神话,广到博物,微至修辞,天上地下,打成一片,古学新知,融为一炉。这本书与你谈龙,谈天上的龙,谈地上的龙,谈行于四时的龙,谈潜行水湄的龙。这本书与你谈本草、博物,谈本草学的来历和奥妙,谈博物学中的怪物和修辞,谈隐藏在这些草木鸟兽背后的诗意和秘密。这本书带你举首遥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牵牛织女星,俯身聆听大地上四季的风声和如风的歌声,引你走出文人的书斋,回到斗转星回、风声浩荡的远古星空和民间大地……。这本书内容尽管驳杂多端,但整本书却一气贯注,籽粒饱满:透过天文、地理、诗学、神话、博物、修辞等等人文百态和自然万象,作者一直在追索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血脉中贯通古今的文化精神。

我和宗迪交往,除了性情相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都关心时间与文化的问题,实际上,我和他的初次相遇,就是在一次由中国民俗学会组织的节日文化论坛上,那次会议大概是按照与会者的姓氏顺序分配房间,因此我们两个姓刘的就住到了一起。那一夕联床夜话,说得投机,直说到斗横星坠,眼皮打架。从此以后,时间和节日问题就成了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宗迪自称当年跟高尔泰先生修习美学,苦读康德,因此在时间和空间问题上,深受康德的影响。时间和空间,在他看来,不仅是科学思考的对象,而且更是人们的思想赖以展开的基本形式,是人类据以理解和度量其生活和世界之意义的基本尺度,因此也是我们了解不同时代和文化的意义世界的基本出发点。比如他说七夕:

七夕故事的每一个关目都能在古人的时间感中找到源头,天上的星星、地上的鸣虫、人间的织女、初秋的阴雨以及成熟的瓜果,都因其在时序中的同时呈现而被联系起来,被赋予相同的时序意义,被编织于同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时间性对于人类知识和叙事的奠基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时间,作为大自然恒久不变、周而复始的节律,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计作息,也引导着人们的认识和叙事,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时间与其说是人类认知和度量的对象,不如说是人类理解和度量万物的可能性条件。时间川流不息,万物生生不已,世间万物都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浮隐现,并因此进入或者退出人类的生活和视野,因其在时间这一宏大节律中所出现的不同关口,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被归于不同的认识范畴,被纳入不同的故事情节。“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时间,或者说大自然的节律,就是造物造化众生的脚本;“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易传》),浩瀚的星空,苍茫的大地,就是这个脚本搬演的舞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易传》),物类熙熙,众生纷纶,则是这个舞台上周而复始重复上演的戏剧。每年七夕,牛郎织女天河会,不过是这场戏剧中一个哀婉多情的片断而已。

这番话中不难发现康德时间观的影子,却比康德那些诘屈聱牙的论述中听得多了。

收入这本书的文章,好些我都先后在《读书》等杂志上读过。可一旦结集摆在面前,一边重读一边回忆起数年来跟宗迪的交往,却依然生出许多感慨。这样一本不守家法、不拘一格的书或许成不了当代学术领域某一学科的入门津梁,但却是民间文学、民俗学、神话学、口头传统研究、古典文献学等许多学科青年学子治学的极好参照。

刘勰《文心雕龙》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好的学术文章,也应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愿本书的读者能和我一样,透过这些富于贯通融汇之意的文字,追随着作者流畅的笔墨,体验到一次意蕴深厚、别有滋味的精神之旅。更愿宗迪兄能百尺竿头,更上层楼,写出更多与“千载”、“万里”相接通的文字。

这也是朋友们共同的期望。

刘晓峰

2010年初夏 清华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