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是一本由[日]林巳奈夫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读后感(一):比较初级

内容的组织算是比较有条理的,但对于历史文化的阐述确使这本书像是给小学生准备的,例如,介绍二桃杀三士这个故事,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名字,被 A、B、C 取代,诚以为这本书更适合给国外友人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读物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读后感(二):画像石上旧精魂

什么是画像石?中国各地出土了很多雕刻着画像的石灰岩和砂岩石板,这些石板绝大部分属于东汉时期,所以,把东汉时期刻有画像的石板称为画像石。

这个解释或者说定义是本书作者日本人林巳奈夫给出来的,有点不太专业,但我很佩服日本一些专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扬名天下的学者,林巳奈夫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日本京都大学的名誉教授,研究领域很广,中国古玉器、高古时期的神仙、青铜器等等。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读后感(三):随便看看吧,不要太当真

对不起我只读到50页。。。也不用太相信我说的- -

是的,这就是一本“介绍”、“科普”水平的书,大概本来也不是学术著作?

我只能说即便作为科普,在某些地方也可能误导没有相关知识的业余读者。观点太片面,考证太少太随便。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本来就这样。整本书给人一种“好随便啊”的感觉。

不过作为一位那个年代的学者、又是外国人写的书,大概也已经很不错了。确实如其他人说的,就像一本给外国人介绍中国画像石的,与这一类书比较的话,或许算非常好的了。看看今天大都会中国主题的Met Ball女星的礼服,就可以想象在很多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了。。。

完全不推荐。仍然给两星是向这位老先生的诚意致敬。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读后感(四):一点认识

无意间在学校图书馆发现这本书,一下子就被书的装帧给吸引住了,拿起一看是关于汉代画像石的。因为之前听过一个老师关于汉画像石的讲座,也读过《武梁祠》,所以对汉画像石还是有点了解。记得给我们讲座的那个老师说汉画像石主要分四个区域:山东,陕北,河南南阳,四川。刚好我就在成都,在看书之前去四川博物院专门看了一下汉代陶石艺术馆,以求对这边的汉画像石有个感性的认识,毕竟看拓片跟看实物是有区别的,有机会把两者结合到一起看会更好一些。当在书中看到选取的四川地区的画像石的拓片时,认识就会比较深刻一些。

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基本上是基于拓片本身的描述,加上一些相关背景的介绍。而没有过多的发挥主观想象去推测,作者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描写,用讲故事的方式把画面描述的情节传达给读者,让读者对汉画像石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画像石基本上都是出土于墓葬中的,而且主要流行于公元1——2世纪,以后逐渐消失。通过这些出土的汉代画像石,让我们今人可以感受到两千年前祖先的精神追求,对死的态度,以及他们在现实世界的生活场景的状况。虽然只是些生活片段,但是确实相对真实的反应。这也就是考古的魅力之所在吧。从来都是用事实说话,掌握十分证据,说一分话。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读后感(五):历史上那一道温柔的溪流

某广告说你看见的历史一百年,这是商人的自以为是,他以为只有照相机能呈现这个世界,却忽略了比照相机伟大的东西:绘画。绘画的展现不是像照相机那样简单的复制,更能展现历史上的那种精神、那种韵味,甚至古人的的想象都能完美展现。对于想象表现最完美的绘画莫过于我们的画像石。这是我看了林巳奈夫《刻在石头上的世界》一书后的感想。

此书选取百十幅画像石,分别从夫妇、住宅、娱乐、出行等十五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作者尽管是专业人士,但整本书写起来毫不晦涩,细细读来倒是盎然有趣。我想这一方面是作者功力所致,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同时,这也是汉画像石魅力所在。

之所以说画像石是表现古人想象力最好的艺术,最根本一点是因为画像石是刻在死人坟墓里的。汉朝的人们相信死去的人会回来搞乱他们的正常生活,于是就把死后的世界想象得美轮美奂,好让他们安居乐业,有的地方直接在壁画上干脆地写上:“今后生死陌路,互不干涉”,坦白地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当然作为死者,谁都不可能站起来进行辩论,只能被动接受这个决定。可以说画像石虽然是汉朝人刻上去的,但展现的不光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更让我们看到的是汉朝人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林巳奈夫为他的书取名为刻在石头上的世界,其用意大概也是如此吧。

从画像石上看,死亡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死只是在人间这一地段旅行的终止,上天已经为他们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在那里,他们的生命将继续延续,并却不朽。在画像石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坚信上天来接他们,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这份信仰并非有着宗教那样的狂热,而是带着一丝轻松和幽默。林巳奈夫在一开始就拿出一副画,一个人死后乘着马车来到大概是和神仙相约的地点,却不见仙人来接他。正焦急地向上展望着,却不知身后一辆龙拉着的马车悄然而至……原来神仙也幽默。

神仙的日子如果天天是没事坐在莲花上闲着喝茶,日子久了,肯定也会没劲的很,这一点,汉朝人都想到了。看他们画的神仙世界,他们有自己的府邸,每日还能欣赏歌舞,还有个不小的女声合唱团。除了这些高雅的艺术,他们有时候也玩“低俗”的,经常有两个仙人在一起玩“六博”的游戏。

有意思的是神仙也要有治安,也要搞战争,有一幅画像石上刻画着海神带着群鱼出去打仗的情形,首领们驾着鱼车,将士们骑着大鱼,率领着鱼兵们冲锋陷阵,这简直就是一部现代版的奇幻大片。

当然画像石只是中华民族想象力展现的一部分,在其他地方如敦煌石窟壁画上那“满壁风动”的飞天是我们老祖先那丰硕的想象力之花在另一个地方的奋开。我相信这是历史的一部分,专业人士叫这些为艺术史。但我以为艺术只是一方面,他是我们历史长河中的另一条充满温情的溪流,循着这条溪流走下去,你看到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与智慧、幽默、与通达,还有他们的执拗与私心。这注定是一条充满了温情的历史溪流。

可惜我们一直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史学家们关心的只是帝王们的野心与计谋,从来不去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梦想。这就注定了二十五史都只是勾心斗角的历史,都只是杀人的历史,翻开来每一页都充满了欲望和戾气,字里行间都流着肮脏的血。

幸好,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这么美丽的画可以欣赏,就让我们在这温情的溪流里清洗一下从那所谓的正史中沾染的戾气,认真地嗅一嗅这人间的烟火,不要忘了,这也是我们的历史。

以上感叹的都是书的内容,作为一本外国人写的书,翻译也很重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翻译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林巳奈夫引用古汉语典籍,为了照顾日本人,都是按白话翻译的,可作者在翻译回来的时候,却并没有归为原文,还是按白话翻译,有时候让人不知所云,豆瓣上我为此书打四星,所扣那星是由于翻译,与原著无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