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是一本由吴娟瑜 著著作,台海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读后感(一):父母内心的恐惧是操控孩子的帮手

为人父母最怕的就是什么呢? 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过不好,受欺负。 解决衣食住行,又开始焦虑学习,为什么人家学习好,你学习不行。相信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过父母的PUA“你看隔壁家的某某又考了第一,又拿了奖,怎么你没有。” 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心情,是父母们对孩子的期待,打着“希望孩子过得比我好的亲情招牌”做着伤害孩子的行为,他们管得多、骂得凶、打得重,肆意插手孩子的生活,掌控孩子的人生,他们不自知,以为对孩子好就是替孩子决定她们的人生。 这些被扼住命运喉咙的孩子,显然更想活出自己,他们离家出走、轻生、抑郁成疾,用行动来反抗着父母们这些窒息的爱,轻则亲子关系破裂,重则人生遗憾。 父母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操控型的行为呢? 归根结底是“潜意识里的恐惧”在作祟。 什么是潜意识里的恐惧呢? 在心理学中,“潜意识”是指受到意识压抑,潜藏在意识层面下而不被个人察觉的情感、欲望、恐惧等心理状态。 父母们的这些恐惧都来自于哪里呢? 在《操控性父母的内心世界》这本书里面讲了父母们4种潜意识里恐惧: 1.个人潜意识里的恐惧 2.原生家庭潜意识里的恐惧 3.原生家族潜意识的恐惧 4.集体潜意是里的恐惧 父母们内心的这些恐惧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行为呢?

未完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读后感(二):与原生家庭和解,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的孩子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虽说是句老话,却也说明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所以为人父母后的我们,一定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原生家庭。

这本《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不仅要推荐给家长朋友们,更要推荐给年轻读者,我们可以从中反思自己的成长,逐步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这本书属于精神分析学派,为父母的不当教养,也为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打骂、宠溺、控制、情绪勒索、过度期待……这些引发亲子冲突的不当教养方式,其实大多源自父母潜意识里的恐惧。

比如——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才会高压管控孩子 ◎心存内疚感的父母,便会无限满足孩子 ◎没有归属感的父母,容易过度陪伴孩子 ◎抱持优越感的父母,大多会强迫孩子追求高成就 作者吴娟瑜是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的硕士,从事心理咨询几十年。在这本书中,她将潜意识里的恐惧细分为四类:个人、家庭、家族、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惧,并分享了40多个亲子冲突的案例,引导我们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并放手让孩子发展自身的潜能与个性。

从“案例分享”到“潜意识恐惧分析”,从“成长笔记”到“自我测试”,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框架,引导我们自我觉察,并与书中人物一起成长。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读后感(三):消除潜意识里的恐惧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明明希望教导出积极乐观上进的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潜意识中的恐惧扯了后退,孩子也会深受感染,从而变得消极,悲观,退缩。 那么我们怎么去辨认潜意识呢?亲子专家吴娟瑜在《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里,把潜意识分为4种类型: 1.个人潜意识里的恐惧。 2.原生家庭潜意识里的恐惧。 3.原生家族潜意识里的恐惧。 4.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惧。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打骂、宠溺、控制、情感勒索,过度期待等,这些引发亲子冲突的不当教育方式,大多源自父母的潜意识里的恐惧。 例如: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才会高压管控孩子; 心存内疚感的父母,便会无限满足孩子; 没有归属感的父母,容易过度陪伴孩子; 抱持优越感的父母,大多会强迫孩子追求高成就。 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要时刻警惕,绝不能把个人的恐惧投射到子女身上,更不能要求他们去弥补自己的童年遗憾,否则亲子关系会变得非常紧张。 父母警觉到是自己的恐惧造成了家庭纷争,就要下决心及时改善,亲子之间就一定可以和解。 父母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上一代协调出更理想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免受原生家族负面潜意识的伤害。 有察觉就有成长,有成长就有改变。 只要父母消除了潜意识的恐惧,亲子冲突便会自己化解,孩子也将变得乐观,积极自信。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读后感(四):你为什么会讨厌自己的孩子?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会默认父母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因为我们身边都是这样的人。

但是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在电脑的另一端,总是会有人发出困惑的声音:

“我为什么会讨厌自己的孩子?”

这句话的背后,是不安,是自责,是不知所措。

因为在我们的意识中,都觉得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才是正确的,不爱,那就是错误的。

可事实上有一部分父母,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

在亲子教育专家吴娟瑜的书籍《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一书中,便分析了这种心理的原因。

除了一些外在的因素,如重男轻女,或者是把自己的不幸归结在孩子身上,还有一些潜意识的行为。

比如孩子的性格和自己不同,也会对孩子产生厌恶感。

比如孩子的性情柔弱,妈妈却很彪悍,那妈妈看孩子做事,便会不自觉厌烦。妈妈还会努力地去改造孩子,期望孩子能学着和自己一样来出世。

但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很难的,毕竟基础性格不同,有的事情就算强怕也做不出来。于是妈妈心里的厌恶感便更甚。

还有一种厌恶,来自代代相传,自己小时候没有受到关注和爱,便也无法给孩子这些。这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堂空白的课,他们没有见过被善待的样子,所以并不懂得如何善待别人。

如在电视剧《完美伴侣》中,林庆昆便是如此,从小他便没有感受到过父亲的关注,尽管内心也很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但在自己做了父亲后,又不由自主延续起父亲的做法,整日忙碌工作,把孩子和家庭放在第二位。

我们终其一生,都会活成父母的样子,除非有意识去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

还有的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是疏离感带来的,现在有很多年轻父母,会在孩子的前几年,选择和孩子分离,追求自己的事业,把孩子托付给老一辈。

待觉得到孩子该教育的时候了,把孩子接到身边,却发现孩子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亲子之间也没有想象的那种亲密,于是在不断对持中,厌恶感也就产生了。

如果你也会时不时冒出讨厌孩子的心理,不妨往深体会一下,找一找出现这种心理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找到最好的亲子相处的方式。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也可以看看《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尝试从中找到答案。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读后感(五):身为父母,你在不自觉投射自己的恐惧吗?

最近,重读丰子恺的散文《儿女》。文中描述了夏日傍晚,他带着四个儿女在小院槐荫下吃西瓜的情景。当每个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内心欢喜,他虽未明说,脑中已有高下之判。很快,他就陷入省思: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斲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称呼,倘然“父亲”是尊崇的。 身为一代大家,丰子恺在看待孩子们的言行时,不仅不觉得作为父亲具有天然的“权威”,还时常觉察自己耽于世俗的“病态”,发自内心地包容欣赏孩子们的淘气天真,让人深受触动。 对于普通父母而言,子女教养中现实与期待不相符的挑战更是无处不在。当亲子冲突发生,真的都是孩子的问题吗?冷静下来,向内探索,或许有不一样的答案。 吴娟瑜的《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以生活中的案例,让我们得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打骂、宠溺、控制、过度期待等不当教养方式背后的心理机制。

作者吴娟瑜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有几十年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父母不当教养行为的根源,在于他们潜意识里的恐惧——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才会高压管控孩子;心存内疚感的父母,便会无限满足孩子;没有归属感的父母,容易过度陪伴孩子;抱持优越感的父母,大多会强迫孩子追求高成就…… 在书中,作者将潜意识里的恐惧分为四类:个人、家庭、家族、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惧,并将40多个亲子冲突的案例对应到了这四种类型中。阅读这些案例,会发现引起父母过度担忧焦虑的,并非孩子的言行,而是父母成长过程中的“旧伤”被触动。 冲突,向内探索的契机 养育孩子,把握好“管”与“不管”的分寸是很大的难题。从婴幼儿期的温饱照护,到求学阶段的学业督促,再到兴趣和习惯培养。孩子越大越有自己的主见,当分歧出现,矛盾难以调和,也是家长向内探索的机会。此时子女仿佛一面镜子,照出父母也需要成熟和成长。 自己从小被欺负被忽视,就勉强儿子习武强身,哪怕孩子讨厌上武术课真正想学的是棒球;自己童年时母亲外遇离家,每天听父亲说“女人喜欢乱逛就麻烦了”,长大成家后就限制妻女正常的人际交往:因为伴侣突然离世,渐渐对孩子漠不关心,以冷漠逼孩子尽快独立,其实是对人生无常的恐惧;在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女儿,自己做母亲后又不自觉延续了父母辈的观念…… 一个个故事,揭示出教养孩子时有些偏执的“控制”,其实是来自过去的经历里一些未解开的心结。

正视,用成长改变自己 教育专家萨巴瑞博士说:孩子都只不过在做他们自己。他们并没有兴趣惹父母生气,他们只是唤醒了父母童年时遗留下的不曾解决的情感问题。觉醒的父母会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的成熟度,而不是试图纠正子女身上那些父母所认为的过错。 改变自己,需要将目光从孩子身上收回来,正视内心未曾解决的问题。书中每个案例的最后,都附有“家长成长自我探索”要思考的问题。 比如,孩子的人生一定要像我的吗?需要反思两个问题:一是否曾因为“情绪投射”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二是否对子女有过度的“情绪投射”,常黏在他们身边。 又如:孩子因为我过度期待而受伤了吗?需要自问的是:一孩子在家可以自由表达感受吗?;二孩子无法接纳自己,有情绪失控现象吗? 每个失常的孩子背后,都有受创的大人。父母走出创伤,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控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