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死遗忘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死遗忘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死遗忘》是一本由王周生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的420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遗忘》读后感(一):十分感人的故事!

一本让我读到痛哭失声的书。

让我难以自持的,是小说描绘的生命的美丽,却又描绘了这些美丽的渐次消无.........而我们面对失去颓然无力。

人生也许就是如此,结局总是消无,哪怕过程无限精彩。

不堪面对,又不得不面对。

《生死遗忘》读后感(二):糖葫芦串化的故事

听别人推荐,买了此书。目前快读完3/4了。 里面的一些上海本地的语言,人情,典故使用较多。或许地道的上海人读起来更有共鸣。

总体感觉,小说想在多个方面的话题展开, 比如老人的婚姻与爱情,小一辈的爱情,护工的生活,教授夫妻的心路。甚至由遗忘谈到了政治上的遗忘,以至于我读到一般,以为这才是故事的重点呢。 然而很快又进入下一个话题。 所以,我觉的小说就像一串糖葫芦似的。 每个话题甜甜的,咬两口就没有了。

另外,在我看来, 作者表达思想稍显直白。 她想说的,通常都会通过人物的语言或者内心活动直接就写出来。 读的时候不容易沉浸进去,从而由读者自己思考出来。

《生死遗忘》读后感(三):一片书生气

小说笔触细腻,基本功扎实,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情怀。凌德磬、肖子辰、肖莹、魏得彰,甚至第三代魏乐,俱有着深厚的知识分子气息,书里头的书生意气使人感慨。王周生此生顺矣,理想矣,耳顺之年仍一派纯净气息。

小说中的“遗忘”,一指肖子辰的病,二指时代的遗忘。“二”是老生常态,已无新意,在书里反复出现无非是借托一片情怀。

可读,读来动人。但止步于小说,无气象无格局。还是那句话,王周生此生顺矣,理想矣。她在时代的边上,打量着时代的窄门。她望见一个与她相似的凌德磬,她细碎扎实地写下来了。她描绘了09年前后上海生活的某个片段,那个片段单纯,干净,寄托着人生美好情意。

女作家写小说,能写过严歌苓的,至今还真没见过。

推荐。

《生死遗忘》读后感(四):生死,遗忘和惜缘

关于生死:

以前就说过,死亡是漫长且痛苦的过程,我欣赏这本书细致地叙说死亡来临前的痛苦幸福,却轻描淡写地说——厨房里那个死了,房间的那个还活着。因为实在有太多书和电视作品想靠极具悲剧色彩的死亡来袭人眼球。书看完了,该去的人去了,才算了事。活着的人想通了也好,继续折磨自己与爱人也好,接着活着。我唯独不怕的是死,唯独怕的是精神干瘪地活,连死都觉得遗憾地活。

关于遗忘:

个人的遗忘,是身边人的痛苦。因为共享的记忆不再,曾经一起经历的,对其付出的,都不作数了。而且那些记忆就像蒸发了的水汽,你永远不能伸手让老天把vanish掉的东西还你,其身边人自然会寒心绝望。

集体的遗忘,就是死亡。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很新鲜,像是为我打开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很多国人愤懑不平地谈论日本修改教科书的事,直至今日我能释怀了。一个民族,一个庞大的集体,选择强迫遗忘,极可能会让这个民族重蹈历史的覆辙。

关于惜缘:

书里和现实里的老人都说缘分像风一样,来去都是自然,可这种来去总有着命运般的契机。也许到“对不起”和“我想你”都变成“来不及”时,人与人的缘分才真的开始,这种缘分可以是长久地念念不忘。惜缘也需要勇气,此时的我仍没鼓足勇气。

《生死遗忘》读后感(五):碎感小记

王周生老师的《生死遗忘》,很精彩,读过久久难忘的一个长篇,没有时间写长长的书评,记下这短短的,仅是一部分的读后小记——

面对爱情,磬是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就算心灰意冷的将昔日珍藏的那些鸿雁全都化为灰烬也是枉然,记忆刻骨铭心的摆在那里,爱是不能忘记的。

沁是第三者么?有点是,又不是。很多时候,非黑即白无法成为判断对错的依据,人生太复杂,每一个如果的背后都会有个不同的结局,选择哪一个如果才会演绎一段最近完美的人生?谁也无法做出精确的判断。其实人生从来都没有完美之说,连近乎都没有可能实现。

那么,子辰呢?似乎,终老,他还是个老小孩。那些当年他对磬的誓言,他没有兑现,而磬却用生命无声的再一次书写,唤醒之时,也是戛然而止那一刻。

生命的尽头,我依然爱你,我一直等你回到我身边,而你的归来却源于渐次加深的遗忘。你依然才华横溢,还会背诵当年送给我的诗,可你是不是从来都不知道,我爱你,到底有多深。这是我的错,还是你的错?都不是。你怎么就没有明白,让你离开的那一刻,我在心里说了,我等你。走在人生边上,我只能说,这就是我的宿命。

我爱你,你也爱我,在爱情里,这是相爱的对方都知道的事。但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需要的,怎么可能仅仅是爱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