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读后感精选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读后感精选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是一本由埃克哈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5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读后感(一):呜啦啦

贯穿整个阅读过程的一个做法,是用存有来理解埃克哈特大师的上帝,这个上帝以存在的方式出离任何存在者(受造物),因而不能以对存在者的描述方式去描述它,因而当我说"这个"时,也是不对的,那么对上帝的描述应该归于寂静吗?在书里,埃克哈特大师的传道往往遵循着某种规律,这条规律便是在存在者与存在,义人与义本身之间的来回运动,在文字中,当上帝之名得到指示之时,便又迅速消失在语言的边际,他说任何对上帝的议论都是错的,因为上帝必然脱离受造物,这里便出现了有趣的关于语言的思索。

他写到了上帝的道,这个道是寂静之道,因为上帝的道脱离受造物,脱离时间,是永恒的道。道的德语和道说同,那么,是不是上帝把他的道生养到语言里去,就像上帝在我里面生养他的子,上帝先把我生出来,又生养到我里面去。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将上帝一词用存在或存有来代替的做法给我了许多惊喜,可以由其中看到从埃克哈特大师到海德格尔的传承,进而引起我猜度海德格尔的思想的渊源何在。但后来,这样的简单替换显得过于直接而偷懒。也许应该去区分上帝和存有二者之间的区分尚可,上帝仿佛是不能用强权去衡量的一个强权,而埃克哈特大师毕竟是个传道者,存有需要人们去倾听,听入澄明之解蔽中去。在这其中也许有非上帝的道,生存之道,太阳的道,月亮的道,一个非基督教的埃克哈特大师的道。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读后感(二):自觉的灵、德国著名的爱克哈特大师

德意志哲学家、神秘主义神学家埃克哈特大师 (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约1260~1327),他的全名是约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但无论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和他死去以后,也无论是他自称还是别人称呼他,都是以埃克哈特(也有译为爱克哈特或艾克哈特的)大师而闻名于世的。约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 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马丁•路德心中的指路明灯。马丁•路德在其主持编印的《德意志神学》中,对爱克哈特的神学思想备加赞扬。

埃克哈特大师生于图林根霍赫海姆一贵族家庭。15岁时入多明我会,求学于巴黎、科隆等地。1290年起先后任埃尔富特、图林根、萨克森、波希米亚等地多明我会会长。1314年任施特拉斯堡修道院长。60岁时,在科隆任神学教授。1326年被属于方济各会的大主教控为异端,乃上诉于阿维尼翁教廷。1329年3月,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在通谕中谴责爱克哈特的28个论点,其时爱克哈特已在两年前死于阿维尼翁。

埃克哈特的死,也是传奇性的。有一个门徒 ── 一个好奇的、多问的人,一个哲学系的学生──问他:“师傅,我知道您快要过世了,但是在您离开肉体以前,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要不然它会缠我一辈子的。”

爱克哈特睁开眼睛说:“什么问题?”

那个人说:“当您过世以后,你将到什么地方去呢?”

爱克哈特说:“不需要到任何地方去。”然后他闭上眼睛死了。

爱克哈特的哲学和神学,含有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及阿拉伯哲学的因素,对其后的宗教改革、浪漫主义思想、19世纪德国哲学及现代存在主义等均有一定影响。他认为万物是纯粹的“无”,万物的存在即为上帝;基督既是人类的焦点,又是人类的救赎者;人里面有一种神性的残迹或火花,一种非受造的心灵之光,可以通过超脱与作为万有之源并高于创造之神的最高神性相连,从而达到无所求索的泛爱自由境界。在他的著作中,基督教的伦理思想也达到很高水平。中世纪神秘主义者苏索和陶勒尔为其弟子。苏索曾为爱克哈特的28个论点辩护,因而被解除修道院长和神学教授的职务。为表达其神秘主义神学观点,爱克哈特创造了许多抽象词汇,对德语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其著作有《圣经》注释,德文的《专论》和《讲道集》、《神的安慰》、《崇高的人》和《超脱》等。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选

事实上,黑暗中,人们可以找到光,因此,当我们处于悲伤的时候,光离我们最近。

占有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少。

看住你自己,你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你自己,你就在那里摆脱你自己;这才是至善之行。

真正而完全的顺从,是位居首位的美德,无此美德,就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大的作为,有了真正的顺从,都是有益的了。

在灵魂的中心,没有丁点儿灰尘散落。不论多细小的东西都附着在灵魂上,让你无法见到我。只有那不可见的,能让你见到那可见的。只有你里面的一切都归零,然后你才能见到神。除非盲眼,神不可见;除非无知,神不可知;除非愚者,神不可理解。

如果一个为自己什么也不要,那么,上帝必定会像为自己一样为他要到一切。

是谁在‘敬重上帝’呢?是那些在一切事物之中都看到了上帝的荣耀的人。

除了放弃意愿,再也没有什么能使一个人成为纯真的人。的确,如果不能在一切事物中放弃自己的意愿,那么我们在上帝面前根本什么也做不了。然而,如果我们能做到放弃我们全部的意愿并且为了上帝的缘故敢于从外部和内部摆脱掉一切事物,那么,我们才算是做到了一切,而在这之前就做不到。

如果我们完完全全进入上帝之中而不再有自己的寺私愿了,那么,这才是完善和纯真的意愿。谁在这方面达到得越多,谁就越是真正的投身于上帝。

人若是如此地将自己的一切都抛弃掉,那他就完完全全投入在主的怀抱之中,以至于要碰到他就先碰到上帝;因为,他在上帝的怀抱之中,就像我的帽子盖住了我的头,谁想要拉我,就必定先要拉我的衣服。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读后感(三):神秘主义的“异端”思想

埃克哈特大师是托马斯·阿奎那的师弟,走神秘神学路线。引了很多塞涅卡、伪狄奥尼修斯和西塞罗。30多岁写的《教诲录》深度一般,一再强调虚己顺从上帝是第一美德,是真正的善。《论属神的善》比较深邃,讨论神义论问题,把人间祸福与上帝赏罚分开,各自独立,属世的幸福未必是真福,属神的痛苦反而带来永生。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将人间的善恶彻底相对化了,再好的人,只要不信上帝,也不可能是真善人。其中对“善性”与“善人”的讨论,以及意志、血气、欲望三分显然来自柏拉图。《论贵人》短小精悍,很喜欢。将人的灵魂和肉体二分,贵人属天,识太一,向上,属地,重分别,向下。将知识区分为“夜间的知识”和“白昼的知识”,很有启发。照这种分法,现代人都是“”,完全符合雷老师“中世纪重精神,现代重物质”的观点,可见古今之别不亚于中西之别。只是我觉得崇拜那位戏精上帝的才真是。

还读了100页埃克哈特大师的《讲道录》,到第12讲。里面提到上帝的生造性永不停歇,永远在“现在”中创造他的独生子,所以善用理性的人都能与神合一,变成“道”的形容词,进入他的怜悯中去,得到永生。有点禅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但将神等于存在,将“无”认作污染,终究大不一样。

读《埃克哈特大师文集》到第300页,其中论“影像”恐怕来自伊壁鸠鲁主义,埃克哈特认为我们的概念并非来自外物,而是源自神,分有了至高存在的“形”,这显然是柏拉图主义,有点明白西哲中的所谓“先验经验”源自何处了。作者把向上的意志称为“男”,向下趋下的意志则称为“女”,我们的灵魂中原带着一种名为synteresis的光,引领我们归向上帝。第260页第一次看到将上帝称为“否定之否定”,是卡帕多夏教父“否定神学”之发展。埃克哈特不但是否定了上帝与恶有关,甚至认为他与善也无关,是超脱善恶等受造物的存在。第290页区分了做事的上帝和不做事的神性,认为神性才是真正的至高存在。这些话迹近渎神,难怪被教廷宣判为异端了。

读《埃克哈特大师文集》到第400页。第303页他认为异教大师们对美德的探讨比圣保罗深邃。第317说哪怕上帝命我作恶,也不能做。第324与403页对心灵的划分有很强的柏拉图痕迹。第329认为抱着“服务”的心态,哪怕是服务上帝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都属于受造界的事,真正能带来永生的是与上帝合一。基督徒追求的不应该是得宠、获赦甚至不是成圣,而是一种飞跃和穿越,像上帝一样自我享受,归于寂静。第356和361页极重要,显示出作者从伪狄奥尼修斯的神秘神学前进了一大步,既然至高的存在是不可知的,不可能通过对任何受造物的认识而企及,那我们怎么接近上帝?只能通过存在本身,因万物存在皆由于上帝、出自上帝、同于上帝,但唯人能知,故人能通过反思自己的存在而与神合一。这也是对新柏拉图主义的彻底吸纳,并将其合理附会到神学中来。第381页说哪怕我杀死了教皇,只要没有这个意愿,我还是可以照常做我的弥撒。昨天有点迷惑的部分,今天终于读明白了,埃克哈特真不愧是呵佛骂祖的耶门金刚,将理性的锋芒几乎指向了神学的根基。只是因为神学的设定,导致他说的至高理性是一种内省的理性,这也直接导致了后世的哲学转变吧。这本书读得很有收获。

读了《埃克哈特大师文集》到580页,大师认为差异造成矛盾,等同造成宁静,因此义人的特征是单纯,才能在宁静中与上帝合一。人只有通过灵魂才能达到这种宁静,参与到上帝生生不息的创造中去。神秘主义神学追求人与上帝默契并等同,开启了后世“人的神化”,这就是“现代性的神学背景”吧。

今天读完了《埃克哈特大师文集》,第57篇讲方法,很重要。第484页认为灵魂外察需要中介,但与神合一则不需要,因越高的存在越不需要中介。理性外察只能得到影像,而神不需要影像。第494页出现了惊世骇俗的“上帝只有在灵魂中才生养”。第508页的比喻与佛家的“空花泡影”同喻异趣。后面的几则逸闻非常生动地表达出了埃克哈特大师的神学主张,约翰22世的训谕相当严厉,但有理有据,这位大师的言论确实离经叛道。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读后感(四):【转】谢地坤:在真理探索与灵魂拯救之间——埃克哈特神秘主义研究

【作者简介】谢地坤,1956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1978至1982年在南京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工作。1984-1985年获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资助,在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1988年至1991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哲学所所长助理,所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著有:《费希特的宗教哲学》、《费希特的宗教哲学:狄尔泰哲学思想研究》等。译有: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合译)、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等。

【原文载于】《社会科学研究》. 2022,(0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