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读后感精选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读后感精选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是一本由吴敬梓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7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读后感(一):虚实掩映,落笔成诗

成书、流刻于乾嘉年间,是中国文学及其传统美学在受西学混染以前最后一座全貌完备的巅峰。王国维提出诗词尚意,又以空灵为意境之最。吴敬梓将诗化的审美融入小说创作,而能精擅虚实掩映,吞吐含蓄,成为该著鲜明的艺术特征。以人物关系作为贯联叙事的索脉,在看似信马由缰式的疏朗的结构中,对个体及事件无不精细描摹、扎实记叙、狠辣讥谑,于是,品貌生动的阶层群像和幽曲辗转的人情社会皆实呈于笔下,读来仿佛亲历耳目,感同身受。然而,在诸如周学道的轿门影子抹过了前山、报录的三匹马在一片声的锣响中闯来的写实之外,王冕画的水莲瓣永是清灵活脱;隔帘焚香才去得了烟火气,此中的骚雅含蓄;对郭孝子和沈琼枝结局的虚化,可知,有人在现实中显露,有人向广袤隐去,仕林拥狭,而江湖漫漫,仓促际会,恰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最终,南京的名士都已消磨殆尽,秦淮月夜,花坛酒社,中国士人的背影于焉消逝,这种蕴涵出离意趣的寂静,迥异于西方文学作品常常鼓动的张力,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终极追寻的精神境界托言于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读后感(二):读后感

本书通过白描的写作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科举制度下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书中人物故事众多,那么接下来我想斗胆评一评我心目中的各种之最。 书中最让我感觉舒服的人物有虞博士(书中第一人) 王冕(高士) 鲍文卿/马纯上(品格)最表里不一者匡超人(前后差别忒大,只能说他其实本来就是那种人前期种种是装的)杜慎卿(开始以为是名士之风后来就…),最可恶者牛浦(顶了牛布衣的名儿老牛最后也没回到家乡),最矛盾者杜少卿(说实话我对他的识人不清很生气但是对他对于夫妻、迁坟二言论极为喜欢),景色最好者杭州(通过马纯上的眼睛让我领略了它的烟火气)和南京(古都气象),最可惜鲍延玺(身为鲍文卿养子一点儿好的品德没学到),最孝者郭孝子(一个纯字就可概括这位老兄),最唏嘘泰伯祠(大祭时的盛况对比几十年后的衰败,颇物是人非),最喜欢的一句话(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几对兄弟中最喜欢余持余特…… 比起各位知识分子,我更喜欢雇王冕的秦老头看坟的邹吉甫甘露寺老和尚开米店的卜老爹亲家牛爷爷,他们朴实善良可爱,这些身处社会底层远离名利场的人。 其实这书我看到鲍文卿死后就不喜欢后面的情节了,总觉得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后面的故事没前面好看了。 通常我们去评判一个人,好坏是最简单的标准。书中的人物各有各的不足,恰恰因为这种不足显得极为真实,就像你我身边的人一样。 @苹果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读后感(三):《儒林外史》核心人物之王冕

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登场的第一人。对于一部小说而言,最难写的就是开头,小说的开头往往都暗藏玄机,且不论现代小说对完美开头的孜孜追求,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开头,大多字字珠玑,别有深意,并且喜好以诗词开篇。《儒林外史》亦是如此。

王冕是全书中作者最倾心、最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之一,和杜少卿前后辉映,犹如两座山峰,拱起了整本小说。《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众多,与对王冕杜少卿等人的推崇相比,吴敬梓无疑更重批判,而对众多腐儒昏儒的批判则更显出王冕的出场在整部小说中极其关键的作用。我觉得,王冕之所以被置于全书之首,盖在于王冕犹如一面清镜,站在队列最先,其身后的一干儒生次第经过,王冕的高洁正映衬出其后众多出场者低劣的人品和污浊的心灵。王冕仿似一杆标尺,衡量出众人的蝇营狗苟。

当然,王冕的出场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了“对比”。这实际上是一个在对比中双向互动的过程——每出场一个反面人物,如范进,他们身上的某些弱点便在王冕几近完美的人格魅力的照射下凸显出龌龊,同时,他们的龌龊也加深了我们对王冕的敬佩,于是,几乎每有一个新人物出场,王冕的圣洁便加深了一层,王冕的人格并非只在第一回中被表现,其后的每一回都可以看做是对王冕人格的隐性描述。比如,周进欲撞死在贡院,表现的是其对功名的执着,而这正好映衬出王冕的超然,所以,吴敬梓在描写周进范进一干人的同时也更清晰地描摹出王冕的画像。王冕就像泉水之源,清澈甘洌,而其下游之水则清浊不定,但每一股细流都源于王冕,都能够在王冕这里找到一点影子。所以,王冕差不多只能出现在小说的开头,甚至只能是小说中出场的第一人,王冕若是在小说中部抑或后部才出现,则这种“正本清源”的安排就荡然无显了。

具体摹写王冕的章节只有第一回,但王冕的身影却贯穿全书,闪动在所有的五十六回之中。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读后感(四):微驳《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上边是鲁迅先生评述《儒林外史》的一段话,几乎已成经典论述,常被征引以说明《儒林》的结构特征。

鲁迅看得还是比较准的,但我认为这段话尚有可商榷之处。

《儒林》一书确实没什么“终极目标”,不像《水浒》要集齐一百单八将,不像《西游记》里师徒众人专心打怪取经,不像《红楼》绕着宝玉黛玉宝钗等人转。《儒林》诸多笔法出自《水浒》,此点前人多有指摘,不论。单从结构上说,其实两本书都有一个情节的高潮——《水浒》是公布英雄排行榜,《儒林》则是泰伯祠大祭。《儒林》第三十七回,泰伯祠大祭,在此之前,吴敬梓已尽述参加祭祀的诸人之事迹,这部分可算是全书的腰身(头部自周进范进起,王冕独为楔子,自不必说;泰伯祠大祭后的郭孝子、萧云仙及市井四奇人可算为腿脚)。所以,《儒林》确实没有可以统领全书的大事件,但说它“全书无主干”似乎也不准确。

鲁迅先生认为吴敬梓“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表面上看,《儒林》确乎有这种特色,但是,《儒林》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是前后勾连,互相映衬的。

我以前写过一篇评论,说“王冕之所以被置于全书之首,盖在于王冕犹如一面清镜,站在队列最先,其身后的一干儒生次第经过,王冕的高洁正映衬出其后众多出场者低劣的人品和污浊的心灵。王冕仿似一杆标尺,衡量出众人的蝇营狗苟。”我现在仍然是这么认为的,若没有王冕、虞博士和杜少卿等人,匡超人之流如何能显其低劣。

黄小田为《儒林》所写的序中尝言,“是书亦人各为传,而前后联络,每以不结结之。”可谓深得此书之妙。

第二十三回回末天二评曰:“写牛浦、匡超人往往相对……”其实《儒林》中这种前后对比的笔法实在不可胜数。若真将其视为“短制”,只看到一个故事或一个人物形象,可能就会错失吴敬梓的一片苦心。

本书书末附有陈独秀和钱玄同为亚东版《儒林》所写的序言,现在看来实在有趣得很。比如陈独秀写道——“《儒林外史》之所以难能可贵,就在他不是主观的、理想的,——是客观的、写实的。”钱玄同则认为《水浒》和《红楼梦》中都有黄段子,而《儒林》“没有一句淫秽语”,所以是“青年学生的良好读物”。

此外,鲁迅、陈独秀和钱玄同在评述《儒林》时都提到的一个情节是——王玉辉劝自己的女儿殉夫,事后又觉悲伤。由此亦可窥见五四时期思想的一个侧面。

(补充一下陈独秀的评论,以飨诸位朋友:“这一段文章(指王玉辉劝女殉夫),很看得出吴敬梓对于贞操问题,觉得是极不自然的。”)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读后感(五):二十一回~二十五回读书笔记

二十一回

内容概要:

牛布衣死后停柩甘露庵,留下诗稿一卷。在庵中读书的牛浦郎撬门撬锁,偷出诗稿,刻了印章,冒充牛布衣。

牛浦郎的爷爷牛老儿和邻居卜老爹聊天,为牛浦郎和卜老爹的外甥(孙)女定下亲事。甘露寺的老和尚因故人九门提督齐大人之邀进京,临行前叮嘱牛浦郎帮忙照管甘露庵。

牛家小店被牛浦郎经营不善,牛老儿一气而病,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卜老爹帮忙照料一切后事。牛浦郎夫妇无钱可用,典当房屋,卜老爹让他们搬进卜家居住。

新年之际,卜老爹怀念死去的牛老儿,去亲戚家拜年喝酒,被侄女硬劝吃了四个糯米团,伤心+受风+消化不良,病入膏肓,于病中见勾魂传票。

小评:

1.牛浦郎先是撬门撬锁,一派小偷行径,后读到牛布衣诗,不为诗意所动,心之所系维以诗为结交权贵之途,生出冒名之想,偷窃行骗,全无礼义廉耻,本性卑劣。

2.卜老爹的两个儿子叫卜诚、卜信,谐音不诚不信,但于后文尚未看出二人十分不诚不信之做派。

二十二回

内容概要:

卜老爹终于一病不起,两位忠厚长者相继去世。

董孝廉瑛闻牛布衣之诗名,在甘露庵寻人不至,却被冒充牛布衣的牛浦郎(此时已改名牛浦,下同)邀至家中。牛浦要二位舅子帮忙洒扫庭除,掺茶倒水,并于席见有折损之语。

董瑛走后,牛浦与卜诚、卜信因席间礼数起了争执,居然闹到要告官,在县衙门口遇到郭铁笔劝开。

一气之下,牛浦出走,欲往淮安府安东县投奔董瑛,于南京往苏州的船上遇见阔客牛玉圃。牛玉圃吹一通大牛,见牛浦是本家,遂让其认自己做叔公。

船至黄泥滩,有一段插曲,牛玉圃携牛浦上岸行走,在大观楼碰见故人王羲安,同桌吃饭叙旧。本以为王羲安是读书人,却不料是个龟公,因为带着读书人才能带的方巾,被两个油胸口和破袖子的秀才饱以老拳。

行至扬州,二人到大盐商万雪斋处,书中对盐商家之阔绰描摹一番。万雪斋、牛玉圃、牛浦三人谈话,牛浦被大场面惊得说不出来话来,后又跌在水池里,遭牛玉圃大为嫌弃。

小评:

1. 卜家对牛浦有大恩,牛浦不图为报,反想借董县令之名“吓一吓卜家兄弟两个”,忘恩负义之徒;老和尚托牛浦照管甘露庵,却几乎被牛浦当个精光,所托非人,于牛浦郎之无耻又添一笔。

2. 牛玉圃在船上的长随、饮食,全从牛浦眼中写来,艳羡之情溢于言表。

3. 牛玉圃与龟公叙旧,龟公挨打一段,没有写到牛浦,却全被牛浦看在眼中,此时牛玉圃到底是什么样人牛浦心中早已料定。

4. 此回有从牛玉圃王羲安交谈中提到齐大老爷,有提到万雪斋堂上匾为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荀枚所书,又从牛玉圃万雪斋谈论中提到国公府的徐二公子。三人后文不知是否还有出场。

问题:

1.文中卜诚道:“姑爷,不是这样说,虽则我家老二捧茶,不该从上头往下走……”所以捧茶到底是怎么个捧法?怎么叫“从上头往下走”?

2.牛玉圃心大,对初见面毫不知情的牛浦当下就认作侄孙,并带在身边,后文吃亏上当全从此来,为何当初如此轻率?

二十三回

内容概要:

牛浦落单,与子午宫道士于茶馆中闲谈,道士说破万雪斋底细,原是程明卿家的小司客,发迹后娶翰林女儿(于婚礼上还给了程明卿一万两银子),平生最忌人点破他的出身。

牛浦郎因此得计,捉弄牛玉圃,牛玉圃不知是计,在席间当万雪斋面道程明卿是他“拜盟的好弟兄”,与前文介绍王羲安同。(席间还有徽州的两个盐商,一个姓顾,一个姓汪)万雪斋发怒,借王汉策之手侮辱赶走牛玉圃。牛玉圃于丑壩饭店跑堂口中得知万雪斋的底细方知事情原委,在苏州寻得帮助万雪斋找雪蛤的牛浦,剥光衣服,暴打一顿,丢在粪坑边。

牛浦被黄客人所救,于船上害痢疾,丑态百出。二人齐到安东县,牛浦停妻再娶,娶黄客人四女儿为妻。安东县董县令瑛升任,替任的是向知县。董知县到京师遇到已升任主事、牛布衣的故人的冯玉琢,冯玉琢命管家带书信和银子给牛布衣的妻子牛奶奶,牛奶奶开始寻夫之旅,于甘露庵寻访不见,在郭铁笔指点下启程安东县。

小评:

1. 万有旗,是盐商的旗号招牌。弄窝子,是贩卖私盐。雪蛤,学名东北林蛙,因其在冬季冬眠五月之久故此得名,有“滋阴益精,养阴润肺,补脑益智”。

2. 这两回“方巾”之事多有提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想混入其中,“方巾”魅力很大。

3. 牛浦见盐商家大场面吓得说不出话,却与道士侃侃而谈,更胡诌董县令待他骑驴上堂,咯噔咯噔,银子数目细至十七两四钱五分,殊为可笑;后于黄客人搭救之时信口雌黄,随手编来,全然不似万雪斋家缩手缩脚之模样。

4. 安东县子午宫的道士、丑壩饭店的跑堂,皆知万雪斋底细及心事,且逢人便讲,随口就言,一者人之八卦本性,二者万雪斋在地方上待这些人应该不怎么样,否则多少为其掩饰回护些。

5. 前文匡超人未尝不孝,偏有个景兰江来教他变坏,牛浦本性就坏,偏有个牛玉圃来又来教他带他,小妖怪出场总有个老妖怪来带一带。匡超人于船中遇郑老爹,后娶郑老爹之女,又停妻再娶;牛浦于船中遇黄客人,停妻再娶黄客人之女,两相对照。

问题:

董县令与牛浦相见多次,并未识破其不会作诗,不知是董县令不懂事,还是二人只是泛泛而谈未言及诗,还是牛浦掩饰得好?

二十四回

内容概要:

无赖石老鼠借牛浦停妻再娶事向牛浦讹钱,闹到安东县衙,被衙役劝开。

牛浦回到家中,见牛奶奶与妻子撕扯,牛奶奶认定是牛浦杀了自己丈夫牛布衣后冒名顶替,后又闹到县衙。

向县令坐堂,审案三件,一者“为活杀父命事”,是个招摇撞骗的和尚;二者“为毒杀凶命事”,是胡赖状告医生陈安开错方子让自己哥哥跳井;三者“为谋杀夫命事”,是牛奶奶状告牛浦。向县令认为是牛浦只是与牛布衣同名同姓,谋杀牛布衣证据不足,被牛奶奶纠缠不过,派衙役带牛奶奶到绍兴县衙处理。

向知县因牛奶奶的案子被人告到崔案察处,被崔案察门下戏子鲍文卿求情所免,原来向知县有作曲之才,鲍文卿从小学的就是他的曲目。崔案察允了鲍文卿的求情,将鲍文卿送到向县令处,并附书信将求情之事告予。向县令感激不尽,与银相赠,鲍文卿坚辞不受。

崔案察病故,鲍文卿回到南京。鲍文卿是“世家子弟”,世代唱戏,祖上是梨园行中有德望的人。鲍文卿到茶馆中寻同行,碰到故人钱麻子,二人闲话之中,又遇到黄老爹,谈及一些南京地方上人与戏子交往之事。

小评:

1. 黄老爹之浩然巾,帽后有大披幅,相传为孟浩然所戴而得名。

2. 乡饮大宾,即“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乡饮宾”又有“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正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

3. 前二十几回文龌龊腌臜之辈几多矣,不意一知书达理洁身自好之君子鲍文卿,出自戏行之中,比所谓名教中人不知高出多少,两两对照,更觉可贵。

4. 前文已至牛奶奶寻夫至安东县,偏又写一石老鼠,旁出一笔;后向县令审案,杀父、杀兄、杀夫,骇人心目,以为件件人命攸关大事,结果都是荒唐名目。二者皆是小说家笔法,文笔摇曳,情节曲折。

二十五回

内容概要:

鲍文卿找到一位倪老爹修补乐器,言谈之间得知原来倪老爹是个老秀才,半生潦倒,以修补乐器糊口,本有六个孩子,死了一个,因家贫卖了四个。鲍文卿听罢惨然,商议买下倪老爹的六儿子倪廷玺做义子,两家结为通家之好,倪老爹感激不尽。

倪廷玺改名鲍廷玺,倪老爹过世,鲍廷玺依旧尽孝。

杜老爷家邵管家让鲍文卿的戏班为杜老太太七十大寿唱堂会,后来遇到已经升任知府的向县令。向知府对鲍家父子照料有加,并叮嘱让其到安庆府找自己。鲍文卿在南京去安庆的船上碰到两个书办,二书办欲以五百两银子请鲍文卿为两件事说清,鲍文卿拒绝并晓以大义。

鲍文卿父子来到安庆府衙门内,又被向知府好生款待,向知府为鲍廷玺做媒娶自家王总管的女儿。

忽闻府院差官来到向知府堂上,众人传闻要摘印夺官,忽生一笔,平地波澜,勾人眼目(看后文方知是一场虚惊)。

小评:

1. 本回中向知府云为王总管小儿买了一个部里书办,五年考满便选一个典史杂职。书办是管理文书的小吏,典史是原本职责是“典文仪出纳”,明清两代均有设置典史,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属于未入流(九品之下)的文职外官,但在县里的县丞、主薄等职位裁并时,其职责由典史兼任。因此典史职务均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属于“朝廷命官”。

2. 前文鲍文卿主动为向知县在崔观察面前求情,后文鲍文卿拒绝为二书办说情,均是出于公义,并非私情。前有向知县酬谢五百两被拒,后二书办又是五百两被拒,足见鲍文卿品行高洁,令人起敬。向知县与鲍文卿的交往,也是书中写到现在难得的一段真情。作者意欲以此一深明大义之戏子羞杀无品行之士大夫之流乎?

3. 这五回有同样一个写法:写牛老儿和卜老爹不知其名,后于二十回末,倪老爹于病中见勾魂的批文上得见二人姓名。原文:那日天色晚了,卜老爹睡在床上,见窗眼里钻进两个人来,走到床前,手里拿了一张纸,递与他看。问别人,都说不曾看见有甚么人。卜老爹接纸在手,看见一张花边批文,上写着许多人的名字,都用硃笔点了,一单共有三十四五个人。头一名牛相,他知道是他亲家的名字。未了一名便是他自己名字卜崇礼。

写向知县初也不知其名,后于二十四回崔观察的揭帖稿中得知,原文:取来灯下自己细看:“为特参昏庸不职之县令以肃官方事,”内开安东县县令向鼎许多事故。

牛浦前妻更不知名姓,后于牛浦与石老鼠在县衙门口闹后,回家途中听得邻居言及前妻来闹,原文:自心里明白:“自然是石老鼠这老奴才,把卜家的前头娘子贾氏撮弄的来闹了。”

倪老爹之名于第二十五回过继文书上得见,原文:立过继文书倪霜峰,今将第六子倪廷玺,年方一十六岁,因日食无措,夫妻商议,情愿出继与鲍文卿名下为义子,改名鲍廷玺。此后成人婚娶,俱系鲍文卿抚养,立嗣承裆,两无异说。如有天年不测,各听天命。今欲有凭,立此过继文书,永远存照。嘉靖十六年十月初一日。立过继文书:倪霜峰。凭中邻:张国重、王羽秋。

每每如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