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鹿原》读后感锦集

《白鹿原》读后感锦集

《白鹿原》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鹿原》读后感(一):史诗,画卷

一个村子、一个原上的变迁,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辛亥革命后的兴衰历程。在那样纷争的年代,有人克己、有人济天下;人有人堕落、有人高尚;有人兴,有人亡;有人寻求一己私利,有人心怀天下百姓;有人通晓古今,有人愚昧无知。但一切都非简单的因果,却又最终逃不过因果。 珍惜当下的生活,修生养性,为的是一个民族的气节。

每个人都应在生活中承载一些、发扬一些、融合一些。《白鹿原》值得阅读。

《白鹿原》读后感(二):食洋能化

一星扣给意义不明的点评 我真的佛了一本当代小说有必要在那写一些不痛不痒的批点吗?

小说的叙事时间明显地借鉴了“过去、现在、未来”交错勾连的《百年孤独》写法,尤其独异之处在朱先生在坟中的预言和白灵之子鹿鸣的叙述,它把历史故事、虚构小说、生活世界串联起来,让读者对文本、历史与现实捉摸不定,借着叙事的不可靠性和多义性,以及现代人写现代事的历史在场意识而获得含混的效果。

面对杂乱无章的历史材料时,“翻鏊子”的历史叙事成为《白鹿原》的史观。常变的永恒中人们呼吁常定的永恒,而用于对抗治乱循环的,必须是某种神圣而永恒的价值,在书中被具体化为“乡约”,即儒家小共同体的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想象在49年以后一浪高过一浪的“风夹雪”中,白鹿村这座“封建意识形态的顽固堡垒”会怎么样逐渐碎裂崩解,在艰难中摆脱古典的田园走向现代的荒原,那大约就是《生死疲劳》或者《第九个寡妇》的故事了。

因为这种儒家伦理在其文本中的深厚贯彻,小说虽倾力塑造了三个女性形象,但她们的女性意识仍然是缺位的——这和小说设置的时空背景无关,而和作者试图传递的价值有关。仙草是标准的传统贤妻良母,最多加上农村人的坚韧质朴,这个角色是传统农耕文明道德观,至少是女性道德观的一种形象化。田小娥是近似于潘金莲的伟大又丑陋的女性,她的私奔、通奸、诱奸与死亡揭开作者无法解释的一面,即神圣永恒价值规训下的人仍然会保有贪婪纵欲、狂妄自大的原罪,那么这种价值的功效如何,乃至它本身是否如人所说那样自足,都是等待回答的问题。

白灵最值得说。这个角色初读时死气沉沉,她看似灵动叛逆自由的一生,其实遵循着“娜拉出走”“自由恋爱”“投身革命”“革命加恋爱”等现代左翼小说中陈腐的命题所堆积起的一条道路。然而应当发现她在生与死这两个时刻的出现的神话象征和宿命轮回意味,那么她俗套又新潮的一生便会是对革命叙事的最佳反讽:来自大地的白鹿最终回归大地,鹿神的灵魂降生在白家,出走之后又复归于白家;她展现出的一切生机活力不是来自于革命的启蒙,而恰恰是革命者所冲决的“陈旧”传统赋予了她旺盛的生命力,供她参与革命,直到革命者自己扼杀这份生命力。

这三个角色是一种价值被放在阳光下时,投射的三种不同影子,她们只是影子和附丽。

《白鹿原》读后感(三):难以概括因为作者好像也缺少意志来总结啥

上午本来要去看书展,感冒了,在家码字玩=.=

如果没有点评可能会打四星,因为这个版本的所谓评点实在是太**了。很多评点就和“在书店租了一本金田一,回来翻了两页泪流满面,一个角色头上用圆珠笔画了个圈,写着‘这个是凶手’”一样的级别。看到悬念处跳出一个注释,不由自主往下一瞅,就瞅到评点者摆着先知的姿态告诉你后事如何……

说说书本身。

忘了在哪看到过的一句话:一本强大的书后面一定有一个强大的作者。这里的“作者”说的不是三次元的作家本人,而是透过这本书反映出来的那个“讲故事的人”。又有一句话说,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怎么说。同样一件事,“讲故事的人”怎么讲,就是千差万别的了。我们会忘记书中说的内容,但与这个“讲故事的人”相处的时间,往往却能构成生命的一部分。

《白鹿原》前面三分之一,能感到作者对于他所说的事情、乃至对读者的生硬、疏离、冷淡和提防的态度。也许这正是白鹿原在革命以前、在清朝时期,人们生存的态度。世务那么多,件件都马虎不得,但又件件都缺少温暖、需要警惕对待、审慎打量。有些农村题材中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和依恋,这里感觉不到,好地也好、烂地也罢,都是“家产”,既是谋生谋富的本钱,也是挣架子立面子的材料。他人共有三种:一种是对头,这号人需要不动声色地跟他们斗,踩他们的面子,往他们脸上尿;一种是亲友,这号人需要不动声色地去维护,转寰做好平衡,不给他们脸上抹灰;还有一种是乡人,这号人心理距离上非常远,扶持救济也好,杀鸡儆猴也罢,都是为了树立一种世界观,白鹿原上的一套新的“面子”。

如果说前面三分之一,传达出了这么一种完整的观念的话,那后面三分之二就不得不说写得越来越混乱。时常穿插的回忆或许意图在把故事变得厚重,但实际的效果却是削弱了时间感,在时代转移的前提下失去了力量,像中间羼进来的几页不相干的纸。白鹿原的原初结构被“革命”的洪流掏空,一日日变得透明和孱弱,作者却无法处理后期涌进来的大量全新的情节内容。看到后面,故事在自由发展,而作者既失去了理念上的判断,又失去了感觉上的体验,只好任凭那些枝枝节节把自己一直冲到书的末尾。不过,显然,这也不能怪作者,如果他能够(或者敢于)用一套全新而独立、完全不同于官方的语言和思维立足在一个复杂的故事上,来解释“革命”的岁月,……伟人大概也不过如此了。

再说女性和性描写。很容易看出来书里的女性分两种,一种就是被男性主导,被男性的生活吸收了的,另一种就是相对独立,能在男性社会的肌体里搅出一个洞来的。但前者反正已被吸收,后者左右没什么气候。唯一能和男性相抗衡并且被男性感觉到是完整独立出来的领域就是性了。虽然唯独有显示的领域就是性,但已经足以改变和推动一些男性的整个人生,但女性在社会领域里又完全不显露,这样,男人就产生一种感觉,即女人在他的整个生活中都很重要,但他又不明白为什么。由此派生出三种态度:1一切为了女人。2排斥、打压女人。3把女人吸收到男性发明的“仁义传家孝悌忠义”总之是冠冕堂皇正气凛然的生活观念下面,让她变得服贴和单薄,借此抵消对对方存在的恐惧感。这样,不管有什么样的性描写,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它们都是没什么意义的,不过能有这样详细、真诚的描写本身,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白鹿原》的头一句话应该是最为有名的,但看下去就会发现,娶了七房女人这件事在全书的情节中可说是可有可无。有人在书评中提出,一辈子古板直正的白嘉轩却把这件又尴尬又悲惨的事当成“引以为豪壮的”,实则说明他只有在这件事上,才是真正有自我的意志和感觉的。我觉得这个说法较有道理,算计着买了风水宝地和鹿家明争暗斗,或者秉承祖训、恪守族规、严管子弟,或者毕恭毕敬地遵循“圣人”大儒朱先生的教导,都是要么是斗气争强,要么是向他看不见也不明白的某个东西低头。只有娶媳妇、成自己的小家这件事,多少是他自身的意愿所推动的,只有和不同的女人相处和努力想经营起夫妻关系时的感觉,是真实属于他自己而不是向祖宗乡民负责、或者逞能逞豪给对头添堵的。最重要的是,他做这些事,是为了自己的存在而不是为了某个结果,祠堂倒了,儿子有争气有不争气,对头家败了……这些都是结果,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与他自身无干。最终他所能回想的、真切活过的,就还是年轻时还没立过啥大志没发过什么大心的时候,半懂不懂的经过的那些女人而已。书本身也有这感觉,随着情节推移,作者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写出个什么来,情节与他好像是一种平行关系而不是驾驭式的互动关系,他眼睁睁地看着它漫长、摊平,然后只能把这乱槽槽的一大搂保持原状和盘托出……

《白鹿原》读后感(四):建国史诗----白鹿原

读完再回过头去想那句马尔克斯式的开头的确耐人寻味——“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因为似乎看完全书,一切人物都变得都似有似无,而唯有那七房女人或许真的在白嘉轩短暂的一生里真实的存在过。

书中令我不解的是对白灵一生的交代显得过于急切了,并且是穿插在其中,额外话的提到一个后来80年代的作家鹿鸣,发现那个女人白灵就是他的母亲,(我当时在想这个鹿鸣,应该就是作者陈忠实本人吧,而此故事也是根据他母亲的真实实际外加些许编撰完成的,当然我也只是猜测而已)。当书中写到白鹿原的那条白鹿和白嘉轩刚出生的女儿即是白鹿因而取名白灵的时候我便对这个人物有了很大的期待,此后也以为她会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并且可能也会以她为结尾的云云。后来不然,作者在描写白灵死的时候是借用白嘉轩和他的母亲白赵氏同样都梦到白鹿来喻示的,后来白嘉轩找到姐夫朱先生解梦,说了这个梦后,朱先生神机妙算,那是白灵去了。我有点难过于这个人物怎么可以死的这么快。白灵被活埋了。我始终感慨的是她和鹿兆海的爱情,而不是鹿兆鹏。

鹿兆海也死了,全书我最喜欢3个人,他和白灵是其中2个。他们俩先前一个共产党一个国民党,后来鹿兆海投奔国党,而白灵断然投共,他们以铜板为爱情证物,后来这枚铜板到了朱先生的手里。白灵最后是和他的哥哥鹿兆鹏相爱了。

同样的还有鹿兆鹏,结尾处交代的有些模糊不清,而且是以黑娃的死作为铺垫告知鹿兆鹏似乎已不知去向。或许是作者刻意这样安排,当然读完一遍我无法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

另外我觉得本书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应该属田小娥和朱先生了,可能在我此后很久一段时间对这书里的其他人物全然忘记,我也不会忘记田小娥,因为作者对她的描述实在是太精彩了。她和黑娃偷情,和鹿子霖偷情,在破旧的窑洞,也和白孝文偷情,她是这个村庄的婊子,也是旧社会所有不良妇女的形象代表,她死后上身鹿三并使得全村染上瘟疫,这些种种,这些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述都栩栩如生。

另外就是朱先生,作者在这个人物出场时也作了简记,说明这个人物在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也是此书从头到尾交代的相当完满的一位。作者以朱先生随口说了一句,今年种豆子这样的话,后来他们家的豆子大收,左邻右舍此后一直跟着朱先生家种粮食,虽然之后没有出现过先前种豆的情况,然而朱先生在白鹿原一直都相当于神算书生的身份受人尊敬着。各个领导请他出任官职他都以自己仅是布衣的名义拒绝,一生在白鹿书院撰写县志,他死前做了最后一卦,那还是黑娃来问朱先生,认为国共最后赢的是谁,朱先生说看国旗就知道,显然是毛朱(毛泽东和朱德)。

另外说起土匪黑娃的事迹也不是三言两语而能盖之,想起他我就想到他的父亲鹿三,也就是白嘉轩家里的长工,勤劳本分,一生恪尽职守,从无二话,及他亲手杀死了媳妇田小娥,被鬼上身,最后到他的死。在书里显得是太清和但是又是太沉重的一些段落。

黑娃也是我在这本书最喜欢的第3个人,对于黑娃死的处理,似乎令我觉得也有些急切,我不理解为什么死的不是白孝文而会是黑娃,在末尾前1章还隐约觉得后面还有很长一段故事要发生因为作者一直都是以平稳的语序娓娓道来,但是最后突然就收尾了,一切就这样戛然而止了,看到后面的草稿和成书日期我都有些回不过神来,让人猝不及防。

全书以鹿子霖的的死为结尾,这一点也颇有意味值得思考。

从刚开始我以为书中会出现几个特别亮点的人物来牵引故事走向,可能除了白嘉轩这个主线没有其他了。所以总结的说应该是这本书没有亮点人物,而所有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亮点,各司其职,织成《白鹿原》这本书人物构架的大网,严密不疏漏。

西北农村,白鹿原,白鹿两家的恩恩怨怨,辛亥革命后建国的曲折史。读完了书我最不理解的问题成了按照现今国家严格的审查制度,这样的书是怎么出版的了。

《白鹿原》读后感(五):小说是民族的秘史

不做丝毫的隐瞒,能让我坚持看完厚得让人望而却步的《白鹿原》的原因是它的第一句话:“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于是便立即下定决心要一字不漏的看下去。比起《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枪口,奥雷里亚诺又回想起”,后者只能让人觉得作者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没有前者引起的无论是心里还是生理上的欲望。

况且还有,《百年孤独》同样是以一个家族的兴衰在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的环绕下展现出拉丁美洲人民波澜壮阔的发展斗争史,但在一个外国读者的心里无论如何也刮不起波澜。就像巴尔扎克说的,一个好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而《白鹿原》也能当之无愧的称得上能反映本民族秘史的好小说。

每一个人的死在作者的如椽笔的控制下都是死得其所,因为自己而死。

先说一个思想家苏格拉底的死,总觉得小说中人物田小娥的死与历史上苏格拉底的死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公元前399年,有人控诉苏格拉底不敬神,腐蚀青年。在一个民主制的城邦国家,苏格拉底案件当然是按照雅典法庭民主制度进行审判。不设法官,由从全国报名者中随机抽签决定500个陪审员表决从而决定审判的结果,并允许原被告进行辩论。说起辩论,在雅典,苏格拉底要认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我最具智慧,因为我承认自己无知。”陪审团第一次哗然。“必须给我讨论任何问题的自由,废除官方干涉。”陪审团第二次哗然。最后激怒陪审团的是苏格拉底对审判结果的讨价还价,“我教学生不收学费,不应判我有罪,还应该给我补助。”最终陪审团以360票对140票判处其死刑。显然苏格拉底的死是不公正的,但这是雅典民主的胜利,却是法律和自由的失败。

再来说一说小说中的人物田小娥的死。田小娥,人是漂亮至极,瓜子脸,桃腮杏眼,樱桃嘴(整一个水果拼盘),在郭举人家中担任小妾,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性奴”。她主动挑逗长工黑娃,两人偷吃禁果,是对宿命的报复和反抗,本是不甘沉沦与奴役,却又无可奈何地坠入全世界骂名里的“堕落”。被赶出家门的小娥跟着黑娃回到白鹿村,依旧是“满世界唾弃的‘烂货’”。白鹿村在族长白嘉轩的带领下堪称是村民自治的乡村典范,有一套完整的乡约族规,有类似《朱子家训》“清晨即起,洒扫庭除”的训言,有一个集正义自尊公正于一身的好族长白嘉轩,有一群视入祠堂拜祖宗为人生之一大事的好族人。直到田小娥又勾引了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黑娃的父亲再也不能容忍“她再害人”,杀死了田小娥。田小娥的不得好死在白鹿村的族人看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对于田小娥死后,小说里这样写道“白孝武带领着白鹿两姓族人挖崖放土封死了窑洞,除了诅骂就是唾骂,整个村子的男人女人老人娃娃没有一个人说这个女人的一句好话”。宗法势力早晚要借助某个人的手杀死田小娥,全村人一致通过,这个比例显然要高于雅典陪审员360票对140票的比例。

在此撇开吃人的封建礼教这些问题统统不谈,只谈一谈这多数人的民主,这多数人民主的暴政,而这亦不少见,德国的纳粹,希特勒的狂热信徒屠杀束手就擒的犹太人;中国的,毛泽东的狂热信徒在全国范围内搞破坏。相对于阴谋,这应该称作“阳谋”,让民主的多数人以外的少数人自己自觉的跳入这个陷阱就戮。

作为多数人以外的少数人,苏格拉底没有言论上的自由,没有决定自己生死的自由;作为多数人以外的少数人,田小娥没有恋爱上的自由,没有决定自己生死的自由。这样自由的缺失来自于多数人的暴政,民主固然能消除专制制度带来的弊端,但是没有法制框架的约束,自由将不再依附于民主,民主也将沦为暴政。民主与法律之间应有一种张力,相互制约,民主提供平等,法律则保障自由。

我们的历史课本里简单一笔带过,“小农经济瓦解”,正是这瓦解的背后,农村中农人的艰辛与苦难才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中中国人的艰辛与苦难。《白鹿原》整部小说的笔触不见得丝毫放松,没有愉悦,没有欢快,即使是在描写男女交媾,也只能使人体会到在狂躁中带着不安与宁静。

还有一个女人的死同样让我花时间思考,白灵,白嘉轩的女儿,着墨不多,却是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完成了西安的地下工作任务,又辗转逃到了根据地,白灵同志死于红军中的肃反运动。肃反运动的胜利,“不仅挖出了潜伏到根据地的一小帮特务,重要的是挖出了隐藏在红军中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其中的骨干分子已组成了一个反党集团……”。中国人“窝里斗”的喜好在革命队伍中屡见不鲜。《雪豹》《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等,剧情外的观众总是要痛恨这些个文绉绉的书生,政委越俎代庖,甚至一手遮天。这些呆板和僵化来源于毛主席,毛主席用兵两点前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绝不手软;“党指挥枪”,连以上设党支部,首先这是党的武装,其次是人民的武装。白灵就是死在红三十六军毕政委的手里。

毕政委以及后来在无数次的政治运动中出现的“毕政委”,怀着一个高尚的目的却干了龌龊的勾当,不是要冰释前嫌,而是要消灭异己。把这类小人物的一生放到大历史的环境中去考量,他的所作所为总会被某一种氛围所感染,便会自觉地融入到革命的浪潮中去,并且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就是这浪潮中的弄潮儿。

网络上的汹汹民意出现这样那样的谩骂偏执,还有各路文人的路线之争,政客的权力之争,不妨双方都静下心来思考一个都能找到平衡点的中庸的政治环境的要素是什么,不妨静下心来去看一看一百年前的争执里,温和的胡适对比偏激的陈独秀。适之先生,“自由的保障全靠一种互相容忍的精神……容忍反对党,尊重少数人的权利……反对党的对立,第一是为政府树立最严格的批评监督机关,第二是使人民有选择的机会……”。

《白鹿原》上有个白鹿村,白鹿村里有白鹿两家人,故事就从这白鹿的传说开始——读完《白鹿原》后的我发了两次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