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锦集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锦集

《白洋淀纪事》是一本由孙犁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2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一):战争岁月,人民对平静美好的生活充满着向往

本书收录了《白洋淀》《芦花荡》《识字班》《采蒲台》等22篇散文及短篇小说,让我们从中感受“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细腻入微的文笔。

白洋淀位于我国河北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白洋淀区域曾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相信熟悉那些讲述发生在白洋淀的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如《小兵张嘎》《新儿女英雄传》等作品的观众,会对荧幕上白洋淀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

孙犁笔下的文字具有鲜明的时代、地理和个性特征。有别于战争的紧张气氛,这些文章虽讲述的是发生在战争年代的事情,但孙犁的文字中关于景物的描述和对白洋淀人民生活细节的描写,却有着不一样的平静与从容。他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笔调,充分表现了在当时动荡的局势下,老百姓对安宁和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白洋淀里有鱼虾,有荷叶荷花的清香,也有敌人的炮楼。这些文章既讲述人民与敌人作斗争时的紧张情节,又诉说人们真实平凡的生活。每一天,迎接人们的有碾苇、编席、织网、种地和闲话的日常,有土地改革和地主们的破坏活动,也有敌人的扫荡等许多突如其来的流血的斗争。人们既要顾及劳作,又要时刻警醒着同敌人抗争。实际上,在那个动荡的时期,战争本身就是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孙犁所言,在白洋淀,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在白洋淀人民与敌人抗争过程中,人和苇的紧密结合也充分体现了人们的智慧与勇气。孙犁在文中记录了充满乡土气息的人民生活,他将那个时期变化的斗争形势、平实的对白从容地进行描述,让我们感受到在乱世中发现世界的宁静与美好的一个视角。

这些文章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战斗景象,讲述了白洋淀的风土人情。在长期的苦难之下,人们为了未来的光明,在田野里进行着斗争。战争年月的白洋淀,既有炮火,也有炊烟。我们能读得到文字里人民所遭受的艰苦,也读得出他们对平静、美好生活的一种期望。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二):白洋淀里的两个老头

上学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荷花淀》,这篇文章没有要求背诵,我却因为喜欢,自己都快背下来了。

第yi次知道了战+争小说还可以这么写,如此优美如此诗意,而且如此有反抗的力量。

后来一直就把白洋淀当做自己人生一定要去的地方。2020年的时候,已经列入旅行计划,结果人算不如天算,这几年由于特别的原因都没有出行,现在因为家有病人,白洋淀离我越发遥远了。 入手了一本《白洋淀纪事》,多少弥补一点遗憾。 这本小说充分展现了孙犁白洋淀派的特点,让人如吞了一个千斤重的大橄榄,越咀嚼越有味道,越品越喜欢。

《荷花淀》当然是打头篇,不知道读了多少遍的文字了,可是再一次看到那哗哗、哗哗、哗哗哗,越来越紧急的水声,重新看到那粉色的像哨兵一样的荷花箭,还是有说不出来的激动。 因为这篇文章中对于荷花的描写,以后多少次到了荷塘,人家都是联想的古诗词,我却联想的是这只荷花箭,仿佛时刻都会有一只小船一群妇女说说笑笑从荷花中分花而出。 除了《荷花淀》之外,本书中还收入了大量以白洋淀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和少量以自己日常生活为素材的散文。 后一类的,比如写自己和亡妻的简单爱情,平淡中见深情。 我更喜欢的却是前一类,因为后一类的别人写的出,前一类的却是属于孙犁的独一无二。 (打字法里自动给出了孙俪、孙莉,可是需要我自己拼出孙犁,不由得为老作家悲伤一会儿。) 选两篇我特别喜欢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芦花荡》,我真的爱死这里面的老头子了。 作者对他的形容非常具有白洋淀特色:“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那种神态上的精明,那种体态上弯曲,和干瘦三合一而出,俭省而到位。

老头子对自己的水上功夫特别自信,不带一根枪,也认为一切保+险。 结果在一次护送小姐妹俩的过程中,一不小心让小姐姐受了伤,老爷子简直大怒,坚信血债要用血来偿,那场战斗是我非常喜欢的,老爷子的从容、水上功夫的特点、报仇的痛快还有当然就是苇塘的边缘芦花的下面,钦佩地看着这一切的小女孩。

另一篇是《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主角也是一个老头,我比对了两篇,这和上一篇应该不是同一个老头,上一篇的老头无儿无女,这一篇的老头有个儿子。 作者连姓氏都没有给他们,只以老头简单称呼,对于作者来说,他们也许就是千千万万白洋淀群众中的一个,也因此而具有普遍性。

这个老头主打的是一个口头文学,他以自己的两只鱼鹰开头,中间穿插了革+命浪漫的女英雄斗争故事,最后又callback自己的鱼鹰。 这一篇特有民间文学和口头文学的味道,老头的语言栩栩如生,你也仿佛坐在同一条船上,听他讲述惊心动魄。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三):重温《白洋淀纪事》,致敬崇高伟大的先辈们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最近又重读了一遍孙梨的《白洋淀纪事》,我感受到的,是在残酷战争年代下透露出的缕缕温情。这每一篇小说文中那诗意的语言、散文化的抒情笔法、自然轻灵的叙述方式完美地体现了孙梨“诗体小说”的特色,令人深深着迷,陶醉其中,印象深刻。 孙犁曾经说过:“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白洋淀纪事》正是这一创作主题的完美诠释。 天地出版社出版,酷威文化出品的《白洋淀纪事》选编了孙犁的22篇作品,这些作品较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了20世纪中期冀中平原地区的革命儿女的斗争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文中溢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时期的斗争生活,但书中很少直接铺陈、精细描摹战争惨烈、土改的艰难,而是从小处着眼,入眼全是芦苇、水、荷花、稻田等,处处充满了美丽的写景和浪漫的抒情,满溢诗情画意,,代表作《荷花淀》更是享有“诗体小说”之美誉。 《白洋淀纪事》通过叙述与时代相关的抗日军民的日常生活和普通民众的平凡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表达了人民对党的忠诚、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以及对生活洋溢着的积极乐观精神。 比如《荷花淀》里关于水生嫂子们遇险时的战斗只有少数的几笔,重点放在了水生嫂子和水生的对话、嫂子们的对话,以及周围的环境描写上;《采蒲台的苇》主题是控诉鬼子、汉奸的可恶行径,反映中华儿女不畏艰难、积极抗战的精神,但故事关于战争的描述只有寥寥几句,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描写小红一家去卖席的经历上。 孙梨在《白洋淀纪事》这本书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形象。 作者在刻画这些女性形象时,很少对人物的外貌进行精雕细琢,更多的是通过人物语言、行为等描写,塑造出或勤劳能干、或鲜活干练、或勇敢坚韧等性格特点。比如《荷花淀》中,作者全文没有写水生嫂具体长什么模样,但通过“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可以看出她勤劳持家,编席技艺高超的特点;通过水生嫂听到水生要到部队时叫苇眉子划破了手以及没过两天嫂子们就口不对心地去给丈夫们送东西写出了她们对丈夫的担忧和爱。而在描写吴召儿的时候,作者通过一件“红棉袄”写出了她聪明、勇敢、热情的性格。吴召儿穿着唯一的衣服红棉袄带领“我们”去山上反“扫荡”。在去往山上的路上,那件红棉袄在夜里的乱石山上像“突然开出的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带领“我们”顺利地爬上了山。在敌人来袭,她前去帮助“我们”拦截敌人时,她把红棉袄反穿着在乱石山上跳跃,白色的内里露在外面,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在风的吹卷下,“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一件红棉袄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tiāo)”。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熟悉现当代文学的人都知道,孙犁是善于景物描写的。孙犁在描写自然生态景物的时候,当然是采取了很多艺术手段,或直接叙述,或直接刻画,或直接写颜色,或侧面写景物的鲜亮、温度……总之是展现给读者丰富多彩的自然模样。他利用比喻的手段描写景物,展现了他的艺术高妙。 时隔多年再重温《白洋淀纪事》,心里充盈着的仍然是亘古不变的敬佩和感动。我们的先辈用他们的机智勇敢蹚出了一条血路,迎来了新生的中国,才有了我们如今平凡安定的幸福生活。致敬先辈们!珍惜现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