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摘抄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摘抄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是一本由[挪] 达格·索尔斯塔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1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一):甚至无法跌入深渊

作为一名粗心而多疑的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后半部分时,我一直在担心比约恩真的瘫痪了,担心他被希厄茨医生和鲁斯汀瓦斯医生联合欺骗了。读到他真的站起来时,我松了一口气,但很快我又开始质疑:为什么他不能真的让自己瘫痪呢?假装瘫痪,欺骗所有人,固然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嘲弄与反抗,但这一举动说到底并不是“无法撤回的行为”。实际上,他随时可以撤回,当然要付出“社死”的代价,但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站起来。这具健全的身躯是他最后的堡垒,他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他并不是孤注一掷的赌徒。他当然不是赌徒,他只是一个怀疑者,一个不彻底的怀疑者,他想要通过一个确定无疑的行为打消一切可疑的观念。他想要向自己确认:人生的意义是无处可寻的,行为的背后并没有理性或非理性的动机。此后,他真的可以在轮椅上心安理得地活下去吗?这个巨大的谎言真的能让他获得某种人生的支撑吗?他真的能躲在谎言的背后不被存在的虚无所灼伤吗?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比约恩会戳穿这个谎言呢?说到底,他依然在建构,建构一种以谎言为核心的生活,而凡是为人所建构的,就必然会被摧毁,不是吗?

小说中对各种人际关系的直白论述简直触目惊心,情人之间的纠缠不过是自私的表演,父子之间的疏离不乏伪装、算计与审判,友人之间也从未有过真心的交谈。每一个人都在他人面前穿戴着面具和戏服,脱口而出的是言不由衷的台词,然后一步一步按照剧本的指示做出种种看似合理的、充满人情味的举动。诚然,也曾有过清醒与挣扎,在看破幻象之后,渴望有所“提升”,渴望去触摸存在的深度。但向上攀爬的阶梯不过是哲人间的笑谈,我们永远只能滞留在泥淖中——甚至无法跌入深渊。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二):人是世界上的大野鸭

读这本小说,感觉很奇妙。村上春树很早就将它翻译成日文,并在“译后记”里频频表达这本书的“不可思议”,不仅书名独特,内容也独具风格与众不同。

故事本身不复杂,就是讲比约恩·汉森怎么离开妻子,追随清单来到小镇孔斯贝格,又怎么离开情人自己生活,直到儿子与他同住一段时间之后,他伪装了一次“事故”。乍看起来,是传统叙事手法,但实际上是很后现代的。用村上春树的话,是“披着保守外衣的后现代作品”。

小说是第三人称舒适,但是视角始终聚焦在比约恩·汉森身上,包括他的行为与他的思考。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他的思考了解到其行为的。我们对比约恩·汉森越是了解,就越是相信,他与其他人之间的无法理解,反过来亦然。小说中引用易卜生的《野鸭》,就是因为《野鸭》讲的就是,每个人都无法理解其他人的想法。

所以,这本小说讲得还是人与人之间无法相互理解,这背后与其说传达的是孤独,不如说是讲人的这种存在处境。甚至比这还要残酷。人不仅无法理解另一个人,而且压根也不想去理解。

比约恩·汉森和情人出走时,妻子并没吵闹,她接受了这点,而不去试图了解背后原委;比约恩·汉森想排《野鸭》,女友蒂丽德·拉默斯只想自己展露风采,也无意了解比约恩·汉森的渴望;同样,他与儿子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儿子讲着自己生活里的事,对比约恩·汉森的生活毫不追问,甚至对父亲当年抛弃他的事情也不过问;希厄茨医生与他共谋了骗局,但只是为了钱;他的朋友,赫尔曼·布斯克热情款待他,但并没尝试走得更深一步。

这本小说也对命运的偶然性作出了揭示:比约恩·汉森来到小镇孔斯贝格属于机缘巧合,成为这里的税务官也是机缘巧合。同样,他发现儿子选择这所工程学院、选择验光专业也只是机缘巧合,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偶然性的安排。

所以,他通过医生的帮助伪装残疾,实际上就是为了对命运的偶然性大声说“不”。

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书名,也是作者在对各类莫名其妙的解释给出的反抗:我没什么意思,你也不用猜我什么意思,我写了这本书就是意思本身。

以上。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读后感(三):用无意义对抗无意义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如其名,这是挪威作家达格·索尔斯塔的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看到书本扉页上这样的介绍,谁都会想“书名可以这么‘直给’吗?”,书名成功吸引了我。再加上村上春树是在日本翻译此书的人,更加想让人一探究竟。

“一本不可思议的小说”

“好在哪里我也说不太清楚”

如果你看完上面的介绍,打算自己去读这本书,下面的内容就不要看了,我会书透。

这书是难得的“怪书”:不分章节,据说挪威语原本连分段都很少!仿佛是作者一气呵成,当然书本身也不厚,读者也可以跟随着一口气读完(半天时间足矣)。

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的是主人公比约恩·汉森出轨后毅然决然地选择跟随情人来到另一个城市孔斯贝格生活。他和情人两人都喜欢话剧,他加入了以情人为核心的话剧社,每年这个话剧社都会排一出戏在这座小城里演出。汉森是税收官,戏剧只是业余爱好,他十分想排易卜生的《野鸭》,尽管如他所愿登上了舞台但这部戏最后的演出并不成功,情人只想自己出风采,而他只想演好这一出戏。慢慢地,他与情人决裂了。最后搬出了住了十四年之久的情人的别墅。

说实话,这个故事的开头让我觉得有些俗气,但又完全猜不到故事的走向凭借着兴趣接着往下读。

故事中段,主人公的儿子出场了,他是听从从军时战友的建议来到孔斯贝格的,选择此处的大学学习配镜师这个专业。父子两是相像的,他们似乎也能感知到对方那种特立独行和孤独感,但谁都不打算为此付出什么行动。父子间的默契也体现在“选择未来道路”这一点上,他们都不是对未来详尽规划的人,用汉森的话来说“我来到这个城市完全是机缘巧合,它对我一直没有任何意义”。

到这里,书的主题已初步显现,那便是“人生的无意义”,喜爱哲学的读者很快便能感知,这是一本“存在主义”小说。

荒诞的是,汉森才不是随便过过眼下的生活,他自导自演了一出戏——装瘫痪!他精心谋划,联合两位医生,利用出国访问伪造意外导致下半身残疾,他的后半生都将在轮椅上度过。为了什么呢?保险赔偿吗?他并不缺那几万克朗。

有别的企图吗?没有!我唯一能想到的便是,他可以终生投入一个角色的扮演中了。那么他做这些“荒诞”的事情是在干嘛呢?

——用无意义对抗无意义!

这不经让我联想到一首歌《健将Plus》,最近看的说唱综艺里,有位名叫法老的歌手在节目上表示已经唱了很多有意义的歌,转而想做点有意思的事情,在他看来“有意思”比“有意义”更有意义。

于是那场他们表演了一个众人都要问号脸的《健将Plus》,直呼“我要发疯!”

“都在笑堂吉诃德,为什么作者写窗帘是蓝色的,因为它就是蓝色的”。

另,读完这本书,特别想读易卜生的《野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