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动物老友记》读后感摘抄

《动物老友记》读后感摘抄

《动物老友记》是一本由[美] 杰弗里·穆萨耶夫·马松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44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10-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老友记》读后感(一):《动物老友记》

《动物老友记》

这是一本小书,记录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作者把一只兔子、一只猫、两只小鸡、两只老鼠、一只狗一共七个动物放到了一起,然后观察它们,看它们能否和睦相处成为朋友。这里的猫是一种叫做布偶猫的品种,很老实,不吃老鼠。

这种观察并不带有科学的性质,只不过是一个文人的游戏,正本书也不过是围绕着这个游戏展开的一些思绪和故事,至于从这些动物的和谐相处中,找到能够借鉴到我们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方法,那不过是一个噱头,当不得真。

《动物老友记》读后感(二):让人再次回忆起曾经远离的那些温暖手感

“隆冬的一天,天气晴朗宜人,午后稍迟之时,起居室里阳光流泻,阒寂无声。屋前的那片海波澜不惊,世事宁静。我坐在沙发上阅读,帽兜里的是小鼠基娅。小猫迈塔蒂同兔子荷西帕在毗邻沙发上蜷成一团。再边上是麦卡,睡得实实。莫可和麦加拉于另外沙发躺作一块儿,打着盹儿。小鸡莫亚、莫娜在脚边毛毯上舒展身子,一动不动。”

——本书封底的这段文字,真是珠圆玉润,光华内敛,不是么。

所以我立刻就打算买下它啦XD

在豆列里,我过于简单一句话概括:“被结果而非动机感动了”。不过想一想,还是加上了:“很温馨很美好很治愈”。

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给人类建立宽容的样本而做的跨物种友爱实验。今天我看到南周上《华为员工必选题:做奋斗者,还是劳动者? 》。对照这位为全人类的福祉而奋斗的外国先生,感同身受着华为自上而下的中国式奋斗模式,还是觉得——身在中国,对这种实验,看看就好。

“迈塔蒂就像是公牛费迪南德:它宁可嗅着花朵,道句多谢。”——这真是一句因为返璞归真而显得真正奢侈的诗。

让人再次回忆起毕竟远离的那些温暖手感。

《动物老友记》读后感(三):这本书平日拿来消遣是可以的,但是绝对不能用科学心理学实验的角度看这本书!!!

对于这本书来说,我的主要的感想就是这本书真的很糟糕,我基本上找不到他出版的价值。在图书馆选书的时候,想着看点简单易懂,比较有意思的书。正巧看到这本,以为“老外”写的书会比较高大上一点,通过扉页上的作者简介,我得知该作者曾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什么叫做“曾”?)。而且,动物心理学类型的书我觉得都是很有突破感的。作者的实验也是十分有意思的,把七种不同的动物放在一起观察他们的生活现状,以此来启示人们应该学会宽容和友爱什么的,我觉得是十分有价值的。

但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的感受是煎熬的,因为这本书里面所做的实验在我看来是没有价值的,人为的干预因素太大了,给我的感觉完全就是作者自编自导了一部话剧的感觉,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我一直期待着可以看到一些科学的新的东西,但是始终没有发现,所以,对于这本书的出版价值,我个人认为是有待商榷的!

对于这本书缺乏科学性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首先,科学的理论思想应当具有“描述、预测、控制”的作用,但是,作者的实验基本上都是描述性的,作者在尾声的时候也提及:“它(这个试验)并非一项纯粹的科学实验,也不是对动物们的散漫观察,或者只是找个花一整年跟动物们厮混的借口,我是抱着确认宽容在“自然天敌”中是否可能这一信念来入手的。”也即这个试验的并不是科学的。所以在我的观念之中,这种书基本上对于研究者和学习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完全就是一本供人消遣的书。

其二,对于参与实验的动物,作者在选取的时候并不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作者选取的动物都有其特性。例如,布偶猫是不嗜杀生的,狗是杂交流浪狗,并且这些动物是否是新生的幼崽并没有准确的界定(2岁的狗和2岁的鸡的年龄如果换算成人的年龄的话,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认知和学习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而且,你选取的动物的原因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作者对所选取的动物的习性等问题也不甚了解,例如哪种动物喜欢吃哪种食物;鸡喜欢在高的地方睡觉,它是可以飞上去的;老鼠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猫在捕捉老鼠的时候喜欢先玩老鼠然后才会把吃掉……(所以第一次发现孟加拉猫叼老鼠的时候,作者还在为自己及时发现感到庆幸。第二次发现孟加拉猫叼老鼠的时候,作者发现较之于第一次来说,第二次猫叼老鼠“没有留下牙印”是因为猫已经对老鼠产生了感情了……我一点都不觉得是这个原因,没有留咬痕也有可能是因为想要一口吞啊!我觉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导致了老鼠欧拉的死。作为佐证的还有自从欧拉死了之后,基娅对孟加拉猫产生了很强的恐惧反应!)作者对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缺乏认识。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也十分不成熟,例如,兔子荷西帕不慎被狗窝压倒时的应急处理方式。所以很难说这个实验是具有说服力的!

第三,作者对于动物行为的研究有太多的人为因素掺杂。作者在进行这项实验的先决条件就是所有动物的行为都是在人影响下的,人为创设的环境下进行的。采用的并不是自然观察法,做为主人的他在对不同动物的不同表现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动物也是在学习的。说不定是因为看到主人十分关注那两只小老鼠,并且当猫对老鼠展现出敌意的时候,作者会施加一定的惩罚措施,所以在威压之下,猫才能和平的和老鼠共存。对于动物的很多的行为的分析,我个人认为作者也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和个人臆想,例如,对于老猫对老鼠的捕猎行为退化,作者认为是他试验结果的一个成功的体现。还有就是对于猫咪塔迈蒂和兔子荷西帕的友谊,作者仅从猫和兔子可以一起吃东西,一起睡觉等现象就断言两者产生了友谊,我觉得这个实在是太片面了!猫和兔子在一起可能仅仅是因为两个人习性相似,而已,并不能完全证明两者是会有产生友谊的吧!?若是单单以这个标准来定义友谊的话,那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我觉得是实在是太随意了!

对于作者的理论,最让我看不下去的是这句话“动物们非但从来不和同一种族的成员发生战争,连同外族的战争也没有。”这句话,我不确定作者是抱着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说的。动物之间怎么可能没有和同一种族的成员发生战争的时候呢?同一种族也是会有领地划分的,当动物们察觉到自己的权威地位受到侵犯的时候,以攻击行为展现出来的战争是一触即发的自己本族间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外族怎么可能不会发生呢!?

记得周义老师讲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作者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整个过程让人看得实在是太难受了!而且,实际上,动物之间可能并没有作者想的那些细腻的思想变化,他们眼中更重要的是哪些东西可以吃,那些不能吃,食物对于食用者来说是没有善恶对错之分的,动物的很多行为都是本能驱使。可能是论文看多了的原因,看到这种不具有科学性的书就会嗤之以鼻。而且作者的行文太散饿了,我宁愿他是用记日记的方式来写,这样条理性会更好。他东写写、西写写的,整体性很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