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二楼读后感1000字

十二楼读后感1000字

《十二楼》是一本由蓝紫青灰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楼》读后感(一):成也方言败也方言

这本书要“听”比“看”更好。

从来没有看过一本大都用沪语来写的小说,尽管懂沪语,但是看字没有即时的感觉,还需要读出来以后来领悟。当然这些沪语更加重了女主的特点,没有这样的话,也体现不出来她的娇美。

作者很强,不但有沪语,还有粤语,尽管少许,还有川话,幸好还算大众化一些。这书合适做剧本,现在看电视剧还都有字幕呐。真是成也是方言,改也方言。

最后那一幕,是为了写死而写的吧,明明没有很决绝的理由,非要两人死在一起。

《十二楼》读后感(二):《十二楼》散谈

蓝紫青灰是晋江有点名气的作者,代表作品《春风沉醉》《离魂》,文笔上佳。

此文不少对话都是上海话,对于不太懂上海话的亲,或许在理解上有些困难,但并不太影响阅读。

女主阿囡是一个单纯善良还冒着傻气的女孩子,作为一个乡下花匠的女儿,阿囡虽目不识丁,但长得极其美貌。

命运让她邂逅了她的初恋罗白棠,一个来自上海有钱人家的少爷,两人一见钟情,但碍于身份差异,不得不分离。

阿囡因此茶饭不思,重逢罗白棠后,不谙世事的她决定和他私奔会上海,由此开始了她的悲剧人生。

当然这部小说里还有一个恶霸型的角色——练意长,正是他的阻扰导致罗白棠的逝世。

此书的前半部写得绘声绘色,尤其是阿囡的可爱形象,跃然于纸面。

她说起话来极为俏皮,比如给罗白棠取外号萝卜汤,他姐姐罗白萍叫萝卜皮,她有很多和常人不一样的想法,诸如此类闹了很多笑话。

但自从罗白棠逝世后,她活得形同枯槁,犹如一具没有思想的木偶,毫无生气,任意而为。

最不能理解的是按理说练意长是她的仇人,她原谅他就算了,最终还跟他搞到一块去,莫名其妙怀孕,莫名其妙流产,莫名其妙自杀。

只能说我不太理解作者大人的逻辑,不晓得是她的思维太跳跃脱俗,还是我的思维太守旧古板。

罗白棠有很多的缺点,但对于这么一个悲催的楠竹,我还是抱有同情态度,并且很喜欢他与阿囡相处的时光,练意长太过霸道,气场上又跟不上,说他强取豪夺都不够资格。

当当上有售此书,价格低至两折,只要五块多钱,即便如此,买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很早以前就对当今出版社的出版态度产生怀疑,既然这本书没出版的前景不好,为什么还要出版?

以前曾遇见一个作者在博客上不停抱怨自己的书卖不掉,抱怨为什么跟她同样名气的作者在网上发文时点击率和她差不多,书却卖得比她快。

其实我想说的是,书没有出版的价值,得以出版,放在书店卖不出去,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面对商业目的为先的出版社,对于自己的网文出版抱有谨慎态度的作者,是对自己尊重,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十二楼》读后感(三):《十二楼》

乍看题目,想到李渔。对他不了解,只是不久前才看了一系列有关昆曲的东西,才知道他那个非常有名的家戏班子,原来那《闲情偶寄》是这样的出处。他是幸运的,因为那时昆曲盛行,纵然不是万人空巷,也差不多了。康熙帝对昆腔的钟爱,有目共睹。

渐渐的,昆曲没落,京剧成了国粹。大概这就是自然规律,此起彼伏,此消彼长。我不喜欢戏曲,从来听不懂,而且无耐心,太慢,慢到人昏昏欲睡。古人的生活真闲暇,不然哪儿来的时间呢?可我喜欢戏词,写得太美,就算鱼水之欢,也是美到了极致。完全看不出那种声嘶力竭的体力运动,仿佛艺术,柔曼细腻悠扬精致……

不过今天要说的《十二楼》不是明清小说,而是蓝紫青灰的一个民国故事,用上海方言写的,女主苑因更是旧式女子的典型悲剧。那个苑,总是会想到苑琼丹,也是写出来才发现,这名字不错呀!但是苑因,读到落幕,仍觉得她是个小孩子,浮出字面的一张脸,又是那种圆圆的苹果脸,十分可爱,大抵与蓝紫想要塑造的不同。

其实,对苑因的感觉平平,哪里好像很怪,细想想又说不出来。也许是太过完美吧,显得有些做作。诚然,她很聪明很懂事,但往往事与愿违,嘴头子很厉害,不吃亏的样子,命运却被旁人牵扯,自己做不了主。到了最后,做了修女,还是做不得主。不晓得这样的悲剧根源,该怪谁。

乡间长大的她,被罗白棠带到上海,一点点地石褪玉露,绝世容光,自然是红颜祸水。十里洋场,帮派纵横,你争我夺,为了一个女人,险些酿成火车站的血流成河。夸张吧。或许男人们心里清楚,女人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争地盘才是关键。自古红颜多薄命。

故事中的向恺然侠肝义胆,像他的小说,以前认为文如其人,后来觉得不仅如此,估计因人而异。蓝紫塑造的李丽华,也颇具侠士之风,她给了苑因希望的光。遇到挫折,谁人不想重头来过,只是机会难得,或者说,那机会在现实中等于零。小说的好处在于,人物命运掌握在写得人手中,要生即生要死即死。

不过故事看完,没看出来谁是男主,罗白棠?练意长?前面一个有点弱,后面一个又有点强。其实人物都很立体,却都感觉不出好处,抑或是小说的整体味道如旧小说,张恨水周瘦鹃等人的鸳鸯蝴蝶。那一场梦,圆则圆矣,不够煽情,也就显得余韵不足。

以前有朋友问,什么是好的小说?彼时太喜欢法国电影,便答:像法国电影那样,万事只言到七分,够了。又如中国画的留白。这个很难,包括王安忆的小说,时不时地就会感到写得过满,甚至溢出水来。所以,我喜欢凌叔华的那种戛然而止,有自然贴切。不过这可能跟习惯以及写法有关,又或许是小说的类型不同,凌叔华那种,本来就属于小品文。她的中篇,唯一的那个《中国儿女》,简直是不愿意承认那是她的作品。不说内容零散,就是她惯有的文笔,似乎都不见了,更别提她文字里散发的那种高雅气质了。

蓝紫的《十二楼》,最好的地方是上下卷的开篇,那种大气,真像是写出了一个时代。文中对上海的描述,点滴都是好的,一路看下去,也像是跟着文字作了一场海上繁华梦。她的文章,就我看过的几篇,都很完整,从来就没有突兀感,更是没有虎头蛇尾的样子。这在网络上是很少见的,大都先慢后快急速收尾,甚至是前不久看的简暗的《相思》和《痞子》,也是会问一句,怎么就结束了,似乎少了很多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