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奇点天空》经典读后感有感

《奇点天空》经典读后感有感

《奇点天空》是一本由[美]查尔斯·斯特罗斯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点天空》读后感(一):差距大到好像在看一本魔法玄幻小说

一直觉得中国与美国科幻小说的差距应该不会有这么大,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不禁觉得这不仅仅是小说上面的差距,能够将科幻小说写成这样,就好象是在魔幻类小说,作者的强大不禁让人咋舌。

硬件上的差距可以用金钱来弥补,但是思想上的差距就不知道那天能补上了

《奇点天空》读后感(二):三体的参照

故事的背景值五星,以此派生的文化冲突,就是作者的想象力展现了——星舰战、手机雨、量子通讯、信息文明的雍容繁复结构——统统好评五星。

读这本小说,可以用来作为《三体》在国际科幻小说体系中的参照——《三体》的强悍,确实不是国人自己吹嘘出来的——但在想象力达到这一层面的作品,好像没有几本。

另外一种参照,则是大刘与斯特罗斯在撰文上的秉性:大刘的文艺腔有时来得过于刻意,遣词造句形容修辞相对生涩,但情节推进严丝合缝,扎实完整,有时候甚至出现跳跃:光是跳跃的部分就可以再写一本小说。而斯特罗斯则是个娴熟的稿费骗子:大把大把的注水桥段,毫无作用的铺设人物浪费,以及缓慢推进故意转折的情节……相对于娘子关工程师一丝不苟的可爱,职业稿费骗子的作品被我扣掉一星。

吐槽:我看的译本是妇女出版社版本,前言用的是某个台湾人的书评(豆瓣可见)——在前言剧透,这种想法得有多蠢。

《奇点天空》读后感(三):娱乐我们,我们会给你想要的一切……

这是一个后科技时代的科学狂想曲,有点绚烂,有点疯狂,甚至有点令人毛骨悚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确定这样的一个世纪是否会真的到来,但是先了解一些总归是有好处的。可能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深藏着这样一个想法——无法否认,我们都害怕有这样一个爱管事的爱查顿来使我们90%的人口瞬间蒸发,抑制我们的科技,定下来一大堆条条框框来限制我们,可是,面对如今堪比光速发展的科技,我们又有谁能不真正考虑这件事呢?

诚然,那个所谓的爱查顿极有可能就是未来的我们,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我们,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有我们固有的弱点——害怕我们的过去被篡改,之后我们就会像正反物质湮灭一样消失殆尽,这也许正是爱查顿所害怕的吧。

而当你有一天随意地走在街上,却瞥见了水沟里的无人认领的手机时,别忙着庆幸自己有多走运,还是先想想这是否是“节日”给人类的礼物呢……

《奇点天空》读后感(四):当感性遇上理性

本文的开篇,先提出三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世界上最感性的学科是什么?世界上最理性的学科是什么?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它们又会形成什么?对于这三个设问,要是让现在的我来回答,那么答案将会是:文学,自然科学,以及,科幻小说。

对于科幻小说,我知道的不多。但是,与这类伙伴打的交道却是由来已久,如果能把“多啦A梦”、“铁臂阿童木”也归入其中的话,那么我从七岁起便已成为科幻作品的忠实粉丝。一本机器猫,就可以让我在母亲的工作单位老实一下午。后来,我一路狂奔,无论是经典的《海底两万里》、《我,机器人》等等,还是低龄的“天马行空”系列儿童读物,都令我爱不释手。其中,还掺杂了大量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终结者》、《第五元素》、《独立日》、《盗梦空间》……只要是打上了科幻的标签,我都有至少看完开头和结尾的兴致。

研一时,当我读完刘慈欣的《三体》之后,终于彻底妥协,跌入了“从此无邪是路人”的科幻天坑。在此书中,我学到了N维空间、科技爆炸、三体、黑域、混沌空间等空间物理知识,也打开了智子、黑暗森林、面壁计划、思想钢印、光速曲率飞船等脑洞。这三年里,我对“三体三部曲”的喜爱与日俱增,同时也更加好奇,作为国内的科幻巅峰,《三体》与世界一流科幻小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本周我所阅读的书目是查尔斯·斯特罗斯的《奇点天空》,作者是21世纪初科幻小说界的先锋人物,而这部作品也同时入围了雨果奖、英伦科幻协会奖和轨迹奖。阿西莫夫杂志甚至评论到:“今日斯特罗斯走到哪里,明天科幻小说将亦步跟随。”这么高的评价,让我燃起了好奇之火,最后用不到三天的时间就生吞了这部27万字的作品。果不其然,世界一流科幻小说家确实有两把刷子,从四维空间的时间光锥,到使用量子纠缠态的信息联系管道,再到“超光速”跳跃原理,这些硬科幻元素的存在,真是卡得我喉咙生疼、欲罢不能;此外,超高智慧体“爱查顿”、自动吸收材料的复制器和“节日”人部属星网,这些奇妙的设定,又让整部小说的文学情节变得精彩纷呈;更别说书中的意识形态纷争,生产力超越生产关系时的社会巨变,更是把读者的情绪时刻保持在沸点,简直就像阅读星球大战版的《1984》。读完这本书,就像看完了一场美妙的太空歌剧,不敢说学到了什么——从科幻中学习科普知识,就像从电视剧中学习历史——但至少在这三百页的阅读时间里,我的思维曾经跳出了地球,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上探索过文明存在的意义。

当然,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近几年国际奖项的评比足以佐证: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证明了中国人也很会写东西;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证明了中国人的自然科学也有自身优势;刘慈欣力夺雨果奖,证明了中国人的科幻作品不比别国差,《三体》与世界一流科幻小说之间没有任何距离。从最感性的学科,到最理性的学科,再到两者的结合体,中国都在逐步提升,赢回了自己的话语权。这种肚里有干货、脑里有远景的声音,就是我们的时代最强音。

薛伟

2016年7月3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