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精选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精选

《行善的诱惑》是一本由彼得·德鲁克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185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9-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一):關於行善

第一次看德鲁克的書籍,對他不是很瞭解,

但這本小小的書籍,卻有厚厚的重量,

所謂重量只能見仁見智,

直至看完這本書至今,我還沒有找到一個恰當的描述來表達它的睿智,

人性的通透,夾雜著管理的智慧。

它是可以讓你細水長流中荡气回肠。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二):挺好读的一本书

德鲁克的书之前读过几本,深入人心的感觉,这本虽然没有入心,但是也好读的,很薄的一册,半天就读完了。

对自己的为人处世也有所启发: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坚持原则,不盲动善心。你可以能力很强,贡献卓越,但是另一方面,情商又一定要够。作为第一责任人,你的影响更是方方面面,同时也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一定能压住谁,对周围涌动的思潮要敏感,有察觉,还要快速的做出反应。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三):《行善的诱惑》 从小说迷上德鲁克 ——晓燕

《行善的诱惑》 从小说迷上德鲁克 ——晓燕

2011年7月刊《社会创业家》Page 078

http://www.npi.org.cn/uploads/magazines/npo/2_1081_131646.pdf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四):各种选择,各种纠结

也许海恩得到了他想要的,虽然他自己可能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渴望。

荣誉、声望、别人的认可,海恩内心其实一直充满了渴望,让他引以为豪的“奖状墙”、每天准时读各种来信,这些都已经成了每天滋养海恩,让他精力旺盛地开始每一天工作的阳光和养料。

海恩的老师在豪乐维事件发生时对他的助理说,海恩是那种没有意识到自己野心的人。这种人会为自己的努力拼搏找一个理由--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教育的提升,但他们却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私心,他们为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找到了完美的理由。以至于像弦上的箭,毫不犹豫地大刀阔斧、勇往直前。

他们完全忘记了在整个过程中还有“我”,但是也许突然件某件荒谬的事情,例如这次的豪乐维事件,让他们感觉到了“我”的存在,他们一下子一反常态、不再高傲、爱争吵辩论、固执任性、侵略性强又专横,一下子像害羞的孩子一样诺诺滴不出声了,好像也被自己对“我”的发现感到羞愧。

这真是一场生死的斗争,发生在一个人的心里。最终海恩的选择不管是否被迫,他都作出了选择,还提出要将秘书带到新的工作上去

《行善的诱惑》读后感(五):组织目标必须是单一的

书读了一半,但通过序言,知道了故事的结局。感觉德鲁克试图通过这本书说明一个道理,即组织的目标必须是单一的。个人可以有多重的目标,除了自利,可以有强烈的利他动机,甚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都没什么不妥。但组织,作为人之间合作的机构,目标必须是单一的。例如企业,是资本所有者、劳动所有者、技术所有者等很多人合作的组织,其目的只能是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创造更多的价值,以换取最大的收益。除此之外,企业不能有其他目的,例如,企业不必行善,也不能行善(弗里德曼的思想)。政府,也是一种合作的机构,除了正义,也不能有任何其他目的(必须是世俗的政府,不能是政教合一的政府)。

大学的唯一目的是科学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而很显然,海恩的大学治理理念的”一流的大学“与”天主教大学“之间摇摆,在处理大学事务时,他经常忽而按”科学“的原则,忽而按”行善“的原则,结果两种理念发生冲突,最后导致了最不好的结果的发生。

想想中国的大学,这种冲突更加严重,在科学准则之外,还有太多其他规则。即便现在还没有什么严重正面的冲突,但这种规则冲突是不是导致低劣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呢?值得深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