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记录式减肥》读后感摘抄

《记录式减肥》读后感摘抄

《记录式减肥》是一本由(日)冈田斗司夫著作,湖南科技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200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录式减肥》读后感(一):先调查,作记录,计算热量,听从身体的欲求

作者是采用先调查的办法,对自己的入口食物做详细记录。养成习惯后再详细计算每份食物的热量,使每天食物热量和基础代谢消耗的一样,这样即使运动量不提高也能减肥。最后养成听从自己身体的欲求(即饿了才吃,饱了就不吃了),而不是自己大脑的欲望。宁可只吃汉堡的八分之一,把剩余的都扔掉,也不能为了不浪费而把汉堡都吃完。

这种方法的适用人群也只是那些有文化有闲心详细记录细节的人。

《记录式减肥》读后感(二):很实用

对于我来说很有用,仅仅是助跑期就已经瘦5斤了。相比方法、计算卡路里、菜单,其实这本书其实只是传达一种理念,潜意识的控制。当把每天吃的东西写上去,说实话有种不好意思的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仅仅是写上去,就会瘦的原因,当你觉得像以前那么做不对的时候,改变就开始了。写下来也许是一种跟自己的对话吧。看来那个“自己”并不是个固执己见的家伙。其他阶段还没经历,就先不写了。说不定会有个更好的效果在那。

《记录式减肥》读后感(三):★~☆亲身减肥经验分享!超流行~~~

【减肥经验分享帖】:减肥这么多年了,来来回回好多次,网上的方法该试过的都试过了,市面上的产品该用过的也都用过了,最后得出一句雷人的经验总结:节食+运动+减肥产品+(最重要的)坚持!真的,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切切实实就是这样,跟很多的道理都一样,往往最简单的才是最好的!详细的可以参考下我在搜狐博客收藏的经验帖,里面的案例很典型很实用:http://moxiaoqii.blog.sohu.com/225990290.html

《记录式减肥》读后感(四):遵照御宅之王冈田斗司夫的思想,我也15个月内减了50kg

我与本书作者冈田斗司夫一样,15个月减重50kg;准确来说是到目前为止16个月内,减了55kg。在这16个月内,除了最开头两个月还没读到这本由御宅之王写就的《记录式笔记》因而仅仅采用的是“过午不食”的方法外,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遵照《记录式笔记》的做法,目前从开始记录时的242斤,到今晚的体重记录值是65.1kg。

在感谢并赞叹御宅之王冈田斗司夫的同时,在上个月也就是我减重50kg的这个时间点上,我也将自己的这个过程写成了文章《从242斤到142斤——作为御宅族的一年多自我量化生活》。这里所谓的“自我量化”也就是冈田斗司夫所指导的“记录式减肥”。进一步地,在现在这样众多智能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有越来越多方便的做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各项生理指标,记录下我们的变化,给我们带来鲜明的数值反馈,促进我们更有趣地进行这个游戏般的过程。因此,我的做法比冈田斗司夫更广而更远。

我的这篇文章《从242斤到142斤——作为御宅族的一年多自我量化生活》分为多个篇章,有:《序篇》、《御宅思想篇》、《智能设备篇》、《食物数据篇》、《书籍推荐篇》。现在,我将其中的第二篇《御宅思想篇》摘引在豆瓣评论页,作为我对冈田斗司夫这本书的理解与感想。

其他的篇章可见:http://wildgun.blog.163.com/blog/static/247458001201542111920533

在摘引之前,我还想说,前不久我在推特上向御宅之王冈田斗司夫发出了表示感谢的推文,并且也得到了他的回复!真是太好了。

下面便是:

从242斤到142斤——作为御宅族的一年多自我量化生活:御宅思想篇

本篇将延续着之前的《序篇》,来介绍一下,我作为一名御宅族,在一年多时间减去50kg体重的过程中,有了哪些思考,又是哪些思想引领者我、鼓舞着我。如果你还没有阅读《序篇》的话,我建议可以先去读一下,把前因后果,以及我的一些想法、性格弄明白了以后,再来读这篇。

接下来先对“御宅族”这个词汇做一下说明。我并不喜欢“宅男”、“阿宅”这样已经被社会大众通俗化了的叫法,也不是指“家里蹲”或“尼特族”等已经被曲解的意思。因此我在本文中,准确地使用“御宅”或“御宅族”这样规范的写法,是指日本的“オタク”,即对动画、漫画、游戏 、轻小说,或更广泛地涵盖科幻等亚文化领域感兴趣,进行深入欣赏并研究的一群爱好者。

我自认为是一名御宅族,并且也正是以御宅族的思想,进行着持续减重50kg的自我量化生活。我接下来要说的思想,大都来源于日本那位“御宅之王”冈田斗司夫的书 《记录式减肥》,根据书中的自述,他记录了每一样吃进口的食物的能量,并由每天平均进食1500卡路里加每天步行一万步的方法,同样减去了50kg。在书中,他还提到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这些思想帮助了他自己,也帮助了我,成功而愉快地经历了这个减重的过程。我将对之进行提炼,并加入我的思考、我的阐述。

兴趣至上

冈田斗司夫在《记录式减肥》中提到,减肥一定不要把自己弄得很痛苦,一旦很痛苦,净想着赶快结束减肥的过程,那一定坚持不下来。又或者减肥完成后又开始大吃特吃起来,结果体重又变回原来的状态。所以,减肥一定是要快快乐乐的,一定是要满含着兴趣地去减肥。这样才能有持续性。在书中冈田斗司夫还打了个比方,比如说旅游,特别是到陌生国家旅游,达到目的地当然很快乐,但在前往目的地的旅途中何尝不是新鲜的体验呢?甚至在出发之前,细心准备一番的过程,也应该是属于旅行的一种体验才是。因此减肥之旅也应该要这样,如果很痛苦,那就干脆不要减肥啦。

我是以兴趣为生的人,没有兴趣,便做不成事。上面冈田斗司夫所提到的这一点我很认同,特别是他拿旅游做比喻,这让我想起了我对动画作品的圣地巡礼活动。圣地巡礼活动的目的是最终的那张圣地照片,但丰硕的体验收获却布满了整个旅程。

我的自我量化生活,也是充满了兴趣的。因为我本身就是IT专业出身,又本身对数码产品、智能设备很感兴趣,能用这些市面上最先进的科技,把我每一天的日常生活,用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下来,时间一长还能看到曲线图弯弯曲曲地下降,还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数据分析与报告,对我来说,很有趣、很新奇、很时髦。

坚持不靠毅力,而靠智慧

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实际上,我一碰到痛苦的事情,就能退则退。比如说 ,我英语单词从来就没背出几个过。所以,这次我一年多时间能坚持下来,我自己也很惊讶与自豪。同事之间也有夸我“有毅力”的。不过我想说,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并不是靠毅力,并不是咬着牙流着汗那种很痛苦的毅力,而是靠智慧。什么智慧呢?是御宅族的智慧。

御宅族的智慧,体现之一,就是把身体的变化,用数据记录出来,并外化到一个个图表中。人类毕竟是自然界的产物,不是数字化的产物,因此人类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是很不敏感的,自己到底变没变化,短时间内光凭感觉是不知道的。因此,一定要频繁地进行测量,进行记录,把自己身体的变化,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以量化的方式记录在外部介质上(比如智能设备对应的APP里),这样人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身的变化,也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坚持下去了。

能把自己身体的变化过程,进行量化而清晰地显示出来,是自我量化生活的一个核心理念。就这样每天去测量体重、每天去查看步数,就能有一个积极的、正向的反馈,好让自己清楚地看到,自己正确实朝着目标在变化着。所以,炒股票的人看到股票曲线图,越看涨越高兴;而我看着自己iPhone里智能体重秤APP的曲线图则是越看跌越高兴!

此外,如上所说,兴趣至上。那么,如何把减轻体重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这段漫长时间,变得有趣起来呢?这也是需要御宅族的智慧。我找到方法,就是把我对智能产品的兴趣,与体重减轻所需要的努力相结合,让这个过程变得有趣而轻松。所以我不仅买了智能手环和智能体重秤,还有智能血压计、还有家庭环境检测仪等等……我的智慧让我选择买下了它们,并成为了减重过程中的一个个有趣又有效的科技玩具。这些设备及APP我都会在下一篇《智能设备篇》中提到,这里就不再展开。

所以,如果你们要夸我的话,与其夸我有毅力,不如夸我有御宅族的智慧!

记录甚至比减重重要

记录式减肥,或者说自我量化,其关键并不在于减了多少、减没减,而在于记录、在于量化。

冈田斗司夫写到,持续的记录能帮助记录者认知自己,并在某一刻成为帮助自己保持信心的动力源。他说自己遇到过减重的平台期,大概有连续两三个礼拜,体重一直保持不变。这时候当然他也想过放弃,是不是不行了,不能继续下去了呢?但他这时,翻开了自己前几个月的记录(他那时候还没有自动记录到手机的APP,似乎他都是记录在纸上),他说自己看着本子上的记录,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便历历在目,不容置疑。冈田斗司夫还举了个御宅族熟悉的比喻,说这些记录就像玩了半年一年甚至许多年的游戏存档,一个人不会轻易背叛自己,不会轻易把玩了那么久的游戏存档记录删除,因此也不会轻言放弃,打破自己持续记录的习惯。冈田斗司夫便是从他对自己体重的记录中再度获得了继续前进的动力,这力量就推动着他持续减重50kg。

至于我,记录对我而言除了有这份动力以外,还包含有一些对将来人工智能的憧憬。

不要抵制贪食,而是要与贪食共存

我这篇文章的题图,采用的是一张Orchidseed厂出的暴食之像的手办,而暴食(贪食、或饕餮)在基督教文化中,被列为七大罪之一,对应的恶魔是别西卜。我特意买了这款手办,并放上了自己为她拍的照片,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贪食是与生俱来的欲望,不要抵制她,而是要探索与她共存的方法。

冈田斗司夫在书中,就找到了他与贪食共存的方法。首先,他再度强调了一定不要让自己很痛苦,让自己如同受折磨般地减肥。所以,爱吃什么,就去吃,不要忌口。不过他同时也认真思考了,为什么喜欢吃某样东西?为什么会贪吃呢?他发现,喜欢吃一样东西,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需要吃掉它全部。有些时候,食物的诱惑并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其他情感方面的需求。例如一份精美典雅、很有日式风情的新品广告,这就很让人有尝一尝鲜的欲望;再比如某一种食物、某一个餐馆,曾经在这里和谁一起吃过,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因此常常会来这里吃……等等。所以在我看来,冈田斗司夫在这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将贪食的欲望与好奇心、与情怀分离。因此,往往我们买的和吃下的是食物,而实际需求和享受的是某种好奇心或情怀。

冈田斗司夫由此注意到,这种情怀往往在开始吃的时候就已经满足了,而且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进食程度比例往往是递减关系。说得通俗一些:看见一个很动心的餐点广告、面对一件很想吃的食物,吃第一口的时候,就会很满足,吃第二口、第三口的时候,兴趣就会逐渐减退,吃到最后一口,结果发现也就这样,甚至觉得不需要这么多也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情怀。

于是,冈田斗司夫是这么做的:例如他看到一个新品汉堡广告想尝尝鲜(当然是能查到其食物热量的汉堡),于是就立即去买一个汉堡来,用小刀切成八份,然后选其中一份肉汁最多、形状最饱满的,满足地一口吃掉,剩下的7/8,扔掉。面对一整罐薯片时,他会选出几片烤得最金黄、形状最完美、上面盐粒撒得最均匀的薯片,美美地享受一番,然后其余的扔掉——这位御宅之王甚至还分享了一件他的丑事,他曾经把自己不需要的薯片扔进垃圾桶,结果自己半夜饿了又从垃圾桶里捡起来吃了!痛定思痛,以后每当他吃完挑出来的薯片之后,剩下的就直接扔进下水道冲走!读到这里我不禁笑了,这真是贪吃之人众生相的一面啊。

所以,冈田斗司夫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想吃什么就去吃,把能量计算好以后,自己需要吃多少就选出最漂亮最精致的那一部分吃掉,剩下的扔掉。其实我也试着买过几次汉堡,不过我最多一切四,选出最漂亮的四分之一块吃掉,剩余扔掉。因为我们这里的麦当劳汉堡好像比较软,比较小,再切半不太方便。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浪费。其实不用你们说,这一年来我妈也没少指责我“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首先我想说的是,在超市里如果有小包装的话,我肯定会买同样商品的小包装版本;其次,如冈田斗司夫所说,吃剩下的能寄给贫困儿童吗?不能。所以没办法。但是,不要因为觉得浪费就怀有愧疚的情绪,就压抑自己的食欲或直接把不需要的那部分吃下去,这样就更不好了。我记得前一阵还有一本名为《断舍离》的日本书,好像是讲以断、舍、离的方法整理家居减少杂物,我还没有读这本书,不过从中或许有共通之理,帮助我们只吃需要的那部分食物,同时又能满足食欲的心理需求。

当然,我也希望厂家能制作更小包装,或是更易分包装储藏的食物,以满足低能量饮食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我也在网上看到一些论坛的用户,为了减肥而开始计算食物能量,就把自己弄得很压抑,整天想着这不能吃那不能吃,于是还在网络论坛交流,别人会“善意地提醒”顺便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结果这些用户非但没瘦身成功,反而产生了暴食症。所以,千万记得:兴趣至上;不要排斥美味却高热量的食物;想吃就吃,但认真考虑自己需要多少份量;不要对扔掉剩余的食物而感到愧疚。

或许,买一尊暴食之像的手办天天看着她也是个好办法!

欣赏食物,以各种方式发现食物的乐趣

以前我都不关注食物,父母烧什么我就吃什么,大不了好吃的多吃一些而已,全凭口感。

但是,自从开始自我量化生活,开始每一样食物都计算能量之后,我开始尝试发现食物的乐趣。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一个人吃一样东西的时候,面前开一盏小灯,把食物照亮,端详一番欣赏一番后再入口。

然后,我还开始看一些有关食物的书籍,食物为什么好吃、食物的来源与生产等等……这些书我会在本文的《书籍推荐篇》中推荐。甚至于我还开始尝试描写食物,描写烹饪的过程,比如我在网上参加的一个名为《勇者之光》的创作企划活动,我就试着以食物以烹饪为主题进行想象与写作。或许,我就是在用这些阅读与创作的方式,来从另一个角度抒发我贪食的欲念。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欲被压抑后而产生文艺;或许食欲的能量在我这里也是沿着相似的轨迹抒发出来。

我还要举几个例子,说明怎样用想象让平时不爱吃的食物(特别是蔬菜)变得好吃起来。我记得高中时有一天在家读《世界简史》开头,读到人类几万年前开始农耕生活,在大地上种植粟米与麦子……这时很巧,妈妈端给我一碗粟米粒(就是青豆+玉米+胡萝卜丁),我平时就不太喜欢吃蔬菜,嚼之无味,但那一次,这碗粟米粒吃得就特别香。还有一个例子是2015年1月份的事,当时我正好在读橙乃真希的小说《魔王勇者》,其中提到魔王在越冬村尝试用苜蓿作为牲口的食物,将当地三轮耕作制改良为四轮耕作制。这其实不是橙乃真希的首创,而是西方农业革命确实发生过的事情。故事中关键植物——苜蓿是什么呢?我查了一下,其实就是上海人所说的“草头”,不仅牲口可以吃,人也可以吃。而且造型很漂亮,是三叶草的造型。那天我就和爸妈说,想吃吃看。后来一尝,还挺鲜嫩,没想到原来这种被我视之野草、弃如敝履,以前提都没兴趣提的蔬菜,经我这么一番阅读想象,倒可口起来。

在自我量化的过程中,我还开始自己逛超市,开始尝试各种以前家里不会买来烧的食品。甚至我还买来面包机,在自己家做面包糕点——当然一切的前提,都是这些食物食材可以计算能量。具体怎么计算,请在本文后续《食物数据篇》中阅读。

仪式感的重要性

在自我量化的生活中,我对食物、对记录与计算抱有一种“仪式感”的情绪在内。这可能因人而异吧,有人很随意地就能坚持,或者偶尔一样食品不计算能量,也能坚持。我不行,因此我必须给自己营造出一种庄重的仪式感氛围,才能坚持下去。比如,哪些计算能量、哪些不计算能量,我心理都有明确的界定。我想,如果某一次因为偷懒,或碍于场合面子而吃了不可计算食物能量,可能下一次我就越发会放任自己,导致自己渐渐放弃了原先的努力。

因此,我会十分看重持续坚持记录,就像在进行一场漫长的仪式。

不太方便的地方,就在于无法和大家一起聚餐。甚至在这一年中,我收到一位朋友的婚礼请帖,我去参加了他的婚礼,但只是在酒席上和大家说笑,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吃。当然,因为这位朋友是我从2008年就认识的,也一直看着我胖了那么多年,我也在他婚礼前亲自向他和他的夫人说明了我正在自我量化这件事,他们也能理解。他婚礼我坐的那一桌也都是cos圈的熟友,都是看着我出胖胖的角色一路过来,也纷纷惊讶于我瘦下来这件事。因此那场朋友的婚礼我也依然保持了自己的仪式感,真的就是什么都没吃,就陪着大家一起聊天说笑。

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可能心里会疑惑,究竟有没有必要这么恪守严谨?我觉得请自行把握吧。我知道自我量化到如此程度,特别是对食物能量的自我量化,不是简简单单能做到的。我自己也很幸运,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都不存在强烈聚餐的氛围,因此自我量化的生活中,并没有很大的来自外部的阻力与干扰。冈田斗司夫在《记录式笔记》中也作了说明:这是一种适合像他这样既有文化又有闲心的人的减肥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