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心理咨询的句子

关于心理咨询的句子

编者按:关于心理咨询的句子,精心整理而来,如有错误或者句子推荐,欢迎留言评论。

1、一个自卑的人会有哪些典型的表现呢?第一,他们可能非常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偏执地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第二,他们在看到别人犯错误时会迫不及待地批评讽刺攻击,因为对他们来说善意和包容是软弱无能的表现。第三,自卑的人因为自我评价随时受到威胁,所以他们所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自我感觉良好。 ----Steve Shi

2、儿童心理专家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而孩子心目中的评价是非标尺也是很鲜明的。有的孩子有偏激固执的倾向,就会将家长不经意的这些话放大,认为爸爸妈妈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愤怒、逆反的心理(虽然当时不一定表现出来),这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后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甚至穷凶极恶的人。

3、Nathanson认为羞耻应对是一种稳定的个人特质,并且根据引起羞耻感情境确定了羞耻应对的4个维度:回避(回避指个体否认自己体验到羞耻感,并尝试让自己体验到中性或积极的情绪,如个体可能通过玩笑等方式阻止自己体验到羞耻感。比其他更加正性的应对方法,个体比较少产生负性情绪感受),攻击自我(攻击自我指个体体验到羞耻感,同时尝试将这种羞耻感内化,被试倾向于对自己发怒或轻视自己,其行为倾向是自我指责,顺从于别人),攻击他人(攻击他人指个体体验到羞耻感,但并不能接受这种情绪,企图使他人同样体验羞耻的情境,个体主要通过令别人也感到羞耻来维持自己的自我形象从而将羞耻感外化),退缩(退缩指个体承认体验到羞耻并试图逃离羞耻情境,个体体验到的情感是消极的,相应的情

4、如果产生了负性情绪,不要去抑制、否认或掩饰它,更不要责备自己,对自己生气。要先坦然地承认并且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不论它是沮丧、愤怒、焦虑还是敌意。
人产生负性情绪是很正常的,它提醒你对现状要有所警觉,是改变现状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成绩差而沮丧,他就不会想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不为和别人的矛盾而苦恼,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需要调节。
所以,不要怕产生负性情绪,也不要否认或逃避。要首先接纳它,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引起负性情绪的问题。
参考句式:“不论我产生什么样的负性情绪,我选择积极地正视、关注和体验它,我将从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问题,并给以建设性的解决。” ----杨光

5、自卑的人由于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认同,因此特别在乎他人的看法。大多数自卑的人往往很敏感,而且心理特别脆弱,他们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易怒点。一些在普通人看似很正常的事情,在自卑者看来可能就是对他的侮辱或嘲讽。因此他们更容易被激怒。

6、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自我陶醉源自幼年受辱的经历。因蒙羞而造成的伤害,正如希特勒恐怖的报复行为,经常会蔓延开来。蒙羞的成人通常要发泄情绪——正如菲尔往杰克脸上吐了唾沫,而蒙羞的孩子可能再去羞辱其他孩子,而为人父母之后则是羞辱自己的子女。

7、自恋的父母会制造出自恋的孩子。自恋的父母非常在意外在的成就、面子、荣耀、地位等,他们一生都会为了这些而努力奋斗着,他们同样会把这种需要加诸在孩子身上,变成一种期望(在关心的名义下)。另外,自恋的父母缺少同理心,很少能对孩子的感受与需要予以尊重和理解,而是会要求孩子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在他们潜意识里,孩子只是满足父母需要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外在可能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这些关心都是他们自恋需要的延伸)。在跟这样的父母相处时,孩子的自恋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仍处于原始而强大的状态,所以也会成为一个自恋的人。 ----俞林鑫

8、当一个人超过或打败了对手,这既是对他人的一种攻击,也是自恋的满足,但对于一些人来说,打败别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而是要承受被报复的恐惧,以及折磨人的内疚感。有些人害怕超过别人,不是说他们不想,而是不敢。

比如下面两个例子:

一个人考上了名校,亲戚朋友都来祝贺,他一方面很高兴,但却表现得非常谦虚,一个劲地抹去这个成就的价值。比如,只是运气好,专业很普通,将来只能做些普通的工作。他以过分谦虚来自保,他害怕自己太成功了会唤起周围人的嫉妒或排斥。

一个高中生这次月考考得不错,之后的一个月里,她就会不怎么爱学习了,然后下次月考肯定考得差很多。几年的学习中,她的成绩总是起起伏伏,每次成绩好起来之后,她就会不自觉让成绩差下去。她很难 ----俞林鑫

9、高羞耻组的个体对羞耻事件很敏感,事件引起的强烈负性情绪往往使他们的注意范围变窄,固着于对事件后果的恐惧、后悔、焦虑中,并且会出现长期、持续的自责,对某些令人不快的行为过度反复回想,很难冷静下来分析事件的过程,也很难考虑利用自己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了减轻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们只有采取回避出现问题的情境、等待的方法,通过减少对外部环境刺激的接受,减缓应激源对自己造成的影响。隐藏感情是一种以情绪为中心的行为应付策略。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关注、询问,同样起到逃避问题的作用。祈祷是一种认知策略,这种方法通过改变表达方式起到调整情绪的目的。较高的羞耻情绪使个体很难直接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情绪,祈祷可以使他们不用面对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

10、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打骂的方式绝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只能让他的心理扭曲。一个心理残疾的人,远比一个生理残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层可怕。 ----尹建莉

11、被暴打的孩子,因为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保证它继续存在,转而形成很深的羞耻。

我被扇耳光;

我被吊起来打;

我被皮带抽;

我被推倒在地。

我的身体,我尊严的承载物,都无法得到一丝一毫的尊重。我不知道我还有什么值得别人尊重的,我大概就是应该被这样对待的可怜虫-向攻击者认同。 ----栾晶

12、精神暴力下成长的孩子,最初是精神暴力的牺牲品,长大后,如果没有干预治疗,会如同其父母一样,将这种精神暴力施加给他们的孩子,并且,这些行为也会代入其人际关系互动中,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这是其不可避免的后果。

13、有自卑情结的人,任何价值被贬低的情景(比如比较、竞争、排名等),都会唤起他们强烈的焦虑反应。防御自卑,体验到自我价值变成了他们的核心需要,“我是否是一个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人”是他们的核心冲突。 ----俞林鑫

14、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声叱责,这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用大声叱责(家庭中还有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尹建莉

15、拒绝别人是需要力量的,这种力量来源于人的自主性。一个有充分自主性的人,能够确认自己的选择与主张,当然会有拒绝别人的力量。相反,一个缺少自主性的人,往往会顺从地接受那些他们内心抵触的要求,因为他们很少有力量去对抗他人。当他们总算鼓起勇气拒绝了别人时,马上会产生内疚、焦虑、自责、羞耻等负面情感。对于缺少自主性的人来说,任何选择的情景都会让他们寝食难安。

一个男孩重复了某种模式。A和B是他所喜欢的两个女孩,不过他更喜欢A,两人有时会互送礼物,感情即将水到渠成,等待着窗户纸被捅破的那一刻。有一天,B突然向他表白了,男孩因为更倾向于A,于是便礼貌的拒绝了B。B很伤心,B的伤心让男孩不知所措,并感到非常难过。于是男孩心软了,他开 ----俞林鑫

16、Gilligan说,“羞耻感,是一切暴力(无论是针对个人的暴力,还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暴力)最初也是最本质的起因。”愤怒、攻击、暴力都是一种不良习得的、对羞耻这种过于痛苦的感觉的应对策略。用愤怒这种看似强大有力的情绪,来遮蔽令人无力的羞耻感。为了应对羞耻,个体把内部对于自我的苛责,外化到了外界和他人身上,然后对这个外界和他人感到愤怒、加以攻击。这种感觉,要比纯粹的羞耻感好忍受一些。

17、许多沉迷于游戏的人,深入了解之后不难发现,他们存在着人际关系、自尊调节、情感调控方面的问题。人际关系是人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那些自尊不稳定的成瘾者而言,人际关系恰恰是他们痛苦的来源。作为一种社会比较的情景,人际关系容易产生种种自尊受挫体验,再加上成瘾者在情感调节上的问题,人际互动带给了他们诸多的痛苦。于是,这些人回避真实的人际接触,通过沉迷于游戏,去补偿现实生活中自尊的损失,并以成瘾行为去表达那些未被言语化的情感。 ----俞林鑫

18、对于自卑者来说,任何证明自己重要的信息,都会缓解他们潜在的焦虑并感到开心。比如,发言得到了赞赏,成绩超过了别人,得到了领导的赏识,都会让他们体验到强烈的自尊满足。相反,别人轻微的忽略、缺乏关注,或者排名落后、竞争失利等,都会让他们体验到强烈的受挫感,并不断闪现各种自我否定的想法,以及对未来的忧虑。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自我状态,经常会在很好与很差这两极中摆荡。 ----俞林鑫

19、愤怒可以防止人们认识到自己受到了伤害,但是,这种伤害和 羞耻需要医治。许多人建议我们要以牙还牙,勇敢地面对伤害我们 的人。然而,尽管有时这种方法有帮助,但并不总是如此。内心里, 我们仍希望自己被爱,被赞同。我记得,我的一个病人曾在另一位 治疗师那里,花了很长时间学习如何勇敢地面对虐待她的父母。然 而,她还是感到抑郁,对人缺乏信任感。她真正需要的是为自己失 去的童年而痛苦,允许并接纳自己的这种脆弱的情感。 ----保罗·吉尔伯特

20、人是语言化的动物,这意味着,语言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的价值感、个性特征,以及诸多的心理伤害,很多时候是在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我曾在一篇回答中说过心理学家库利关于自我的定义:“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这个定义表明,他人的看法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感知,虽然他人的看法也是在经过自己的加工之后形成的。

许多抚养者在生气时,会使用带有侮辱性的语言,这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感知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前面一个回答中提到奶奶对孩子的评价:“你这个人怎么这么阴阳怪气,死气沉沉的!”;“你有什么用!找个东西找不到,你是不是眼瞎!” 这两句话中能看到奶奶对孩子的定义: ----俞林鑫

21、一个具有人际羞耻感的人,会对他人的批评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冲突过度敏感。具有人际羞耻感的人易于生气、恼怒,也容易屈服。他们愿意掌握人际交往中的控制权,不喜欢批评。他们常无法坦白承认自己的弱点,因为他们害怕,如果他人意识到他们的弱点,就会轻视他们,认为他们软弱无能。 【事实上被轻视的责任并不完全在你的身上。】 ----保罗·吉尔伯特

22、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孩子承受了皮肉之痛,更严重的是使他们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调查表明,未成年犯离家出走,有一半以上与父母打骂和责备有关。
儿童早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一个“学习期”,父母的暴力行为会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父母一言一行、家庭气氛、育儿方式、父母关系等都影响着孩子身心发展。每个暴力动作都会给孩子留下长久而深刻的印象。当他和别人发生口角时就会容易发生冲动,使用暴力动作解决问题。作为家长,一定要约束自己,不要给孩子做出攻击性的示范行为。

23、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的努力失败时,常会为此感到羞耻。如果我们以此来评价自己,并进行自我攻击的话,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理论上,如果我们不进行自我攻击,轻度的羞耻感是可以克服的。因此,当你为自己的失败感到局促不安时,你应查看自己是否在进行自我攻击,同时调动你的理性/同情性思维,使其发挥作用。 ----保罗·吉尔伯特

24、在抑郁状态下,关注受伤感比关注愤怒本身更有意义。如果 我们只关注于愤怒,我们将会忽略愤怒是与某种情绪敏感性相关 联的这一事实。
事实上,我们利用愤怒勾勒出我们对于被抛弃、被忽视、被 伤害的深层恐惧感。抑郁状态中,愤怒的背后常常是创伤,对我 们为创伤经历感到悲痛、羞耻。如果一个人能够修通自己,悲痛、 愤怒与抑郁症状都会减轻。 ----保罗·吉尔伯特

25、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爱发脾气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内心脆弱又好斗。孩子长大后,脾气也很暴躁、为人苛刻,严重的很可能出现神经质倾向。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为人父母时,也会继承父母的坏脾气,出现“发泄伤害、复制暴力”的情况。这时,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坏脾气的牺牲品。试着将发脾气换做沟通进行,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与其发火动怒,不如好好沟通。要知道,“以情理教育”,比大发雷霆效果好的多。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如果孩子这样做,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让感情自然顺利的流动。这样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管教。让家中充满感情和沟通

26、生气就是愤怒。一般说来,人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才会产生愤怒情绪。所谓伤害,包括身体的伤害,言语的攻击,损坏你的东西,搅局,砸场。朋友、学生和病人都没有给我造成这样的“伤害”,我为什么要生气呢?他们只是不符合我的期望而已。自体心理学称之为“自恋性愤怒”。
我们常常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象使用自己的身体那样使用别人,这叫“自体客体”。如果用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就会有挫败感,从而愤怒、生气,这就是“自恋性愤怒”。自体客体和自恋性愤怒是人际界线不清。 ----老黄

27、自我意识是羞耻带给我们重要问题之一,它对我们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它能使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自我,意识到我们如何为他人而生存。自我意识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事实上,羞耻使我们好像成了自身的旁观者,我们注意到自己的脸红了,声音正在发颤,谈吐无聊。羞耻感使我们监视自己的外表和行为,并对应做出消极的评价。我们会认为:“噢,我没有做好,别人会认为我很愚昧,我在自欺欺人,我真蠢。” ----保罗·吉尔伯特

28、一切愤怒都源于自恋受挫

29、“精神暴力”对孩子会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暴发性人格”,对社会和他人在言行上采取过激行为。

30、自我理解
将自己现在以及过往的行为与你的创伤经历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可以更加悲悯自己,再次审视自己时,不再那么自责与愤怒。如果你很难去做这样的连接,或者你无法一个人独自去面对过去的创伤经历,你或许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陪伴,帮助你看见。
当你看见了过去与现在正在发生的行为模式之间的联系后,你对于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尽管我的很多做法为他人也为自己所不耻,那正是自己做出的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生存技能,那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比如用喝酒去缓解焦虑,用性去寻找抚慰。
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上,我们会尝试把症状与我们自己分开,症状才是问题,而我不是。这时我们才能够以理性与观察者的姿态去看看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它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 ----任丽

31、别人比自己好,会唤起自卑者强烈的嫉妒心理。自卑的人很难跟比他优秀的人相处好,他们在面对那些优秀者时,要么回避,要么排斥。内在强烈的嫉妒心理阻碍他们与优秀者走近,他们会把自身的敌意投射到优秀者身上,认为对方鄙视自己。 ----俞林鑫

32、在孩子坚持自己的表达时(需要某个礼物,反抗父母的要求等),如果父母能够尊重的同意或妥协,即使不同意也指出合理的理由,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一次次地得到保全,这会有助于形成稳固的自主性,不会有丧失自主性的恐惧。相反对于孩子自主的表达,父母经常采取拒绝、忽视或嘲弄的态度,那么一次一次地互动中,孩子经常会丧失自主性,经常体验到羞愧或怀疑的感觉。这些人在表达自主的要求时(比如表达某种需要,对别人提要求,呈现自己的见解等),会唤起幼时重复体验到的羞愧体验,自然会回避表达。同时,这些人对自主性受到威胁的情况又很敏感,容易把一些正常的要求都当成是对自主性的挑战。比如,对于老板布置的工作任务,他们会非常排斥,要么推诿拖延,要么心怀不满的抱怨,但又不敢于直 ----俞林鑫

33、羞耻感对人的压制常常是通过内部折磨者进行的。它会向你传递诸如无能、无用、糟糕、软弱等情绪和观念。内部折磨者生存于抑郁状态下,靠抑郁提供能量。这好比科幻电影中讲述的一样:魔鬼或狮子以恐惧为食,男女主人公意识到,如果他们不恐惧,这些邪恶的东西就不会生存。 ----保罗·吉尔伯特

34、霸凌的原因包括家庭教养模式,我们时代发展对于竞争的推崇,人性本质中那些恶的激发,小团体亚文化的影响等等。其中一个典型的霸凌形成土壤就是过高的回应或没回应,再或是伴有是过高的要求。也就是养育者的过度保护、过度纵容,或者是过于严格;而对于被霸凌者,他们一般都是比较顺从、消极的。他们童年遭遇的最大的创伤就是情感忽视。

35、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妳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妳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妳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妳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妳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妳量身打造的礼物 ----张德芬

36、Scheff 和Retzinger在1991年提出,羞耻感只有在人际互动的情境中才会被体会到。Goffman提出,我们在社会互动中最首要的目标,就是受到尊重和避免尴尬。社会互动中,我们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担忧会升高,从而更容易感受到羞耻感。人们尤其容易在亲密关系中体会到羞耻感。

37、脾气暴躁的人是因为内心太脆弱,
傲慢的人是因为内心太自卑,
怕吵的人是因为内心不安静。
这个世界是我们内心的缩影,修心为上。

38、当你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和别人作比较时,你就应该警惕了,因为它反映了你的自卑感,你试图跟人比较来获得优越,或者重复那种低自尊的感受。所以,跟人比较并非是一种积极行为,而只是补偿自卑的心理防御。那么,当觉察到自己在比较时,不妨放下这个想法。

重要的是跟自己比,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看到自己新的突破。正如有位网友所说的“跟自己比,你永远都不会输”。 当你减少了跟人比较的行为习惯之后,你的价值会更多地被你体验到。 ----俞林鑫

39、研究者发现,自尊稳定性差的人很关心外界的评价。具体的说,稳定性差的人对别人对他们的反应非常敏感。当朋友和亲属批评他们时,他们的自我感觉就趋于糟糕,而当得到了积极地反馈时,他们又会趋向于自我感觉良好。他们更可能为了讨好别人而行事。
自尊稳定性差的人会更容易感受消极情绪,比如生气和抑郁。多年以前,研究者就发现自尊与抑郁有关联,低自尊的人与抑郁程度高相关。但是还有研究发现自尊稳定性也与抑郁相关,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决定个体在压力事件中的抑郁反应时,自尊稳定性要比自尊水平更重要。

40、心理学家Kohut说,内疚者是他自己命运的制造者,而羞耻者却是环境的受害人。内疚来源于自己做出的行为,因此虽然体会着负面的情感,内疚者还是能感受到对自身的控制感。

在造成内疚的情境中,内疚者自己是行为越轨者,Ta害怕来自正义、道德的惩罚。而在造成羞耻的情境中,缺失的是对于“造成羞耻”的施害者的惩罚,羞耻者所害怕的“惩罚”是失去与那些重要的他人之间的链接(例如害怕被讨厌,而归根结底很多羞耻者在最初都是恐惧会失去父母的爱)。我们不难看到,这两种体验里,后者显然是更无力的。施害的角色总是比受害的角色更多感受到自己有力量。

尽管在内疚中,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对另一个人的责任,感受到自责、道德背负以及自我批评。但Ta同时也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有

41、是自尊心强的人就越是自卑,越是自卑的人脾气就越是古怪。自卑是因为其自尊受到了威胁,古怪的脾气是为了掩饰受挫的自尊心所延伸出的自卑

42、如果家长忽视孩子自尊心的存在,常常对他们批评指责、甚至打骂,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常在孩子朋友面前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谈论孩子的糗事,会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头。
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孩子养成报复、自卑的不健康心理。
合格的家长,应该懂得照顾孩子的「面子」,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 应该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坚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孩子成才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逐渐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

43、所有敏感的信息,都对应着一种脆弱的心理内容。自尊脆弱的人,往往更能觉察别人贬低性的信息,别人只是轻微的不耐烦都会让他极度受挫。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反复经历了被人贬低。因此,这些人的自尊均未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缺少一种调节自尊的能力。于是,每当与贬低有关的信息呈现时,便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受挫体验,并做出具有攻击性的解读和反应。 ----俞林鑫

44、如果你认为自己对某些负性事件的发生负有责任,并感到羞耻的话,你应当参看“责任圈”图(第八章),找到当时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其他可能因素。即便是最令人不快的事件,诸如儿时被虐待过,你都会发现它根本不是你的过错。例如,可能是施虐者年龄比你大、自控力比较差,或者威胁了你,而你没有人可以求救或倾诉;或者你只是很迷惑,想尽力获取他人的爱。
如果你伤害了他人,要诚实面对,不要自责。或许你是无意的;或许你当时的压力太大;或许你先受到了伤害;或许你正面临某困难;或许你很迷惑、不知道该做什么,或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伤害性;或许你是因为过去的创伤想去报复……
有时,我们不得不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原谅自己、宽慰他人,并且立下不再伤害任何人的心志。在理想的世界中 ----保罗·吉尔伯特

45、”恼羞成怒”,这个词非常形象地诠释了那样一种心理状态。因为内心的极度的羞愧而变得愤怒,并对于他人的行为进行贬低、指责、嘲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因为羞耻所带来的痛苦的体验。

46、又如愤怒:通过愤怒、攻击的方式去对冲在羞耻中感觉到的被揭露感、无能感、被排斥感。用愤怒和攻击去压抑羞耻很可能是潜意识的。例如医生问了患者很多私人信息,但对患者并没有适当回应,患者觉得“被揭露”;例如患者就诊中,医生“爱理不理”,患者感觉到了“被瞧不起”。这两例患者很可能都以“不负责任”为由去投诉医生,甚至他们在意识层面体会到的就是气愤于医生的不负责任,羞耻已经被成功处理而藏在潜意识中了。医生如果不十分敏感,很难体会到这样的愤怒来源。

47、如果我们对某人或某事深怀不满,我们也会感到自己是—个 “受害者”。这种附属地位会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对生活的控制感。 我们会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感,这使我们无法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宽恕(放弃报复动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宽恕他人时,我们对自己说:让—切成为过去,我不再是这事件的受害者。我的—位病人曾这样告诫自己,给自己宽恕的勇气。她给 了自己一次掌管生活的机会。宽恕不是软弱,一些人体验到:“让往事成为过去”会给人如释重负之感。
宽恕我们自己,意味着用同情的心对待自己。你不应要求自己完美无缺,永远不犯大错误。许多宗教都强调了宽恕的重要,例如,佛教有一种被认为“慈悲”的修行,用来帮助人们学习如何 同情自己、宽恕他人。 ----保罗·吉尔伯特

48、皮鞭不只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毁损孩子的心灵,会在心灵中投入最阴郁、最卑鄙的阴影:畏缩、怯懦、仇视人类和虚伪。 ----苏霍姆林斯基

49、追溯人的成长,表现欲本来是婴幼儿天生的心理需要,每个人都渴望被赞赏、被喝彩、被肯定。一个幼儿骄傲地把新做好的积木造型拿到妈妈面前,他渴望妈妈的赞赏。当他得到这种满足时,便能感觉到一种胜任感和自信心,这种感觉让他更乐意去展示自己。相反,抑郁的妈妈心不在焉,嫉妒的妈妈贬低了孩子的成就,挑剔的妈妈指出哪里哪里做得不好,那么这个孩子便会体验到失落和沮丧。反复多次之后,表现欲可能会被压抑了。 ----俞林鑫

50、一些抑郁病人在冲突过后很难取得和解,而那些争吵不断的家庭,经过事后良好的和解,彼此越来越尊重对方,很少陷入抑郁。当我们争吵后彼此和解,我们的愤怒和激动情绪都会降低。我们的近亲大猩猩似乎比我们更善于和解,研究表明,冲突过后,它们常聚在一处彼此拥抱,很少长时间地冷战。
那么,为什么对于有些人,和解如此困难?其中一种原因是,他们小的时候,父母没有教会他们如何与人和解,因此,长大以后,他们会为和解而感到难为情。他们和他们的伴侣都不知道,当如何迈出和解的第一步。另一种原因是,双方都是不占上风不罢休:他们必须赢,保持他们的权威地位,提出和解被他们看作是自动投降的表示。 ----保罗·吉尔伯特

51、除了社会压力以外,父母的养育方式则对更原初的婴儿个性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忽略甚至存在精神和/或躯体虐待的,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其稚嫩的心灵忙于修补各种伤害,没有足够的力量和空间继续更好地向前发展,则会停滞在某一阶段。甚至为了逃避痛苦,而将好与坏完全割裂开来。例如一个男孩儿有个酗酒的父亲,经常打他。当这个男孩儿带着伤缩在角落里的时候,他的内心会幻想一个负责任的、宽厚慈爱的父亲来抚慰他,幻想里只有美好而没有伤痛,也只有在幻想中,他才能够暂时性地逃离现实的残酷。等到他长大以后,他会把他的理想化投向类似于他幻想中父亲特质的人,而把恐惧与愤怒投向类似于他现实中父亲特质的人,而无法如实地看到他们自身更丰富的品性。

52、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对父母的依赖就是不可替代的,他们不只需要得到父母的爱,更需要父母可以使他们感到安全,安全感是生存的基础。在情绪暴力下的孩子,丧失的不仅是爱,丧失的更是安全感。那种冷冷的暴力足以将孩子的恐惧激化到最大值。对于孩子,这种感觉就像是被扔在了冰窖里,或者被推到了悬崖边上,再后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说白了,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说,就像是看到了死亡。所以,极端的恐惧使孩子不得不屈服于父母。

53、自恋的满足得通过他人来得到,当孩子的被欣赏、被肯定、被回应的需要(这些就是自恋需要)能够被父母恰到好处的尊重和满足时,那么他便会感觉到自己是有活力的,自信的,与此相伴的是这种需要的降低并慢慢发展为健康的自恋(能承受满足的受挫,有适度的雄心与抱负)。相反,如果孩子的自恋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这种需要仍然处于原始的、幼稚的状态(原始自恋)。原始自恋会努力寻求满足,主要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显性自恋,表现为自负、夸大、自我表现的、渴望被关注和崇拜的;显性自恋者夸大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对失败的恐惧和自卑的情感,以及由于受挫而产生的强烈的攻击性。另一种是隐性自恋,表现为缺乏自信和主动性,模糊的抑郁的感受,对工作或学习缺乏热情,以及对他人潜在的敌意,隐性自恋 ----俞林鑫

54、不少父母虽然疼孩子,但不够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抽屉也是公然“检查”。还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公共场合揭孩子短。长期下去,孩子会变得不自信、缺乏安全感,长大后可能没主见,刻意迎合他人,还可能走上叛逆的极端。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的选择;孩子犯错误不能拿人格说事,要就事论事。

55、情绪体验羞耻感
有时,我们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我们害怕自己的感受被他人知晓。我们会为自己的焦虑、害怕或抑郁情绪感到羞耻。同样,我们也会因自己的愤怒情绪感到羞耻,好像拥有这些情绪会令我们不完善、不可爱一样。
许多年来,爱里克一直受严重的焦虑情绪所困扰,他不敢参加聚会,害怕别人会发现他的焦虑情绪,他为此深感羞耻,甚至不愿向妻子提及。最后他崩溃了,陷入抑郁状态无法工作。直到此时,人们才发现他有着长期的患病史。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告诉他,真正的男人从不焦虑,他们是坚强无畏的。当爱里克为上学而感到焦虑时,他父亲根本不考虑他的感受,逼迫他上学,还嘲笑他。因此,当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学会了不谈及亦不显露自己的焦虑。 ----保罗·吉尔伯特

56、表达需要,既能增进与他人的联结,又能增强自尊。在合适的时候,不妨主动表达需要,如果需要受挫了,有条件时让对方知道你的痛苦。是需要的满足,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增强了,因为需要未满足而产生敌意也减少了。

面对自己的需要,意味都会承认自己的局限,这种真诚的态度却接近了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开启了获取自尊的简单道路。自卑者总执着于“被需要”,而不敢让别人知道“我需要”,通过过度努力来防御自己的需要,恰恰远离了自己。所以,通过需要来让别人感受到自己,以拥有一段平等与相互满足的关系,是自卑者更要去尝试的。 ----俞林鑫

57、自恋者把一切都当成是针对自己(的攻击),因为在虚张声势的表象下,潜伏着深刻的自我嫌恶——他们需要持续的外部赞赏来支撑自己。

58、自恋型父母与子女的互动
如果自恋型父母有多个子女,一般会有一个完美的子女和替罪羊子女,这会引起兄弟姐妹间的摩擦和嫉妒
完美的孩子,是自恋型父母的延伸,他们什么都没做错,甚至是一点点成就都能让父母赞赏备至。
作为替罪羊的孩子,得为家里所有的问题负责,替罪羊怎么做都不对,做什么好的都忽略。
这种不同对待方式将引起争执,而这样又为父母提供了介入调停,控制全局的机会
自恋型父母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一定所有父母都有,但非常常见
自恋型父母无法产生同理心,也不知道如何建立有意义的关系,由于他们对掌控的个人需要,他们根本不会顾忌他人的需求,这使得他们无法理解满足子女的情感和生活需求
自恋型父母拥有子女的所有成功,在他们心中,他们为子女牺牲

59、人格障碍不是精神疾病。
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疾病的名称,而不是疾病单元。这一组疾病包含哪些疾病尚无共识。目前公认的论点为,如偏执狂、偏执状态、急性妄想发作等。这些患者意识清晰,有固定的持续性妄想,人格保持相对完整,社会功能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良好。

60、什么是羞耻感?

羞耻感是生动而痛楚的。它有时和被羞辱、被嘲笑、怯懦、尴尬、无法成功面对挑战的感受相关。

它是一种直接针对自我的情感,它让我们贬低自我的价值。羞耻中的人认为自己"worthless"。很多时候它不需要以“我做了不好的行为”为前提。一个人可以在什么都没做的时候仅仅为自身的存在感到羞耻。

在羞耻感中,一个人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是“分裂”的——想象当我们处在另一个人的眼光下——羞耻中的人的自我意识就会有这样的分裂,自己永远处在自己的眼光下。

61、很多父母都喜欢用打骂这种方式教育孩子,觉得这种方法简单好用,但殊不知以暴制暴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你的暴脾气却已经不知不觉的“遗传”给了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有两种可能:要不喜欢暴力,要不奴性十足!

62、网络暴力是精神上的袭击

63、一般来说,比较失败带来的自卑体验并不会对人造成明显的伤害,甚至这些轻微的伤害还会锻炼一个人,使个体形成更加成熟的自尊调节能力。给人的自尊造成严重伤害的是那些在年幼时发生的带有嘲讽性质的自尊伤害经历,比如,因某些缺点或不足被人奚落、嘲笑、排斥、当众羞辱、流言蜚语等,此时,会形成一种创伤后的自卑情结,这些人的自尊稳定性、自尊调节的能力存在明显的问题,也因此对于自尊受损的信息过度敏感。那些与自尊有关的信息,都可能触碰到自卑者自尊的伤口,并活化创伤反应,并体验到强烈的受挫和焦虑。 ----俞林鑫

64、偏执型人格障碍:以明显的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它的特点是:①敏感多疑:往往把别人无意甚至可能友好的行为表现,误解为怀有敌意或轻蔑,或者没有足够的根据猜疑别人对自己的伤害。②有一种将周围事件解释为具有某种“阴谋”的不符合事实的先占观念。③极端地自信、 自负、自尊心很强。④固执己见,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正确的, 听不得不同意见,不相信反面证据。⑤记恨 ,对拒绝 、侮辱、伤害不能宽容,耿耿于怀,将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⑥个性强 、主观性强、工作能力强 、好与人争辩 ,并固执地追求个人的利益或权利,不相信别人 。⑦易产生病理性嫉妒信念。

65、一个幼时的种种情感或要求能被抚养者尊重的回应的人,有助于形成自我认同的状态。相反,一个幼时的需求或情感总是被质疑或否定的人,比如经常被责备为不听话或不懂事的人,往往容易自我认同不稳定。这些人特别想实现理想自我,因为他们潜意识地认为只有实现了理想自我才能被人赞赏。他们在做选择时往往左右摇摆,患得患失,执着于成为最好使他们过于谨小慎微了。 ----俞林鑫

66、记住,当孩子向你倾诉愤怒之情时不要作评判,尤其是当愤怒指向你时。你的支持会告诉他/她:正确地表达愤怒会使人更有力。

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要知道愤怒并不是“不良”的情绪,我们的生存依赖它。当身体受到威胁时人们会生气,当尊严被损害时人们会生气,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侮辱或贬低时人们会生气,当追求目标受挫时人们会生气。生气使我们有机会了解我们人格中隐藏的可爱的一面。发泄怒气的做法是有好处的,它会使被压抑在心底的强烈情绪释放出来,使身体和心理都受益,并且不会伤害到其他人。

67、在一个充满暴力、充斥吵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其生理、心灵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大多数会有恐惧、焦虑、孤独、自卑等心理障碍,对家庭和婚姻缺乏安全感,对父母失去尊敬,影响其学习生活。长大后有暴力倾向的比例也会比其他孩子高得多,有的甚至会有厌世心理,严重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68、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童年,不管是小学或是初中,经历过校园霸凌的人,其中很多在成年以后会发生严重的创伤后精神障碍,甚至是一些精神病症状。比如有些人会觉得别人对自己有特殊看法。Ta 走过人群,别人的言谈举止分明就是嘲笑 Ta,其他人都在议论 Ta……等等一些对于关系的妄想。

老师、家长们在霸凌事件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大人们的不同处理对霸凌的影响也会不同。比如那些实施霸凌孩子的父母,他们往往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霸凌行为,甚至有一些老师,他们会说这就是孩子之间的打闹,是很正常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这样,别大惊小怪。

69、在《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一书中,作者分析羞耻感为什么难以摆脱,我发现的确是这样,对于强大的父亲,责备自己比面对父亲在教育方式的蛮横无理要容易的多,弱小的我几乎没有与父亲争辩的能量,我只能怪罪自己是我做的不好,没有把妹妹带好。
而这样的一种模式在长大后,我会发现自己有一种惯用的模式,就是有什么事情宁愿自己扛,从不张口求人;事情的结果不如人意,或许更多的是环境的因素,总习惯将所有不成功的因素归咎于自己,自责与自我贬低,无法看到自己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正性的东西。
这仅仅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个小小的例子,我看到了过去这种被粗暴对待产生的羞耻感所给我带来的深远影响。其实,父母是爱我们的,但他们的方式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我们

70、竞争意识有时能导致嫉妒,我们无法容忍他人在某些领域超过我们。艾里克斯是一个学习心理治疗的学生,很能干,却从不听从我的指导和建议。他使我怀疑我的建议是否有批评的成份。他对于我的每一条建议,都采取防御的方式,对其进行反驳。过了一段时间,我不得不承认,他惹火了我。他未从我这儿学到任何东西,似乎看不起我所教授给他的技巧。我向他指出,他看起来想不通过艰难的学习,直接成为一名“伟大”的心理治疗专家。
通过几次艰难的交流,他认识到,小时候,父母对他充满了完美主义和竞争意识的要求。父母不允许他失败,所以在他的观念中,如果我教导他应当如何提高自己,他会由此认为自己“不够好”。 ----保罗·吉尔伯特

71、羞耻感的成份非常复杂,
包含:
自卑感、敏感的自我意识【对于某种情绪的过激反应】、愤怒、被压抑感以及恐惧感。
也包含一些家庭观念。【思维方式】。
强烈的羞耻体验往往包含两种感觉,
其一是异常感,其二是自卑、自我缺陷感。
我们常感到:“如果别人发现了我们的缺点,他们会讥笑我们,对我们感到愤怒并排斥我们。”从这一点上说,羞耻感是丧失认同感的极端表现。
有时,我们会感到自己完全被羞耻感击垮了。我们能真实地感到,自己成了别人品评、判断的对象。
羞耻不仅会使我们感到自卑、软弱、糟糕透顶,而且还会让我们体验到某种威胁感。
如,我们感到某些对我们很重要的人将离弃我们(如果羞耻被他人发现,人们将不会再帮助我们,不再做我们的朋友

72、当人们缺乏自信时,他们在冲突面前要么过分屈服、恐惧,很快败下阵来,要么支配欲过强、充满攻击性。 ----保罗·吉尔伯特

73、因为自尊受挫后的愤怒,有些自卑者往往有着报复性胜利的需要。那些想让别人臣服于自己的人,有着被忽略或不被重视的过去,那么,通过成为霸主,成为非常重要的人,就打败了想象中的对手,宣泄了幼时被压抑的愤怒。
有些完美主义性格的人,背后有着打败别人的强烈需要,他们存在着大量压抑的自尊受挫后的愤怒,并期望有朝一日报仇雪恨。内心的幻想是:当自己成为世界顶尖时,所有人都只能仰视着他。 ----俞林鑫

74、自卑感过重的人有时会表现出自大和不可一世的样子,这是由于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很差,自己也不能容忍自己,想在意识上克服弱点,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75、弄清楚羞耻与内疚的区别也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前面所说,羞耻包含了被认为低人一等、没有价值或在某方面很糟糕,羞耻直接危及到人的自我感觉。内疚则关注于他人,我们认为自己伤害了他人,希望有机会弥补。羞耻使我们隐藏某些东西,而内疚使我们想去弥补某些东西。
有时,羞耻与内疚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贝蒂打了自己的孩子,她为此深感内疚。然而,她无法主动修补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因为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没有认真考虑自己打孩子的原因,只是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甚至不是一个好人。羞耻感阻碍了她认真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使她无法在今后做得更好。
当我们表现很差的时候(我们时不时会那样),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使用理性/同情性思维设想这件事是否能避免,并结合当 ----保罗·吉尔伯特

76、自恋问题存在于很多精神疾病中:心身疾病,癔症,强迫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事实上没有什么精神疾病是不带有自恋问题的。

77、每当彼得不能完成工作的时候,都会向自己大发脾气。当生活出现问题时,他会责备自己没有能力、缺乏男子气。他的车坏了,他会想:如果自己是一个男子汉,就应当懂得机械常识,把车修好。他不愿自己把车送到修车厂,以避免向修理工人显示自己的无能,因此,他经常让妻子替他送。
以我个人为例,较差的英文水平常成为我羞耻的根源。有阅读障碍的儿童也经常体验到羞耻感、自卑感和缺陷感。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的努力失败时,常会为此感到羞耻。
如果我们以此来评价自己,并进行自我攻击的话,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理论上,如果我们不进行自我攻击,轻度的羞耻感是可以克服的。
因此,当你为自己的失败感到局促不安时,你应查看自己是否在进行自我攻击,同时调动你的理性/同情性思维 ----保罗·吉尔伯特

78、我们之所以习惯于在一种自我责备和攻击中去努力,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就是常常处于一种被责备和攻击的努力状态里。

如果你考试考得不好,父母或者老师有时会羞辱你,你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羞耻感。

你当然不会接纳这样的自己,你觉得你的父母也不会接纳这样一个你。

于是你必须学习,你必须考得更好以避免再感受到被羞辱和不接纳的痛苦。

于是你背负着攻击,努力学习。

后来,你在人格中内化了“不接纳不够好的你甚至会羞辱你”的父母,然后你开始把这种父母对你“永远不够好”的挑剔和攻击,转变成一种自我攻击。

79、你或许已经发现了,上面各种例子中所描述的愤怒,均可被 看作是“羞耻性愤怒”。其中,愤怒是对被贬低、被排斥的防御性反应。事实上,在很多你感到愤怒的情境中,羞耻都可能是你情绪的一部分。当你为羞耻而感到愤怒,并为愤怒进一步感到羞耻时,你会陷入羞耻—愤怒的恶性循环。要摆脱这一循环,首先必须停止自我攻击。 ----保罗·吉尔伯特

80、当人的自尊受损时,愤怒是常见的情绪反应,所以低自尊者(也就是自卑者)经常会伴有愤怒的情绪。低自尊者容易嗅到被贬低的信息,甚至把别人的一些中性的言行都解释为对自己的贬低,并产生强烈的愤怒。所以与低自尊者相处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别人往往要小心翼翼地,生怕说错话或做错事而惹恼了他。

嫉妒是低自尊者容易体验到的情绪,由于对自身的不满意,所以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好,便会将对自己不满的情绪移置到别人身上,而产生敌意的嫉妒情绪。低自尊者会以让别人感到嫉妒的方式去处理自身的无价值感。一个女子习惯性地在咨询师面前夸奖别人对她的帮助,唤起咨询师对他人的嫉妒并责备自己的无能。她把自身无价值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唤起咨询师的嫉妒,以处理内在的自卑感。 ----俞林鑫

81、自恋症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释,起源于一种源于自卑感的压抑的防御心理,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式满足自尊,采取了封闭的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的种种虚幻形式,如名气、赞美、点击率,有时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唯一理由。

82、看来,幼时的成长环境太重要了,幼时缺什么,成年就会表现为过度敏感或过分贪婪。幼时缺少稳定抚养者的人,在关系中会显得过度依赖(或过分独立);幼时缺爱的人,会太在意别人是否喜欢他;幼时缺少被欣赏的人,会贪婪于外在的评价。同样,幼时的暴力经历也会导致他们对于冲突的过分敏感和排斥。 ----俞林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