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锦集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锦集

《为孩子立界线》是一本由Henry·Cloud&John Townsend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一):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

如果你是父母,老师或任何与孩子有关有交集的角色人物,这本书会帮助你觉察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帮助孩子从内在生发外界所要求的责任感,自制力和自主性。 如果你是成年人,处事没有责任担当,操控他人,控制关系,情绪问题,工作冲突等需要有突破与成长的,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实践操作指南。 结合众多的临床实际案例,发现这些心理问题中大多存在一个共同性——心理界限(也叫边界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任何有关责任与主权的困惑与混淆都是一种界限问题。就像拥有住家的人会在自己土地的四周建造有形的地界一样,我们也必须在生活生活上设立心理,肉体,情感,灵性上的界限,来帮助我们分辨什么是我们的责任,什么不是。 现今的家庭、社会充斥着太多边界感不清,不懂得在适当的时间向适当的人设立起适当的界限,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

从业12载的咨询师褚琳琳推荐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二):让孩子独立,你准备好了没?

过去我给学生讲课时通常这样举例,两岁的孩子有“万物有灵论”的心理,相信一切都有生命,这是他们自我中心的心理投射到其他对象上的反映,比如他用力摔门,你说门会疼他就会相信。如今,果果2岁半,我说“门会疼哦,它会哭的。”她说:“妈妈,它也没有眼睛啊,咋哭呢?!”(好吧,怪我多嘴。)

仅以此例说明我面临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鸿沟,因为人们总是问我,你是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是不是特别会教育孩子啊,我很惭愧地说我正在成长为一位好妈妈。因为无论你的理论是怎样,你在面对孩子时,看到的往往是自己,那些丑陋的、尖锐的地方都通过孩子的眼睛反射出来,就好像,我发现我特别不耐烦时的语气和表情都和我妈一模一样(妈呀,我从小最不愿意像你啦),然后立马我在孩子的眼睛里就看到了惊恐。甚至当我想给孩子唱一首歌、念一首童谣时,脑袋里迸出来的就是“月儿明,风儿轻,树叶遮窗棂”和“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为此我甚至怀疑我后来所受的教育都白扯,我老公说我“理念很先进,行为很落后”,指我对孩子发脾气一事,可见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的确是母亲情绪的平和。

读《给孩子立界限》,源于我觉得果果越来越懒、爱指使别人做这做那,然后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孩子有这个问题,我难辞其咎,因为我也是这样的,作为80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我是被父母伺候着长大的,家务活当然从没做过,高中时我吃早餐我妈还在给我穿袜子,然后到学校一问,原来大部分同学都这样,我的罪恶感立马减轻了,时至今日,我毫不怀疑,如果我说我手指头有点问题,我爸就很愿意喂我吃饭——作为缺乏母爱和关注的那一代,把自己爱的缺失全部投射到子女身上,我爸妈从来没意识到我已经三十多岁,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以致于当我的孩子哭了、我在一边看着她哭,我妈就会跑来指责我没有资格当一个母亲。在她的人生里,她一直在避免孩子承担任何责任、面对任何痛苦,但她从来没意识到如今我们的关系是混乱和让人痛苦的。

于是当果果每餐都要爬到我身上来让我喂着吃的时候,我开始看到我自己的行为:像个保姆一样地总是拿着水瓶子给她喂水;她手还没伸到,我就已经把东西递给她了;她打翻水杯就走了,我在后面拿抹布擦;每天晚上她去睡觉了,我一边跟她说着话一边抓紧时间收拾她的书和玩具……我成功地实现了从将军到奴隶的转变,但是我不禁想不论我读了多少书、有怎样的理念,如何尊重孩子的天性,如果我连让她生活自理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培养健全的人格(汗,也没有健全的人格)?

读这本书,感觉每一页都是对我这个从来没有界限的人的批评,因此我读得分外艰难,看几页就要停下来想一想,难道我的生活都是错的?我也藉此了解了西方人的教育理念为何与我们如此不同。按照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的叙述,中国人的信仰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体现了我们家族至上的精神内核,而时至今日代表家族未来的孩子就成了我们的众星捧月、当祖宗伺候的对象。而西方人之所以主张让孩子独立、按照圣经的说法,教育儿童,父母需将他带到上帝的面前,让神来教育他。而神教育他的方式,就是让他自己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圣经》: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这个法则的公式就是:给孩子自由,容许他作选择,然后照那个选择去处理后果。这也意味着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世界,认识自己的能力。

p87学习适当地运用能力会帮助孩子培养界限,成熟的人知道他们有能力胜过的是什么,无法胜过的又是什么,他们在首要的事上投注心力,放弃次要的事情。孩子需要知道他有能力去做的是什么,没有能力去做的又是什么,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何在。

孩子并非一开始就了解根据现实而来的能力是什么,他们认为自己可以一跃而上高楼大厦;他们高高兴兴地跳进海里,自认为能驯服海浪;他们全然期待你和他的朋友都像他一样看待生命。

这里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孩子一直都企图获取能力来驾驭不属于他的东西,但他无法在不属于他的产权上划界限的。他企图这样做的时候,真正的主人最后就会来拆毁他的篱笆,这也就是他会欺凌弱小时发生的事。如果那些孩子很正常,就会起来防卫或只是走开不理他,但那个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孩子,就会困在长期自设的圈套里头,要不就是徒劳无功地企图控制他所不能的事,要不就是找到软弱的人来帮他维持错觉。

P88事实上,学习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对孩子有深刻的含义。我们接受人类景况的真实性时——即我们无力改变堕落的状态,却要在其中负完全的责任。

以上的论述均是作者对《圣经》教义的演绎,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则是这本书的中文通俗版,是经过本土化以后的产物(去除了宗教的内容)。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多次提到圣经,虽然我不信教,但却可以了解西方文化及教育的内核正是在此,为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幼儿教育的许许多多的事情上,西方人的做法都与我们截然相反。例如擦屁股,我们的幼儿园里,老师还负责为5岁的孩子擦屁股,而在西方,1岁多的小宝宝就开始自己学习擦屁股,无论他擦的多不好,父母都会让他做,因为孩子需要自己去摸索他的能力在哪里。而我们经常苦恼于不知道孩子的能力在多大会成熟到什么程度。譬如我老公认为孩子应该参与劳动,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头脑里有愿景,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实现,我女儿两岁多了,如果他和她在一起,就愿意替她做所有事,因为他觉得她还是一个小孩子,或者换句话说,还不是时候。

然而我一边自我批评一边读了此书之后扪心自问一下:我真的准备好了让孩子独立吗?我真的愿意放弃时时抱她亲她小脸蛋的乐趣,愿意看到她越来越不需要我、甚至不让我介入她的游戏和劳动吗?我真的愿意听到她说“妈你别来烦我”,而不是说“妈妈我好爱你”吗?我真的愿意放弃为她服务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当孩子喝了一口我喂的水时,我觉得自己是多么必要和有用啊)吗?我承认,我还没准备好。昨晚她站在小凳子上洗内裤,一只小脚不知不觉快要踩空,我问“你这样不危险吗?那只脚已经出去了。”她头也不回地说:“我不知道那样危险嘛。”我心头一震:我不还是有点用吗,至少能提醒孩子什么危险呐。

不过,读罢此书,我决心让果果吃饭自理,历时三个星期,现在她虽然时不时还想让我喂,但在遭到拒绝后已经心平气和地说“自己有啥事自己做嘛”然后自己把饭吃掉。其他事情上,我正在改掉我“手欠”的毛病,如果她让我给她拿水,我就说妈妈不渴,谁渴谁去拿,她有时会放弃、暂时不喝,过一会儿就自己去拿了。下一步,我打算简化她的图书,让她自己整理看完的书。灵魂上有了深深地震动以后,我总算在行动上迈出了一小步。如果你也有此方面的问题,推荐你看《为孩子立界限》。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三):做个“坏家长”,为孩子立界线

曾经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上海17岁男孩因为在学校跟同学发生矛盾,被老师叫家长。在回家的路上受不了妈妈在车里对他的谩骂批评,冲出车门,毅然跳下卢浦大桥…… 那位妈妈不懂得如何心平气和地管教孩子,孩子也没有强大的受挫力直面人生的困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父母管教孩子既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在绝望时想到至少父母还深爱着自己;也需要给孩子立界线,让孩子明白做事情要有原则,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孩子懂得自制、负责,才会有勇气直面生活的磨难,而不会轻易放弃自己。 一个人的品格,就是他的命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给孩子立界线,适时说出“不可以”,帮助孩子弄清楚什么“可以”,能够塑造孩子自制、负责、自主、有爱心的优秀品格,护航孩子的一生。 那么,父母该如何给孩子立界线,同时做到坚守界线呢?在《给孩子立界线》这本书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为孩子立界线》是为不会管教孩子、不知如何给孩子立规矩的父母们所作。

在书中,作者结合详实的案例为我们论述了如何将各种界线法则应用在养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塑造受益一生的优良品格。 作者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两位心理学博士致力于研究“设定界线帮助人们更能掌控人生”,并出版了多本围绕个人成长、家庭教育、情感方面设立界线的畅销书。读两位作者的书,我们能学会遵守界线,掌控自己的生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学习规范孩子行为的界线法则。 因果法则,让孩子学会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妈妈苏珊计划下午带三个女儿去逛街。她告诉女儿们下午一点出发,在出发之前每个人必须要完成自己的事情,否则,就不能一起去。下午一点到了,老二珍妮没有完成自己的事情。妈妈遵守约定,不让珍妮一起去,珍妮很不服气。 妈妈并没有让自己情绪失控,唠叨批评珍妮,而是很平静地告诉苏珊:“我很遗憾你选择没有完成这些事,所以你不能去。”而且妈妈还告诉珍妮,如果她在晚饭前还没有完成,她将会受到另外的处罚。然后妈妈就跟珍妮告了别,带着另两个女儿度过了愉快的下午。 妈妈是在用因果法则教导珍妮,因为珍妮没有遵守约定,所以她要承担相应的结果,不能和家人们一起去逛街。如果珍妮在晚饭前还是选择不完成自己的事,她还会受到处罚。 珍妮会从这件事中认识到:这是她自己的选择造成的。为了避免再次受罚,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傍晚之前完成自己的事情。 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己做选择,然后根据选择处理后果,让孩子体验因果。孩子种下不负责任的“因”,就会收到痛苦的“果”;如果种下负责任的“因”,就会收到好的“果”。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会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父母给孩子立界线,如果孩子不遵守,那么就要接受处罚。这不是在控制孩子,让孩子屈从父母,而是给孩子自由去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做错了,让孩子在错误的选择中成长,吸取教训,最终做正确的选择。 处罚不是目的,教孩子学会成长才是。父母让孩子自己体验因果,自己承担结果,是在培养孩子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 积极法则,让孩子学会积极主动守规矩 生活中,很多父母会遇到孩子不听话,给他立规矩,但是他不遵守,发脾气反抗的情况。 比如:提前和孩子约定好看半个小时的电视,但是,半小时后孩子就是不愿意关电视。如果妈妈强制给他关掉电视,他就会和妈妈发脾气,反抗妈妈。 又或者带孩子出去玩儿,孩子在外面玩儿得太开心了,不愿意回家。无论妈妈怎么劝说,就是不听,还会大吼大叫“你就是不让我玩儿,我就不回家!” 孩子反抗界线是天性使然,他们是在用反抗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无助,或者是在反抗父母的“控制”。孩子的性格还不成熟,还不能很好地处理情绪,所以会愤怒、发脾气,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通过孩子发脾气我们能了解到孩子的喜恶,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守规矩,所以,在孩子发脾气反抗界线时,我们不能妥协。我们需要让孩子了解现实,不能什么都听他的,按他的意愿行事。 这时,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看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选择。比如:和妈妈约定看电视半小时,时间到了,关掉电视,可以和妈妈一起出去玩;出去玩半个小时,回家就可以做孩子最喜欢的科学小实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坚守立场。 父母在坚守立场时,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耐心引导沟通,而不能暴力强制。孩子只有感受到被爱,被理解,拥有内在爱的感觉和约束感,才会愿意听从别人的建议,主动守规矩。 父母通过立规矩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又一个正确的行为,能够提升孩子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这样,孩子才会积极配合,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康地成长。 “你需要比孩子多一次坚守立场,如果他破坏规则一万次,你必须坚守一万零一次。”孩子会在几次攻击你的界线失败后,逐渐学会认清问题,听从父母的建议,做到积极主动守规矩。 动机法则,让孩子学会以爱的动机行动 行为的背后是动机,父母需要教会孩子为正确的理由去做正确的事,而不是为了害怕处罚才做。作者指出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动机,需要把握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孩子对后果的健康惧怕心理阶段。关于如何惩罚孩子,一位妈妈分享了“计时罚站”的方法。当孩子不遵守规则时,可以让孩子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罚站5分钟。 在经历过几次后,孩子会反思:如果不遵守规则,将会被罚站,所以自己不能随心所欲。这种对后果的健康惧怕心理,会帮助孩子反思自己执意要做的事情值不值得。 这一阶段父母不可以因生气而立规则,否则孩子惧怕的是暴怒的父母,所做的选择是屈从父母的意志,而不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第二阶段,是开始形成不成熟的意识观念阶段。有时,我们会听到孩子学着父母的语调自言自语:“时间到了,要关电视喽!”“不可以碰插座!”这其实是孩子正在内化界线,建立自我约束。 这一阶段父母不可以对孩子太过严厉或撤回界线,如果对孩子处罚太过严厉,孩子会非常沮丧、有罪恶感;撤回界线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在乎自己,内心缺乏爱和约束感。 第三阶段,是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阶段。孩子会自己思考“这是不好的用词吗?”“这是对是错?”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运用自知来回应动机的正确与否。 这一阶段孩子会特别敏感,很在乎父母对他的看法,父母不要用羞辱的言辞说教,让孩子因做错选择而感受到罪恶感。 第四阶段,是形成以成熟的爱人之心行动的阶段。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在这一阶段,孩子会特别重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行为动机也将会从“这是对是错?”的阶段进入“这会不会伤害别人?”阶段,从而选择自己该做什么,主动守规矩。 孩子们都喜欢玩水,当他把水洒在地板上,如果我们告诉他:“不可以把水洒在地板上,这样爸爸妈妈和你都会滑倒。”孩子肯定会思考后果,最终会因为对父母的爱担心父母摔倒而听父母的话,不再把水洒在地板上,并且把地上的水擦干。 以爱的动机行动,孩子会拥有充足的自信和安全感,自由地去做正确的选择,主动遵守规则。 养育孩子,当父母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好父母;当父母给孩子立界线,限制他们的行为时,他们很容易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坏父母”。 这就需要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及时引导,让爱与规则并存。教导孩子知因果,懂得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积极主动守规矩;做事情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以爱的动机行动。让孩子从内心接受,父母给自己立规矩是为了规范自己,是爱自己的表现。 今天教会孩子为自己负责,明天孩子将不会要你一直负责。作为父母,我们在管教自己的孩子时,只有做到未雨绸缪,从小为孩子立界线,培养孩子有担当、积极主动、对未来有信心、对生活有自控力的优秀品格,将来,我们的孩子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