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许三观卖血记的读后感大全

许三观卖血记的读后感大全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本由余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一):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

看前面的时候觉得好难过 卖血是以那样的形象在他们心中

总觉得许三观这个人物让作者刻画的很形象

从他身上看到了很多人性的东西 那些纠结那些欲望却也有着朴实善良的心性

愈是看到后面愈被他感动 背着一乐去吃面 卖血为许玉兰将家当收回来 把一乐从何晓勇家带回去 一次次的卖血

特别是最后一幕 很是令人心酸 那样卑微的恐惧

也被许玉兰的那番话那样的行为而感动 所谓的老伴也就是这样的吧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二):提心吊胆地看完,结局许三观没有死,我终于轻松地睡着了

近期前后读了余华的《兄弟》和《活着》,每次都被作品所展示的东西深深吸引,同时也为那结局感到悲凉和无奈。三流作家堆砌文字来骗读者的时间和金钱,二流作家用华丽词藻掩饰着内容的空洞;一流作家用朴素的文字也能讲述深刻的故事。那么无疑余华是当代难得的超一流作家,他从不炫耀华丽的词汇,他的作品里的文字小学生都认得全,他从不将简单的事情描述的很复杂,他就用那些朴素的文字娓娓道来,但却丝毫不妨碍作品的深度和伟大,我觉得他是个伟大的作家。

说实话,我在读《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内心非常不安和忐忑。许三观这辈子只买了几次血。第一次他不懂得卖血,遇到了村里的阿方和跟龙,他们教许三观卖血的诀窍。每次卖血前要喝大量的水来稀释血液,要给血头送东西搞好关系,卖完血要去饭店吃炒猪肝和二两黄酒,那个黄酒要温温!许三观用第一次卖血得到的35元钱,以及充满说服力的理由,娶到了如花似玉的油条西施许玉兰。

婚后的生活很温馨很宁静,老婆给他生了三个儿子。虽然知道大儿子一乐不是自己的孩子,虽然不甘心戴绿帽子,但他仍然很爱一乐。当一乐打架砸破了别人的脑袋,他的亲爹不承认也不负责,他人生第二次去卖了血,把被抵押拿走的家具赎了回来。许三观第三次卖血,是气不过老婆婚前跟别人有那么一次,跟自己以前心仪的姑娘林芬芳好了一次,然后犯了傻气卖血给林芬芳买了不少好吃的。

第四次卖血是因为,家家户户粮食都吃光了,他卖了血请全家去吃了面条;第五次卖血是搞集体生产吃大锅饭,把家家户户的家底吃穷了,第六次卖血是为了给二乐的生产队长吃饭送礼,希望二乐能够尽早抽调回城。卖血的高潮是因为一乐得了肝炎,二乐背一乐回来得了感冒。他坐船去上海,一路上每隔几天就要卖一次血,差点将自己的命送掉。他还认识了船工来喜和来顺,他教会了他们如何卖血的诀窍。这段卖血是我看的最心酸最提心吊胆的时候,我怕不知道翻到下一页,是不是许三观就死掉了。

看到了结局,我终于长长松了口气,许三观没有死,虽然他已经老了,他去卖血医院也不收了。他们的日子也好过起来,不需要卖血就可以吃上猪肝喝上黄酒了。感谢余华,没有让许三观死掉,给生活留下了很多希望!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三):悲与爱

很小的时候就在一本儿童刊物上看到过关于这本书中关于许三观用嘴炒菜的一段,那个时候我当时感觉这一段真是写绝了,但是可能囿于年龄的原因,当时的我只是觉得写得很欢乐,令人发笑,并没有想到在这“画饼充饥”背后的悲凉。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人们,经历这样大的生死磨难,都还有着那么乐观豁达的精神,现在的我们有时候遇到一些小痛小痒又算的了什么呢。

还是一样,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许三观不仅是个粗鄙的人,还贼小心眼儿,可是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由衷地觉得许三观真得是个好人,我被他彻底地感动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大英雄,更多地还是像许三观一样的小人物式英雄;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推动这个时代发展的科学家,可是只有家平才能国定天下治。

当许三观背着一乐迎着明亮的灯光去胜利饭店吃面条的时候,当许三观在许玉兰被批斗的时候特地把肉埋在饭下面每天给徐玉兰送饭的时候,当许三观卖血换钱请一乐二乐队长吃饭只为求早日把儿子调回家的时候,当许三观一路卖血去上海给一乐治病差点死去的时候,总有一份暖流流过我的心间。这么多次卖血,却没有一次是为了自己,直到最后为了自己去卖血,可是书中写到最后一次他去卖血的时候,卖血的血头却将他拒之门外,许三观哭了出来。那一段关于流泪的描写“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炔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让我心酸无比,许三观是真的老了,他的血每人敢要了。我想起奶奶干瘪得全是耷拉着蔫皮的双手,瘦削得如同枯柴般的细腿,我知道,虽然奶奶看上去还是一个精神饱满的老人,可是他们真的在逐渐失去血失去肉,我感慨岁月力量的强大的同时也有着无限的悲伤。那个时代的人们真的在老啊。

许三观终于服老,说道:“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这话糙理却不糙。许三观一生都在追求平等,最明显的体现在他对一乐的感情上,他这样一个斤斤计较的小人物却最终坦然的接受了一乐,并为他付出了那么多;还有在徐玉兰期间被批斗的时候,他主动地对孩子交代了他与林芬芳的那一段。韩寒的那句“有时候我们知道很多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曾经一度让人引用,可是有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连最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呢?

结尾的时候许三观一家人也算是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也算是终于过上了好日子。每本书都会有它的时代背景意义,这本书结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我想出生在年代已经是我们最大的幸运,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更努力,《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理应为这个时代去努力拼搏,为这个时代去付出,为我们的家庭去付出,为我们的国家去付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