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篇1

其实,读到文中许三观背着一乐去吃阳春面时,目光在那段上“驻足”了好久。回忆起数年前看见的一个场景,一条街头小巷,一棵巨大的槐树,泛着昏黄的路灯下,映出了那位父亲脸上丝丝皱纹与额头上几根微微发白的发丝,父亲的背上是一个正熟睡的孩子,父亲小心翼翼使步子尽量平稳……

在我们看来这个场景是父爱,可许三观呢,他背着只是一个被他养了九年却和自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一乐,他的爱已超过了血缘之亲。如果是今天这个时代,试问有谁会像许三观一样做了九年的“乌龟”却还选择继续养一乐,又有谁会容忍这种事发生?可许三观,他没有说不要一乐,没有骂他打他,更是平等的对待他。这可能就是人性中所折射的光辉吧!人,性本善!一乐刚开始离家出走时,许三观其实表现的不担心,甚至还很气氛,这很正常,他不过是心里有气,不甘罢了。谁会让他最喜欢的儿子却是别人的。他曾经整夜整夜地照顾一乐,最疼的也是一乐。可天黑之后,他也着急起来,已经养了十一年的儿子,就算他是何小勇的儿子又能怎样,十一年,先不提人性本善,就这四千多天的日子,陌生人也该变成亲人了,更何况许三观还是看着一乐一天天长大的人。在他那责骂中,我们能听出他的担心,他的心疼,在他满含爱意的责骂中,渐渐走回了胜利饭店。

小人物

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

卖血,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我国时期离现在也只不过40年时间。小说向我们披露了40年前的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卖血。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为了娶老婆,第二次卖血是为了偿还一乐砸破方铁匠儿子的脑袋的医药费。自然灾害的那一年,为了让三个儿子和许玉兰不用再喝玉米粥,许三观再次卖血,让全家人吃上面条;二乐在乡下插队,为了讨好二乐的队长,好让他能早日调回城市,许三观又卖了两次血,请二乐的队长吃,给二乐的队长送礼;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但许三观最爱的还是许一乐,对他也是最好的。一乐得了肝炎,在上海治病。家里没有钱,许三观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卖血,一路卖到去上海,为了救一乐的命,他可以连命都不要,隔三五天就去卖一次血,在松林还差一点把自己害死了。

这些卖血的经历,都说明许三观身为一个男人,身为一家之主,身上责任的巨大,他为了这个家一次又一次的卖血,为了儿子一次又一次的牺牲,也体现了他的父爱。他是用生命去爱着这个家。作者将许三观设计成一位集责任与善良于一身的人,作者设计得很成功,许三观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动的人物。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他在我眼中算是个大英雄。

大时代

在时期,社会比较混乱。令我感到的还是当许玉兰被诬陷遭批斗时,许三观并没有不要许玉兰,他亲自去给他送饭,看到他有一阵一阵的难受,在人群前他装作不给她吃好饭,也算在批斗她的样子,实际上却为她做了红烧肉,而许玉兰还要省下肉给孩子们吃。他想着她,她还想着孩子们。多么和谐温馨的一家!这在当时也是最难得的吧!

也许时过境迁,多年后,无意中回想起这个朴实的故事,还会被感动,亦或是有不同于现在的感受吧!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篇2

合上《许三观卖血记》,我心里泛起了层层涟漪。作者余华是个医生世家出生的孩子,曾经在“朗读者”里自嘲说,自己的作品之所以没有那些华丽晦涩的文字与描写,是因为自己认识的字不多。这不由让我联想到了这本书的作者“许三观”,他也是这样一个没什么“文化”,不认识多少字的“小人物”,但是他却用他“卖血”的违法行径,创造了触及心灵的“壮举”。

许三观家里并不是很富裕。只是听四叔说强壮的人都是要去卖血,不卖血就讨不到老婆。听说后,许三观便去城里卖血。路上遇到了阿方和根龙,这两人是卖血的老手,毫不吝啬地告诉他一个“内行”经验:卖血前要多喝水,卖血后要吃猪肝、喝黄酒。

故事以许三观卖血为主线,描述了一位伟大的丈夫及父亲形象,他就是这样一个受苦受难,备受生活的折磨,却依然“苟活”的——许三观。

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伟大的丈夫?因为他的妻子徐玉兰被诽谤为妓女,说她是破鞋,要受批斗。当她街头示众时,他为妻子送饭,还在饭下面放了红烧肉——只为避嫌,让大家以为他也在批斗她。

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在灾荒时期,米价奇贵时,他见孩子们面黄肌瘦,便走进医院前去卖血。之后,他带着三个孩子和妻子一起去餐馆吃面条。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一乐患上严重肝炎时,许三观卖血的经历。他先后在林浦、百里、松林、黄店、长宁卖血。在百里卖完血后,许三观的身上已经少了800毫升的血,他觉得异常寒冷,因为他三个月以来第四次卖血。

当他在百里卖完血时,他晕了过去。医生赶紧抢救他,并给他输了700毫升的血,结果是许三观交掉了两次卖血所得的钱。在黄店,他结识了来顺、来喜两兄弟,许三观便像阿方、根龙一样教他们卖血。在七里堡,来喜卖给许三观一碗血,到了长宁,许三观把血当两碗卖了出去。终于筹齐了钱,许三观高兴极了,他也来到了上海,交了一乐的医药费。多少次,我们看不起小人物的“聪明伎俩”,多少回我们鄙视他们的“小家子气”,多少时我们看不上他们的“穷酸相”。可是,背后的艰辛,我始终坚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还记得,我们班曾经的图书拍卖会上,多少人慨叹“挣钱不易”,原来,卖血也难。现如今,可能我们中很多人已经不需要通过卖血来维持生计。可回头想想:多少人深夜里看着抖音里各种“我太难了”的小视频,默默沉着一口气,暗想:谁不是呢?

到了故事的结尾,许三观因为老了,不能卖血而哭泣,担心以后家里再出状况支撑不了怎么办。他的“泪水”很奇怪,也特复杂。可能是穷怕了,心里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缘故,又或许,年老色衰让他觉得自己成了个“废人”。全家依仗他而活的骄傲与自豪感,随着年华的流逝,被遗忘在岸边,再也捡不回来。此刻的他或许有点失望,以往需要的“被需要”,再也没人需要了。

许三观,一位伟大的丈夫与父亲,一个坚强不屈的“可怜”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