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经典读后感有感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经典读后感有感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是一本由[英] 埃德蒙·R. 利奇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后感(一):对上缅甸这么乱糟糟武装纷乱的山林野地。英国这个前殖民地宗主国研究的这么详尽。可见西方在中国附近国家地区间谍工作做的多么深入

对上缅甸这么乱糟糟武装纷乱的山林野地。英国这个前殖民地宗主国研究的这么详尽。可见西方在中国附近国家地区间谍工作做的多么深入

对上缅甸这么乱糟糟武装纷乱的山林野地。英国这个前殖民地宗主国研究的这么详尽。可见西方在中国附近国家地区间谍工作做的多么深入

对上缅甸这么乱糟糟武装纷乱的山林野地。英国这个前殖民地宗主国研究的这么详尽。可见西方在中国附近国家地区间谍工作做的多么深入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后感(二):摇摆模式

正如这本书的序言所言:这本书是“为社会人类学如何思考其学科事实奠定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利奇是一个很有创见,也很有个性的人类学家,他毫不掩饰对自己同行著作的厌烦,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哪些遥远的原始部落发生的事,对各地文化特色也提不起什么真正的兴趣。但是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即:任一个体都可被认为同时在几种不同的社会系统中拥有一个身份,一个人可能通过对某些仪式的采纳变成另一个族群的成员,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克钦社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在任何绝对的意义上是注定的或者可预知的,相反,个人和个人组成的人群经常要做出抉择的局面。因此社群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地选择中发生变迁,而不同的体系都有结构性缺陷,一旦确立后就引发朝反方向变化的动力-从偏向自治和民主的贡老型国家到较为专制的贡萨型国家,同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常在这两级之间来回的摆荡和变化。因而,“结构上的理想状态本身就有可能自相矛盾,两个或者更多个南辕北辙的行动过程能够同时正确或者错误。如果说早先的人类学家常常不自觉地将当地政治制度视为一个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实体,那么利奇的理论就是对这个观念的颠覆性的挑战,并且,现在人类学界已经公认他的挑战是正确的。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后感(三):研究才是刚刚开始

非常重要的一本书 克钦邦 三种政治制度 掸邦(果敢),贡萨,贡老,钟摆模式,社会结构动态平衡论 作者在一开始就说不走文化象征主义道路,寻求社会结构模式,受功能主义影响,研究的是英国殖民地下的缅甸,缅甸分为上下缅甸,利奇研究掸邦的克钦人,景颇族,他们的地理形貌导致了不同的生计方式,通娅或者水稻种植,克钦人和掸人,通常克钦人住在山上搞通娅,掸人住平地种水稻,克钦人的政治模式有萨贡的山官制,幼子继承制,长子滚蛋,他们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姆尤-达玛,山官有达玛的贡品,克钦人的萨老制度也没那么等级之分,他们基本平等,这两者之间还有一种政治模式叫萨贡萨老。不同的政治制度会对姻亲关系,嫁人 娶妻的社会等级有严重影响和不同,具体的我没细看。 掸人走的是国王的政治模式,山官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偶尔还是有关联的,尤其是英国人统治之后。掸人信佛教 克钦人娶掸人后信佛教也可以达成两者的联盟,或者掸人原本住在山脚的坝子,克钦人来了人越来越多就把掸人的地位给废了,掸人不断迁出,地皮归克钦人,但更多的情况是 克钦人开始种植水稻,被掸人同化。

问题啊

1.利奇没有说为什么缅甸分为上下缅甸,这个划分是怎么来的?

2.掸邦除了克钦景颇族还有很多其他民族,他们和掸人的关系是否也能够被掸人与克钦人的社会结构模式代表?

3.什么是掸人的社会?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后感(四):学科化民族志的代表

对《缅甸》的解读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我的书评呈现的是此个历史时刻的我对此书的一种阐释。

以上声明类似于人类学家在做田野工作书写当地文化时,为了避免为写文化之流诟病而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声明:我的民族志尽可能提供的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阐释。

民族志的权威性没落了,但它所代表的对普遍性、绝对论的驳斥,对在地性、相对性的价值观的拥护与提倡价值仍然存在。

因此,对于一个地域性很强文化性很丰富的地区,我们若作出一个结构化的解释实际上比泛泛而谈该区域的情况来得更有意义。这也是为什么马林诺夫斯基的特罗布里恩德岛人相比较于布朗的安达曼岛,后者往往陷于无声中,而前者更有说服力更有影响力地在写文化的历史中被呈现出来。

那么,紧接着,读此书的过程中萦绕我心间的问题就是:利奇的钟摆理想型是谁的理想型?利奇基于自己的观察建构而来,还是存在于克钦社会的当地人的头脑中?直到文末,也就是结论部分,我才从利奇的零散而略欠严密的论述中找到答案(P270):

“我认为,直接从第一手民族之资料的观察出发去描述这样一个变迁的过程是不可能的。人们必须做的,首先是通过参照一些被人物是处于不稳定均衡状态中的抽象的完整体系来分析民族志事实,然后假设实际生活中俄混乱状态源自这些不稳定的理念体系之间的互渗。”(这里,利奇似乎承认了自己的钟摆结构是建构而来的。也否定了基于观察的写文化的可能。)可是,接着,利奇又写道:“可我要说的是,克钦人和掸人恰恰正是以这种方式来看待他们自己的社会。。。这意味着克钦人自己把掸人与贡萨克钦之间的差别当做是理念式的。”(这里,利奇似乎自然而然地摆出了克钦人理念中的钟摆结构其实就是自己所建构的钟摆结构。这种一致性在此不言而明。)

也就是说,利奇自信地声称自己将克钦人头脑中的社会结构阐释了出来。所有关于贡萨、贡劳和掸人的结构分析,及克钦社会的生态因素、婚姻伦理、财产归属及神话仪式的描述都是首先基于以上前提的成立。

那么克钦社会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呢?利奇称:克钦社会的运作不是同质文化的运行模式,而是不同文化形式下共享一套社会结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运行模式。在这里,利奇之所以要非常鲜明地表达他的异质社会的立场。是因为他所处的克钦社会在语言、生计等方面呈现出过多的差异,而恰恰这样丰富的差异又表现在人数在千人以下的区域中。这不得不使民族志工作者感到沮丧。因为我们往往以语言识别族群边界。可是这一惯例的施行在克钦社会显然有些缺乏说服力。

接着,问题在于:异质文化的克钦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什么呢?利奇所一直声称具有的钟摆结构到底是什么呢?(下午有课。。待续。。先写个框架)

1、动态结构vs静态结构

2、动态结构内部的动力学原因

1)贡萨与掸人:模仿、女人的流动方向、婚姻制度

2)贡萨与贡劳:继承制度(幼子继承)

3)血缘、婚姻界定了阶层。“理性人”对于权力的渴望,对于阶层向上流动的渴望。

3、动态结构的神话、仪式证据

最后问题在于,克钦社会如何权衡内部结构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因素、政治历史因素如英国殖民统治及其与缅甸及中国的关系)?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后感(五):不均衡背后的结构

本书通过对缅甸东北部克钦人和掸人的研究,针对克钦人在“贡萨”与“贡劳”两种极端的政治模型之间的交错变迁的动态过程,说明关于社会的概念性的均衡模型只是一种幻象,“而在实际社会永远不可能处于均衡状态”;对不同氏族的克钦人的生态经济环境、神话仪式等进行对比解读,说明这种不均衡和动态背后的原因。

作者认为过往经典观念对稳定、均衡的偏见而忽视结构变迁,对特定时间段研究的关注而没有考虑到后续研究和历史。不止“人类学家”对均衡模型进行建构,“理念上”的均衡模型也作为“一个理念社会的抽象模型”存在于“当地人”的观念之中,而“实际的”社会行为和结构则充满了对规范的融合、变迁。作者指出人类学家所试图再现的社会系统呈现出的一致整体,不过是由于人类学研究方法理念的局限而描述的“理念上”的不同于“实际的”。

作者提出“结构模式”和“文化模式”两个概念,结构模式是内在的、真正有意义的,而文化模式只是外在的象征,是历史的产物和偶然。同一个结构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文化来表现和诠释,同一套文化象征可以表达不同的社会结构。本书并不是关注对某一特定文化的结构性诠释,而是关注上述的“一对多”何以实践和表达,并探索(不同于“均衡模型”的)“社会变迁”的基本机制。以上是我所理解的作者的理论逻辑和分析目的。

正如本书的题目中所示“诸政治体系”,作者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政治体系、社会体系的类似解剖切片一样铁板一块的描述分析,而是对“多个”结构和文化之间、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在同一个地区的相互影响、变迁、转换及原因。因此,本书在介绍分析上也体现了地区中民族、观念、结构等“多”和“变”的特点。首先,作者介绍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将其分为多雨地带和干旱地带、山地和平地、不同气候并分析各个不同生态技术特点地区人们的不同。接下来,开始探讨该地区不同民族或者族群的定义、人们的特点及原因,指出同一名词如“克钦”的不同划分标准,指出一些惯常对民族的划分理论如语言作为划分标准等的不切合实际经验材料,特别说明克钦社会内各个民族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交互,同一文化群体的看似均衡也是不稳定和短暂的。

贡萨与贡劳是本书的一组关键概念。简单的说,“贡萨”是类似掸人的等级制意识形态,“贡劳”则相反意味着平等,但理念上的观念和实际的运作并不一致,甚至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悖论。比如“贡萨”模仿的是掸人国王的体制,苦心经营的克钦山官不断登上被其他首领承认的召帕的位置的过程也是让自己逐渐脱离权力源泉的过程,这是因为这冒犯了“姆尤-达玛”原则,鼓励了贡劳革命。因此,作者认为克钦社会中的“贡劳”社区有发展处“贡萨”的趋势,“贡萨”社区有分裂成“贡劳”的趋势。

“姆尤-达玛”是理解克钦社会的又一个关键规则。简单的说,是根据某人所在世系群与其他世系群的关系对社区中其他的世系群分成四类,其中姆尤尼是近年有男性娶了他本人所在世系群的女子为妻的世系群,达玛尼是近年有女性嫁给他本人所在世系群的男子为妻的世系群。男子不可与达玛结婚,女子不可与姆尤结婚。附带一些类似孙莱卡、嫩诗来一类的制度。观念上,暗含了达玛对姆尤的附庸,即姆尤在形式上地位高于达玛,所以女子更多是一种“下嫁”。这种不对等的观念对很多现象的解释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可以解释为什么克钦山官无法获得如同掸人召帕一样通过后宫的充盈来获得丰富的政治资本以成为自己统治的权利源泉。实际运行中,只有地位很高的人才需要严格遵守,以及每代至少有一对婚姻遵守就可以延续这种关系,而土著人概念的灵活性,他们可以确信自己仍然在遵守规则。

这种观念上的限制、实际运行中的灵活,为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的合法存在提供了很大的“空隙”。社会的真实关系与宗教的意识形态、神话与仪式结合起来分析时,神和巫术、宗教也不过描述了社会的真实个人和真实集团直接已存在的各种关系。进一步,作者发现,对同一件事情的表述可能有不同,如“神话”一样,并不是为了真实的再现历史,而是为了故事持有人的利益和权力提供合理的解释。

作者试图勾画的是不均衡和差异,以对抗之前人们对均衡和确切而静态的民族社会的构想。但作者也注意到(否则读者也不会看到)克钦社会内部的不同社群的不同政治制度(宣称的不同和实践的不同)背后是对一些基本制度和概念的认同,贡萨与贡劳之间的互动、变迁背后是基于一套如“姆尤-达玛”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克钦人内部的差异和掸人与克钦人的差异是本质区别的,如果说克钦人文化实践是两套冲突伦理体系之间的折中形式,那么掸人则不在着两个极端的所给的区间内。作者也表示避免将克钦文化的各个变体表述称任何规模的部落实体。本书将历史、变迁、不均衡引入人类学的研究而没有落入不可知论,正如实际的灵活是基于规则的限制,纷繁杂芜的背后有限制和逻辑。“同一个结构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文化来表现和诠释,同一套文化象征可以表达不同的社会结构。”写文化的多样是相对容易的,写出文化对应的结构、各个结构可能投射的不同文化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原因,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本书做了这样一个尝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