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那些花儿读后感摘抄

那些花儿读后感摘抄

《那些花儿》是一本由郭宪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花儿》读后感(一):一股清新空气扑面而来(茶然居士)

酷暑难耐,没有天时难得好心态。上午收到某快递公司送到涵秋先生新作《那些花儿——与100种野花的邂逅》(作者:郭宪重庆大学出版社定价:39元),全书全铜版纸全彩色插图印刷,感觉有如到了野外,一股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涵秋先生以专业的知识和人文学者的角度观察叙述这些野花儿,文采飞扬又充满灵性,阅读这样的文字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了。

《那些花儿》读后感(二):悠悠小龙书评

曾与母亲结伴去燕东生态园。顺着修好的柏油路上山,路边是高大杨木。杨木之下,藤蔓丛生。许多野花便从藤蔓中挣扎扬头。大多是黄色,少数是蓝、紫。这么多野花,我只认得菊。细细碎碎得开在一片翠绿墨绿当中,说不上如何好看,但看了使人舒心。

小时候家里养花,指甲花、芭蕉、倒挂金钟、月季、绣球、令箭荷花……听说我尚不懂事的时候,还辟过池子养莲。已经有许多已记不清样子,更想不起名称。但那是我一生中关于花朵最浓重的回忆。有一种野花,常常生在其它大径花朵的根部,很矮,花却开得灿烂。似乎是叫马曲菜花,我在网上查过,查不到。应该是年代过远的记忆错误。

盛开的花朵,会使人愉悦。在当下那一刻,它如何结苞、如何凋谢,都已不甚重要。对它自己来讲,盛开是种证明。它活着,并且在继续创造生命。对于人来讲,它代表着时光的变迁。比如早春的迎春,盛夏的牵牛,中秋的菊,冬季的梅。从古至今,也许它们的生命传承比人类更加久远。

仍是那天去燕东生态园。一路看花、摘花、将花别在头上。一时间鼻子嗅到的皆是花香,但无论如何,也淹不灭心底那份因为无知而滋生的悲凉。野花相对于家花,前者更具力量。它纯粹属于大自然,饥饮雨露,夜宿野原。任何恶劣的环境都可以是它成长的温床。活得自在萧洒,生死只托付天地。可是它有这么优良的品格,而我却不能分辨它。

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想购买一部专门介绍野花的书籍。自然不可能完全认识它们,只是弥补一丝遗憾。别到了近在眼前,又是我不识花,花不识我。

书很好,纸张是铜版纸,挺括硬朗。印刷的也清楚,尤其那些珍贵精美的图片,更使人爱不释手。大部分都是微距拍摄,连花朵的肌肤纹理都活灵活现展现于眼前。盯着一页久看,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正置身花海。

这本书,也不像其它花卉书籍那样单纯以介绍为主。它是随笔与花朵的结合,也是作者某些经历的再现。博引旁证,内容丰富。

《那些花儿》读后感(三):邂逅那些花儿(纳兰)刊登于2009年7月17日《重庆日报》《阅读》版

走过城市草长莺飞的季节,盛夏光年里,走到繁花万千的传说。

风中的那些花儿,散落在天涯。

有些人路过,有些人寻觅,也有些人记忆里的那些姹紫嫣红,仿佛遗失很久了。田埂山涧,朝生夕死的三月堇花、花形宛如飞凤的凤仙花、蓝紫色的假连翘……这一场热闹与繁华,竟是偶尔从书中才能看到了。

最近看的那本野花录是郭宪的《那些花儿:与100种野花的邂逅》。书中写道,自寻了路拾阶而上,伴着花香,闻了鸟语,心便安静。少了尘世纷扰,多了空阔之感。又在山道上走出些曲曲折折,登得些坡坡坎坎,识数种花草,悟一番人生道理。赏花兼了修身,是得其乐。

一花一世界。如水的流年,与花有关的往事,在读《那些花儿》的时刻,便从尘封的记忆深处探出头来。

记忆里老家的天井养了一盆胭脂花,一到夏天日影渐斜就蓬勃而出,桃红色的一大片,暮色里散发淡淡香气,是寂寞却也自在的花儿。那时喜欢摘两朵戴在发髻上,或把细长的蕊抽出来挂在耳上做耳环,或碾出花汁涂在指甲上,小小女孩的世界因此便得了万般欢喜。后来从书上知晓,古代女子用它的花汁当着胭脂用,用其成熟种子研成粉末,去皮后取粉搽脸,还可除面斑。才恍然一笑,原来有些事真是无师自通的。

胭脂花是极易养活的,少许种子掉落下来,竟惹得天井到处盛开,现在回家少了,这片嫣红的美丽也便多在记忆里偶尔回味了。

张爱玲的知己炎樱曾说:“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花既有魂魄,花间情事又知几许。

原来,含笑属的“深山含笑”从花苞到花谢,只有5天。

安徽灵璧有虞姬墓,相传周围长着一种叫虞美人的野花,与普通的虞美人花不同,春天生出细长的茎,开出艳丽的小花。总是把花茎压弯,斜向四周,老人们说那是小花为虞姬发出哀叹,并答谢凭吊者。郑燮有咏虞姬诗云:“霸业一场无片土,美人千载有芳踪。花沾剑血红犹湿,草认香魂绿正浓。”花沾剑血,草舞香魂,花儿也就有了灵性。

清代李渔厌恶凤仙花,《闲情偶寄》谓之“极贱之花”,是因为不喜女子用凤仙花汁染指甲,且染不好染到指甲旁的肌肤上,他说“纤纤玉指,妙在无暇”,莫不是让现在爱在指甲上做文章的女孩心有戚戚焉。

荠菜花开如雪,荼花鹅黄,《诗经•邶风•谷风》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儒家却厚此薄彼,称荠(荠菜)指君子,荼(苦苣菜)指小人,这样一来,岂非要多吃荠?

花的典故与传说让美增色不少,世人爱花赏花,诗词歌咏之赞则让花风情万种。

古有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清代刘灏的《广群芳谱》、陈浯子的《花镜》等,甚为考究且有趣。现时有谈花的书不少,多流于科普,《那些花儿》便显特别。

《那些花儿》是我最近看过最有趣的野花图鉴,郭宪和他的朋友们山林原野中拍摄的诸多趣味盎然的图片固然难得,更让人喜爱的是书中的美文。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笔者走过很多地方的路,看过很多地方的花,写下了一出出山花烂漫的天涯寻芳梦。在钢筋水泥城中行色匆匆的你我,茕茕孑立,可曾想起那一片花开烟水色。

花期至,心事轻轻谁寄,也罢,读书吧。

《那些花儿》读后感(四):野性之美

自小便对自然中的花草走兽很有兴趣,中学里的生物课上,对分类学也是最为上心。虽然之后没有从事此类工作,但还是对植物图鉴之类的书籍有浓厚兴趣。于是,看到这本以介绍野花为主的图册,虽然觉得价格挺贵,但略一犹豫也就买下了,只为一睹书中群芳的别样风采。

此书既是“与野花的邂逅”,所罗列的自然都是野外的花花草草,看算是最大的特色。平日里识得不少花,但主要是观赏类花卉。多了人为的雕琢,少了自然的随意。而人们似乎也忘了野外的花朵也有一份不一样的美丽,甚至丝毫不输家花,这应该是翻开本书的第一个观感吧。全书搜集了作者多年来在野外拍摄到的一百余种奇珍异卉,可谓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高级铜版纸印刷保证了照片的还原度,其精美程度也让我觉得没白花冤枉钱。而作者的摄影手法也堪称上佳。我本人也算业余摄影爱好者,因此深知花朵拍摄的不易。尤其是书中许多微距拍摄的图片,更是需要极大定力。因为野外比不得室内,曝光条件很难保证,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造成跑焦模糊。看着书中那一幅幅架构出色,清晰鲜艳的图片,让人觉得图片中的花朵已经跃然眼前。想到作者为拍摄这些照片所付出的心血,顿时肃然起敬。看来作者当真是爱花之人。

本书图片虽多,不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图鉴,而是图片与文字结合的“随笔”性质。作者划分章节也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有按照植物分类的,有按照季节的,更有按照花朵颜色的。在文中会对各种花朵的科目,外观和生物学分类略加描述,但又并不局限于此。植物俗名的由来,自己为何钟情此花的原因,乃至摘一篇有关的诗词,都让人能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尽情领略那些花儿的美丽与妖娆。说实话,书中大多数花我是不认得的,有些在野外见过,但叫不出名字。而通过此书,你会惊讶那些自生自灭的野花,其实有着一份尤甚于家花的野性之美。即使是不起眼的小花,也有着自己独到的魅力。真是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书作者不仅爱花,更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样的书,自然不必急着读完。有兴致了,捧来读上几页,识识那些大小花儿,认认它们的科目,既增长知识又给人美的享受。结果一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大半年也是意犹未尽。阅读过程中,也不禁思索,这些花儿的美丽,究竟是为谁呈现?想起王阳明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沉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道理是很高妙的,世间外物何尝不是心的寄托,正如我们在美丽的花儿身上,寄予的是内心对于真善美的向往。然而,这又带着一种傲慢,让人以为这花是为自己而开。甚至将其攀折亵玩,终至摧残损毁。如作者所说,兰花不就因为其美丽而遭到了疯狂的盗挖,以至于在野外几乎绝迹?如果花也有心,恐怕绝不会认为自己的美丽是为了这种结果吧。因此,这本书不仅教你赏花,爱花,更教你惜花,怜花。

是的,花儿的开谢,是它们自己的生存意义,是对自然与生命的礼赞,而不是为了谁的赏识。面对它们,我们可以去赞叹,去欣赏,去寄托美好,但切勿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干涉它们的美。实在不行,那还是让它们随性去吧,没人赏玩也无所谓。“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不也挺好?

《那些花儿》读后感(五):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我凡胎肉眼中的《那些花儿》(作者:易刚)

“绿色的春分凌空而来……第一朵紫罗兰开放了。”

农历己丑三月中旬的某一天,“花花公子”郭宪兄嘱我为他的新书《那些花儿》写几句话。老实说,我有些诚惶诚恐,而我的手指却刚好夹在《万有引力之虹》上面那段文字之上。望着窗外如云似雾的泡桐花,我竟恍兮惚兮起来。

这多少有些诡异,就像泡桐树下那些花儿,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儿。

多年以前,我家还住在嘉陵江斜对岸的红岩村。在我现在的记忆之中,那里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葱葱的,即便到了数九寒冬,也能看见许多绿色的植物。只不过,那时最多的就是些高高低低的树木:有香樟树、青树、法国梧桐和橡胶树等。当然还有黄葛树。而在我家居住的红岩村26号楼——大家都叫它“宋子文公馆”,也有某些文史书籍叫它“绿院”——则种植有芍药、牡丹、牵牛花、芙蓉、杜鹃花、贴梗海棠、香蕉或芭蕉、白兰花、核桃、蟠桃、紫荆、石榴、丁香和川茶花等。如果我走出家门,穿过门前的回廊,大约五六步之后,再向右拐六七步,自己便可登上一个小山坡。那里有我不知晓的更为纷繁而妖娆的植物天地。

当然还有那些花儿,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儿。

因此,被我戏称为“花花公子”的郭宪兄的这本图文并茂的新书,它以大自然中美丽娇艳、五彩斑斓的“花儿”为切入点,介绍了奇异花卉之中大约200余种漂亮的野花。它不仅有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研究的深度,也有向读者,特别是向青少年读者普及植物学知识的普适性。它不仅介绍了“花儿”们的种种珍闻趣事,还通过抒情散文笔法的多角度诠释,来讲解我们身边的主要花卉植物,进而培养我们认识自然、探索身边自然奥秘的兴趣和习惯。

那些花儿,那些我曾经叫不出名字的花儿,现在终于能够在我轻声呼唤之下,微微向我点头示意了。

古今中外的作家,除了对社会生活的悉心洞察之外,从来都不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尤其是对植物的描写和吟咏,诸如“岁寒三友”的松竹梅,譬如“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乃至莲花、白杨等等,涉及到人们熟悉和喜爱的植物不下百种,名篇佳作更是不胜枚举。我只想在这里仅举一例: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在《书幽芳亭》里就认为:“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换言之,你家阳台上种植的兰花草,如果一枝可以盛开两朵以上的花儿,那就不叫兰花,而只应该算是蕙草了。先不说黄庭坚的结论正确与否,我们只说他以千年之前文人墨客的身份,能够作出这样的初步判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而在《那些花儿》这本图书里,郭宪兄也多有引用古代经典诗文之处,以说明具体问题,足见“花花公子”之博学,并非浪得虚名。

所以,我是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欣赏美色与猎奇的心态,走进《那些花儿》这本图书的。况且,被我戏称为“花花公子”的郭宪兄还有更为宽广的人文襟怀,那就是他在序言“作者说”当中的这句话:“当然,如能由那些花儿惊人的艳美唤醒人们心中多一分的真和善,关注和保护那些花儿生活的地界不受人类无休止的扩张欲望的侵犯和蚕食,则是我的潜在奢望。”

如是我闻。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曰:“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唐蜗寄(唐英,1682-1756年)“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曰:“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佛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即指从一朵花儿、一片叶子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亦指处处皆是佛、人人皆是佛,从一粒沙砾,便可见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和至美的;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俗语“花花世界”便源于此。

再者,郭宪兄的文笔向来为人称道,我以为是“文本主义”的笔法,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我只想说的是,在《那些花儿》这本图书里,警句或佳句迭出,比如“有很多美需要放大才能领略感悟。”又如“第一缕春风拂过寒冷大地,踡缩一个冬天的植物们便开始萌动。”再如“凤仙花植株普通,叶不异,茎不怪,独花开得奇。”最后“一片片幼嫩的叶从叶苞里拱出来,霎那间便伸展开叶面,绿得浅、绿得新、绿得生动。”如此优美的文字,和那些花儿一样,是有灵性的。

清代大诗人,首创“性灵说”的袁枚曾经有一幅对联,一直以来都是我所推崇的楹帖佳构。联曰:“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但愿“为爱文章又恋花”的读者朋友们,也能够跟随“花花公子”郭宪兄一道,走进寻访“那些花儿”的美色行旅之中,“去惊叹,去感慨,去沉思,去自省。”

恕我孤陋寡闻,兼具美图、美文的关于植物的图书,自己很少见到,更何况,作者尚有一种难能可贵的、自由的人文精神,那就是,“其实那些自由自在生长山野的花不比所谓名花逊色,只是不善广告而已。”因此,由那些花儿,我就想到了那些“自由自在生长山野的”人,比如庄周,比如阮步兵,比如陶潜,比如鲍参军。

呵,“绿色的春分凌空而来……第一朵紫罗兰开放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