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福建土楼读后感1000字

福建土楼读后感1000字

《福建土楼》是一本由黄汉民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建土楼》读后感(一):重新认识XX楼

不知道是09还是10年碰巧跟着母亲在广州与福建的沿海城市中穿行,路经汕头等地,发现路边各式各样的XX楼。有陈家楼,张家楼,等等,当时觉得很搞笑,有点不屑之情。在飞机上总算是翻完了这本书,语言功底一般,但是还是能感受到作者对福建土楼的珍惜,XX楼是冰山一角,有一个系统的群居文化。

《福建土楼》读后感(二):土楼不会说话,但她的美,作者尽数表达。

国庆假期去福建再访了土楼。被LP福建作者推荐了这本书。土楼的美和妙,历史和今朝,由此书的字字句句和那黄土、木梁、青瓦一起,共同搭建了起来。读此书,才理解这些从土里生长,又融于大地的民居建筑,怎样集合了当地人最朴素又最精妙的智慧。

概念上,研究了半辈子土楼的作者给出了“土楼”的界定标准,也厘清了粤北围龙屋、客家围屋、江西土围子、客家土楼、闽南土楼等相似生土建筑的区别。形式上,除了我们常见的圆楼和方楼,书中还介绍了有“三堂两横”的五凤楼,前低后高的辉斗楼、屋顶形似撑开伞的雨伞楼等等非常多样的土楼布局结构。这些区分让人进入一栋栋楼时,不会再觉得千篇一律,而是每一栋都有新意。

前几天我站在“四菜一汤”的高处观景台往下看,拍到了土楼和周围黄绿色的麦地梯田,场景非常美。我还在想是不是旅游公司为了游客拍出好照片特意规划的梯田布景。后来看到书中资料照片,几十年前当地就已经是这般风景了。闽西地区多山丘高地,种植区域很少,建楼聚族而居所占土地大大少于每家独户筑屋,土地珍贵,梯田和土楼的搭配便是多年来居民顺应自然选择的结果。真是为我的惯性思维惭愧。

土楼的特点是防御功能很强,从平面布局、外墙夯造、洞口设计、传声筒,到地下通道、防火防水考虑等等,可以说是打造了全方位的防卫体系。完全刷新了我对民居的认知。我一直好奇是什么样的外部环境给予了居民这样的防卫意识,书中对此也作了解释。土楼兴建最盛是明末清初,那时倭寇侵扰频繁,加上山区猛兽多、盗贼也猖獗,土楼这样的聚居防御形态就能更好确保安全。

对外可御敌,内部却是宜人的生活空间。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土楼的建造技术和楼内环境、空间设计,甚至窗框、井台、祖堂等一些细节小构件。不管是冬暖夏凉的楼内温度,还是屋顶、墙身、窗洞的安排,无不体现建造者的巧思,和与周遭环境的契合。而让我看懂这些原本可能枯燥内容的点睛之笔在于作者亲自手绘的大量插图,远景图、剖面图、局部细节……可能有上百幅。如不是真诚的热爱,不可能成书。

除了专业的建筑呈现,书中还专门起了一章讲土楼里世代流传的传说轶事,初看觉得略荒诞,细想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严谨。乡土中国从来都绕不过传说,就连“迷信”其实也有些科学的道理。比如土楼内建灶台就有“人影不能落在锅里”的规矩,迷信的说法是“不要把人给煮了”,而事实上科学的解释是“炒菜不背光才便于操作”。诸如此类,书中说了不少,我看得也是津津有味。

土楼顺应当时时代环境而建,对现代人来说,缺少卫浴设施,有显而易见的缺点,作者也没有避讳。他对土楼爱之切,对其保护、开发有迫切感和矛盾心理。这些在书中字句里都能感受得到。

整本书有文人温柔,也有学者缜密。

土楼不会说话,但她的美,作者尽数表达。

很少看到这么棒的建筑/民俗类的专业书,五星强烈推荐

《福建土楼》读后感(三):带一本书去土楼

临时决定去厦门,顺便看土楼。出发前在书店看到黄汉民的《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粗略翻翻,作者是建筑师,福州人,附有大量彩印照片和手绘平面及剖面图,专业人士+本地人+多年研究,应该错不了。

飞机上匆匆看了第一章,不禁赧然。果然认识有误,把福建土楼等同于客家土楼。殊不知,闽南人也有土楼,甚至圆形土楼更可能源自闽南人。只因为永定客家土楼自1957年首先被发现介绍成名,而闽南土楼迟至1980年代才被发现。黄汉民指出两者外观造型相同,但是平面布局差异极大,客家土楼以内通廊式布局为主,而闽南土楼以单元式布局为主。前者强调平等性,无论尊卑长幼房间面积大小基本一样,而后者则强调家庭户的私密性。

现存土楼的建造年代从明嘉靖年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福建土楼具有中国民居中不多见的高大体量。如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指出的:“至少从第一个黄金时代——即大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结束时起,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政府一直禁止人民在建筑上作任何改变和追求任何进步。历代王朝都有一种建筑法规,规定人民房舍的最高限度,也规定只准使用什么质料,什么颜色和什么图案。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规定,或拒绝传统的矮小简陋的形式,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筑一栋高大宽敞,空气流通的巨厦,他就犯了‘违制’的条款,会受到跟叛逆一样同等惩罚,最严厉时可能全家老幼一律处斩。这种畸形抑制,直到十九世纪还是如此。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当时的清政府还下令禁止人民仿效西洋兴建两层以上的楼房”。

福建土楼高大体量一方面是闽西和闽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条件决定的。客家土楼集中在永定东部和南靖西部;闽南的漳州各县和泉州部分县区均有土楼分布,属河谷低山丘陵地貌,山势陡峭,可耕地很少,在河谷可怜的些许平地上建房,只能尽量减少用地,增加层数,才能同时满足聚居与防卫需要。另一方面,南迁的客家先祖大多是各代各朝的达官显贵,如此的身份地位使他们有资格享受居住高大宽敞的建筑;当他们迁徙到闽粤赣地区,格外重视读书求仕,代代不乏公侯将相,因此能够继续居住政府认可的贵族住宅。

为什么建土楼?

最直接的原因应属防卫的需要。漳州地区从唐以后的南宋,直到元明清连续的战乱,促使了土楼的发展。从漳州下辖各县地名可窥见一斑:何为南靖?“地处福建之南,取安定之义曰南靖”。何为永定?“为长治久安计,曰永定”。何为平和?“冦平民和曰平和”。另外,还有诏安,华安,漳平等。

土楼密集区属山区,荒山野岭,飞禽走兽出没无常,危及人畜生命;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入闽粤赣地区,“客而家焉”,与当地土著“蛮獠”难免要起冲突;客家人的南迁均发生于乱世(第一次是晋末“五胡乱华”,由黄河流域迁徙往长江沿岸,尤其是江左地区;第二次是唐末“黄巢起义”直至五代纷争,由长江流域辗转至江西东南,福建西南和广东东北一带;第三次是宋末金元南侵,由江南至闽粤赣一带退到广东东部/北部甚至北越地区;第四次清初,由于反清复明被驱往更偏的南方甚至海外;以及“湖广填四川”;第五次是太平天国末期,逃到南方更偏僻的山区和海外),农民起义不断;朝廷鞭长莫及,唐高宗为巩固东南边陲,设漳州,派陈元光驻兵统治;此外,明末倭寇来袭,建土楼聚族而居实乃防卫之必要。

土楼的防卫功能突出表现在对外封闭,高大厚实的外墙。三合土(黄土,石灰和沙子拌合),有些还掺入红糖水和秫米浆,夯成土墙,最厚的甚至超过2米,高达4-5层。土楼跟外界的通道仅限大门,后门或者边门。大门用双层木门,外包铁皮,大门顶上还有竹管,可从二楼往下注水形成水幕保护大门,应对火攻。墙身窗户设置也有讲究,一楼厨房甚至二楼粮仓一般不设窗户,三楼以上卧室有人用时才开窗,内宽外窄。有的顶层还设了望台,观察敌情,架设枪台。

为什么建圆形土楼?

黄汉民认为,方形土楼完全可以满足防卫的需要,为什么要建成圆形土楼?事实上,方形土楼确实早于圆形土楼出现。从方到圆,是整体结构和使用功能趋于合理的过程。

黄汉民从建造的角度出发列举了圆形土楼优于方形土楼的种种好处:圆楼消灭了方楼四角光线暗,通风差,临近楼梯噪音大的角房间;圆楼房间均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圆楼围合的内院面积大于方楼;建造圆楼房间比矩形房间省木材;圆楼构件统一,容易建造;圆楼的屋顶比方楼更简化;圆楼比方楼更抗震,能均匀传递地震力。

从风水的角度来说(客家人善风水,据说杨筠松第一个把风水术带入客家),圆形土楼不管坐落在什么位置都无所谓负阴负阳或向阳向阴,总有一半以上部位接受阳光。且不像方楼的角可能碰上煞气,任何方向的煞气都会沿圆楼墙面切线滑走。

撇开风水不说,圆形土楼形象鲜明,曲线比四平八稳的方形更夺目更深入人心,比如高迪的巴塞罗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