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inking in Systems的读后感大全

Thinking in Systems的读后感大全

《Thinking in Systems》是一本由Donella H. Meadows著作,Chelsea Green Publishing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9.95,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inking in Systems》读后感(一):生活中的系统

清晰、有关怀的系统思考介绍。有两点印象极深:第一是读到自我组织作为系统特征的一部分多为短期生产力或者稳定性所牺牲,导致有创造性的人被作为生产过程中的机器部件使用。联想起制造过程中对于人力劳动的剥削是因为经济、社会系统设计所导致,深知改变的路程漫漫。第二是读到系统杠杆点的最后一项“超越范式“中提到当我们没有范式可循时,可以倾听宇宙。也许在生活的太多不了了之后,宇宙是唯一的慰藉,也是系统的尽头。

《Thinking in Systems》读后感(二):在线阅读版本

http://www.docin.com/p-116147587.html

简单的说, 系统化就是相关元素和这些元素之间的交互。 和面向对象编程很类似阿。 最简化的系统就是两个元素的系统, 所谓in-flow, out-flow表示了不同的影响因素。

《Thinking in Systems》读后感(三):非常非常基础的书

这本书在亚马逊在物理和管理类书籍分类下都有。基本思想还是挺简单的。如下。

很多事物都可以简化为模型。一个标准模型需要一个储存站和流入流出端。在流入或者流出端加入一个反馈循环,就可以调控储存站的存量了。

1. 一个稳定的系统需要balancing feedback loop。比如调温阀。温度大于设定值,就启动加热,温度小于设定值,就不加热甚至开启热量流出。

2. 一个增长的系统需要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比如物种的繁殖,一旦开始繁殖,就会有指数性的增长。

3.通过对balancing feedback loop和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的组合,就可以调控系统拉~

这个物理模型对management的几点启发:

1.系统的目标设定很重要,这决定了在模型里把什么指标feedback 回去,从而对系统的增长至关重要。如果政府机构是把预算花费当成feedback的指标,而不是办公效率,最终这个系统对提高办公效率是无能为力的。大家可以想想GDP和人民生活水准的脱节。

2.及时的feedback很重要。所以,information is power.希望weibo等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家带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3.如果feedback的调节实在跟不上了,把系统反应降下来也行。要是基础建设跟不上,GDP可以慢点,等等大家。同样,做manager的同学们,给点时间让自己的团队消化消化你的要求。

基本就是这样了,也不是什么特别出众的新思路。大家随便看看,能有点心得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更好了

《Thinking in Systems》读后感(四):系统性的思考方式

这本书作为一本入门书籍,对于建立系统性的思考方式还是很有帮助的

书的内容不长,基本也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从最简单的系统讲起,对于不同类型的系统和相关的一些概念做了很好的介绍:balancing,self-reinforcing等等不同类型,对于每一种系统类型和其运行机制,都结合实际的例子进行了解释,并且借用了简单的流程图加以解释

如果说第一步是基础的介绍的话,第二部分开始更加贴近现实,现实世界往往是多个系统机制相互制衡,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保证了全局系统的稳定性,但是也让对于现实系统的理解充满挑战,如何厘清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如何用主流的科学量化方法去理解,修正和预测,在作者看来是一个相当有挑战,甚至无法完美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复杂系统理论告诉我们,随着系统复杂度的上升,我们对于系统本身及其运行结果的认知难以达到100%,并且系统本身受到单个因素抖动而改变结果的情况,使得对于复杂性系统进行长期,准确的预测变得几乎不可能,作者对此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多管齐下,对于可以完美量化的,可以使用科学的模型进行分析,对于无法准确量化的,我们也不应当回避,而要顺势而为,相机而动,更好的理解和判断,力求取得更好的结果

并且对于一个复杂系统的理解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规避掉一些错误理解带来的问题,例如囚徒困境,冷战,公有地悲剧等等无数的例子都可以归为此类

对于系统的理解,特别是复杂系统,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理清关系的情况下,找到其中的关键所在linchpin,作者在书中也花了大量篇幅来给出了一个list来表达她的观点,从最具体的量化指标,到最抽象的超范式的内容,对于系统的优化和改变有不同的影响

当然本书因为是介绍基本的思维模式的,所以对于很多问题并没有深入的介绍,还需要按图索骥,去阅读相关的书籍,这里更多是指明了方向

《Thinking in Systems》读后感(五):角度

人和周边这个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充满了神奇,人自身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人本来也是和其它生命一样,靠本能和直觉活着。所有形式的生命都非常神秘,非常复杂,非常完美的存在。造物者一定是全知全能全善良的更高存在! 图片 人类是这个星球的bug存在?为什么人类会 thinking? 人类寻找世界的primary cause, first principle, 建立哲学,数学,科学的理论体系,thinking power 哪里来的? 大学老师讲世界的深处一定是数学和物理学在做用,这是个扯蛋和虚妄自大的观点。世界的深处肯定有其内在神秘和完美的力量运行,数学和物理学只是尝试描述世界的方式之一。数学和物理学呢(人意识里形而上的存在)存在或不存在,世界都在那里! 人们深入研究物质的世界,物质的流动和变化。建造机械的人,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生产各种部件,部件组装成机械。synthesizing a machine system, system dynamic analysis, creating a bill of materials.... 信息information使什么?信息是依靠物质存在?信息只是物质的一种状态映射?人类的所思所想都是信息,如何产生的?信息是无具体形态的存在,信息又是无处不在。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如何做到完美的物质输送和转化,繁育、生长到死亡? 人类有幸发现某种物质(计算机),可以实现信息存储和流动。人建造的机械也具有了一定的“智能性”。神造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人类的一切制造依旧丑陋。人类穷尽一切制造能力,也不可能造出小虫子的物质形态;穷尽一切计算能力,也不能完成小虫子一生的信息处理量。 最难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存在为了什么?世界存在为了什么? 人只能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有人说在人生的诸多不确定中,遇到真诚的情谊,生命就有意义,就值得珍惜;有人说能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哪怕完全是情欲驱动也好,那种情欲的满足就是存在的意义。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只要还能保持着纯粹的喜欢,就能给他人带去温暖,生命就有意义。 不相信来生,不相信天堂和地狱,那些都是在这个世界感受不到的。 1970年代出生在中国,一个变化极大的大势中。关于人和命,人需不需要与命运抗争? 许多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 1,富有者(财富,知识),更富有;贫穷者(财富,知识),更贫穷。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选择大于努力的现象到处都是。时髦的语言叫阶层固化。 2,及时解决问题可以避免更大问题。问题在于很多问题都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要提及时解决。灾难和人祸无法避免。 3,贫困问题,70年代物质相当匮乏,随后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没有人刻意制造贫困,没有人希望贫困一直持续,可局部贫困依旧一直在那里,这个是社会结构伴随的问题? 我们是否有勇气和智慧改善现实?能够区分哪些可行和哪些不可行的智慧;坚定行动的勇气。特别是社会结构如此庞大和超级复杂的系统,这片土地经历过现实版的tragedy of Commons,personal-purpose and overall purpose not in harmony等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