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读后感摘抄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读后感摘抄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是一本由程乐华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20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20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读后感(一):感理: 看完后我铠甲都展开了

如果你也是感理类型,恭喜你发现了宝藏!! 这本书我买了很久了,但因为考公一直没看,最近疫情原因面试一延再延,索性一口气给读完了,我真的太喜欢它了!它不仅让我对各种类型的特点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也给了我“改造升级”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实操性特别强! 本人大概率是一个感理,而且是个轻微社恐的感理,就是那种超想交朋友但是又羞羞涩涩扭扭捏捏的焦虑怪!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重新审视了一下我周围的同学,判断了一下他们的类型,终于有了一种“拿捏”的感觉。。总之我准备冲了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读后感(二):完成自我分化,真正成熟做人

感理分化有助于理解自己和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把一个人的倾向分为理性和感性。有先天自带,也有后天社会养成。而自带的会更容易表现出来。比如我,先天感性,后天习得理性,就属于”感理“。

按照这个逻辑,人共4种类型:感感,感理,理感,理理。

属于感感的人,内心情感丰富,情绪表达通畅,即内外一致不拧巴,高兴时,花枝招展,伤心时,痛哭流涕。典型代表:马云

感理的人,内心也挺丰富,不过有情绪管理的痕迹,在后期社会文化影响中,有比较高的抑制表达的表现。典型代表:李安

理感的人,内在基本平静,也会有情感表达,不过常态比较平静,和有情绪时反差会大些。容易被感性的人认为夸张。典型代表:周星驰,李诞

理理的人,内在平静,很少有情感表达,有情绪时的时间也不会很长。会给人感觉极致理性。典型代表:周鸿祎,大多数程序员等

这种划分可以很好的帮助理解自己,他人,应用到职场,亲密关系。

如果你是理理,遇到一个感感,就会认为感感很做作。如果要继续沟通,就需要适当的调动自己感性的一面去倾听,不然就会各种不理解。

像职场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地方,不能天天想着改变自己,挑战自己。多想和自己匹配的工作是哪些。感感适合做和人经常打交道的事情,理理适合幕后工作。感理适合老师类的工作,理感适合产品经理类,有逻辑且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理感分化学说,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完成自我分化,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中相处。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读后感(三):用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分析中国古代的科学精神

从大了说,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规则架构是建立在与“天”和谐的基础上的。在这一背景下,“天”是不能也不需要被质疑的。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地用感性理解他,美其名曰“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无需探讨“天”(也就一切抽象的核心理念,或者世界的组成)是什么。中式哲学向来遵循着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也即,我们只要顺从“天”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匡君辅国,天下大治”了。

这套理论下,普通人感性的释放被制约,个性被巨大的社会理性抹煞。人们叫嚣着“祖宗之法不可变”,推出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发展出了赓续近两千的中国礼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自古以来,会讲求“内敛”、“自谦”,为什么会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我们的礼教文化只“求同”,难“存异”,抑制个性的发挥。所以——中国社会以感理类型的人居多。而按照感性理性分化说来看,感理会尝试用自己的社会化理性去理解意义,当社会化理性囿于经验系统的影响时,较难把握科学理性的真正含义。所以中国社会是一个“人云亦云”的社会,在这种条件下,科学向集体低头,向权威下跪。古代科学被驯化成为统治阶级的实用工具,创新创造是对礼教的蔑视与反抗,单纯的探求事物本理的科学没有经济条件很难进行下去。故而,中国未能发展出如古希腊那样的科学精神。

未来我们的国家又该如何更好地发展科学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国家的发展,科学发展也就失去了先决条件。经济永远是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我们既要从长远看,也应从当下着手。从感理分化的角度看,我认为在教育方面,尤其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是大有可为的。因为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黄金阶段。但由于外界的压力,尤其是传统思维下父母老师的管教,孩子爱思考、爱创造的天性得不到发挥,这更会抑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许多天马行空的脑洞被堆积如山的作业填满。于是乎,许多社会化表现为感性的孩子不得不向内缩窄,失去了表现的力量与创造的欲望。这跟敢想敢做的科学精神是相违背的。所以我提议,应在义务教育阶段降低孩子的学业压力,同时建立父母学校,向新手爸妈们灌输现代的教育思想。让外感的孩子“感”起来。当然,理性的孩子在科学研究上的优势更是不能忽视的。但,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发展出不同性格的可能性,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喜欢探索,爱好科学的人。

心理测量与自我认知课程作业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读后感(四):感性理性与先天后天

本书根据人的先天感性/理性行为倾向与后天社会适应化改变两个维度把人的特质分为:感感、感理、理感、理理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语言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从新的维度对人的性格特质类型进行细分。也使得人的性格特质可观察、可归类、可塑造、可改变,进而谈及人的去自我中心化与相处互动模式。

本书观点有两个前提理论:1、人的心智模式存在感性与理性两个运作系统。这在斯坦科维奇的《超越智商》与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中有详细论述。2、可供性理论,对于人的人格发展西方心理学家通过“同卵双胞胎实验”得出结论:人格的形成既取决于先天遗传又受到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塑造,两者影响各接近50%。

人在任何时候感性与理性系统都是并存且同时运作,也就是说某个层面是感性优势还是理性优势。于是人的性格类型便产生了4种分化。作者提出可以通过情绪表现与语言表达两种方式对人的类型进行识别:

1、四种分化类型的情绪表现:

感感:情绪丰富且表达通畅,面部表情自然协调,身体会随情绪发生变化。

理理:内在平静,情绪波动小,少有情感表达。情绪反应集中在面部,且持续时间短,基本没有肢体参与。

感理:情绪丰富但有明显的情绪管理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抑制,面部和身体可能会僵硬不舒展。

理感:内在平静,但会根据社交情境进行情绪表达,常态和情绪表达时反差大,面部和肢体可能会不协调。

2、四种分化类型的语言表现:

感感:不擅长理解意义,语言表达精确度不高,新概念需要深度加工后才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文字和口语表达比较平衡,在隐喻、文学表达上有优势。

理理:擅长理解和表达意义,准确度较高,隐喻有太多不确定性,因此对隐喻不太感兴趣。喜欢结构清晰的问题,喜欢寻找规律。更倾向文字表达,表达逻辑文字有优势。

感理:能够理解意义,但表达意义的语言精确度不高,如果超出经验范围外,会使用他人的词汇表达,但实际理解不准确。文字表达更优先,在隐喻表达上有优势。

理感:擅长理解意义,但表达时会出现偏差。喜欢探索复杂问题,化繁为简。更倾向口语表达,但存在语言夸张和表情使用不当的现象,表达逻辑文字有优势。

此外本书还包括一些有意思的提及:不同类型的职业选择。利用可供性原理在认清自身特质的情况下利用外部环境塑造自我。以及在财产、权力、文化生态位的改变。能量(气场)强弱对于不同性格类型的影响,如果是理性内核的人可加强气场能量强度增加感性之光,如果是感性内核则可以通过控制气场展现内敛与理性魅力。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读后感(五):是挺难读懂的,但是很喜欢~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

这本书挺好看的,但真的是很难懂。它提供的知识是动态的,有互动属性,有时空感。和很多静态的知识给人带来的体验很不一样,感觉它非常有生命力。

感理分化说的理论,提供了一系列关于人在遗传脑的优势倾向和社会化的环境要求与自我认同两个维度上,感性与理性的四种分化类型:感感、感理、理感、理理。

这个理论有比较好的预测性,也有很多基于互动的说明,这是很多人格理论做不到的。

大众对感性和理性的二元化认识,甚至是将两者对立起来的态度,会反反复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把人和行为标签化,甚至进行比较、形成鄙视链。

感理分化说吸收了心理学界对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用两个维度重构了它们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生动的人格形象。

另外好看的点在于,程乐华老师用了一种比较少见的研究方法:生态型实验,它由日内瓦学派(超出知识范围)的观察法发展而来。举一个大家可能知道的例子:皮亚杰在研究儿童的时候,通过不断变换儿童面临的情景,对比儿童在不同情景下的行为,观察、记录儿童的语言和动作的协同反应,逐渐发展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dddd成年人在填写人格测试的时候会有什么问题,普通的实验研究的适用范围、成本、伦理方面的限制。

生态型实验一方面避免了成年人回答问卷时的自我验证、只能提供后验的、描述性的结果,另一方面部分使用了实验研究的研究思路,比如使用实验对、实验对需要具备一个单因素变化的典型特征,反复对比发现与结论,看实验过程是否可以重复。详见书的15页,咱也没学过,实在讲不清楚。

麻烦的就是,这样的研究方法对研究者的学术水平有非常高的要求,对研究者所在的场域的稳定性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很难想到除了心理学的高校教师、大公司的HR、稳定的社区工作者,还有什么人可以使用这样的研究方法生发出理论。

作者说生态型实验的独特优势在于能观察无意识层面的行为,以及迭代速度快。这么看感觉也挺适合有创新需求的人的。。。

难懂也和这样的研究方法有关。作者使用了很多非常基础的概念,心理学很多基础概念都是非常难理解的,这可能和大部分人很难抛弃自我中心视角,而科学心理学的理科属性要求其生产的知识是符合理性要求的。读书的时候老师都会教大家要时常注意觉察,从自己开始,观察各种基本元素,形成相对理性客观的认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有关人的规律。

我感觉这本书对读者的要求也很高,一方面觉得很好看,还很好用,但真的很难看懂,理解起来真的很难,试图应用的时候也很难掌握边界。希望程乐华老师可以把书写厚两倍哈哈哈哈哈哈

两个维度:

遗传

社会化的环境要求与自我认同

两个核心线索:

情绪

语言

一堆基础知识:

个体发展

动力

能量

性别X社会化X遗传

社会、职场、家庭环境

亲密关系

沟通

。。。。

书中提到的次要线索也很有意思,还有一些生态小实验,比如听音乐问感受、看朋友圈问感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