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橫山家之味读后感100字

橫山家之味读后感100字

《橫山家之味》是一本由是枝裕和著作,馥林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6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橫山家之味》读后感(一):流淌在心间的光

原以为,《横山家之味》是一部讲述料理世家题材的小说。殊不知那细腻深刻的亲情与感动就这样随着一家人因祭奠大哥而聚集乡下,炸天妇罗拨玉米,吃鳗鱼饭砍西瓜等一幕幕场景蔓延开来,把埋藏心底的爱全部释放。倏忽间泪流,只为了夏日午后,一家人提着食物路过海岸,为逝去的亲人采一朵小小的菊花。

《橫山家之味》读后感(二):婚姻需要勇气和责任感

其实我看的是电影,不是书。

最难以忘怀的是这个场景:老奶奶悠悠然地谈论起她尾随老爷爷去会见了老爷爷的情人,她远远看着那个亮着灯光的窗户,那里有她心爱的丈夫,却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他们在唱歌,在跳舞,他们在谈情说爱——然后,老奶奶记住了那些歌曲,默默走开了,默默继续过日子,关于那一幕,只字不提——直到两个人成了老伴,她似乎漫不经心地提起来,那一夜……

我被这个场景感动了,情绪却是异常复杂的。

背叛婚姻去追逐爱情似乎不需要太多理由,人总是不那么理性的,但是容忍背叛一如既往地去关心、体贴、继续付出感情——这需要多少勇气、责任和爱啊!

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爱,坚持爱他一辈子——这些坚持都是需要厚厚的爱和勇气去支持,没有这个心理准备就不能随意谈及婚姻。

《橫山家之味》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虽然当时父母都已超过七十岁了,但那时他们都还健在。我当然知道,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走,但那也只是“迟早”,我还无法具体地想象失去父母到底是怎样的状况。而关于我接下来要讲的那一天,其实也没有发生什么决定性的事件,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许多事情已经在水面下悄悄酝酿。但即便如此,我却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因为,那时,我已经失去了我的父母。感觉从那之后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当初若是这么做的话”或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得更……”之类的感伤,至今仍会不时地袭上我心头,感伤伴随着时间沉淀、混浊,最终甚至遮蔽了时间的流动。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一点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 顺着眼前的状况随波逐流,事后却反悔不已……这是我的坏习惯。 我在他的眼神中感受到比大人还要看透现实的人生观。是的,眼前这位少年,在这个年纪就经历了丧父之痛。哀伤的深度和年龄是无关的。他所失去的不是我能轻易理解的。 我母亲虽然对吃的和穿的是能省则省,但对于花却特别不一样。想起母亲插花时的表情,似乎散发着少见的祥和气息。 母亲以前就常说我的手巧是遗传自她。的确,母亲虽没正式学艺,但不管是料理还是裁缝,她都边看边学就学会了。冬天她常会穿着自己编的毛衣或薄外套,像今天她身上那件淡紫色的碎花洋装(应该说是乡下老太太常穿的家居服)的衣领上,也绣上了时髦的蕾丝边。应该是她自己做的吧。那蕾丝的白色,正说明今天对母亲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只不过,她再怎么灵巧,也只能停留在外行人的领域,还没到可以以此维生的专业水平。而最难为情的是,竟然连这种地方,我也像极了我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一两个不愿意想起的童年回忆吧,就算是家人,也没有权力不经允许就打开人家的回忆来看。 “囤积得足够才会令人安心,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你们是不懂的。” 家里太多不再使用的旧东西,压缩着现在的生活空间。在置物间里,三个小孩小学时的成绩单、练毛笔的纸张、我的棒球衣和大哥的学生服,等等,都保存得完好如初。当小孩都离家独立了之后,她大概是不时把我们的“回忆”拿出来,沉浸在过去之中吧。想到她那离不开孩子的模样,与其说是令人怜悯,倒不如说是令人脊背发凉。如此舍不得丢东西的母亲,竟然会在父亲过世后没多久就把他所有的衣物丢掉,老实说还真令我大吃一惊。还不到四十九天,她就把父亲的内衣裤拿出来装进垃圾袋内,在收可燃垃圾的日子全部丢掉了。一起生活了五十多年,也不过如此而已吗?我对她那毫无牵挂的态度过于震惊,打电话跟姐姐说了这件事。 就算他的个性再怎么不拘小节,我也还是无法理解,他是怎么才能在有这种岳父的娘家睡着的?甚至连我这个亲生儿子都比他还紧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应该是羡慕他吧。 母亲一定又没有好好听人说话,而是自己一厢情愿地乱想。她以前就常这样。实际上,我在油画修复工作室工作时,接的活大部分是某校校长或某人祖父的肖像画,抑或是还没有外面的箱子值钱的卷轴之类的。即便如此,当我清洁被灰尘和油垢污染的画,使它恢复原来鲜艳的色彩时,我的心里总是很舒畅。我也喜欢凭着笔触或使用的颜料去想象画这幅画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总之,我可以从这些小小的细节中,找出这份工作的乐趣所在,母亲则不是。她一听到是油画就搬出凡·高啊、雷诺阿 30 什么的,理想化……不,应该说是幻想儿子的职业。母亲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就算现在搬出夏加尔也不足为奇。大哥考上医学院的时候,她也大惊小怪的,好似他已经当了医生一样。每当大哥实习的医院出现在电视新闻里时,她都会想到有可能跟大哥有关系,时而高兴,时而紧张。我想,所谓母亲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吧。 虽然母亲为之不悦,但我却相反。在大哥不算长的人生中,想必存在着某个我们不认识的人,在那个人心中也存在着我们不认识的大哥。也许大哥曾经告诉过那个人:“我喜欢向日葵。”或是大哥曾跟那个人说:“你就像向日葵一样。”抑或是大哥如此被别人说过。 有一天,我嘴里含着牙刷,像平时那样到后院去看,发现有些异常。我赶紧冲过去,水槽里面像开满花似的白白一片。虽然有几只翅膀还没长好,但一百多只蛹在一夜之间全变成蝴蝶了。我赶紧刷完牙,抱着水槽到外头去。然后打开盖子,屏息等待。可是不知道它们是没发现盖子已经开了,还是没有准备好起飞,所有的蝴蝶都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感到不安。是不是因为我把它们从菜园抓到这种地方来,结果孵出了不会飞的蝴蝶?我用手指敲了敲水槽的玻璃,但蝴蝶看起来还是没有要动的样子。感觉时间过了很久,正当我想要放弃,打算进去叫爸妈来看时,吹起了风,周围的树叶“沙沙”

《橫山家之味》读后感(四):路遥远,我们一起走。

cc:

你知道吗?有一天,当我经过医院门诊的玻璃窗前,还以为走错了时空。诊室内花白发鬓,带着金丝眼镜的老医生像极了当年还在任职的父亲,让我不由地涌起一阵内心触动,好像又回到了很多年以前。

那天回家,翻了四个橱柜,找出了《步履不停》的碟片。三年光阴的尘埃轻轻在掌心擦过,而回忆却是永远也拂不去的......一切还是如此的日常,如此地熟悉。

你一直认为我是个有书影情结的人,是的,这次也不例外。等了两个月,终于买到这部电影的原著《横山家之味》,想起收到书时的激动,至今仍觉得真是幸运有缘。

九月的夜晚,我阅读这本书,有如导演陪着我走一趟人生岁月。他在纸上走,而我在时间里行。

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速度读下去,一字一句地体会着相通的人生百态。

对于现在的我,岁月静好,莫过于此。

cc,你问我是什么时候成为是枝导演的影迷的,我想是看完《步履不停》这部电影吧。因为我喜欢认真的电影,认真的导演。而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有我一直欣赏的态度----扎实的人性肌理。让人可以相信电影中的人是真实活着的,即使观众走出了影院,却还会觉得影片中的角色仍然存在。

是枝裕和在他散文集《宛如走路的速度》里写道:“因为对母亲之死的悔恨,纯粹以私人的感情拍摄了电影《步履不停》。就连自己也认为,这里面丝毫没有所谓的‘社会性’。”而这没有丝毫“社会性”的电影却有着人性的普遍性。看似表面平淡的家庭伦理剧里,却处处充满了情感的暗涌,令人回味无穷。

《步履不停》是记录一天光阴的电影,它从次子良多的视角叙述了横山家长男纯平逝世十五周年忌日那天的家庭往事。四十二岁的长女千波和四十岁的次子良多分别携眷返家探望父母。一家人吃过丰富的午餐后,女儿一家离去。答应母亲留宿一晚的良多,无奈与新婚妻子由香里和继子淳史留下吃晚餐。翌日上午才乘巴士离去。相比于书中开首部分略带感伤的“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的深情追悔不同,电影从开端的家常厨房里白、红萝卜的刀切声和蒸笼水汽的特写镜头开始,到片末镜头升高俯览全镇的宏观视野,都一一呈现出了影片出色的客观写实风格,尽表幽曲之情——“尽量不用直接说出悲伤或寂寞的方式,表现悲伤或寂寞”,这真是典型的东方哲学。在114分钟的家长里短中,是枝裕和探讨他最擅长的生死、创伤、记忆和亲情。在电影和书籍中他同样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人生,为何总有太多迟到一步的遗憾……”

横山家这回九位家人同聚一堂,其实是唯一的一次,因为接着的每年聚会人数不齐,数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片末父亲在海边相约良多携同淳史一起去横滨看足球,结果并未实现。原著小说用良多的观点叙事,他后来有了一个女儿,但在父母逝世后,亦觉得“说实话,并没有因此就弥补了我对父母的种种后悔和缺憾,没有那么好的事。失去的终究还是失去了。”不过这点遗憾,也许是导演“强烈希望它是一部充满阳光的电影”,所以在影片里没有小说那么强烈,横山家的不快乐,只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继承医业的长子为救小孩良雄而溺毙,二是当全职主妇的母亲因丈夫的不忠而心怀怨怼,常借小事与丈夫针锋相对。当母亲发觉丈夫在情妇的公寓哼唱著名情歌《蓝色灯火的横滨》,立刻买了唱片回家,30多年一直在家中独自播听。而歌曲中“再怎么走,再怎么走”这句歌词,正是电影片名的出处。母亲这个伤心的秘密,隐藏了近40年,才在晚饭时被儿媳妇那句无心的问题——“有没有什么曲子是两位共同回忆呢?”——而被公开。电影中父亲饭后沐浴时,才隔着玻璃门听到妻子将他偷情的陈年旧事轻描淡写地说破。这和小说里良多回忆童年,雨中深夜妈妈带着自己到公车站等爸爸,等了很久却没有等到爸爸,妈妈光脚穿着凉鞋边踩水洼,边悲伤地哼起这首歌曲的情节不同,电影里母亲用这首歌悄悄完成了女性的复仇,这30年后二位老人隔门了断旧怨的情节,相比小说则更为深刻和震撼。

母亲和父亲最痛恨的人,无疑是直接害死长子的良雄,那个长大后成为一个肥胖及失业的“没用的家伙”。母亲每年都叫居住得很远他来拜祭长子,既嫌弃良雄肥胖出汗,又不给他开冷气,似乎是要故意折磨他。父亲也在客人离去后说出非常刻薄的话语“只会把自己吃的脑满肥肠。那家伙。活着也没什么用处!”这段文字是枝裕和的描写可谓毫不煽情,对人物的缺点亦不加掩饰,故片中的角色能遂让观众了解、入信与同情。母亲那絮絮不休和微笑隐藏恶意的言行演技派演员树木希林演起来十分传神,连是枝导演都是她的粉丝。

《步履不停》就像是一道永远难忘的家常料理,在清凉的麦茶、红透的西瓜、母亲绝妙料理玉米天妇罗,加上外卖的顶级寿司和鳗鱼饭之间,悠散度过看似平凡的一天。然而他们细细分享品尝的,确是欢笑背后隐隐的哀伤,小心翼翼的对话又忍不住的争执,不经意触动的回忆,以及深藏在彼此心中不曾说出口的秘密……故事中的每个情节,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情感,也唤醒了我胸口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的小小悸动,这样的故事,就是我心中最佳的故事吧。

我个人一直认为全球家庭伦理电影与书籍最细腻最感人的莫过于日本与英国,而《步履不停》则更是我心中家庭伦理片的巅峰之作。这段时间我反复看了电影与书好几遍,每次都若有所悟,却也无法完整地归类。在这场绝无冷场的故事里,你绝对可以找到跟你相类似的父子、母子、婆媳夫妻关系。不仅如此,cc,我想你可能也许已经猜到,这部电影之于我有如此深刻的共鸣,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同为医生家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这部电影或原著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下面这段文字,感触极深。请允我抄录于此:

透过诊间门缝窥见了父亲和淳史的身影。不知道是淳史自己进去的,还是父亲叫他进去的,他们像是医生和病人的坐着。我悄悄的走到诊间前,父亲坐在气派的黑色皮椅上,握着坐在诊床上淳史的手。

“看起来很灵巧啊。”

我听到父亲这么说。那声音充满了我平时不曾听到的温柔。

父亲眯着眼,抱着淳史的肩膀。那正是我在淳史那个年纪时,在这个诊间,他对我讲的话。当我又听到这句话时,不知为何突然怒从中来。

……

确认淳史的身影在走廊的转角消失后,我重新看向父亲。

“请你不要再灌输给他一些奇怪的观念好吗?”

听了这句话,父亲背向我,拿起桌上的茶杯。

我强调。

父亲回头。

“反正我也等不了另外一个二十年。”

我感觉无法成为医生的自己又被责怪了一次。

“这样讲是要我怎样?”

父亲用对淳史时截然不同的锐利眼神看着我。

“我又不是在说你。”

我不禁愣了一下。每次进到这诊间来都会这样,总会不知所以然的紧张起来。

“我知道啦……”

原本是来抱怨的,却反而被责难。我带着无法释怀的心情,走出了诊间。

回到我的成长经历,也有同样的记忆。当医生的父亲工作非常忙碌,小时候对他的印象就是深夜也要赶去救人。母亲的工作也很忙,所以,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我反而与祖母更亲昵。祖母常常在我或者在有旁人的时候念叨,依我这与父亲相似的性格,长大以后做医生是最好的职业。虽然关于我的这未来的“职业规划”,父亲从来没有在口头上表示赞同,但也没有异议。现在的我回想起来,当时的父亲心中一定也希望他的子女能继承他所热爱的这份医生的职业。只是从来没有说出口,也许是没有时间,也许是因为上辈知识分子的矜持。父母亲的那一辈人,因为时代原因,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很少和孩子有肢体的亲密接触,缺乏交流甚至连教育孩子的时间都没有,然亲情又无法割舍,所以让我曾觉得自己是一个因笨拙而被忽视的孩子。命运使然,我终究也没能力完成父亲心中的愿望,继而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把自己归类到了“良多”那一类人。

今年女儿放暑假的一天,我带她到父母家中探望外公外婆。偶尔经过书房,看到当了一辈子医生的父亲摸着外孙女的头在问:

“小朋友,长大了要当医生吗?当医生是可以帮助别人的。”

在那一刻,在我的某个下意识里,突然有一种自己的人生现状被全盘否定的悲伤。如果人生可以再次翻页,我是否可以全力地为父亲实现他们心中对自己的期愿。可是已经回不去了啊!也许是我也到了愿意理解父亲的年纪,彼时的我也和书中的良多一样,只能空余感伤和遗憾。而这类似的感伤,其实在过去,在今天,在未来都会不时地涌上我的心间,伴着时间沉淀、浑浊,最终甚至遮蔽了时间的流动。时间会摆平很多事,但是时间没有这么多。

“在这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我还有得到一点什么,那应该是: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一一种近似乎认命的教训吧。”

横山家的主人恭平医生已经退休多年,每天时辰一到,他就会外出散步,走过小路,就这样悠悠走看了人生风景。而我的父亲现在也是一位老人,他每天定时练琴,定时吃药,定时休息,和他交流需要提高一个音调,他的日常行为也越来越显示出医生职业后遗症的执拗,而我的母亲正和他每天做着重复的说服与较量工作,我只愿他们一直这样下去。

“有人说,失去父母会使人成熟起来;如果真是这样,我宁愿选择做孩子。”我想说,这是我的愿望,是是枝裕和“安静地沉淀与水中”的愿望,也是天下所有儿女们愿望吧。

一天过后

与君之时

减少一天

夏至将至

这不直接说出的悲伤和寂寞,是人生无价的留白,你我均需好好珍惜。

娴小鱼写于深秋重阳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