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诺桑觉寺 劝导读后感100字

诺桑觉寺 劝导读后感100字

《诺桑觉寺 劝导》是一本由简奥斯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478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桑觉寺 劝导》读后感(一):劝导

其实简奥斯汀的作品中,比较喜欢《劝导》,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都很平凡自然。女主角的一些想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影子,人总是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别人评价无论如何不去理会都会在心里留下回声,这回声的振动定会在心里引起丝丝的波澜。值得品味的书。

《诺桑觉寺 劝导》读后感(二):诺桑觉寺

简奥斯丁对于人物对话的描写真是精彩,不看名字只读话语就能知道是谁说的,不过这好像本就是她的特色,简奥斯丁对人物的塑造人性的刻画那是手到擒来。

凯瑟琳坦率、耿直、天真、热情、单纯;伊莎贝拉虚伪、做作、爱慕虚荣、口是心非、朝三暮四;亨利帅气、诚恳、幽默、绅士十足;埃莉诺端庄、可爱、热忱……

凯瑟琳的爸爸妈妈善良温和,不记恨,他们养出了这样讨人喜欢的女儿,原生家庭特别是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可见一斑。

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在东西方并存。

这也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凯瑟琳和亨利的爱情虽然经历了一些阻挠和挫折,但最终还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只是经常看着看着,简奥斯丁就突然冒出来,做一些介绍,她好像不太相信她的读者,我会有被打扰感觉,稍稍不爽。《傲慢与偏见》看过很多年了,不记得简奥斯丁是否也这样冒出来过,需要温习一下伊丽莎白和达西了。

《诺桑觉寺 劝导》读后感(三):哥特传奇小说、“中二”和英国古建筑

即时感想。

——读到我们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探索”古寺情节。

和被骑士小说“洗脑”的堂吉诃德一样,凯瑟琳的思想也被哥特传奇小说深深地影响着:美丽的女主人公在阴沉恐怖的古建筑里颤抖着走出了一步,外面呼啸着的暴风雨,而面前是(通向未知的一条密道……)——可以是任何超出常理之物。

她把古寺的主人想象成迫害妻子的恶毒变态;她猜测闲置的箱子里有什么奇幻之物,却发现只有一床被单;她深夜从根本没锁的大立柜里找到的只是几张物品清单…… 简奥斯丁对哥特传奇小说的揶揄讽刺以让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进行着。

但是读着读着反而对这类小说起了兴趣。它勾起了我对中二时期的回忆:希望有个会说话的宝石宠物和我缔结盟约;希望某天也能孵化出一个自己的守护甜心;每天穿过寂静的旧公寓群,必然会盯着一个最方便看到的窗口,害怕又期待着某个被吊起来的尸体…… 然而事实是,到现在我连一只不会讲话的猫狗都没养过。 不过倒是知道了自己喜欢儿童文学《秘密花园》的原因。阴沉忧郁的男主人、早早去世的女主人、被藏起来的男孩、锁起来的花园和庄园外面的荒野——这些要素完全契合我爱幻想爱冒险胆小又好奇的特点。

还有一点是,原来从《秘密花园》开始,我心里就种下了喜欢英国庄园、别墅、宅邸、古寺的种子,直到简奥斯丁的小说将它浇灌,使它发芽。

《诺桑觉寺 劝导》读后感(四):Northanger Abbey

在期末复习英国文学史时看到的书名,因缘巧合下遇到这本书,便开始读。简奥斯汀的书其实只看过最著名的《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男女主人公相爱过程中必定遭遇一系列的阻挠和挫折,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似乎成为了简奥斯汀所著小说的特有风格。富有哲思、观察入微、语言幽默和情节浪漫,是她作品的特色。

然而,似乎是她对当时市面上的文学作品早已有所不满,于是专门写了一篇与其以往风格不同的小说来讽刺吐槽。最大的吐槽对象即是英国文学中的哥特小说。

“哥特小说,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一般被认为随着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而产生。哥特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摘自百度)

最明显的就是她在文中多次提到《尤多尔弗的奥秘》,一本她虚构出来的当时流行的哥特小说。女主人公凯瑟琳为之着迷,以至于在随后访问诺桑觉寺时,因她被小说激起的好奇心,随时幻想着在庄严幽暗的寺院里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她因房间里的一只大木箱子疑神疑鬼(后来发现这只是一只用来装白布床单的箱子)。而后更是在夜晚对房间里紧闭的锁着的衣柜产生好奇,满脑袋胡思乱想,最后在黑暗中用桌上的钥匙打开了衣柜,发现一叠纸,被狂风一吹,散落一地,于是满足了她被小说激发的对诺桑觉寺的一些幻想(可笑的是第二天发现这只是一堆洗衣账单)。更令人觉得小题大做的是,她竟然因蒂尔尼将军的一些在她眼里看似奇怪举动而产生了将军杀死了自己妻子的想法。三次怀疑,次次都在羞愧和难堪中结束。不禁让人发笑,也引人思考着哥特小说带给人的影响。

当然,简奥斯汀的小说离不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桥段。凯瑟琳和两位男士有着“牵扯”。第一位即是她的巴斯好友伊莎贝拉(天知道我有多讨厌她!用现在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做作。她姿色不错,却到处招蜂引蝶,准确地说是低调地招惹男士。与他们暧昧,心底渴望男士的关注,却故作姿态,假装清高。即使与凯瑟琳的哥哥订了婚,也改不了!)的哥哥索普(一对兄妹都是奇葩!索普爱自夸,非常自恋,为人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到处瞎说他人的事。)第二位是蒂尔尼先生亨利,是为牧师,有着牧师特有的正义感,所以后来和凯瑟琳的求婚多半也是出于感激之情和责任心。

这本书情节不算曲折起伏,但是手不释卷,一天能看好几章,几天就看完了。除了奥斯丁的吐槽神功,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得归功于译者孙致礼。他的译文多用四字成语,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十分值得推荐该译本。

《诺桑觉寺 劝导》读后感(五):在人群之中的找寻

我已经记不得从什么时候似乎患上了人群恐惧症。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奥运火炬经过杭州之时,我因为这种恐惧把同去的朋友抛在了那里,一个从人群中逃了出来。在之后总觉得有句话特别适合自己的心境:人多时候最寂寞,笑容也沉默。

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又是个喜欢和人交流的人,特别是面对面。因为人在说话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总是特别吸引我去观察,去猜测。可是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在一个人呆厌了的时候,我会和人一起吃吃饭,喝喝茶,也不多说话,只是在一边看着大家的表情。

很多人似乎越来越习惯面对着万能的似乎能看到整个世界的屏幕,一起出玩的机会相应地减少。这使我们是掉了太多的生动。如今的我们几乎不能像这书中一样参加形形色色的聚会,虽然聚会被party这种说法取代;我们不会费心考虑每天要换什么样的衣服去会见心仪的人,与之漫步在空气清新的田野间;也不会在人头攒攒的舞会中用力搜寻那唯一值得自己的眼神停留并传递爱意的身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色的灯光打得人睁不开眼,晃动的身姿与杂乱的欲望将青涩未果的情谊遮蔽起来。

这种种变化中,最让我触动的便是面对着屏幕再不能体味到面对面交流时,眼神流连,嘴角牵动,或者竭力隐藏内心的窘迫,抑或高兴地手足无措。这一切让我感觉到一种伴随着呼吸涌动在空气中生动的气息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说电脑网络剥夺了我通过眼睛去享受这种气息,那么它也对我进行了一定的补偿——我喜欢的几部美剧:NCIS和《傲骨贤妻》。前者是所谓的老牌剧集,我几乎一口气跟到了第八季。后者是去年新出的,但也是我放不下的。两者共同之处之一是导演将感情拿捏得恰到好处,通过人物的表情,语言,为观众所熟知的动作等都能把感情演绎到人心里去。

而这两篇小说也让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种种奇妙。不同的是,书中没有图片和声音,有的只是作者熟练的笔法以及翻译几近精准的措辞。确实让我享受到这种生动。

不过这还是不能让我满足,因为我始终是被隔在了屏幕或者书页之外充当着旁观者的身份。

此外,作者对女性心理的把握以及人物角色的塑造还需亲身体味,在此不赘述。两篇小说放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讽刺对比让人看得不亦乐乎,人物众多始终无法掩盖男女主角的可爱之处。相较之下后篇《劝导》的女主角安妮更得我心。他人的劝导或许不能成为生命最终改变的原因,而自身的力量却是规避劝导对自己的不良影响,并使其填补自己性格不足的最为根本的因素。

载自本人博客:http://duoduo-blue.blogbus.com/logs/86492204.html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