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摘抄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摘抄

《逝去的武林》是一本由李仲轩(口述) / 徐皓峰(整理)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一):【笔记之一】薛颠之死

1934年,薛颠加入一贯道,因为他名为颠,与自称济颠活佛的张光璧相同,为了避讳,由张光璧的小老婆孙素贞为他改名为薛洪,道名武德明。1938年,成为点传师。1939年,张光璧派他负责山西的传教事务,以太原为基地,领关帝下凡衔,任山西总柜总掌柜。1953年,中国共产党发动镇压反革命运动薛颠因其信仰一贯道,被指称为“拳霸”,最终遭到逮捕枪毙。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二):李老不是形意大师

李老自己说过,“自己把自己从武林中开除了”。况且几十年来李老一直过的是“隐居”的生活,真正的功夫到了什么境界好像没什么知道。我本人不懂武术,更不懂形意拳,也学会有人说,李老的文章透漏了很多秘诀,从这也可以看出李老是“大师”。但既然李老习武多年,师从多位真正的大师,而自己却甘心寂寞,远离武林,所以我想即使李老有“大师”的水平,恐怕“形意大师”这个称号也不是李老想要的。

ps:我只是就事论事,我很尊敬李老,李老的文章表现出来的真诚很让人感动。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三):不吐不快

这本书最早是在百度形意拳吧。那会还没有出书,我就读过了。当时是初学,也是热血澎湃,相信了一段时间。

后来随着在这个行业时间呆的久了,发现有些说法非常可疑。可疑这么说对这本书十分推崇的人都没有多少实际的训练经验。

前几年我就一些问题多次问过老师以及一些老拳师,大多都不认可这个东西。

我不知道是这位老先生口述的时候年龄大了说的错了,还是这位写作者为了提高可读性进行了一些文学加工。这本书当做小说来看,可以说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如果当做一个技术参考来看,那绝对是不可以的,别说有那么多不实之处,就算有一点不对也是后患无穷。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这本书万万不能信。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四):管窥武林,享受站桩

这两天在津津有味的读《逝去的武林》,为什么能读下去这本武术家的回忆录呢?练中里巴人的金鸡独立已有两年,虽然不是日日坚持,但隔三岔五从未间断,单脚能轻松站完五分钟,越来越觉得不够意思。直到这个月开始站桩——我学的是金鸡独立式,现在单腿9分钟——立马爱上了这种运动方式。

同样是屈腿独立,加上脊椎和肩颈部的架子和松静意念后,感受大不一样。站桩就是站松静,静由求松生——当我的心神一遍遍的巡视自己的桩架时,我的心真的静下来,呼吸绵长,甚至能感觉到一呼完毕后鼻孔处的丝丝凉意,那种感觉真是奇妙!站桩完毕起身站直时,能感觉到血一下子涌进那条已酸胀很久的腿,这种感觉不是解脱而是爽,像给下半身换了一回血一般,真爽!这是我现在站桩时最喜欢的两处体验。

《逝去的武林》中有不少这样的体验描述,是作者的感悟。有不少将武道与哲学联系在一起的描述。对于武术,虽心向往之,但是觉得自己不可能练到境界,甚至连入门的水准也不敢奢望。书中叙述的那些故事让我觉得像是传奇,不敢确定真假,又觉得应该是真的。对这本武术家回忆录的热情是缘于我对站桩体验的喜爱。

站桩是练功的一种形式,练拳(如书P25写劈拳)也是练功,直到大成以后连起居劳作都可以是练功。练功就是运化体内气机,从而达到调养五脏六腑和调养心神的效果,内里强壮以后人就变得“敦敏”、“肌肉若一”,一击之下便不再单是手脚的力量,而是全身的能量,且身体各部非常协调。这是我理解中的内家拳的拳理。所以书中也一再提到形意拳的练法和打法是迥然不同的。

我想读这本书对我的实用意义也就在于此吧,一窥武术高人言行体悟,看看还有哪些练法和意念要点,能达成什么境界——但仅限于此,因为自己练功必得一步一个脚印,我还是老老实实的练我的桩,每回20分钟,体验松静,享受松静。其它的练法,两三年以后再说吧。

《逝去的武林》读后感(五):逝去的无仅仅是武林

说来惭愧,对武侠之类向来无感(类似于西方的魔幻类型)。对金庸古龙小说的了解也更多是周边的耳濡以及偶尔的影视作品。以至于在看一站到底类的竞答题节目和玩脑力达人时,武侠类型的问题往往不及店里的小工。这也是知识面中严重的短板。究其原因,无非感觉太玄太虚太缥缈。当很多同龄人对杨过萧峰郭靖等大侠五体投地的时候,我更崇拜的还是福尔摩斯一型,甚至不及对竹林七贤的向往。

说到这本书,就不得不提到其撰文徐皓峰(道士下山作者,陈凯歌改编太烂不想提)。说到他就自然会联想到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而说到一代宗师就又不得不提到叶问,以及其中的宫宝田(宫二的父亲)。说到叶问,自然就会说到李小龙。

当很多人慨叹李小龙之后再无大师的时候,有人想过为什么吗?了解的人都知道,李小龙是哲学出身,以至于在后来的截拳道中融会贯通了众多对各路武学的思考。所以说他不仅仅学会了‘武’,更明白了‘功’。这才是武学的奥义(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这本书在记录李仲轩口述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武学的思考。这也就解释了后来的李连杰,成龙,甄子丹,吴京乃至张晋为什么无法再开创华语功夫类型电影的新高峰。(张震是个奇才,以后再说)

中国的文化向来就是水乳交融,不分伯仲。学习书法,往往对绘画也颇有造诣。学习诗词,往往对音律也深有见地。而学习武术,则往往对医药,养生,道行很有体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民国以后大陆再无大师的非体制原因。因为我们一味的模仿西洋,不断细分,不断割裂。美其名曰深究,其实无非断了国人千年传承的庞大而精妙的学识体系。最近重温红楼梦,才发觉其宏伟,也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去研究。活脱脱一部古代百科全书。

回归此书(再说多了就该写论文了)。其中的韵味真如书中所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令我想到了小时候爷爷让我站在半米见方的水泥板上扎马步让我在黑暗中学习把脉的童年。只可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