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读后感100字

《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读后感100字

《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是一本由弗兰克·施茨廷著作,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读后感(一):如果你对未知有好奇心,不妨读读此书

无意在图书馆遇到的,放在侦探小说旁,就顺手翻了翻,

我的评价,以两字概括——“好看”

一本信息量非常大的科普书,却写得如此轻松幽默,风生水起

作者这文笔,着实让人敬佩不已~

从大爆炸写到未来,一部简明的海洋生命史

以一幅幅动画的形式展现在人眼前

各种生命,来来去去,你方唱罢我登场,真是热闹非凡呵

《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读后感(二):鹦鹉螺和另一个未知的宇宙

在弗兰克•施茨廷的《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中,又看到了鹦鹉螺的名字,让我想起多年以前的那个少年,在日光明媚的初夏,俯卧在草席上看《海底两万里》的情形,很多年以后,我已经忘了大部分情节,只记得尼摩船长和他的潜艇“鹦鹉螺号”。但什么是鹦鹉螺,却在少年的心里迷惑纠结了好一阵子,变成了神秘而美丽的想象。

用了半个月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弗兰克•施茨廷这本300多页的书,牵缠于45亿年的海洋史中,其间无数沧海桑田的巨变,波诡云谲的进化,恍然如梦;同时还看了一本阿越的《新宋•燕云3》,少半本祝勇写建文帝和明成祖的《旧宫殿》,以亿纪年的宇宙星球史的深邃宏远,有文字记载由大脑想象的人心幽微,就这么纠结在一起,忽而因自身的渺小心灰意冷,忽而因这一场进化的盛宴浮想联翩,同时有一种同场演出的暗喜和群众演员的茫然。

鹦鹉螺有4.5亿年的历史,鹦鹉螺是软体动物这一门类中的头足动物纲古老的鹦鹉螺目唯一的现存属,它们在古生代曾经遍布地球,如今只存在于南太平洋的深海中。而直到今天,鹦鹉螺身上的秘密才开始逐渐显露,最著名的也许是它的螺旋中暗含了菲波纳切数列。这组由菲波纳切在13世纪发现的数列——1,1,2,3,5,8,13,21,34,55,89,144,等等,以至无穷——包含了很多有趣的特质,比如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比如从第5个数开始,任意相邻两数之比无限接近于黄金分割率0.618,希腊人利用黄金分割律建造了巴特农神殿,埃及人借助黄金分割率筑起了大金字塔。而鹦鹉螺在4.5亿年前就知道这个比率了。

美国两个地理学家从化石上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天数完全相同,现今是30条,新生代渐新世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九天,这说明,月亮正在离我们远去。

谁也不知道在小小的鹦鹉螺身上还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秘密,而湍行于迷雾中的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与一只鹦鹉螺比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骄傲可言。

作为一个人类,弗兰克•施茨廷说,我们也只是进化的一环,在自然女神的游戏中,物种愈强大,幸免于难的可能性愈小,曾经称雄侏罗纪的恐龙们不是在白垩纪推出了生命的舞台?

在宇宙宏大的尺度上,人类创造的一切都微不足道。

上班的时候遇到了一场太阳雨。阳光落在我头上,初夏的日光,从云层的缝隙间透射下来,依然炽烈。雨点同时落在我头上,落在人行道的青石方砖上,一滴一滴,清清楚楚可以数出来的密度。它们来自大海,曾经乘着温盐大环流的列车到处旅行,从墨西哥湾搭乘暖流到纽芬兰,在格陵兰岛西部参观了海底,在深层水中向南方漂流,见识了合恩角的风暴,又被虹吸力卷进南极环流的旋转木马中……它们在赤道由尼摩船长的鹦鹉螺号改乘佛格森博士的气球,从非洲飘到了亚洲,忽然想家了:那旅程也许持续上百年了,就从这里回家吧,南面就是太平洋……

《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读后感(三):上善若水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海洋,广阔的水域。水是柔软的物质,却极具有破坏力量。

水是最特别的物质。越是柔韧的物质就具有越深广的力量。因为这种强烈的反差,所以我觉得很奇妙。

人们经常将智慧视为水性的。子曰:“智者乐水”。五行学说也认为“水主智”。智慧就是这样流动,澄澈而柔软的物质。

竞争与杀戮未必是自然界的真理,作者告诉我们或许曾经也有智慧生命以和平的形式生存着,但是却被无情的命运扼杀了。华夏文明也是这样,古代发展到了很深邃的程度,却先是毁灭在草原和森林民族手中,又二次毁灭在了海岛民族手中。这些人并不是因为文明比我们的文明更好,更伟大,更精细而是因为他们更有杀心,他们立心要以掠夺与杀戮为业,所以文明越是发达,越是脆弱。我们的历史和文明,上下五千年,以人类文明而言,是漫长的,以地质年代而言,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天道恒常,事物内在的道理是不变的。这本科普书籍给我历史课上哀伤的心以慰藉。

沧海桑田,这个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因为我们的生命短暂,所以才天真地期许永恒。

我们的人生不满百年,一个朝代不满数百年,一个文明只不过是5000年。百万年已经是久远的历史了,千万年可以换一种统治的物种,亿年呢,发生任何事情都不稀奇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生命是脆弱的,而自然是无情的。无论是地质灾难,外太空的陨石造成的灾难都可以是灭亡一种生物的原因。物质世界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值得信赖。物质虽然是有形的,但是其不确定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人类只是很平常的一种生物,既不是天选之子,也没有与众不同之处,人类不值得骄傲。

没有敌人其实不是好现象,所有曾经统治地球的生物都灭亡了。这就是战胜而亡的道理。

人性与兽性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必然的界限。在自然界,生物合作,纯粹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我觉得利益关系不是罪恶的,而是最合理而纯粹的。社会关系中的任何一环,本质上也是基于利益关系建立的,只是人类虚伪地耻于承认,所以才批判它。相信道德感化可以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天真而愚蠢的。表面上宣扬道德教条,私下里却以利益方式而行事,既用道德教条束缚了他人,又为自己谋求了数倍的利益,未免过分精明了。

人类有什么了不起的吗?

比动物更加善良,更有道德?

鲸鱼的社会不是充满竞争而是充满爱护,海洋里的智慧生物比人类更有道德。日本人和挪威人残忍地进行商业捕鲸。中国人喜欢吃鱼翅。欧洲和美国人用声呐折磨着海洋生物的次声波听觉系统,让他们受到了生不如死的折磨。人们杀害数以亿计的鲨鱼,而鲨鱼每年咬死的人还不如狗咬死的人多。

仁,是推己及人的善。如果一种温和的海洋动物要被无情地杀戮,只是为了满足某些人地一己之私,那么我觉得人类一点也不善良,反而非常恶毒。

如果人类被占断手脚,被扔下自生自灭。

如果人类要忍受无时无刻地高分贝噪声折磨。

如果人类是任人宰割的生物。

虽然在进行一些杀戮的行为,但是也心存敬畏,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克制。我们尊重这些死去的生物,我们就知道为了乐趣与利益的杀戮是错误的,我们为了生存,所以克制地进行一些杀戮,仅仅是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活下去而已,不是为了更加奢侈的爱好或者虚荣心而杀害动物。

人们只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因为害怕未知固步自封,陷入情感的泥淖,蒙上眼睛自我感动。我也很讨厌听到,“不同的人可以选择的不同的看法”这句话。科学不是证明,但是可以证伪。就是不停地将不正确的看法剔除出去的一个过程。这句话在人人都是善良或者理性的社会当然是可以适用的,但是在现实社会却只是一个阻碍人类进步的废话。我的看法是人类不应该杀戮鲸鱼,因为鲸鱼是一种濒危的高等海洋生物,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们,而一个日本人的看法是捕杀鲸鱼是我们的传统,就算鲸鱼肉很难吃,我们也要为了保持传统而继续杀戮鲸鱼,请你们尊重我们的传统。

首先,我认为应该将文明人定义为,乐于建设而不乐于毁灭,欣赏和谐而不赞同暴虐的人。当文明人遇到野蛮人,文明人如果以尊重的态度对待野蛮人,迟早还是会被野蛮人毁灭。

人们因为落后的传统与文化而伤害自然,这是不明智的。人类完全可以做出自我牺牲而保护环境。就像不吃鱼翅还可以吃粉丝,不吃发菜还可以吃紫菜。大概是十年前,无线电视有一期饮食节目,请了我很欣赏的演员去煮饭。在节目中,她说虽然很喜欢吃发菜,但是因为不环保,所以最好还是吃类似的替代品,而不要吃发菜。这是什么呢?一个很好的品质。就是自我牺牲和克制。在《药性赋》第一章的“犀角解乎心热”句下的注释写着,犀角现在用数倍数量的水牛角取代。人们的科技在进步,没有必要固守自己不合时宜的旧日的看法。

适度,就是一种中和之道。中就是不过不及,不偏不倚。只有平衡才是最好的,这是朴素而简单的道理,但是知易行难,各种原因使其很难做到。

书中的一个作者自身经历的记载很有意思,作者也对于白左圣母的脑回路感到难以相信,肆意屠杀虐杀的贪婪的恶是需要遏制,但是过分圣母虚伪的善也是一种愚蠢的恶毒。这个世界需要仁爱,更需要理智。两者缺一不可。愚蠢只会加速世界的毁灭,就像每年坚持放生行为的佛教徒一样。不是说动机是好的,结果就一定好的。有时候一个人也许没有想要做好事,但是却歪打正着地做了好事,那么他也不可以被认为是坏的。

或许真的是这样,人类最后不是输给了大自然而是输给了自身。

若干年后,最后的人类死亡,地球成为了一片废墟,到那时候,新的演化开始,再次演化出智能生物,发现了我们这些远古生命的废墟。

另外要说一点,就是这本书写作于2006年。那个时候的欧洲局势还相对稳定。而几年之后爆发了难民危机,世界政局朝着越来越不确定的方向发展。

这些受到灾难毁灭家园的人固然是可怜的,但是他们很多是穆斯林。我们知道伊斯兰教教徒的思想是与文明人的定义背道而驰的。一种文明的影响与其人口是息息相关的。当未来的世界,伊斯兰教徒用子宫占领了世界,还有谁会在意这些精致而脆弱的科技与文明?我不是因为种族主义或者是什么类似的理由而说了上述的言论。只是平心而论,不同群体崇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梦想是恢复古代帝国的荣光,他们是否有向着现代社会迈进的意愿真的让人感到十分怀疑。而许多基督教徒对于演化论的否认也是不确定性的一个因素。身边的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基督教徒仍然坚信演化论只是仅仅是一个可以被选择相信的一种没有绝对根据的理论而已。

作者最后还是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我们知道未来是不确定的,前景不明,但是没有努力过的人,不可以轻言放弃。

前几天傍晚,遥望图书馆。

赞叹。

这里最璀璨最闪耀的建筑和它的内在是相符合的,知识与智慧就是这样流光溢彩的。

像深渊一样深邃,像清泉一样流动,像大海一样广阔。

知识是透明澄澈的水性物质,一切闪亮的事物是不晦暗,也不暗昧不明的,因为在科学中没有需要遮掩的事情,也没有不可分享的事物。

人们分享彼此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使得明天更加美好。

2019年11月9日 于江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