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元素与人类文明读后感100字

元素与人类文明读后感100字

《元素与人类文明》是一本由孙亚飞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素与人类文明》读后感(一):不虞之誉 求全之毁

以假装孙老师看不到的态度评价一下,虚四星。 科学史是个天然适合讲故事的学科,遗憾的是这本书的故事讲得并不算好,历史和科学的缝合感很重,你不会像读《人类群星闪耀时》那样热血沸腾代入主角,也很难像读多数科普文章那样读出酒饱饭足的满意。作为一个双重爱好者,两边都没有看尽兴。人称视角的切换也是个问题,沉浸式课堂或街头分享当然都可以做,但两者来回切换就令人难受了。 章节的选取呢?感觉也不是特别高明。合上书时我自问,有没有感觉缺了什么?

第一个冒出来的是钢铁。从“一汉当五胡”的利器到被火药击碎,从工业革命的宠儿到落后产能,从大地之心到核能终点,也是满满的精彩故事,不应该输给任何一个书里的元素了。再一想,氧如何?氮如何?感觉都放不得。当然,听说续集要出了,这几个应该是跑不了。 加分的理由,则是一条意外收获。

好好是壬寅年生,“金箔金”命,给这个寓意起名挺难的。金箔这个寓意就有点令人不齿,好像银样蜡枪头,金玉其外的样子…这玩意干什么好使呢?

读到铜这章才想到——镜子!以金为鉴,不就是最合适的用途么。而鉴的用途,最初却是装水,颇有妙处。

鉴澄

精妙如鉴,以燧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

哀思如鉴,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豁达如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妙处难与君说

《元素与人类文明》读后感(二):责编手记

研究生毕业加入出版行业十年,我一直有遗憾,那就是没有机会做一本国内原创的化学科普书。我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学了七年化学,太熟悉国内外各种化学教材、教辅、参考书、期刊和文献,但是普及类的读物寥寥无几。毕业后加入出版社成为一名科普图书编辑,发现国内科普图书市场学科方向十分固定,天文类和物理类占领科普领域半壁江山,当然这不足为奇,深邃的星空具有天然的审美吸引力,量子纠缠和引力波时长占据各大媒体头条。化学类新书品种极少,几乎均为国外引进翻译图书,而且读者对象多为儿童。我深知化学背后不仅仅是枯燥的方程式和背不完的元素周期表,它的魅力被严重低估,它与人类文化历史之间的关联被严重低估,它对人类的贡献更是被不少不负责任的商家通过言过其实的广告所抹杀殆尽。化学领域需要一位代言人、一本为其正名的科普书,让读者真正感受化学的魅力和价值。

感谢亚飞的那一篇《硅的记忆》出现在我面前,我好像隐隐约约看到自己的愿望有机会实现。读罢样章后,我们在办公室面对面聊了很久,关于元素的选择,关于故事的讲述,关于未来要做一个系列的好书,逐一讲述元素背后的秘密。之后便是顺利的立项、签约、交稿、出版。经过亚飞的认同,我将书名从最初的《元素的秘密》改为《元素与人类文明》,还将书中的五种元素金、铜、硅、碳、钛悄悄藏在封面设计之中:寻金猎人的远征船里藏着金的化学符号“Au”,书脊的铜鼎里藏着铜的元素符号“Cu”,海面漂浮着的陶罐里藏着硅的元素符号“Si”,右上角飞机尾气里藏着化学元素碳“C”,飞机的制造材料里则藏着钛“Ti”。依然记得第一次拿到样书,摩梭着精致的封面,翻阅着细腻的文字,愿望成真的那份喜悦依旧让人泪目。

亚飞是化学系学生里少有的讲故事的高手,他的阅读积累颇深,文字功底了得,化学专业知识更加毋庸置疑,但最为可贵的是,他对做化学科普的那一份信仰和投入。我们曾经笑着说,国内化学史的传播已经断了三十年,我们这一代人中很多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我们可以读枯燥难懂的paper却无法讲述自己学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完成复杂精细的实验却无法把化学真正的价值娓娓道来。我不要我们的下一代这样狭隘地面对化学这个广博的学科,我们化学人自身任重道远,惟愿这本《元素与人类文明》能为读者展示化学瑰丽宏伟蓝图中小小的一瞥,重新建立化学学科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元素与人类文明》读后感(三):五年的等待,一切都值得

2021年11月3日,凌晨3点。

我不觉已经在灯下坐了6个小时,翻看这本由我自己写作的《元素与人类文明》。书是新鲜出炉的样书,我作为作者,拿到手也才整整12个小时而已。

此时,我已经读到书的最后一章——文字内容虽然早已熟悉,但是翻开纸张的感觉,却还是有些陌生。

卧室里突然响起脚步声,几秒后传来一句问话:几点了,怎么还不睡?

是我夫人,也是这本作品的合作者。

我突然浑身起了鸡皮疙瘩,紧接着才注意到,腿已经被冻麻了。十一月初,正是北京室内最难熬的一段日子,夜里阴寒,暖气却还没有开始供热。

而我,洗完澡后就这么光着腿坐了几个小时之久。

我入神,并不全然因为这是我自己的文字,也是因为重温书中的那些情节时,总是会有热血涌上发梢的感觉,尤其当我看到十九到二十世纪之间,无数学者为元素周期律贡献力量的时候。

上一次这么读书的时候,应该还是考博的前一天晚上。因为我是按同等学力方式报考,临时被要求加试《自然辩证法》,于是整整备战了一宿。

《元素与人类文明》并不是我第一部成书的原创作品,却是我构思并动笔的处女作。创作的动机多少有些离奇,我也把它完整地记载于书的后记之中了。

好在是,慢工出细活。我写得慢,编辑也不怎么催,因此有时间翻看各类资料,从前沿化学的科学文献,到那些故纸堆里的稗官野史,均有涉猎。经常看着新闻节目的时候,我会突然觉得,这个内容应该可以写到书里面,可是真正写的时候,又发现拔起萝卜带出泥,需要为它铺垫很长的背景。就这样,一次次地取舍,筛选出一些故事与自身的经历,直到书稿的文字量超出约定,我才就此休笔。

商务印书馆编辑的风格与我倒是契合,也是不慌不忙,从交稿到定稿,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出版的这一天,距离我最初的创意,已经过去了五年有余。

但是为了这本书,我们都等得起。

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史的关系,中文原创图书市场上已经等了不知道几个五年。在这些年里,我们偶尔可以看到一些译作,其中包括我自己翻译的《锈蚀》。在我自己的这本《元素与人类文明》中,有关自由女神的故事,便有一些细节内容取自于《锈蚀》。然而,即使是把译作都算上,以化学视角来看人类文明的作品,仍然屈指可数。

这似乎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因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个节点,几乎都和化学有关——对火的使用、陶器加工、青铜铸造、百炼成钢、工业革命、气候变暖……无不如此。

然而这又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结果。

走遍全国,几乎已经没有一所大学的化学系还设有化学史专业,这方面的人才大都已退休或作古,年富力强的教师们则在为了自然科学基金挠破头皮。

诚然,科学研究就应该向前看,但这不代表回溯历史就没有必要。我愿意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比作一叶扁舟,茫茫水面上,我们也不知道何去何从。前方的灯塔,固然可以指引我们,然而在看不到灯塔时,我们就只能根据已经划过的路线去校正纠偏。

数千年来,数十种化学元素共同起舞,让人类文明异彩纷呈。我希望有一天,把它们的故事全都讲述出来,却只恨白驹过隙,虽千言万语也难说尽。在落笔之时,我选定了金、铜、硅、碳、钛这五种元素,它们虽不能展现人类文明的全貌,却可以和最后一章的元素周期律共同构成一副骨架。设计封面的画师,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在人类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物件中,而印刷时所用的特种纸,又让文明的质感变得更加细腻。

这一切都让我充满着使命感,想把这个主题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完成。

新一部《元素与人类文明》,我已经开始构思。我不担心文思会枯竭,毕竟元素的世界已经足够精彩,如果它们书写的历史是一座花园,我也不过是那个盘旋其间的小蜜蜂而已,一头扎进花丛总不会劳而无获。

但愿我所采集的花蜜,可以让每一位品尝的人都能感知到山花烂漫。

《元素与人类文明》读后感(四):不能弘扬文化的历史讲述,不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书

孙亚飞《元素与人类文明》 商务印书馆

2021年马上就要结束了,在一年的最后几天,我一边在以单晶硅为核心部件的智能手机上为工厂做着几种钛合金设备的选型,一边做着下一年财源滚滚的黄金梦,一边读完了孙亚飞所著的《元素与人类文明》。

这或许是今年阅读的最后一本书,也是最有趣的一本。

首先,你以为它是一部科普作品,但其实它是一部讲历史的书。

开篇第一节,作者就为我们讲清楚了西班牙人刚到拉美时候的遭遇,讲清楚了欧洲人第一次穿越巴拿马海峡的经过,讲述了皮萨罗带领160名西班牙殖民者打败5万大军征服印加帝国的过程。

以黄金为引子,作者还为我们讲述了阿拉伯人是如何在古希腊文明的废墟中挖掘出了炼金术,并让其风靡许久,衍生出许许多多新的发明。中世纪的欧洲炼金术虽然骗子横行,但作者也让我们从这些招摇撞骗的夹缝中看到经过数百年的积累,炼金术慢慢还是由蒙昧走向了科学,成为了敲开科学大门的敲门砖。

又以人类对“铜”的应用过程为引,不仅讲述了世界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自由女神像的来历,更是将笔触伸向了数千年前,讲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不再为诸侯所信服的原因。原来只因秦国以僭越之礼铸造铜器祭祀白帝,周王室因其抗击外族的功劳并未多言,却拒绝了鲁国相同的请求,如此“双标”才致使诸侯不服。

在关于金属“钛”的一章中,作者以钛合金的应用发展脉络为依据,讲述了“钛”在航空、潜海领域掀起的一场又一场革命,更是详细讲述了中国国家大剧院从立项到长达40年的停工再到重启项目,从对设计的质疑到成为国人心中的骄傲的整个过程。

国家大剧院的钛合金穹顶

要说他是一部历史书,他偏偏又折射着文化的光芒。

从金银的理化性质出发,作者阐述了不同地区的原始人类文明不约而同将金银作为货币标准的原因。分析了当代社会黄金既不会被帝王独占,也不用铸成金币,而为什么冶金行业却依然兴旺的金融学原因和背后的资本运作。

从冶铜的技术发展和“黄铜”“青铜”“白铜”的合金成分出发,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从吴越之地逐渐传向中原的剑文化,从木质到铜质的锁文化,以及代表礼仪地位的音乐文化。由刘胜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引出中国的灯具文化。从刻在石头上的岩画到流传全球的精美瓷器,“硅”以独特而持久的方式,永远记录着人类文明的点点滴滴。而现在的计算机技术更是以单晶硅为和新材质,传递人类新的文明。

长信宫灯

但最终,他还是一部科普书。

这部《元素与人类文明》为我们普及了黄金之所以呈现金黄色的秘密,且通过黄金色泽之谜的探究,讲述了人类对原子模型的构建历程。讲述了爱因斯坦和波尔亦师亦友相互成就又相互争论的科学界“旧闻”。更是讲述了让第6周期元素化学特性表现异常的“相对论效应”。也为我们讲解了现代湿法冶金的化学原理。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自由女神像,就算没有亲眼所见,但总会在电视、媒体上看到过这座美国文化的象征,纽约市的地标。但很少有人思考过为什么自由女神像通体青绿,这并不是正常人类的肤色。作者在关于铜的这一章中就给我们详细科普的自由女神像的肤色变化,并且解释了这种颜色变化背后的化学反应。由此我们立刻知道,我国大量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现代博物馆展柜中虽然也泛着清幽的光芒,但当初他们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

我国最著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

硅是地球上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却少有人关注,但他对人类生活的帮助一点也不比金银差。陶器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反应制成的工具,我们以为他再普通不过了,作者却为我们科普了陶器在烘制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我们不得不惊叹这些变化的惊天动地。而从陶器到瓷器的转变,从宏观来看只是更白净更细腻,而在微观世界里那又是一场无比激烈的质变过程。

作者还在有关硅元素的一章当中科普了我一直不太明白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水晶与玻璃究竟有何区别?

《元素与人类文明》是一部既科普化学知识,又讲述人类文明历史,更不断弘扬人类各种伟大文化的作品。同时也在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思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道德问题。比如,黄金自古以来,在众多文明中都代表着权威与富贵,代表着王权与太阳,但围绕着黄金历史上留下的却都是一抹抹鲜血。太多的人因它而死,太多的国家因它而亡。它就是一颗耀眼的星辰散放着死亡的光芒,就像一页圣洁的经卷写满毁灭的魔咒。但其实所有的血腥与毁灭都与黄金这一元素无关,无论是造成美洲原住民几近灭亡的殖民淘金运动,还是风靡欧洲的炼金术骗局,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是人类贪婪的本性。

曹文学于潍水之滨

2021年12月25日夜

《元素与人类文明》读后感(五):“氢氦锂铍硼……”竟然关系着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元素——我以我名证我在

说起人类文明,大多数人会想到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的起源、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历次的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等等。很少会有人把它和元素联系到一起吧!化学元素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也是这本《元素与人类文明》吸睛的第一要素,书名就勾起人无限遐思。 作者孙亚飞在书中以金、铜、硅、碳、钛五种重要的化学元素为主线,结合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它们对人类文明发展传递起到的重要功绩。

过去或已熟知、未来仍需探索

一、熟知的故事背后那些未曾深思的元素知识 淘金热、炼金术、为何说“货币天然是金银”、合金的光环等等,作者结合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和身边案例,从金这种化学元素的特性讲起,让读者从一个崭新的科学的角度重新理解了历史过往。

淘金热——航海家的动力、印第安人的灾难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说书般的讲解,很好地打开了读者的思路,令人读完书也不由得回顾一些之前听过、看过的事件,想要重新佐证一下其中有哪些是和化学元素有关的。

仅次于金银的存在

比如,氧化反应对于文化遗产的破坏。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学家们在距今几千年前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些色泽鲜艳、样式精美的竹简。可是由于经验不足,没有做好防护措施,竹简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肉眼可见地由黄转黑,转瞬消失在了大家面前。 又如,西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原本也是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的。可是秦俑也是在接触到空气后15秒内就被氧化,4分钟内就全部褪色。这就是为何我们今天看到的秦俑都是黑灰色的原因。

玻璃的光影效果,你知道它的元素吗?

某些化学元素稳定的特性帮助人类保留了古代的文化财产,刻下了某些技术曾经存在的痕迹,印证了人类文明变迁的过程。但若我们不够了解元素的特性,贸然让它们展现在世人面前,无情的科学便会秉公处理,令一切烟消云散。

二、单凭经验和技术创造奇迹的古代匠人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宴会上,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独自用铝制的刀叉,而其他人都用银制的餐具。这是为什么?是拿破仑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么?其实不是。因为那个时候刚刚研究出提炼铝元素的法门,可谓“银器易得、一铝难求。”拿破仑独享“铝具”恰恰是要彰显他的尊贵地位。 古代的匠人尚未掌握关于化学的理论知识,更别提理解原子离子电子的运转和化学反应的奥妙。他们隐隐地觉得在某种情况下什么东西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硬是靠着过人的直觉、熟练的技艺制成了诸如青铜器、鱼肠剑、青花瓷、唐三彩等流芳百世的古董,不得不令人佩服。

三、在过度开发和合理利用间的转变 随着对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创造更加舒适生活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比如: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等等。人们已经意识到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迫在眉睫,而且必须要各国齐心协力才有效果。 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持续不断地发展,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也从未停止。随着对化学元素的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能源和技术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利用。书中通过汽车能源开发和尾气排放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告诉我们,事情往往不是单一的。表面上看似解决了某个问题、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发明,常常潜伏着尚未了解的隐患。我们只有谨慎地、客观地看待问题,不断探索、不断求证,利用科学数据分析问题,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造福后代。

阿姆斯特丹迈出的一小步

<写在最后>

书中整体按照金、铜、硅、碳、钛五大重要元素分类解说,人类文明也基本按照这个顺序在不断发展。再加上作者构思奇特、文笔清新,讲解通俗易懂,严谨中透露着一丝幽默,偶尔还会运用一些谐音梗。令读者刚刚觉得专业知识有些枯燥的时候,又被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吸引着继续看下去。 比如,炼金术士欺骗妄图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哈利波特中那颗可以获得重生的魔法石其实是什么成分。再比如,俗话说“先礼后兵”,我们讲完了青铜作为“礼”的部分,再来看看它作为“兵”的用处;第五章“钛”平盛世,等等。

本书作为化学元素的科普文或历史故事的拓展读物都可以,适合有一些基础的初高中生以上的人阅读。 不过在读的过程中,感觉每种元素中举的例子和话题有些分散跳跃,若这只是教授讲的一堂公开课,读者只需跟着讲解者的思路走就好,若是作为一本书,一本留存并能让读者事后查询的书的话,每一章的内在再遵循些逻辑就更好了。

越王勾践剑,你不是青铜,你是王者!

最后,期待作者今后能写出更吸引人的元素故事,毕竟周期表上还有113个小伙伴在等着呢!

对于阅读书架来说,刚刚好的厚度

和豆瓣喵座布团来张合影吧!

元素与人类文明

8.2

孙亚飞 / 2021 / 商务印书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