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总是愿意在一个落着雨的下午,捧一杯香茗,轻轻的品尝着它的回味悠长。这时候,旁边自然是要放一本书的。书使我沉静。朦胧间,就似乎已经看到历史向我缓缓走来。且看那一幕幕——

看那游子的浓浓乡情,半夜清泪湿青衫的悲哀。

看那游子的淡淡乡愁,清晨愁容印脸面的悲凉。

看那游子的绵绵乡思,正午故乡留心中的悲怆。

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他们是无奈的,总是有各种原因不能回到做梦都想到的故乡。一行大雁鸣叫着,斜斜的向远处飞去。夕阳映红池塘边的芦苇,游子知道,那就是家的方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翻开泛黄的书页,感受游子们对家乡独特的情感。家不是说有就有的,它也不只是一座建筑,它是游子们心灵的港湾,这个港湾,在他们自己心中,是最舒适,最温暖的港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因为当时战火四起,杜甫连自己的家也没有了,于是故乡就是他的家。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可以勾起他儿时的回忆,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如今却只能变成回忆,可悲。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时,他“初闻涕泪满衣裳”以致“漫卷诗书喜欲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柳者,留也,是表示不舍得亲人离去,要加以挽留的意思,杨柳依依,也正好表达了依依不舍的心情。李白不禁想起自己临走时,好友为自己折柳的情景,触景生情,发起感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继续徜徉于书海。似乎回眸就是那些游子对家乡无限的眷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这样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潸然泪下的画面!孤独的游子,面对夕阳西下,劳作的人们纷纷回到家中,自己的家又在哪里呢?

乡愁一直是萦绕在游子们心中的思绪。席慕容写《乡愁》,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还说,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余光中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清新委婉而重浊雄浑的乡愁。这是一种无法叙述的愁。随着城市逐渐发展,确实是找不到我们当初的故乡,再也找不到我们共同捉迷藏的小树丛了。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如水,易把人抛

这不是莫名的感慨。古往今来,思念家乡的诗词歌赋太多太多,我们无法去考证。只是清晰的是史册上不容置疑的墨字,迷离的是那些语焉不详、莫衷一是的片段。倦游当思归,我们不是无情感的动物,并不是翅膀硬了就可以永远逃离。年少轻狂的我们做了什么,可曾伤了谁的心?家是永远的港湾,当我们慢慢长大,我们以为我们再也不需要家了,我们可以独立了。当我们真的独立时,你才会发现,以前的日子是多么美好,只可惜,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在这个社会,有太多太多年轻人出外工作,看望父母的机会其实很少,那么请你常回家看看吧。你可知道,在你之前,有多少人想回家却回不了啊。常回家看看吧,家是什么也无法替代的。

来吧,回家吧。家里的小花园草深了,父母还等着你回来拔草呢。

第二篇

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这篇文章,在月下大讲《月赋》的刘文典先生;上课极“懒”的叶公超先生;颇具名士风度的闻一多先生……这些教授“自由市场”般的课堂让我不禁捧腹。可是笑过之后,我又不由得感慨起来,感慨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国家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一批有着铮铮铁骨的教授,挺起了中国教育文化的脊梁啊!

写着写着,突然听起西南联大的校歌,忽的被冯友兰先生撰写的歌词打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谁不为同仇敌忾、患难与共,用知识改变着祖国命运的精神所打动呢?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师们或在漏雨的课桌前,或在泥泞的南湖边,三三两两,为国家深重的苦难而眉头紧锁;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到祖国最偏远的地方,投下希望和自由的火种。那一辈人所受的磨砺难以想象,但是他们的课堂却是如此从容开放,留给人无限的遐想。这时,我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想起汪曾祺笔下的闻一多先生的课堂。唐诗最叫座,不仅文学院的学生早早来听课,连工学院的学生也愿意穿越一座昆明城来听课,争着一睹闻先生的风采。想来,他的课堂肯定是极有魅力的。只可惜我只读过他的新诗和散文,还没看过《唐诗杂论》。不过,我很想听他上《楚辞》。他讲《楚辞》,只讲屈原的《天河》,平均每节课只讲几句诗句,甚至四五个字。这看似散漫,但屈原的《天河》,从哲学上讲,其思想内涵要更丰富,教授如此不拘泥于形式上课,这便为真正的教学自由。

而汪曾祺本人也将那份文人的自由发挥到了极致。他上课随心所欲,喜欢听的课就去,不喜欢的课一概不去,还常旁听其他教授的课。教授讲课自由,学生上课自由,这样的治学环境,给了像汪曾祺般的学子极大的成长空间。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属于西南联大的风骨,也是每一个闻一多般的教授,每个汪曾祺般的学子的风骨。

我们今天为何在怀念那时的教育?其根源就在于它所象征的独立自由的学术品性。当我们怀念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怀念所有人刻苦治学、从未放弃的坚韧意志;怀念在艰苦环境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爱国精神时,更要反思当下,用这些精神鼓励自我,纠正因功利心而耽误的学术探索,回归教育和读书的初心本意。如此,我们才能在学术精神和理想的薪火相传中,继承前人的成果,开拓出属于新一代读书人的新路!

那个国破家亡、人民颠沛流离的年代,惊心动魄,也包容开放。又想起那时的大师们,回望他们远去而瘦小的背影,心头便掠过一阵怅然。“刚毅艰卓”,他们留下的这四个字,是怎样的照耀后世啊!

他们用精神点燃的炬火,我们将会接过,高擎着,向更伟大的方向,永不停歇地前进!

第三篇

人常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草木真的没有感情吗?

有很多人赞扬另外一个人时候,会说:“他真像风吹不到、雷打不动的小草一样坚强。”或者是“母亲就像参天大树一样,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难道说“他”与“母亲”像小草、大树一样无情?

人们都知道,小草有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在哪里,只须一滴水、一丝阳光便可以勇敢地生存下去。它向大自然索取的是如此之少,但是回报大自然的却是令人羡慕的整片绿色,绿色代表生命力,它把生命力带给了人类,带给了大自然,让大自然把春天一次又一次慷慨地送到了我们身边。多么知恩图报的、无私的小草啊,难道你能说它无情?

说起树木,那就更重要了,现在防风固沙,需要的正是这些强壮的、生命力旺盛的树木,夏天,人们往往坐在大树下乘凉,刮风时,人们总是依靠这些树木来抵挡风势的,这些树木默默无闻,所以人们总是用树木来赞扬一些无私奉献的成功人士的精神。

要说树木没有感情,这实在是一个错误的说法,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封闭的屋子里放两盆植物,在其中一盆中插上一种仪器,这种仪器可显示植物的情感波动线。让四个人一起进入房间内,然后让其中一个人当着这盆植物的面孔,把另一盆植物疯狂地折断,再让他们全部出去,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让这四个人分别进入这个房间,当没有折断植物的三个人分别进入房间时,这盆植物的情感波动是平移的,但是当第四个人进入时,植物的情感波动先突然激动地跳跃着,就像人类生气时的样子。这种情况,让那些搞这个实验的人着实地吓了一跳,因为他们没想到植物真的有感情,更没有想到的是它们的感情竟和人类的没有本质的区别。

由此看来,草本并不是像人类想象中的没感情,只是人类不懂草本的感情,或者说是忽略了。有一部分人外表热情内心却冷若坚冰,难道他们还不如一株草木吗?我想这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四篇

《葡萄月令》这篇散文以“编月体”的形式,记述了葡萄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全篇以十二月份为基本框架、以葡萄的生长为基本线索来组织文字。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从容淡雅,如行云流水,令人回味无穷。“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口哀!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看到这一段,我瞬间觉得口腔里满满洋溢着葡萄的香气。原来多汁美味的葡萄是这样来的啊。

葡萄七月熟,人间草木深。汪曾祺老先生看似流水账的记录下,是他对生活中细碎的点点滴滴,对平凡日常中的小美好最醇厚的窖藏。岁月还很长,生活的美好,需要你我共同珍藏。

第五篇

时光匆匆,这寒冬腊月的冬天一转眼就到了细雨蒙蒙春天,一下子还真适应不过来。这年,广东的春天比以往的都明显些。以往冬天一过,这天就直奔夏天去了,对于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季节我是碰都没碰过,春天是啥样?——一无所知!只能独自叹息咯!

这年不同,春天总算到了!到处一片生机!这时间过着过着,又到了拜祭先人的时候了。清明节到了,广东这边全体去拜山,拜祭先人。这或许有些迷信,但怎么说这也是我国的传统,只能拜啦!在学校放学前,老师们对我们万分叮嘱,同学们最后喊了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要小心”。唉?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吗?我们的搞怪精神可真够“行”的!但这句话却应验在了我身上,成了清明节一笑事。

清明节我没去拜山,我老家在湖南,自然就拜不了啦!闷得很!脑子里突然想起了那句笑话,想想那是啥意思?……想了不知多久,烦了!不想了!就想出去玩玩。好!这天就开始戏弄我,从楼下出来,一下就来了个“开门红”。因为前几天下了雨,门口还有些水。自己只顾关门,没看路,摔了个半死,差点没叫出来!还真是撞邪了?疼!可是戏剧的事情陆续有来……

自己瞎逛到了个篮球场,有人在打,跑去凑凑热闹吧!

跟他们谈了半天,终于能一起玩了,我能不拼命吗?这天又开始玩恶作剧了,球好不容易到自己手,带球,上篮,进球,是不可能的!只听到一声惨叫!我又摔着了,啊!我躺在地下,身边的人在笑着,我却想哭。他们看我如此“LJ”,便把我“罚”下了场外,我一脸苦瓜相,肚子苦笑着!没这么灵吧!天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要小心。”我终于了解了,不知是不是清明节鬼魂出来捉弄,今天连续摔了几次。它只说在路上,在家就没事了吧?快走!

我以比刘翔还快的速度冲回家中,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气。哈!总算没事了。那鬼话,我才不信呢!到家里了,你奈何得了我吗?哈哈!现在我金刚护体,不怕你!

戏剧性总是在这些时候发生,我又摔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要小心。”长叹!

第六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

春风轻轻地吹拂着,而这预示着花儿的开放,也预示着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的到来。清明节,是人们对逝世的人表示哀思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会以扫墓的方式来祭奠死去的人并且缅怀革命先烈。因为这一天是哀思的日子,人们的心情沉重,连天公都会下一场渺渺细雨来哀悼逝去之人,所以就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千古名句。国家也在清明设置了休假,让生活在忙碌之中的人们在这一时节给逝世的亲人扫扫墓,以示尊敬与哀思。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而在农民看来清明却是好日子,因为它代表着春天的到来,预示着花的开放、候鸟的回归,也预示着春耕的时候就要到了。因此也有人乘着春雨来踏青,清明节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气氛不再那么哀怨了。

在苏州,清明节有着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吃青团子。包青团子的面团是用嫩叶的汁和面粉做成的,里面再塞上豆沙,嗯……味道一级棒!令人垂涎三尺!而“青”字与“清”字谐音更是表达了对逝世之人的无限哀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让我们在这略带哀伤的日子里缅怀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用一颗感恩的心。

第七篇

昨天,我和妈妈去上超市买东西,可要走时,才发现下大雨了!这可怎么办?大道上不让走车,要跑雨还太大东西都得湿,所以人们都在门口堵着我看了会书,发现雨小了,于是,我们从后门跑到了家里。我发现,大道被雨冲的干净多了!空气也清新多了。

其时,下雨不见的是件坏事。

第八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诗人的名诗一样,每年清明节都是随蒙蒙细雨而至,它总是让人感到忧愁。

早上起来,就看见户外湿漉漉的一片,半空中还飘着丝丝细雨,好像是“天空的垂帘“,微风轻轻一吹,就成了”斜风细雨“,这时让我想起《渔歌子》讲的一句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不,出门去扫墓的人们,在斜风细雨中,也不回家,他们都急着去缅怀他们去世了的亲人。

过了一会儿,爸爸叫我跟他去扫墓,我马上拿起锄头,爬上爸爸的车。到了山脚,爸爸把车停在大姨家。然后我们一起踏着路上的荆棘,顺着泥泞的小路,来到了爷爷的坟前,那一路的景色,都融入了烟雨中。爸爸看了看坟,就从我手里拿过锄头,锄起草来,而我站在一旁,我发现那儿改变了不少。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东倒西歪,周围一片寂寥,一片凄迷,一片死气沉沉。面对此情此景,我对爷爷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我想到曾经爷爷带我去看戏,想到爷爷的关爱,想到爷爷的音容笑貌,想到他的一举一动。不禁一阵惆怅,顿时一滴泪水,一片忧愁,塞进我的心头。

在回去的路上,我看见了众多的扫墓人,他们都是那么哀愁,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天真是“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消魂,何处暗香盈袖?“啊!清明节,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