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情感笔记读后感100字

新情感笔记读后感100字

《新情感笔记》是一本由冯雪梅著作,中央编译出版出版的简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情感笔记》读后感(一):自助者天助

鲁迅说过“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周国平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大致的意思是真正的有价值友谊只产生于高尚的灵魂之间,敝人认为,不管是爱情,还是友谊,终究是附属品,人不能靠他人来拯救自己,能自救的人往往容易得到这两样东西。

《新情感笔记》读后感(二):无须升华,不必叹息——感情如此,生命如此

只有经历过婚姻的人才能体会到个中的繁杂和不同的酸甜苦辣。在喧嚣的都市中,谁能真正理清情感事务,阐发人生智慧?《新情感笔记》的作者尝试这样去做。。。或许过于清醒,或许充满理性。。。不过,感情说到底只是你自己的感情,要清醒的最终只是你自己。让自己的情感神经坚强起来吧,这是这本书给人最深的感悟。

《新情感笔记》读后感(三):天地悠悠,过客匆匆

没想到评论还要加个标题~于是在脑海里搜索了一下,竟然想起了《潇洒走一回》里的这句歌词:天地悠悠,过客匆匆。(不知道“潇洒走一回”是这首歌的歌名吗,总之这句话印象最深~)

关于爱情的话题,我们谈了太多,看了太多,但是真正能参透的又有几个?也许它本来就是种模糊的东西,只存在于意识,没有什么标准可参照可衡量。

也许从我们开始认识世界时就懵懂的对爱情有了幻影,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人鱼公主......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在小小年纪就对爱情有了向往,“英俊的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幻影在还不知道爱情为何物时就成为了小女孩的终极梦想。

渐渐的长大了...从第一次在日记本里留下某个男孩子的名字,到第一次昏头昏脑的失恋,我们知道爱情道路远远不是童话那么简单。

爱情没有什么逻辑和道理可言,但是它或许会有技巧和经验可寻。

于是就看到了这样的一本书,它说:有什么比爱情更复杂?有什么比婚姻更计较?有什么比相处更难?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理,我翻开了这本名为《新情感笔记》的书,本来没有寄予厚望,但是读起来却一翻而不可收。杨小羊和余小鱼的故事不就在我的身边吗?第三种关系的处理确实有一定道理.....

大约是武侠剧里两柱烟的工夫,我读完了这本书,然后反复的琢磨着其中的话,有种豁然开朗的轻松感。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这样的一句话,在这样的一个评论里。只是觉得人生中偶然的成分太多了,把握了可能就拥有了,放弃了可能就失去了,偶然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个知己。于千万本书之中遇见你所需要的书,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嘀咕一句:在感情或者泛滥或者茫然的阶段里,它值得细细读。

《新情感笔记》读后感(四):中国是个缺乏情感教育的国家

写情感专栏是件危险的工作

连岳

中国是很缺乏情感教育的国家,多数人至今仍然将生殖与爱情画等号。这真是一个悲哀的事实,所以有那么多悲惨的故事。

这种情形当然不能继续下去。可是,父母不教孩子情感,或许想教也无从教起,他们自己也还是情盲;而大学至今仍然要处分牵牵手的男女学生——奇怪的是,同性学生勾肩搭背却没事——这就难怪情感白痴数量丝毫不见减少。

这个职责由媒体的情感专栏承担起来了,情感专栏与同一份报纸的其他内容相比,往往比较受读者的欢迎,这有其合理性。

让人不安的是,许多情感专栏是有害的。要么将现实中无聊乏味琐碎的东西用书面语复述了一遍,要么装做圣人,对读者提出匪夷所思的高标准。这种无知与虚伪的味道,我们闻得恶心了,它们显然对提高情感的质量毫无帮助。

情感专栏是件危险的工作,因为它是操作性很强的文章,读者一定会用文章中的准则来检验作者。很多作者通过不了这种考试,只好拼命装,甚至不惜为自己虚构出某种理想的状态。可怜,可悲。

做一件事把自己做得更虚伪,肯定不能产生正效应。

那么,雪梅是不是一个虚伪的人?这成为这本书有没有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

参加一个活动,我们曾经一起在张家界呆了几天。在山里,难免要走很多路,而且人很多,一次接一次漫长的排队,搞得大家心情烦躁,埋怨一度成为主要话题。有一次,几个男人在喊累,怜惜自己的身体之时,走在前面的雪梅,应该是忍无可忍,嘀咕了一句:“你们怎么这么娇气呀……”

这句话被我听到了。我于是喜欢上了这个人——经过正常情感教育的人应该知道,这里所谓的喜欢,是觉得这个人不错,做事情会比较靠谱。虽然我们很多观点是不同的。

其后,我知道了她在《中国青年报》撰写情感专栏。聊了聊这方面的话题,后来又看了她传来的书稿。这一切都佐证了,一个不娇气的人,或许才能把情感专栏写得让人放心。

情感听起来风花雪月,其实最需要坚强的神经去面对,它在知识上更新了,还得有不打折扣的执行力去把它现实化,一点一点改变我们不堪的情感贫困。

不娇气是基本的素养。

一点都不娇气的雪梅,以及见不得别人过分娇气的人,她的情感文章,至少不会鼓励你娇气。这,就走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新情感笔记》读后感(五):《新情感笔记》是本书~

乔伊斯拍卖了J.D.塞林格写给她的14封情书;兰姆夫人在出版的纪实小说里附上了拜伦写给她的信;爱火重燃的乔治.桑和缪塞经历再次的疯狂后冷寂收场;萨特的背叛让波伏娃主动结识了美国作家阿尔格仑,纸上传递的爱情持续了17年;琼用碗豆浓汤喂养杰克写出了《在路上》,梅塞德斯当掉首饰为马尔克斯提供写作用的新闻纸;与罗丹15年的地下恋情让卡米耶.克洛岱尔疯了,而杜拉斯最后的一个情人雅恩却成了爱的囚徒……如果有足够多的时间,《新情感笔记》的作者冯雪梅,也许会将这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里,那些或名垂青史或鲜为人知的名人爱情重新写遍。书中这部分文字,虽有一些内容早有耳闻,但作者还是用新颖的表述方式,为读者提供了重新发现名人爱情的不同视角。

通常开头冠以“新”字的文艺作品,多是对于经典的再次诠释或解读,比如英国导演乔.怀特拍摄的《新傲慢与偏见》,就是一部丝毫不逊于老版的作品。在《新情感笔记》里,冯雪梅担任的便是乔.怀特的角色,不得不承认,在编排那些散落在名人传记、报纸花边、图书馆档案中的爱情故事或者逸闻时,她体现出一名优秀情感作家的特质,分门别类,求同存异,手法娴熟,一针见血。专栏作家连岳认为“写情感专栏是件危险的工作”,但就我看到的冯雪梅的这些文字而言,她从事的写作并不危险,因为在《新情感笔记》里,作者已经尽可能地跳脱于文字之外,将自己好好地保护了起来,而且尤为难得的是,无论书中涉及的爱情个例有多疯狂、苍凉或者无奈,她的观点都不是偏激而是温和的。

要知道,想让一个女性作家温和起来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张爱玲是不温和的,她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一种大哀恸,尖锐而刺骨。三毛也是不温和的,她的浪漫建立在虚空的想象中,一不小心就跌得粉身碎骨。琼瑶的歇斯底里自不必说。所以男性读者中,喜欢这些女作家的并不多,他们更欢迎那些能够站在男性立场上或者站在中立位置上的女作家,来客观地讲一下男女关系和爱情问题。在《新情感笔记》里,几乎看不到任何作者对“男人这东西”诸如讥讽、嘲笑、仇恨等带有攻击性的语言,虽然具备了一名女性作家洞察人性的优势,但作者并没有把这种优势带进写作中来。换种说法是,作者看穿了爱情那些事儿,可还是能够用宽容的笔触,来叙说、剖析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并为这种差异渲染了人间烟火的味道,使得这些文字显得并不那么寒冷,不至于冷到让读者读了之后,对爱情产生绝望心理。

“千万别以为只有女人才会不切实际,在虚无缥缈的爱情和声嘶力竭的现实面前疲于奔命。男人也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我们人类,从来都没有弄清楚爱情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段话,是我认为《新情感笔记》想传达的核心内容,正如作者所疑惑的那样,世间那些痛彻肺腑、缠绵不休的情话,它的倾诉者和倾听者,究竟“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还是一个虚幻的影像?”分手的情侣常用的一个措辞是“我看不懂你”,要么就是“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其实,他们看不懂的是“爱情”,不知道的是“爱情需要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才可以保持”。爱情本质上是一种虚幻的影像,忽而天上,忽而地下,有时候我们觉得它真实,其实,那片刻的真实不过是偶然间它满足了自己对爱情理想的想象而已。想象是天空雨量充沛的云朵,阴晴可以自定,而现实却是一堵墙垛,永远冰冷坚实。

《新情感笔记》应该换一个激烈点的名字,比如《死去的爱情》、《天生情人》等等,在标题党横行网络和传统媒体的时代,一个安静、雅气的书名,只会罗列在书架上等待它的发现者。不过,对那些正在为爱情困惑的人而言,也许这种温和与淡然更有助他们理解爱情的真相。是的,爱情的真相正如冯雪梅所说,“还有什么比爱情更计较,比结婚更经济,比婚姻更复杂,比相处更困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