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Last Lecture的读后感大全

The Last Lecture的读后感大全

《The Last Lecture》是一本由Randy Pausch著作,Hyperion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1.95,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Last Lecture》读后感(一):不妨欲扬先抑的谈论这本书

我是邮购的这本书,同时还有twilight,书到以后显然失落不少,因为很薄,大概只是twilight的三分之厚度,却比twilight贵。

接下来的事情更让我失望,一边看youtube上的视频一边看这本书,发现几乎是视频的原稿。我不仅心里有很大的疑惑,难道这本书就是把120多分钟的视频记录了下来?

直到看到第100多页的时候(全书200多页)“enabling the dreams of others”,我才终于看到了这本书的精华,视频里没有讲到的部分。R. Pausch在这里分享了很多简短而精辟的人生经验,和很多美国式励志书一样,每一句生活哲理背后都有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一直看到这里,我才眉头舒展:算是没有白买这本书。

不过当然,通过看视频后,R. Pausch的乐观真的打动了我。与其说他乐观,不如说他一直拥有着一个童心。从他对Disney的执着,喜欢收集游乐场的大毛绒玩具,甚至他的教学方式都有些“玩”的特色,我都看得出一个乐观积极,玩的很酷,活的很awesome的大男孩。

《The Last Lecture》读后感(二):最后一课,如果是你,你怎么办?──《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

一位明星教授,执教于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有着一位美丽的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从事着世界上最有前景的领域的研究,很完美的生活,不是吗?除了他患了胰腺癌,只能活三至六个月了,其他也没什么不好的……

老天就是有这样异常残酷的幽默感,当然,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样的幽默是笑不出来的,至少,绝大多数的人是无法笑着面对的。

兰迪·波许教授不是绝大多数人中的一员。他可以笑着面对。

在看这场名为《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的精彩演讲之前,一直都有在想,作为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是如何能做到还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的?也会觉得这样的演讲应该会是愁云惨雾的。但其实错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兰迪教授用比健康人还健康的状态和情绪,讲述着一个个看似轻松的故事。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实现你的儿时梦想”,但就像兰迪教授自己编写的著名教学软件项目ALICE一样,这只是让艰深话题能变得更易接受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实现梦想”常见的,令人激动的演讲命题背后,隐藏的是“如何生活”这个更加平和,但却始终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的命题。找到自己正确的生活状态,你所期盼的梦想会自然而自然地来到你的身边。

在演讲的最后,兰迪平和地说,这个演讲不是为你们而讲的,我是为了我的孩子们而讲的,谢谢大家。全场起立,长达两分钟的鼓掌致敬……一种深深的感动在胸口集结,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演讲的时间是2007年末,如今兰迪教授应该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斯人已逝,但某种精神,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留存下去。兰迪·波许这个名字,将通过EA设立的基金、ALICE软件项目、新建的校内研究所等形式留存,而对于我来说,将尽量将我的生活状态接近他在演讲中提到的他对生活的态度,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纪念这位值得尊敬的人的最好方式。

《The Last Lecture》读后感(三):梦想不一定从一而终

Pausch在47岁被诊断为晚期胰腺癌,当得知不久于人世,他参加了CMU“The Last Lecture(后更名为Journeys)”演讲。该系列演讲原为即将退休的教授所设,让他们向青年学子讲述富有人生意义的话题。但这名字套用到Pausch身上让人不胜唏嘘,该书改编自演讲辞。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新年伊始选择这么一个题目和题材的书?我想这和新年无关,而是自己的状态有关,而这个状态恰恰契合了书的主题。演讲的的正式主题是: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讲座没有鸡汤,没有煽情,没有眼泪。现场是观众的阵阵欢笑,色彩斑斓的人生故事,还有让人惊呼的单手俯卧撑——如果不知道背景,你会以为这是一场终身成就奖发布会,而非“最后的吻别”。Pausch如数家珍般讲述自己孩提时的梦想——登月、橄榄球打入全国决赛、当科幻片船长——尽管一个都没有实现。但是,他用自己的专业VR,让学生梦想成真。他的学生在VR里找到了彼时的憧憬,也因为VR他们如今屹立在硅谷的潮头。Pausch的梦想实现了吗?你可以说没有。不过,他在人生落幕时的种种“喜感”不正是收获之后的喜形于色吗?

人不一定从一而终,至少从梦想的层面看确实如此。回想我们小时候的梦,哪个不是天真淳朴还带点理想的仙气?但扪心自问,除了怀旧时那丝略带苦涩的温馨,梦还剩多少?有人哀怨该醒醒了,更有苦逼的人吐槽连梦都碎了。可是,除了站在风口逆风前行的弄潮儿,不是还有数不清的你和我默默走下去吗?旧梦不一定烟消云散,只是埋藏在心底。让我们风雨兼程的是那股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会更好的倔强。难道这不是梦吗? 有个小伙伴问我什么是幸福,我想在适当的阶段以适当的方式做应该做的时候就是幸福。难道这不是梦吗? 出门不用战战兢兢,工作只需要兢兢业业,和旁人即便擦肩而过也能抱以真诚的微笑。难道这不是梦吗? 只要保持一份向上的心,和向日葵一样看着太阳,我们的梦就在!

但是,我们不能只做自己的梦,身边的人也有梦,他们和自己一样可爱。帮别人实现梦想,以利他为自利。当别人逆风飞扬的时候,自己不也感觉到清风自来么?世界就是在你搀我一把,我拉你一下的过程中变得绚烂多姿;在大家围着篝火诉说前途曲折的时候变得热闹万分。很多人说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或许就是这个道理。梦不需要醒,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梦。如果真纠结那个梦醒时分的话,或许就在功成名就或者行将入木之际吧!

《The Last Lecture》读后感(四):梦想与墙

单从这本书提供的信息看Randy Pausch此人,在中产家庭长大的童年,青年时期埋头工作,偶尔的消遣是以发散荷尔蒙为目的的谈恋爱,到三字头结尾遇到合适的人,结婚生子。数年后,身患末期癌症。从诊断到去世,留下一堂课与这本书。

每个人回首一生,都会有很多想法。Randy在书里提到了很多方面,但写作和读书是类似镜面效应的创造过程。写的人创造出原型,读的人在原型里创造出当时的自己。此时的我,在这本书里读出的是“梦想与墙”。

Randy提到很多次童年的梦想,尽管他没明说,但我的解读是能实现童年的梦想是他一生无憾的根源。他的梦想是Disney。这种梦想,在很多人心里都曾有过,但都被现实解析成了梦。他毕业给Disney投简历被拒绝,人生继续。峰回路转的是,他当教授后在Sabbatical Leave期间与Disney虚幻现实实验室合作,并在此后担任了十年的顾问。如果不在这本书里提起,没有任何人会知道,他为了创造这次合作的机会,给Disney打了多少电话,从没有任何关系的cold call开始,用他的话来说,最后跟这个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对上话的过程,不亚于跟美国总统对上话的难度。在电话里,他说了自己对Disney目前虚拟现实的项目感兴趣,然后问:“我正好要来XXX出差/开会,你有没有时间跟我见个面?”。对方说,“如果你正好要来,一起吃个午饭没问题啊”。而现实是,如果对方答应,那么他去XXX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这顿午饭。

为了这次会面,他向所有认识的行内人打听了这个项目的情况,做了几十个小时的准备。在午饭期间,Disney负责人对其知识储备大为惊讶,然后,在午饭的尾声,Randy问,我正好有个Sabbatical Leave,能不能来你的实验室合作。对方不知道什么是Sabbatical Leave,他解释说,是学术界给教授一段自由的时间。在这么多铺陈后,对方毫无悬念地同意了。

然后再跟学校谈,系领导对他跟Disney合作的项目有知识产权的顾虑,他再继续找到院领导,直到最后成行。

他说,墙存在的原因,是为了保护梦想,不被并不足够想要的人拿走。作为一个已经取得终生教职的教授,他为了这次合作机会付出的所有努力,只可能用去实现梦想来驱动。我们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梦想,为梦想这样努力过,被梦想这么拒绝过,尤其在可以很舒服的生活后?我知道我没有。我会在简历被拒绝的时候,就接受现实。

这几天正好接触到Lean In的圈子,现在流行的是教育人们克服各种偏见。对于为女性争取更平等的机会,我一直在思考,除了鼓励女性要求自己的权力,要求社会改变环境,作为一个女性个体,还能做什么?我的工作环境一直是男性为主体,例如某一次集体面试,三十多名面试官全部是中年白人男性;某一份工作,该公司此主体工种只有我一名女性。正如某种偏见中提到的,每一次都需要证明自己超过标准很多,才能获得队友的尊敬和合作的机会。这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在脱离了丛林法则的社会发展阶段,是阻碍生产力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在哪个社会,无论是哪个阶层种属,都要做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打破前行路上所有的不可能,才有可能到达自己想要看风景的地方。这个地方,或许在其他人眼里或者在名利面前不值一提,只有你知道,到此一游,此生无憾。

《The Last Lecture》读后感(五):在這個狂歡節想起Randy Pausch

那么多人都经历了匹兹堡严酷的冬天而且生存下来了。

这是卡梅(Carnegie Mellon)一年一度的狂欢节(Carnival),平日见不到情侣的校园居然有那么多成双成对时时驻足观望的人们。Morewood Garden竖起了巨大的摩天轮、精巧的迷宫和充满尖叫声的过山车,简单到极致的舞台上有充满青春的味道的歌舞和话剧。那么多穿着盛装的人们,那么多可爱的无处不在的精灵般的kids,来来往往,只为两个字:快乐。

在这个时节想起Randy Pausch, 原因在于他的充满童心的一生,无非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让他人快乐。在我听到Randy Pausch的最后一课之前,无法想象一个象牙塔里的教授的生活会引起那么大的公众兴趣。人们传颂他的故事,不仅仅因为他让人们领悟到梦想的力量以及寻常生活的美妙,更在于他让人们重温了快乐的重要性,即使在这样一个危机重重的年代。

我听见无数的声音传播Randy Pausch,感念Randy Pausch。在匹兹堡, 我和Minjie一起看完last lecture之后,立刻发email, 写blog, 打电话分享给我们认识的人。而那段视频接下来被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看完收获的都是满心的愉悦-

他说,Experience is what you get when you didn’t get what you wanted.

他说,Wait long enough and people will surprise and impress you.

他说,If you lead your life the right way, the karma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The dreams will come to you.

他说,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 brick walls a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Randy Pausch离开这个他钟爱的世界,是在2008年我和Ricci在香港的婚礼的前几天。那时,我还在和香港的朋友谈论他。拖延了那么久,今天我终于以狂欢节的名义看了他的追悼会。那是一个不同于我们想象的追悼会,那是对Randy充满快乐的一生的庆祝。泪水伴着掌声丶笑声,而讲台上满是五颜六色的玩具。我哭了又笑了,笑了又哭了。内心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狂欢。

我的blog:

http://ieemdai.spaces.live.com (已被和諧) http://dai.simadu.com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