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人与海读后感精选

老人与海读后感精选

《老人与海》是一本由[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17.00元,页数:3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人与海》读后感(一):天才的孤独

老人出海,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旅程。

旅程中有希望,有挫折,有欢乐,有苦痛,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无奈,但令我们惊讶的是,老人有着乐观的心态,勇敢、坚强的面对困难。

带着希望出发,走到很远的地方,看不到灯光,看不到回来的路,茫茫之中孤独的面对,独自领味旅程中的酸甜苦辣,难道我们都是要寂寞的一个人走完人生的征程吗?

也许,天才都是孤独的!

《老人与海》读后感(二):一个男人的世界,一幅男人的画卷

小说讲述了老渔夫桑提阿果在大海里打到一条大鱼,但最终大鱼被鲨鱼全部吃光,空手而回的故事。谁都会有失败的经历,而海明威的这部伟大作品正是很详细地记述了一个人经历失败的过程。

但是,整个故事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桑提阿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平凡的行为——他从来不在近海打鱼,而是把近海的鱼留给那些需要养家糊口的渔民;他独自一人,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飘荡几天,等待一条大鱼,一条比他的小船还大的鱼;大鱼在前面跑,他在后面紧紧攥着鱼线,不放弃,和它比拼耐力;当他用船拖着胜利品返回时,与蜂拥而来的鲨鱼群浴血拼搏,保护自己的战利品,直到大鱼只剩下一堆白骨......

对于老人,可以找很多形容词,善良、耐心、充满毅力、坚强、勇敢......但我觉得都不够,也许那个名词来形容才是最准确的——他是个男人,真正的男人。只有男人,才有那种胸怀,不与人争抢;只有男人,才有那种勇气,去选择与大自然搏斗;只有男人,才有那种毅力,坚持到底。狮子、大海、大鱼、成败,一个男人的世界。

读到这里,仿佛明白,作者是在画一幅男人的画卷。越画,一个男人的形象就越清晰。每个男人,在里面读到了自己。而女人呢,读懂了老渔夫桑提阿果,也一样就读懂了男人。

这个版本的老人与海是我最喜欢的。一方面当然是董先生翻译的好。当你在读主人公与大鱼追逐的那一段的时候,主人公的自言自语,是那么内心,是那么自然,让你恍惚中觉得在小船上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另一方面,这个版本是作为诺贝尔奖的丛书系列出版的,里面还收了海明威其他的一些作品。与薄薄的单行本相比,是厚厚的一本了。虽然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总觉得这样的厚度、重量,才与故事内容给我的震撼分量相当。

《老人与海》读后感(三):海明威为什么自杀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肜旻(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69003086/

这本书出版于1997年,什么时候买的已无从知晓。不过可以确定我看过,因为在一些句子下有划线,没看完也可以确定,因为即使现在来看,也是非常艰难。

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尼克•亚当斯故事集》,另外就是《老人与海》。我所谓的读之艰难是前者。

从形式上看,以尼克•亚当斯为主角的故事应该不难读懂,都是短篇,大多以对话为主,以海明威的简洁手法,读这些小故事应该是很轻松的。

但,我进入不了那些故事情境,感觉与之有特别大的隔阂。这就是我越来越觉得读一本书,了解作者很重要,特别是那些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书。

比如杜拉斯的《情人》。因为梁家辉演的同名电影,这部小说真是红透了天。可我始终不明白,作者在书中写女主人公的母亲哥哥的情节甚至要大于与男主人公在一起的情节。而她的家庭生活在我看来简直不知所云。直到看过《爱、谎言与写作——杜拉斯影像记》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就是作者原本的生活。

尼克•亚当斯的故事大多也脱胎于海明威的自身经历。海明威小时候,父亲教会他打猎和钓鱼,这对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尼克•亚当斯的故事中,不管是幼年,还是成年以后,故事大多发生在河边、湖边,经常开头不久就会看到或钓到一条大鳟鱼。每到此时,就会在心底抓狂:OMG!又来了!我不懂打猎,不会钓鱼,更不知鳟鱼是个神马,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在这种状况下,即使一个小短篇,也要硬着头皮去读,读完也犹如处云雾之中。

重点是《老人与海》。这次还真是“反刍”了。印象中老人在捕鱼过程中要与狂风暴雨搏斗的,事实是没有。印象中老人没有遇见鲨鱼,事实是有。印象中最后老人满载而归,事实是归来时老人一无所有。认真把老人在海上的时间点理理顺,如“过了四个钟头”、“太阳落下去”、“天亮前不久”、“黎明前这一阵子”、“等太阳升高了些”、“到了晌午”、“擦黑那阵子”、“这时候天黑了”、“太阳第三次冉冉升起”等等,学习一下作者如何描写老人孤独地漂在海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他的精力,他的心理,他的猎物,都在如何变化。稍后,鲨鱼来袭,每次数量不同,老人与之搏斗的方式不同,它们也吃掉了猎物的不同部位。这些写作的基本技巧以前是不会去关注的。

读完《老人与海》,猛然感觉自己喜欢上了这种简单简洁的写作方式,再回头看那些尼克的小故事,真的挺有趣。打猎捕鱼,在尼克是游戏,在老人是谋生,我只是旁观者。

“人不是生来要给打垮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这是《老人与海》想要传递的主题。桑提亚哥的猎物最后只剩了一副骨架,但他没有被打垮。海明威的自杀是不是也在自证,为了不被打垮,就先自我消灭。

以“硬汉”示人的海明威,很难想象他的结局。就像人们难以理解幸福的女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结局一样。于是有国人猜测,因为有孔孟与老庄,中国人进可居庙堂之高,退可处江湖之远。而外国人只有退至自杀或者精神病院。姑且一听吧。

读完小说,顺便把同名电影也一并收了。斯宾塞•屈赛主演的1958年版。年代久远,观感不好。也是当时的技术所限,电影呈现的与读小说时的感觉有差别。台词基本都是海明威的,没有惊艳之感。倒是八卦出斯宾塞•屈赛和凯瑟琳•赫本的关系,不禁在心里爆了句粗口。

《老人与海》读后感(四):老人与海:充满忍耐力和生命强度的准美利坚寓言

在宿舍同学的嘈杂声中读完了海明威在上个世纪50年代写下的《老人与海》。这是一段传奇的生命之旅,在这段传奇里无数次上演着人类同困难的搏击,打鱼的老人表现出强大的生命气流、生命的强度以及明知可能是失败仍旧抗争的忍耐力,这是生命同生命的一次强有力的对话,同时又是一个关于美国异军突起的准寓言。

为了生计打鱼的老人在一次传奇的出海上,利用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钓到了久违的大鱼,但是由于时机不成熟、力量不够,大鱼一直在钓勾上牵着船走,老人为了赚到这条大鱼,顽强地同大鱼僵持了很多个日日夜夜,仅仅靠一点点生鱼肉来充饥补充体力,甚至在这中间老人的手出现多次流血、痉挛,他完全抗拒了来自身体生理上的不适,始终对着钓竿紧抓不放直到时机来临,老人如愿以偿,但同时,随之而来的麻烦越来越大,鲨鱼闻血而至,不断撕咬绑在船身上的大鱼,而早已筋疲力尽的老人又顽强地爬起来同鲨鱼作战,接连整个晚上老人明明知道所剩的鱼肉已不多,但仍旧不断不断地抓起临时制造的防卫武器,坏了一件,又做出另一件,使尽浑身力气抽插鲨鱼直到把若干条鲨鱼彻底击退,老人不断挖掘生命的潜力,与自然、与海洋、与自己机能衰老的身体,始终以强大的精神保持着一种对抗的姿势。

这就是全部的老人与海,一个来自自然界的生命同整个自然做些抵抗,或许老人很现实、甚至很不起眼、很卑微,甚至还带走山野匹夫的气质,但是把他溶入到强大的环境中表现出偌大的忍耐力和抗争精神升华了这个人物形象,海明威的小说一向喜欢用对话式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老人通篇的语言和心理充斥着整部小说,这种对话式的方式出现,就好像现在很潮的3D电影一样,一幕幕貌似真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拉近了读者和文本的距离,而且带有很强的亲和力,同时再加上海明威笔上工夫的骨力,通篇读下来我分明感受到了生命在面对中特有的强度,一种发自内心的像大海一样的辽阔之美和残酷之美出现在眼前,看到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小说,不得不让人惊叹生命的伟大,就像海边的人惊叹大鱼鱼骨头之大从未见过一样。

以下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首先,关于对大鱼的理解,我认为海明威的这一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将大鱼视作为老人的一个化身,大鱼宁死不屈,在被勾住之后仍然保留强大的生命气场,像极了眼前这个邋遢的老人,老人同大鱼的斗争就是一场关于自我生命超越的斗争,最终老人做出了超越生命的选择,像一座不朽的丰碑独立于大海之上。

第二,关于准美国寓言,海明威虽然以《太阳照常升起》开创一战后“迷惘的一代”,但是这部小说分明是将一个强健的美利坚民族展示在我们面前,老人就是整个美利坚民族的缩影,一战二战以后,美国发国难财,一跃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带着他饱满自信的姿态占据世界的主要财富,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忍耐力以及理性指导一切的传统(美国人的理性这点可以参考电影《戏梦巴黎》)就是这个老人身上的一些特质。海明威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寓言了、重申了“美国梦”的存在,并且越来越充满信心地将之变成现实,在他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自信的美利坚民族的影子。尽管瑞典文学院一直认为海明威的小说不是神马寓言。

这是我读到的《老人与海》,一个充满忍耐力和生命强度的准美利坚寓言。一孔之见,推荐读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