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再见,船长》读后感摘抄

《再见,船长》读后感摘抄

《再见,船长》是一本由黎珍宇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324图书,本书定价:2.65,页数:1988年,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船长》读后感(一):船长,再也不见

装订古朴,纸张泛黄,封面插画笨拙可爱,然而铿锵有力的黑字却不曾被时光消磨,在淡黄色的纸张中充满灵气。

很难想象,这本袖珍开本的《再见,船长》是怎样出现在我面前的,可能是父辈的遗存吧,细看出版年至今已有21年光景,要是稍早一会,几乎能与我同龄了,是本名副其实的旧书。

我本以为,这会是一则以它的出版时代一样陈旧的故事,逃脱不了陈旧、保守与迂腐的羁绊,细细读来却倍感意外,文字行间无一不充斥着新锐的思潮,这种新,与书的旧,形成的反差更让我有股莫名的兴奋,我被这种新锐的思潮深深感染着,有些叛逆、不守陈规、渴望新生与自由,不得不让我惊叹起来,在今天或许也少有女性持有如此前卫的敏锐思想。

于是赶紧在百度上输入了作者陌生的名字:黎珍宇,百度词条里她的简历异常光鲜刺目,先后从事过医务、新闻记者编辑、政府官员等工作,而作家却是其可以扣上终生的头衔。再想想八十年代,身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又是作者的故乡,那方中国改革的春风最早吹拂的土地,在80年代已经抚育了她20多年。

由此黎珍宇笔风的新锐也就不难理解了,她是改革开放第一批接受“新思潮”熏陶成长起来的作家。(请原谅我草率的结论)

《再见,船长》书写了一位年轻女性三十多年的漫长成长心理,汇集了她的爱情观、人生观甚至是性心理逐渐从朦胧走向清晰沉稳的内心感触及记忆。尤其在80年代末期的时代背景下,主人公是对爱情近乎宗教般的痴狂和求索是全书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主人公由于对爱情挑剔近乎趋向完美的渴求遭受着现实的残酷扼杀,便虚构了“船长”这一角色,他在主人公眼里在完美的白马王子,只有他才能读懂主人公的内心的渴求与灵魂的彷徨,于是她在每一章节均要向船长诉说她的无奈、她的怨恨、她被束缚的肉体和灵魂。

然而她的“船长”,并没能把她带上那艘远航的船,也就不能到达她灵魂自由的彼岸了。她与她的童年伙伴一样,在岁月的长河中堕落为平凡的女人,为了走出单身的寂寞,与人结婚过着琐碎不堪的日子,在丈夫不屑的眼神中继续在职场开阔一番自己的天地,享受独立女性的自由努力和勇敢。然而儿子的降生将她从虚无的梦境中拉回了残酷的现实,最终也是认了“女人”的宿命。

因此,《再见,船长》,其实是船长,再也不见。

《再见,船长》读后感(二):写在冬至

好多年前读的这本书,今天突然在网上看到有人在找这本书,忍不住想说点什么。算起来读这本书的时候,竟是17年前的事了。还是不谙世事的年龄,虽然那时也不曾觉得非常快乐过,但是每次回忆过往的时候,偶尔也会有一丝淡淡的念头:那时候还好。

“就象一座座车站,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或许生命会回流,会重现往日的沧桑,或许你我又会重回昔日的车站小憩,但旅程遥远,而我们却总是在路上。”

连我都佩服自己年轻时候的记性,这段话过目不忘,17年了不曾忘记过。常常在心有戚戚时,就用它安慰自己:明天就会好的,不要留恋任何一座站台,高兴也罢、伤害也罢,不管洒多少眼泪,明天就会告别它。

如果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又有什么是长相厮守的呢?白头偕老固然很好,如果不能做到呢?谁能说得清,永远究竟有多远?

车窗外,有沙漠、有绿洲、有旷原,有幽涧,或者艳阳高照,或者云遮雾绕,都无一例外地向身后退去。而我们,永远在路上。

回首眺望,年少时候一些喜欢的人和熟悉的事,也就是这样呼啸着一掠而过,永不回头了。或许有旅伴,有同行,但是同行几站?下一站还会同行吗?

生命就是一本书,最无奈的莫过于已经知道了那个悲情结局,还须得一页一页地翻下去,一章一章地读下去,一点一点耗到宿命的结果登场才允许合上它,该发生的总归是要发生的,大幕不会提前落下。多想也是枉然。

最后,还是喜欢读书,无如是在回忆当日的自己。感谢读书,让我有一个还算是沉静与温和的性情。常常想起曾经读过的某本书来,偶尔回忆起当日的人事、当日的天气、还有浸润在文字中的当日的心事。字里行间,仿似还能闻到那个读书夜微雨的潮味、听到阶前的点滴,看到窗外楼下梧桐树下碎金般的午后光影、或者……。

一本读过的书,宛如一位旧友,无论喜悦时、难过时,它曾经静静地陪伴我,绝无保留,又永无背叛。用文字交流,全然付出。它对我坦诚相待、毫无保留,我为它喜怒不拘、倾情动容。就这样相陪到两鬓星星。

17年间,常常想起这本书来,不止一次有过重读的念头。都放弃了。生命中好多事情,可遇不可求,缘份而已。等闲视之吧,每次流过泪之后,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冬至这一天,本来想写一点“一阳生”的意境。无料指尖跳出的,竞是这么伤怀的文字。这样的情绪,是提醒我们,已经过了半生了吧?如果打算活70岁,那真的已经过了一半了。

《再见,船长》读后感(三):再见,船长

收拾东西时,却翻出顾城的诗集。翻开来,书页泛黄,隐隐旧书的气味。在书页中加了一张折成三折的纸片,说是纸片也不完全对是较普通纸硬实些的纸,拿在手里不至于单薄到飘摇的手感。打开来看,一行行文字,整齐工整的写满纸张的正反两面。一时间恍神,不像是我的字啊。那是谁?又藏在这里?是它自己跑了进来:一路跨过山海现在又飞到了这里? 题头写:诗原-吴正。接着看下去,读起来似曾相似的句子,却想不起来在哪儿看过,看过呢?直看到这句:我用双掌握着你的名字取暖。“Y,是Y。”我几乎是叫出声来。当年的你默默用虔敬,欢愉的心,工工整整抄下的诗句,引导并开启我对文学和诗歌喜爱的可爱姑娘啊;今时此刻,纸上的每一个字都渐渐放大,清晰。有些刻意要保留的终是遗落,不经意的却反而留存下来。爱的诗,文学青年Y,共同的青葱岁月;当年手抄的诗稿意外的飘洋过海,带着身边,竟不自知。 已经不记得是如何费力得到这张手抄诗歌的,想必是哀求了的。因为Y有个爱书人的臭毛病 - 书不外借。只能和你一起看,且不经允许不能随意翻动。你对诗歌,文学作品如数家珍是我不能想像的。我们从外到内千差万别,绝无可能有相同之处。就是这么一个在我看来呆板、沉默的你,念起诗书来神采奕奕,光彩从发梢到唇角流溢,声音时而急时而缓。遇到喜欢的诗句则背出来,你乌黑的长发一泻而下,在光中大段大段背诵《再见,船长》的样子有多美!这般美好是鲁莽少年所不能企及的,文字对我而言虽不明但是觉历。 “夏娃”给“亚当”的第二封信: 船长,魔鬼船长。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和你早在一万年前就认识了。 我一直期待着的,就是你。 当我初次从话筒里听到你的声音,我就幸福得颤抖了。从那刻起,我就相信了上帝! 有的人苦苦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常常地在叹息:失之交臂!叹息宇宙之大,星球之多,星与星之间永远不可能交汇!有幸的是,我这一颗与你那一颗,不仅交汇在一点之上,而且摩擦出明亮炫目的火花! 它照亮了我们生命的轨迹,也照亮了我们面对的茫茫宇宙空间! 我不知道我们何时还能再会。我只知道你存在,在你的、我的世界中。 我从你身上找到了一点相类似的特质——矛盾。 我在人前常常表现得正儿八经,循规蹈矩,而且经常慷慨陈辞说自己多么的憎恨一切罪恶、无耻种种,其实骨子里本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我虽然厌恶、轻蔑一切伪装,但我又不反对教养,而且只希望别人对自己有教养! 你远比我高明。你能做一个自然的人。可以狂歌当哭,在街心花园跳土风舞,玩中国瑜珈;也可以扮演一个绅士,拜倒在女人的脚下然后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似地以礼相待!谁都看不出你肚里包含的是什么。其实,一样的腥血,一样的臭粪! 我服了。“臭味”相投。总有一天会有人为我们下这种结论。 我庆幸我终于了解了我自己。知道了我们一生一世都得在为“亚当”与“夏娃”还债。 寻根溯源,骤然醒觉,我们已成“亚种”。虽然我们的血有祖先的基因。我们的叛逆,顺从,妒嫉,宽容,有为,无能……全都与生俱来。在这块土地上,“亚种”泛滥,生生不息。 过去,我回避思考,怨天尤人。只会恨爹娘把我造成了黄皮黑眸的病君。 今天,我谁也不恨了。 船长,你带我远航。 我们一起扬帆! 匆匆时光,沉寂无声;数年间失去联络,没有声音,也没有消息;时间在船长手中溜去如飞。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无比清晰的你幸福的脸庞在微光中,忽闪却模糊。 当年转遍了城里能找到的书店,都不曾找到这本书。曾几次央求你转赠与我,都未遂。无奈,只有抄写,抄写。在这种饥饿式的读书法的激励下熏陶了我对文学、诗歌的兴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凡进书店,必问《再见,船长》,答案总是“没有”。现在书店没有了,读书的朋友不见了,Kindle里下的书没有一本让我有如饥似渴读的冲动。 我遗落了一些东西,它长久地沉睡在何处?时至如今,依旧没有机会手捧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