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后感精选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后感精选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是一本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编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后感(一):读吧,你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我是在过年那段时间读完这本书的,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我深深感到受益匪浅。

这本书很实在,讲的话很适合我们这些水平一般尤其是还没有入门教学的师范生们,又或是刚踏出校门刚踏上讲台的老师们,又或是教了很多年书,但是还不会研读教材,至今不知入门在哪里的老师们。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会研读教材,不会处理教材,备课写教案都是看参考书,上网搜罗,这样子的我感觉很羞愧。我常常在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研读教材的能力提高一点呢?怎样才可以读懂一篇课文呢?我因为这个常常自卑不已,也常煞费苦心,却始终无所得。直至寒假看了这本书,现在看初中的课本,已经好了很多。我已经开始学会怎么读课文了,真的很开心!

钱老师讲的阅读自读法,教读法都是很受用的。钱老师因为自己有过难以入门语文教学的经历,所以说的话都特别的好,特别的受用。尤其是教学方法也是很好的,我现在都已深深被钱老师的教学方法感染了,他的谈话法,导读法,教会学生阅读,教学生学会如何让阅读。这些方面的论述,不像其他书空谈理论,钱老师实在,说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让我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师范生们受益匪浅,启发甚大。

我真心感谢钱老师,也很庆幸我在图书馆借回来了这一本书。我多么高兴,我可以在师范这条路上走得更从容些了!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后感(二):《钱与导读》札记

1.一方面是鼓励学生自己学(关键在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一方面是备课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讲”文章,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找到引导学生的办法,鼓舞学生的热情。(即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咀嚼品味词语句子)。

按:这个朴素的方法很实际,其关键在于(一)自己读的过程就是确定本篇教学内容的过程(二)让文本与自己产生最直接切身的链接,这种链接是他人的精妙的论文也无法给予的。

2.运用“曲问”的方式提问,例如以“愚公多大年纪”来落实“且”字的意义。

按:这种提问方式(一)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二)避免了对纯粹的知识的学习,而是在语篇理解,获取信息(可以说是真实的生活情境)的层面上来学习知识。

3.导读法指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平等中的首席),训练为主线;行成自读——教读——复读三种课型。主导具体体现在组织、引导、激励、讲授方面;训练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基本形态(大致相当于语文实践,即听说读写思等语文活动);三者针对整个教学过程,并非是静态并列的

按:导读法在实践中并未成为主要的模式,如何保证全部同学(大多数)自读水平是关键。

4.自读包含认读感知、辨体解题、定向问答(理解文章)、深思质疑(个性化)、复述整理;教读要适应学生主动性水平,采用随机指点的方法,策略是为学生铺设目标台阶以增加其成就感;复读即突破单篇的单元复习性阅读,要注意知识归类、比较异同、发现规律。

按:复读课所设想的单元复习性阅读与当下的单元教学有何区别?实际上这更接近于我个人所理解的单元教学。

5.判断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有两条。一是是否有明确的、一贯的教学思想的追求;一是是否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

按:独立处理教材指的是不依托于教参,也不依托于名家论文。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据我的理解,教学的艺术,总而言之应该是促使“人”不断向上的艺术。其实主动性差。与此相对的,是围绕“话题”交流。话题的思维空间大、自由度大、切口大、标准答案意识弱(或者说没有标准答案 ,它更多指向于一种个性化的体验)、获得的认知成果多元。前者只是谈话,后者才是对话。

7.教读课应该找到一根可以将许多知识串起来的“线”(主线),围绕主线来设计环节,设计具体的训练细节。此步骤和王荣生的课型基本步骤有何区别与联系,待考。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后感(三):“导读”呼唤“导师”

“导读”一直是每位语文老师都渴望掌握其方法,甚至将它尊为语文学科环节设置中的“艺术”。导读,是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最为理想化的方式体现。钱梦龙老师在语文教学界,则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将导读这门艺术,完美地诠释给世人。

本书主要针对语文教学的导读法展开,其不仅有对于这一方法的解读和再现,还有对钱梦龙老师本人在语文教学发面的探索与开发。钱梦龙老师作为旧时代跨入新时代的人群中的一员,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完全凭借自己博览群书来拓展视野。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学,接触不同学龄段的学生,从而得出并以实践证明了他理论的正确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即所谓的三主教学观。这在当时的很多老师看来无法实现,甚至对他的观念提出质疑,但他毫不犹豫地通过一次次教授、一次次讲课来证明了实现这一观念并非不可能。钱梦龙老师继续沿着他的教学理念之路再在“导读法”上有所突破,这种教学法以“三主”为理论基础,以“基本式”为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是灵魂,模式是躯体;理论是指导模式,模式体现理论;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这种教学法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钱梦龙老师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将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方法“讲读”做了一次内涵的改变。这一变,就在语文教学范围内掀起了改革的巨澜。钱梦龙老师对给予他理论上的批评不仅不因此泄气,而是积极与批评者讨论,纠正其错误观念。

“三主”本来不是同一层面的三个并列概念的静态排列,而是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过程”的一种简明的概括。“三主”三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立足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师为主导”是保证学生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表现为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又必然会合于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过程。“训”,指教师的指导、辅导;“练”,指学生的实践、操作。因此“训练”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三主”不是纯思辨的产物,它主要来自于钱梦龙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概括。

钱梦龙老师,本着对民族语教育的负责,树立语文教学之“魂”,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做到工具性与文学性的统一、高标准的语文素养、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高效率的语文训练,唯有坚持着这些理念,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语文教师。如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现状亟待改革和创新,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是起着领军人的作用。钱梦龙老师提到: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以“人”为对象、致力于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工作,跟所有以“物”为对象的千行百业有着根本的区别。语文教师在传播文化、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中又有着独有的优势。因为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以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必然也会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可以说,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中,没有一门学科能够像语文学科这样给学生的心灵、思想、情感、意志、性格以如此深刻的影响。

钱梦龙老师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每当他走上讲台、面对学生的时候,他总要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忘了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心灵的关心!同样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假如不是常常这样提醒自己,语文教师很可能变成喋喋不休咬文嚼字的教书匠,这跟在咸亨酒店里教小伙计“茴”字有四样写法的孔乙己又有什么不同?

“导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所关心的,是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怎样从优秀读物中汲取精神养料,完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语文导读法拒绝教师匠,它所需要的,是“导师型”的语文教师。

钱梦龙老师的语文教学素养值得我学习,他的语文教学精神值得我学习,他的语文教学探索方法值得我学习。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暂且感叹一句:每一个教师任重而道远!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后感(四):钱梦龙,读书笔记

1.教的内容自己滚瓜烂熟,然后引导学生。教师掌握方向进程并给予学生以指导。

2.学生作为主体,让其参与课堂。

3.训练实践为主线。

找到激励、唤醒、鼓舞他的学生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技巧。 千万不要忘了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心灵的关心!眼中有课本,心中有学生。 要目中有人,要心中装着学生。

自尊,不自大;自主,不自是;

自信,不自负;自谦,不自卑。

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尤其公开课)前,总要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准备状态。有的唱支歌,有的讲笑话,钱梦龙老师则善于因势利导,从具体情境入手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充当的角色(主角)和自己的学习任务。【笑话、歌曲的引入一定不能游离于这节课的教学之外。】

宽敞的舞台上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目不旁视,过于“一本正经”的神情透露着他们内心的紧张。于是,钱老师调整计划,把原定的导入语改为下面一段对话,

+++师:你们今天上课以后回到家里,如果爸妈问起:“给你们上课的那位钱老师长什么样呀?”假如有个傻学生这样回答:“钱老师嘛,脸的中间有个鼻子,鼻子上方一对眼睛,眼睛上面还有两道眉毛,鼻子之下是嘴巴,头部两侧各生一只耳朵。他五官不缺,四肢齐全……”+++师: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哪里?

+++生:这是每个正常的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生: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

+++师:说得对呀!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

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对提问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钱梦龙老师的“曲问”堪称是提问艺术的楷模。所谓“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中。与一味正面提出的“直问”对比,“曲问”极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其积极主动思维。+++如钱老师教《愚公移山》时,要了解学生多

“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是否理解,没有直问:“且字什么意思?”而是问:“老愚公多大年纪了?”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又如,要问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含义,

也没有直问其意,

而是问:“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学生被问住了,看看课文注释,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有爸爸!”这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引起兴趣

与学生一起 一起围绕话题进行平等的“交谈”。+++如钱老师教《最后一课》,在学生学完全文以后,我提出了一个“话题”:“我和韩麦尔先生一样,也是教本国语文的,你们猜猜看,我读了小说会有怎样的感想?”+++同学们纷纷猜测,答案五花八门。最后钱老师肯定了一位学生的猜测。接着,老师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想,和老师交流。最后,老师顺势一点:“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但今天我们已不存在亡国当奴隶的问题,拿着这把钥匙又有什么用呢?”+++“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是一把金钥匙!”孩子门几乎齐声叫起来。+++课就在这种“平等交谈”中愉快地结束了。正是在话题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被“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