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旅游体验研究读后感精选

旅游体验研究读后感精选

《旅游体验研究》是一本由谢彦君著作,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游体验研究》读后感(一):体验:思想的放飞与精神的救赎

旅游从本质上就是客体对景区主体的体验反映,这种体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看来不在是旅游,二是旅行的意义,即行路就是读书。

起初是作为论文的参考文献来读这本书,然而翻阅内容章节,发现作者是 一位思想的行者,思想和脚步始终在相互徘徊,从哲学、美学等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体验进行了具有文化底蕴的研究。诚然,学术论文不一定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教条路线,很欣赏这种形式的研究性书籍。

《旅游体验研究》读后感(二):对旅游体验深刻的见解

最近把这本书又重新读了一遍,和大三的时候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老实说,谢老师的这本著作是我认为国内旅游学者中写得最扎实的一本。尤其是第三章对旅游动机的描述,我认为十分丰满。作者在考量人的旅游动机时,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阿德勒的自卑超越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详细分析了旅游动机中的“补偿”机制;然后作者又转向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阐述了旅游动机中的“自我实现”动机,这样就完成了精神分析的缺陷补偿和人本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的辩证统一。

在描述具体的旅游体验类型时,作者首先肯定旅游体验中的快乐原则,然后则分为结构张力之下的补偿性旅游体验,寻找精神家园的遁世性旅游体验,行路等于读书:认知性旅游体验;具有另类色彩的极端旅游体验。

这本书奠定了旅游“愉悦”为旅游体验的核心,继承了科恩旅游体验研究的现象学视角,对麦肯奈尔等人认为的旅游过程中所具有的“神圣感”则采取了批判接受的态度,是对国外旅游体验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体上,对我的帮助与启发十分大。

《旅游体验研究》读后感(三):旅行的意义---Re-creation---重获创造力

读这本书,是因为上学期老师要求的一次读书报告作业。

网购入手后,起初以为它很学术,并且装订粗糙,外表真心不是很吸引人,刚翻开的时候多少还有些不情愿的抗拒。

在读过了第二章之后,这本书就有些欲罢不能呢。。

虽说的本名为研究的书,但与其说这是一本学术研究的书,倒不如将其归类于旅游思考的书,和《旅行的艺术》有一拼,在书里,读者会对旅行的有更深刻的理解,喜欢旅行和思考的朋友定会喜欢上这本书。

这本书的书评这么少,估计与我刚才讲到的书学术的名字和封面简单设计的有关,有点令人惋惜。

其实,书就如女人。

美,不单在外表。到底是不是个滋补品,还要翻开去读。

以下是作业的节选,写的肤浅,见笑了。

【写作结构、思路及主要观点概述】

在第一章导言部分作者首先阐述了以现象学视角进行旅游体验研究的必要性及科研地位,旅游体验首先是一种基本的主观感受,如果用单一的实证分析方法是不能够合理认识并解决问题的,而现象学的通过直观来获取对本质的把握,注重主题的主观感知和理解,强调主体的理解和能动的特征,恰好切中了旅游体验的主观感受大于客观存在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希望其在目前还没有理论内核的世界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成为显学,统领起旅游学科的体系。之后在导言中交代了本书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内容及方法,是后几章节的纲领,之后的章节正是以它为纲领进一步拓展及全面具体的细化。

第二章晦涩难懂,确是作者开展学说的基础。作者通过现象学构建起了其学说主要针对的,独立与生活世界的旅游世界,把以旅游体验为内核的旅游现象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确立了研究的基本范畴。

紧接着作者在这个构建起来的范畴中,从各处的根源着手,进行了旅游体验动机的产生、旅游行为的动力结构、旅游中情感与精神的补偿及救赎等的细致严密的分析,这也就是第三四章的主要内容。而后在各种旅行准备及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方面论述完毕后,便讲到了旅游所出现的问题即舞台化、本真化和商品化。最后在旅游体验结束时,就自然而然的讲到了旅游体验的质量评判。整个结构安排就像把你安放在一个旅行的过程一样,先告诉你所出的环境,再进一步分析你旅游活动的内驱力动机、需要、行为、获得心理及精神上的收获、与此过程中的产生社会化的问题并最后告诉你如何对此次旅行进行体验质量上的评定。

整个先总后分的结构可以概述为

研究的价值及必要性+本书研究的问题----构建研究范畴---在研究范畴内对旅游体验行为的产生及意义做系统的分析---目前产生的问题---体验质量的评判

在几乎每一章节中,作者都会引入及列举大量的前人的观点及例证,甚至是跨学科的人性及心理等学科论点发展史,使各观点的系统的发展,论断清晰的列在读者眼前,最后再综合前人的观点,指出其先进性与不足,进行严密的推理后吗,得出自己的理性结论。之前的工作让我觉得有点像综述的写法,也正是这些丰富的资料整合与严谨的逻辑推理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观点并认可它。

现象学下的旅游体验研究内容概述

作者将旅游世界剥离于人们日常生活世界,认为行为是随环境变化而调整的,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活动在旅游世界中也会获得全新的解释,具有新的意义或价值。而旅游世界中的主角是旅游者,旅游的发生是旅游者主动追求的结果,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导者、设计者、履行者和实现者。旅游世界的根本意义在于满足个体旅游者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不可避免的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人的行为的动力在于补偿缺欠,内驱力来源于逃避或者追求,即内心世界与环境世界存在冲突后,生理及心理上的失衡。失衡需要补偿,同时在需要层次讲个人还有获得自我实现的欲望,所以旅游者通过补偿匮乏和实现自我的方式获得的心理快感即旅游愉悦是作者认为的旅游行为的内驱力。在旅游体验中中获得身体机能、人际关系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补偿,并提高认知能力。旅游需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其中包括了超功利的审美愉悦及功利的世俗愉悦。这亦体现了旅游体验现象学意义:借助各种情景而达成的同一快乐和升华过程。这种在受技能和挑战共同影响的体验的愉悦度就成了衡量体验质量的根本。

【个人观点】

如果硬要把人们的生活硬生生的分为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是我不太能接受的,生活中的经验可以带到旅行中去,并且旅游中也存在生活的影子,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变并不是要颠覆自身,新鲜感与陌生感是最重要的心理体验,但也并非全全与生活世界格格不入。作者为了建立学说而框定范畴无可厚非,也让人感到新鲜,但在生活中,我不觉得这是个真理,或者认为不存在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相对独立。

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第三、四章。或者说它更容易让我联想到自身,去理性的思考自己旅行的意义。

在读到科恩所述的五中体验方式的时候,我也试着从自己所属的体验方式中去发现自己的内在属性,不可避免的发现了自己产生所需的内在根本缺失,人最难的是认识自身,或者总是逃避自身的缺点,而在这一点上旅行可以帮助我们正视自己。为了追求内心源自不同方面失衡的补偿,满足自我实现的追求,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

正如书中所说:体验是一个心理过程甚至思想过程,是一个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意义的建构和解构的过程。在旅游体验中,我们进行着自我重构,是自身潜在的需要和内在价值的一种唤起,旅行的产生可以让我们认识旧我,创造新我。

我尤其喜欢一个注释对RECREATION 的解释,re—creation,重新创造,重获创造力,我觉得这是旅游体验超越愉悦感后的目的。人活着就是要不断的更新,旅游的作用就仿佛一个美丽的点缀,是灰暗的日常生活中的亮点。它意味着康复,意味着新生。只有经过这样的旅行,我们的存在感才能得到。旅游体验让我们去重构自我,进行康复,并自我更新,重获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