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学的理想读后感精选

大学的理想读后感精选

《大学的理想》是一本由约翰·享利·纽曼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的理想》读后感(一):大学的理想 读后

大学的理想 作为最早的论述高等教育的代表作,作为踏入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生来说也是必读书目之一了,这周读过这本书后,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第一,书目没有完全被翻译,这是美中不足的极大缺陷,同学说是当时审核比较严,缪曼作为天主教徒,有很多教育思想受其宗教意识影响,所以“被和谐”,虽然译者在前言中简单介绍了缪曼的主要思想,但总觉有很大缺憾。第二,幸亏了译者的前言介绍,不然只读纽曼自己的论述,我不知道自己能读懂多少,译者前言中画龙点睛地介绍,为我通读这本巨著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第三,缪曼对大学的定义,“它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并且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其论证也很为精彩“如果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和哲学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拥有学生。”第四,缪曼的“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虽然这一观点很多学者都有阐述,但是很少人论述为什么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即使有人论文,也没人能像缪曼这样用很通俗的语言,积极精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使人很是信服,一时不知如何反驳。第四,关于自由教育, 知识与学习 与专业技能 与宗教职责 教会对知识的责任等的论述,看过一遍之后 还不甚明了,为了更好理解这本巨著,还需看几遍。

《大学的理想》读后感(二):博雅教育

字数:919

人们的言谈举止和做事能力之所以千差万别,教育所起的作用要远胜于其他任何事情。教育是一个高级的词,它意味着对我们的心智性质的一种作用,意味着一种人格的形成,它是某种个人的和永久的东西。比如说人们常提及的读书改变气质,当然不是指天生的性格气质之类,而是指那种后天的、人文的、可变的、可塑的,因而是可因教育或教化而或高或低、或好或坏、或优或劣的素质,是古人所谓的由“习染”而可“变化”的“气质”。 但是我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目的难道就只在于让自己变得更有气质吗?不是这样的。纽曼主张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心智的培养,既不考虑道德的灌输,也不考虑机械的制造,而是对心智实施一种既非技术也非职责的训练。一所大学心智培养真正的目标不是“学问”和“学识”,而是作用于知识的“思想”或者“理性”。我们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从最初接受教育,到至此以后的许多年中,心智几乎是一种吸收事实的工具,或是一个储藏事实的仓库。在获取知识方面,心智几乎是完全被动的。如何让心智得到扩展,使其处于完美的状态,这就需要一种博雅教育。纽曼在论述博雅教育时作了很多方面周全的思考。他声称:只有一种知识才能被称为是博雅的,这种知识因其自身的理由而成立,它不依赖于任何结果,它不需要任何东西作为补充,更不需要任何目标来提供支持,它也不会为了出现在我们的思考中而完全为任何技艺服务。因为知识本身就是目的。知识会把自身消解为一种记忆,要么会终结于机械性过程,要么会终结于有形的果实。一种是哲学性的,一种是机械性的。前者向着普遍的观念上升,后者耗费在特殊的外在东西上。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在人拥有的东西中,那些会结出果实的就是有用的;而那些倾向于使人喜悦的就是博雅的。说会结出果实,我指的是会带来收益;说使人喜悦,则是在有用之外不会产生任何东西”。 读书感悟 1、有些书籍纯粹是糠麸而非面包,真正可以帮助我们汲取到营养的还是需要看些值得的书; 2、有一部分人怀揣着对于智识的热爱,终其一生都在从事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比如说: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职业是智性的,因此他们应该像纽曼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记录脑力劳动所带来的思想或结论……他们甚至应当将向他人传达有价值的思想视为一种社会责任”。

《大学的理想》读后感(三):大学的理想

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该书是他作为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演讲。该书的背景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之际,科学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上升,宗教的影响力逐渐衰弱。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英国大学仍然固守传统,注重理性和性格培养,排斥宗教教育,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得到发展,出现了“新大学运动”,这些新诞生的学校收费低、不要求学生住校、排斥宗教教育、注重专业知识而不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等,给传统的英式高等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不断遭受斯宾塞、赫胥黎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攻击,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将自然科学成果吸收到大学教育之中,甚至自然科学课程。英国传统大学理想岌岌可危,在这样背景下,纽曼以人文主义者的身份,全面、综合地对大学教育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

前言和绪论,主要写了纽曼探讨高等教育的原因和一些初步的阐述。

中间部分,即第五、六、九篇是本书的精华。

首先,纽曼提出了他的核心观点,自由教育。

纽曼看来,这个世界的知识是一个整体,学科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学科与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不可以孤立地只学习一门学科,提倡“自由教育”。

自由(liberal)究竟是什么? 纽曼给出的解释是,

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即“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辩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昧,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有共通之处。都强调不为外界目的所影响,排除功利和职业的影响,不同的是前者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追求真理,后者是为了个体的和谐发展。

自由知识,与实用知识相对,实用知识已经在社会市场中展示了价值,个体可以通过实用知识谋求工作、为自己谋生。纽曼认为,自由知识看起来虚无无用,实际上是对个体生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关注的是人的底层能力,即理智的能力。

其次, 纽曼探讨了知识与理智间的区别和联系。他认为,知识不只是板上钉钉的结论,而是包含理智、孕育科学、有无限发展可能的知识,因此知识本身就是目的。

对于后半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哲学的存在,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关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探讨,这类问题也许永远也无法得知答案,也可能根本不存在最终答案,但在数千年数万年人类的不断谈论、争辩、补充之中,寻求答案的过程是价值所在,是人类思想的光辉所在。

培养理智的最高境界,纽曼将其称作哲学、哲理知识、心智拓展和启发,并认为大学应该将这些作为自己的目标。之后,纽曼详细阐述了三个问题,理智与纯粹知识、理智与专业知识、理智与宗教知识,即大学的教育范围究竟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就,还是掌握特定技能和技艺,还是提升道德及宗教水平。

首先,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我非常赞同纽曼的这句话:

因为迎合舆论、基于经验的言论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被人淡忘,只有广泛获取信息、基于实践、反映规律、充满洞察的言论与著作才会被称之为经典。因此,开阔的思想需要包含知识作为基础,但是这里的知识并不是高等教育的目的。纽曼认为的知识是超出知识范围之外的个体的心智拓展,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学生能够将获得的知识、素材变得有条理和意义的过程。

见识广博的人未必是智者,因为他所拥有的仅仅是见闻和现象。这个观点其实很像中国古代荀子曾提出的“大儒”和“雅儒”的区别,雅儒拥有广博的知识和礼仪道德,但最高境界的大儒除了利益和知识,拥有博古通今、以一持百、拥有由已知推未知的能力,大儒才是真正的圣人,是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

因此高等教育并不是把古往今来所有高深知识装进学生头脑里,而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即理智的拓展和培养。

其次, 纽曼非常推崇高等教育的寄宿制学习,因为在大学聚集了一批具有智慧、敏锐、性格各异的年轻人,能提供共同生活、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经历,之间的对话无形中就是学术间的交流与讲座,是正式的讲座和课堂所难以达到的。

在这里,纽曼提到了洛克的实用教育,但令我惊讶的是,他并没有驳斥洛克的实用教育,而是提出自由教育就是一种实用教育,并将自由教育比作身体健康,虽然健康不会给人带来收益,但却与幸福联系非常紧密。“实用的并不总见是好的,但好的却必定是实用的”。并没有将自由教育与实用教育割裂,而是找到联系之处。

第八篇知识与宗教职责和第九篇教会对知识的责任主要是纽曼在论述宗教教育的重要性,纽曼认同古典教育的影响,认为宗教教育具有精神性、真理性,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宗教教育是有必要的。

总之, 遗憾的是,纽曼充满激情、合乎逻辑的雄辩并没有挽救英式传统大学的命运。他认为教学和科研是相冲突的,主张把科学研究排斥在大学之外;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探讨,忽视了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并没有对科学革命做出积极反应,使得高等教育并未与社会变革同步。新的大学理想经由洪堡的柏林大学随后在德国形成,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思想,广为效法。再之后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主张教育为社会服务,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轰轰烈烈。纽曼的大学理想没有成为现实。

但是他的大学理想是自由教育哲学的经典,也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专业范围的口径设置、通识性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平衡仍是一个不断被讨论的话题,目前生命学派等人文主义思想仍然在高等教育领域做出着卓越贡献。关于理智与知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