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暗知识: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读后感摘抄

暗知识: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读后感摘抄

《暗知识: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是一本由[英 ]迈克尔·布拉斯兰德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知识: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读后感(一):垃圾

我很后悔买了它,从翻开第一页就很纠结,垃圾装帧,山寨风格,插图雷人。看还是不看,是个问题!最后补充一下,原来工信出版社跟中信出版是两回事,记住你了,工信出版社!大坑货!啊啊啊啊啊啊啊啦啦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嘞,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啦啦啦啊

《暗知识: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读后感(二):近期读过的最烂的一本书

再补充一句,如果有读者真的认为这本书可以打上三星以上,那我想,这本书的真正作用可能是一个鉴定工具,用来区分出两类大脑思考完全不一样的人,一类是欣赏这种毫无逻辑、重点的貌似很科学的人,另一类就像我这样,这种也能出书,那还不如一本写给三岁娃娃的绘本可读。我都怀疑它是AI写的书。用无数不着边际的例子来不知道阐述一个什么主旨?无非就是凡事皆有不确定因素。

《暗知识: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读后感(三):看不懂的脉络

读了几十页读不下去了,也怪自己最近读书少,注意力很难集中,不知道作者表达的核心意思有什么创造性。

建议对哲学有研究的同学去读。最初看书名以为是点状暗知识,抱着开拓眼界的目的收了这一本。

书的脉络不是树形结构,以至于我不太适应。也许书中的案例可以挑拣一些来读,然后自己去悟。

另外,还有书名叫暗知识的书,大家不要搞混了。

《暗知识: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读后感(四):这书也没那么烂啦

这本书评分那么低可我咋觉得还行呢?作者是啰嗦了一点,比如序言关于大理石纹鳌虾那个实验,简单说就是基因完全相同环境也几乎相同的鳌虾最终还是长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说明生长的方向除了基因和环境还有未知的因素在发挥着作用,至于是什么,就是本书讨论的暗知识,存在但未被发现或理解的知识。两页,最多三页可以交代清楚的事竟然写了二十来页,导致我一度怀疑我是不是读重了。

接上面鳌虾的实验,人和动物一样,同一个家庭里成长的小孩最终也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这里面用了一个泰森和他哥哥的例子,泰森暴力又愤怒,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的家庭,可偏偏他的哥哥就和他相反。如果兄弟姐妹的相似度还不够高的话那几乎没有人有一张对称的脸则更能说明问题,左脸和右脸在基因环境上(这里请忽略那个出租车司机和防晒的那个例子)可以说极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可我们还是长了一张不对称的脸,程度或大或小。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人都是独一无二这个命题产生深深的敬畏感。

而人之所以这么独一无二,因为他一生中的每个决定几乎都起着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伟大的成功不可复制,所以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学还是少看点,他们会告诉你他有多努力多上进,但他不会告诉是董事长他爸爸能给他花不完的钱,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也许是某人的一句话突然的一个想法,他们都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冥冥之中是否有操作的无形手,还是人完全是望着未知的方向塑造着自己?我也不知道,作者也解释不了,这样是否就陷入了不可知论呢?肯定不能说是啦,要不还讨论啥暗知识嘛……

接下来比较大跌眼球的讨论来了,就是关于概率与个体。本书关于医疗医药方面的数据还有实验,凭我一己之力没有办法证明不真,所以姑且当真的来讨论。被视为权威的机构所做的实验实际上有相当大一部分具有不可重复性,就是说这个实验做今天做得出了A结论,明天做也许得不出,换个实验室做同样可能得不出,但是A结论就被当做真理一样公之于众了。这里不得不说我自己媒体上看到的某些关于秃头脱发的概率相当高可以到30%,但我身边连一个秃头的人都没有。贩市面上的某些药物,被证实起作用的概率竟然不足5%甚至更低,就是说某种药在每二十个人中才对一个人真正起作用,而对其他人起作用的是时间,就是说不服药我们的某些症状会自行慢慢消失。关于药物的问题在另一本书上看过相似结论,尤其是治疗心理健康的药物,安慰剂对抑郁症患者的作用比我们想象更大。只要我们觉得吃药管用,吃药成了一个仪式也管用,这其实恰恰说明了意识的强大之处。同理的还有乳腺癌,拍了个图如下

总之这书我觉得还行,至少满足了猎奇。

《暗知识: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读后感(五):从专家之死到全民皆医

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书从来不会让人失望,选中它的人,眼光都很不错。

科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我们自以为已经了解事实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只发现了冰山一角。事实上,我们身边密密麻麻遍布着我们还没有了解的暗知识,他们是隐藏的真相。

我读到第十页的时候,就开始毛骨悚然。因为事实和认识相差之大,让我觉得自己在读一个恐怖故事。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把自己的每个新发现都视为珍宝,认为他们坚不可摧,像坚硬的砖头,在这些砖头的基础上,我们的科学大厦铸成,我们都住了进去。

但是有一天,人类发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新现象,透过这类现象才意识到,我们的某一块砖原来是一根稻草,脆弱。然而现在新的现象层出不穷,以至于我们的砖头,甚至地基都变成了稻草,原来我们住的科学大厦是如此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不堪一击。

本书的核心观点我非常赞同,有时经验丰富并不是一件好事,丰富的经验有时可以让一个人更加熟练的处理一起事故,但是也会让人囿于当前的世界中,无法创新。可能会在某一天,某个新的现象出现的时候,这些经验被推翻。那时一定会出现两派人:一派坚持过去的理论,一派坚持新的观点,当然会出现大量吃瓜群众,高喊“专家的解释到底是什么?”,而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一个新理论的诞生,也可能会夭折。

基因和环境之外,决定生物性状的一定还有因素。

大理石纹螯虾可以自己繁殖,但是自我克隆出来的数千个体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却各不相同,从性格,体型到行为。世界上同卵双胞胎中,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的情况下,另一方也患有该疾病的概率是50%。一对连体双胞胎(具有两个大脑,两条脊柱,但只有两条胳膊和两条腿)很有默契可以弹奏吉他,但是她们的衣品,喜好,睡眠习惯也不同。他们的基因和环境一模一样,但是一定有另外的暗知识操纵着这一行为。

如果童年的极端经历可以影响一个人,那么假如一对兄弟,他们的童年在暴力中度过,哥哥成年后变成了罪犯,几次入狱,而弟弟则变成了一个心怀慈悲的人。即使曾经的那些十恶不赦的人,也许会有一天改过自新,但也有一些人执迷不悟。因此,有些研究学者坚持认为,童年经历并不能预测未来的犯罪模式。

那么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决定,是什么因素呢?是情境选择(一次异常偶然的事件)。也许在做决定的某个瞬间,一句话,一次迟到足以让一个人的人生规矩彻底不同。例如一个海军名将,在招募的那一刻突然激情澎湃选择参军,否则他会和自己的狐朋狗友走上犯罪的道路。例如一个人本想辞掉工作重回犯罪,被妻子的一句话“敢辞职就不要进家门!”拯救回来。

达尔文的父亲本来不想让达尔文参加海上航次远行,而是让他做一个牧师,是达尔文叔叔的一句话“虽然达尔文对自然科学的知识不够专业,但对于一位牧师来说是大有脾益的。”另外,贝格尔号的船长相信一个人的相貌可以透露出一个人性格,在这一点上,达尔文是因为自己鼻子的形状而被选中的。因此,如果没有叔叔的一句话,或自己鼻子的特殊形状,他无法登上贝格尔号,也不会提出进化论。

因此,回答一开始的问题,个体特征的决定因素有三个:基因,环境,经历(即情景)。

未完待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